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的耶路撒冷基督教在朝鲜
2018-06-14
《环球》杂志特约记者/陈怡
探访平壤凤岫教堂,是在一个艳阳高照的周日上午,这是新教教会照例做主日礼拜的日子。
凤岫教堂占地3000多平方米,拥有牧师、传教士、长老、劝士、执事等神职人员25名,是目前朝鲜最大的教堂。
我们到达时,已接近礼拜开始的时间,但依然有三三两两的信徒结伴而来。他们衣着整洁,很多女性穿着套装,更有的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礼拜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庄重的事情。
教堂院内,主礼牧师孙孝顺站在台阶前迎候陆续到来的信徒。孙牧师告诉我们,今天除了本地信徒之外,还会有一些远道的客人——正在平壤访问的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一位主管亚洲事务的负责人,以及一个来自韩国的基督教代表团前来礼拜、参观。
作为朝鲜战后重建的第一座教堂,凤岫教堂自1988年举行开堂典礼之后,17年来从未中断过主日礼拜,许多西方国家的驻朝使节是这儿的常客,自然,也时常接待外国代表团和神职人员的来访,美国国务院代表团也曾经是这里的座上宾。
教堂内,早已安坐着将近200名信众,静静地等待着礼拜仪式的开始。我们因为是外国人,也被热情的神职人员领至前排就座。四下打量,发现每个座位上都放着两本书,厚如字典的是翻译成朝鲜文的《圣经全书》,薄薄的那本则是圣歌集。
见我们正翻看圣经,坐在后排的一名女信徒很热心地告诉我们,教堂工作人员那里有中文和英文的版本可供我们选用,这些都是专门为前来礼拜的外国人准备的。
十点整,悠扬的管风琴声响起,20多名身着白底紫襟长袍的唱诗班成员鱼贯而入,礼拜正式开始。因为有韩国的代表团来访,孙牧师宣讲的内容自然与兄弟情谊相关,选唱的圣歌也以这类题材为主。
除去主日礼拜之外,平壤的两处新教堂在复活节、神灵降临节、圣诞节等节日也会举行礼拜仪式,而每年的8月15日,作为朝鲜特有的“争取朝鲜和平与统一”世界共同祈祷日,朝鲜教会与韩国以及海外一些教会同时举行宗教仪式。
在仪式将近尾声之时,第一次参加礼拜的我却碰上了一件尴尬事。两名神职人员各手持一柄远端垂系着黑色绒袋的长杆,缓缓走到信徒中间。正当我不解之时,那个黑色的袋子已然伸到我面前。瞥见其内微微露出的钱币,我才明白,这就是收捐袋了,信徒们可随意投钱于其中,作为对上帝的奉献。
而我事先并不知道有这样的程序,将钱包放在了车上,于是,我只能很尴尬地做了一个遗憾的表情。不过,也许是因为捐奉秉承自愿的原则,或是知道我并不是真正的信徒,手持收捐袋的女执事很宽容地对我笑笑便走开了。
礼拜结束后我们问起孙牧师,按照圣经所言,信徒们要捐献自己的十分之一所得,这在现实中会不会显得太多而使人难以承受。孙牧师笑答:“圣经说,‘右手做的事,不要让你的左手知道’,信徒们无需打听也不能打听别人究竟捐奉了多少。不管多少,都是对上帝诚意的表现。”言下之意是,捐献只问诚心,多寡无关宏旨。
离开凤岫,我们转道来到七谷。这里的礼拜已经结束,但信众们仍未散去。人丛中正在忙碌的一群西方男女颇引人注目,有几名身穿朝鲜民族服装的西方女子,更让我们眼前一亮——金发碧眼、身材高挑,配上短袄宽裙、色彩明艳的朝服,别有一番风韵。他们正忙着在讲台前摆开长桌,搬进一箱箱饼干、糖果和饮料。
问过牧师后才知,例行的礼拜过后,这里还要举行一场例外的活动。这些西方人都是常驻朝鲜的外国机构工作人员,都是七谷教堂的常客。今天,他们中的一对来自新西兰的新婚夫妇重返朝鲜之后第一次来教堂做礼拜,因此教会组织了这场庆祝活动,为他们祈福。
新娘子穿了一件大红色绣着金丝花纹的朝服,一脸笑容,频频与大家碰杯。黄牧师用英语向他们祝酒,而在场的朝鲜信徒们虽语言不通,也纷纷用手势表达祝贺。
造访东平壤的天主教堂,是在另一个周日。那里的景致有所不同。教堂外墙的颜色,要比那两座新教教堂丰富许多,圆形的雕花玻璃窗和细柱围起的拱门也甚是别致。教堂内的祭台上,烛形的长明灯淡淡地映照着墙上悬挂着的耶酥圣像,一侧圣母玛利亚的塑像伫立在鲜花拥簇之中,大大小小的圣母、耶酥和圣徒的画像点缀于四周墙上。
