当前位置:锟斤拷锟斤拷锟教帮拷锟斤拷锟斤拷 > 灵修 > 灵修 > > 正文

福音书总论

2020-06-07

您当前看到的这篇文章共计有2813个字


      本资料来源网络,仅供参考使用,版权归原创所有       


一、名称

    福音书是新约圣经头四卷书的总称。“福音”意即“好消息”,基督徒用它来专指他们传扬的信仰。“福音书”就是记载这好消息的书种,这书种在第一个世纪前是没有的。福音书首三卷被称为“符类福音”或“对观福音”(Synoptic Gospels),因为这三卷福音书的内容很相似,相互参看可以获得更全面的资料。在十九世纪之前,学者几乎一致认为马太福音是最先写成的福音书;到了十九世纪后期,大部分学者同意马可福音是最早写成的,但这看法至今仍未有一致的结论。近代圣经学者普遍认为马太和路加是以马可福音为蓝本,再加上各自搜集的资料而写成他们的福音书。

二、写作原因

   1.第一世纪的教会虽然有许多和耶稣同时期的人,可以为他作见证,但这些人相继离世,文献记录就渐渐变得重要,因为后世信徒必须藉这些文献来认识神和基督教信仰。

   2.当时有不少伪经出现,捏造耶稣的生平,因此教会领袖需要以文字留下权威文献,让信徒能分辨真伪。

   3.耶稣说,在他再来之前,福音必须传到普天下;单凭口述是不够的,因此需要把福音的内容书写下来方能传扬得更普及。

三、福音书综观


马太福音

马可福音

路加福音

约翰福音

作者

马太

马可

路加

约翰

章数

28

16

24

21

对象

犹太基督徒

罗马城的基督徒

提阿非罗先生

普世基督徒

目的

证明耶稣是弥赛亚,坚定受书人的信仰。鼓励他们以行道、侍奉、布道来见证信仰。

以耶稣的榜样:勤劳、受苦,鼓励受书人效法他,为信仰忍受逼迫。

使受书人晓得所学的道理,都是确实的。

使受书人信耶稣是基督,并且使他们信了,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耶稣的形象

君王、教师

仆人

人子

神子

特色

经常引用旧约,并指出旧约的预言应验在耶稣基督身上。主要的讲论有五大段。

简述耶稣的生平事迹,较少记述他的讲论。

常用“立刻”、“随即”等字眼描述他的工作。

记述耶稣的生平是最详细的。

强调祷告、圣灵、救恩和不同国籍的人都需要福音。

主要描述耶稣在犹大和耶路撒冷的工作。

较着重记述耶稣的讲论。

 

四、福音书的释经法

    除基本的释经步骤外,解释福音书要特别留意它的“上下文”。“上下文可分为历史上下文”(historical context)和“文学上下文”(literary context)。

   1.历史上下文

    “历史上下文”指受书人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风俗,和作者的著作原因,这些资料可从圣经百科全书、辞典、释经书导论部分找到。这些资料可帮助我们更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现举例说明:

   a.受书人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风俗:马太福音经常提及法利赛人、撒都该人和经学家等,要明白他们为何经常跟耶稣有冲突,就须了解当时的宗教情况和制度。

   b.作者的著作原因:路加和约翰都表明他们的著作原因(路1:4;约20:31)。

   2.文学上下文

    “文学上下文”基本上可分为紧接的上下文和较远的上下文,现举世上的盐的比喻(太5:13)为例说明。我们向来认为这个比喻教训门徒要像盐一样防止社会腐败,或像盐一样发挥调和的作用,使人和睦。但细读全节就知道耶稣强调的是门徒不要失去咸味,盐之所以能防腐,是因为它有吸水功能,这跟咸味毫无关系,而且全节根本没有提及调和的观念,所以上述的解释明显跟全节的意思不符合。现试按上下文解释:

   a.紧接的上下文:耶稣以世上的盐比喻门徒的身份(太5:13a),而且指出失味的盐及它的结局(5:13b)。这比喻的重点是盐失味就没用,结果给人当废物被抛弃。那么咸味究竟指什么?我们知道咸味相对于盐,甜味相对于糖,这些味道都是这些物质的特质,所以咸味就是指盐的特质;失味的盐就是指失去特质的门徒。那么,我们要问什么是门徒的特质?要回答这问题,我们须先从紧接的上下文入手。

    紧接的上下文是世上的光的比喻(5:14-16),耶稣以这个比喻同样讨论门徒的身份(5:14a),然后,以城的比喻指出这身份不能隐藏(5:14b),再以点灯的比喻指出这身份是不应隐藏的,而且进一步带出照亮别人的观念(5:15),最后,总结门徒当有的表现:发出光辉,不把它隐藏,意即不隐藏自己的好行为,及带来的结果:令别热尊崇门徒信奉的神(5:16)。世上的光的比喻既指门徒不应隐藏(即不失去)自己的好行为,顺利成章是指信徒的好行为。

   b.较远的上下文:脱离上下文,好行为可指任何善事,但较远的上下文来理解,好行为是指狭义的义行,因为它较远的下文(5:17-48)的重点是第20节:“你们的义若不胜过经学家和法利赛人的义(5:27-48)。另一方面,较远的上下文(5:1-12)的重点虽然是论福,但行义也是它另一个重点,因为蒙福的方法跟行义有关:心灵贫乏、哀痛、温柔……使人和平、为义遭受逼迫等都是义行,即好行为;并且“义”字在这段重复出现两次(5:6、10),两次都关于门徒对“义”(或好行为)的态度:要爱慕义行(5:6);为义行甘愿忍受逼迫、困难(5:10)。

扫码关注公众号弦外飞音


大家都爱看
查看更多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