当天前来望弥撒的信徒约有200人,是清一色的朝鲜人,所有的女教徒都头戴一方白底镂花的纱巾,这是与新教区别明显的地方。而唱诗班的女信徒们则身着鹅黄的朝鲜民族服装,显然也要比新教的同行华丽许多。
弥撒是在三声清脆的钟声里开始的。三名身着白色长袍的仪式主持人员从侧门中走出,向圣像致礼后,走上圣坛,面向信众在胸口轻划十字。
与新教礼拜中信徒听取牧师宣讲,仅简单地以“阿门”两字回应不同,天主教弥撒中教友需时时应和主祭的领祷。频繁地站起再坐下,整齐地吟颂大段的祷文,从容地吟唱赞美诗,尾声时教友间的相互致敬与祝福,以及最后的默想,教徒们对每一个程序都如此熟练,节奏舒缓却步步合拍、分毫不差。
平壤:传教士眼中的“远东耶路撒冷”
据一些零散资料记载,基督教传教士最早于1594年就将基督福音带入朝鲜半岛,而大规模进入则始自1784年。是年春,已在北京受洗入教的朝鲜李朝儒生李承薰回国,将天主教作为西洋先进学说带回了朝鲜半岛,并建立了天主教会。
99年之后的1883年,日本的新教徒来到朝鲜半岛,派发中文和日文圣经以及一些朝文福音书,成为新教在朝鲜半岛发展的开始。其时正是美国派遣宣教士到亚洲传教的高峰期,他们投入大量人力和资源建立医院、学校,进行传教。
尽管受到当时执政者的不时压制,基督教还是在朝鲜半岛生根发芽。到20世纪初,新教教徒人数占朝鲜半岛人口的1~2%,而且在知识分子和专业人员中所占比例很大,朝鲜半岛早期许多现代化的倡导者都来自新教家庭。
1910年,日本开始了对朝鲜半岛长达35年的殖民统治。这个时期,基督教凭借其倡导的平等互爱精神,在正处于异族统治和政治压迫下的半岛民众中赢得了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基督徒的人数有了迅猛发展。整个半岛的天主教徒从1910年的7.35万增加到1945年的18.36万,而新教徒也在这个时期增加了十万人。
有资料称,当时朝鲜半岛的北方,是整个半岛的新教中心。直到20世纪40年代初,平壤的新教徒人数一直是朝鲜半岛所有大中城市中最多的,大约占当地成年人口的25%~30%,因此在传教士圈子里,平壤被称为“远东的耶路撒冷”。
基督教在朝鲜半岛的全盛时期,半岛北方曾有2000多处教堂。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有1200多座教堂被毁。1950年至1953年的朝鲜战争时期,美国军队对半岛北方全境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使包括平壤在内的许多城市成为一片废墟,剩余的教堂设施也尽数毁于战火。此后的30多年里,朝鲜一直没有恢复教堂建设。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金日成主席的指示下,才分别重建了新教和天主教教堂,使朝鲜基督教徒的宗教生活得以走向正常化。目前,朝鲜的新教徒有将近13000人,天主教徒3000余人,但能够去教堂做礼拜或望弥撒的,只是居住在平壤的教徒中的一部分。大多数人由于交通和场所的局限,只能在临近的家庭教会里完成他们的宗教仪式。
前来参加礼拜或弥撒的信众中,女性要远远多于男性,而在女性中,中年以上的又占了很大比例。黄牧师坦言,虽然朝鲜倡导宗教自由,加入教会并不会影响到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但由于普通的朝鲜家庭注重子女的学校教育,很难有机会让他们接触宗教,所以,在发展年轻教徒方面的确存在一些困难。现有的这些教徒中,大部分是日本殖民时期留下来的老教徒、海外归侨以及他们的子女、亲属和受他们影响的朋友。朝鲜的天主教神职人员与中国一样,都是自主培养,并非由罗马教廷任命。
朝鲜教堂的重建,得到了韩国、中国和海外有关宗教团体的支援和支持——教堂建筑的样式,是朝鲜方面专门派人到中国考察之后得以确定的;而由韩国和海外宗教团体捐赠的钢琴、空调等设备,也一直使用至今。
最新的消息是,朝鲜的第四座教堂,也是第一座东正教堂正在修建当中。这座通体粉红色、鲜亮醒目的建筑,位于东平壤著名的统一大街一侧。建设工作于2003年6月开始,至今已近尾声。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转自搜狐
4
扫码关注公众号弦外飞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