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释圣经
2019-04-29
如何解释圣经
前 言 一、细则服从原则 二、片面服从全面 三、字句服从精意
四、旧约服从新约 五、注意历史背景 六、坚持正义立场 七、留心上文下文
八、圣经解释圣经 九、生活经验体会 十、敬奉圣灵为师 结 语
如何解释圣经
前 言
"如何解释圣经?"这是一个很重要,很实际,又很不简单的问题:若要讨论得周到满意,可不容易。但这个问题毕竟是十分紧要的,一切爱好圣经真理的信徒,特别是我们担负传道工作的人,不能不感到这个问题的亲切和实用。
应当怎样解释圣经呢?解经有些什么原则呢?应当怎样运用这些原则到个人灵修和讲台生活上去呢?这些问题是一切真诚看待圣经,研读圣经的人都希望明白的。在当前,大家尤其有一种紧迫的感觉。
圣经这本书,今天已经广传到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它已经被译成将近二千种的不同文字。这还是几年前的消息,到今天这个数字可能已经落后于实际了。在我们所住的这个地球上,在大大小小的国家和民族中,都有圣经通行的脚步声;谁也算不出它拥有多少读者。这是一件很不平凡的大事。我们在此可以看出,圣经的价值和感力不是单凭一个人的主观想法所能评估的。
再看另一方面,圣经分卷六十六,执笔作者约四十人。他们的才智不同,职业有别;有君王、统帅、宰相、省长、先知、祭司、学者,又有医生、牧人、税吏、农民、渔民等劳动者。写作的地点也大有分别:有富丽的王宫、圣殿,也有简陋的茅舍、监狱;有学校、教会,还有旷野和海岛。这许多作者,从最早的约伯到最晚的约翰,前后相距一千六百年之久。有的写于生气勃勃国兴时期,有的写于威震天下的国盛时期,有的写于萎靡不振的国弱时期;也有的写于国破家毁的亡国时期。论其文体,有庄严之历史,有雄伟之传记,有秀丽之诗歌,有流畅之书信。
鉴于上述不同的因素和条件,所写的书,按情理而言,势必南辕北辙,矛盾百出。然而细究全部新旧约,觉其先后一体,首尾一致,一意贯通,相呼相应,相辅相成,一如出于一人之手笔。试问何以能够致此?只能有一个合理的答复,即是由圣灵的启迪、默感、指导、掌管所致。圣经的作者虽多,而圣灵的启示、运行、指挥、支配则一。可以用一个比方,好象许多作者受支配于一位主编之下,完成一部文库一般。
圣经之所以能历经艰难险阻,而仍然屹立不动,灵感与启示的能力是最最主要的又是最最根本的一个因素。它之所以珍贵,它之所以深入人心,理由也在这个关键上。
我们问:解释圣经应该有哪些原则为指导呢?现特恭敬抛砖,盼能藉此引玉。试提十项原则如下:
一、细则服从原则
全部圣经,旧约39卷,新约27卷,共计1189章,31102节,我们教会常用的中文和合本圣经有96万几千余字;用了三千几百个不同单字。就是这三千几百个单字化作千言万语,组成了神的言论,写出了神的启示。
我们读经之时,有时看见许多章节、段落叙述一个问题,一气呵成;也有时候发现不少地方并非这样。它们给我们的印象是分散零落,东一鳞,西一爪;"这里一点,那里一点"(参赛28∶10)。因此我们需要从这些不同的笔法和文句中,细心读出真理的原则和细则来。原则就是大道理,细则就是小道理。我们要思想、要体味、要分辨,要领会,什么是圣经真理的主流--大道理,什么是支流、细流--小道理。对于每一个寻求真理又愿意遵行的人,这样的分辨和认识,实在是不可省的;对于一个站讲台的人,尤其如此。务要把握大道理,小心地"管着"小道理。
当我们细读与默想之时,如果看见细则符合原则,自然没有难处,容易理解明白,然而,有时并不这样,反倒发现此处经文与另一处经文有抵触,有矛盾,难以调和一致。读经碰到这种情况,不免感到为难。应当怎么办?回答说:要坚持原则,使细则服从原则,要以大道理制约(限制与约束)小道理;切勿因细则而动摇原则,或竟抛弃原则,否定原则。
如果发现某一细则不能符合(服从)某一原则,也不用焦急怀疑。有的"圣经难题"如一时解决不了,就不要勉强解释,可以把它摆一摆,挂一挂。因为很有可能,过了一些时日,读者在某一方面有了新经历,新领悟,心窍忽然打开;那时候,不但疑难得以解决,灵命也随之得到甜美的补养。又有时候,可以从别人的经验和讲论中解决难题。这叫作从别人的"光中得以见光"。
全部圣经包含着许多真理原则,更包含许许多多真理细则。我们必须懂得使细则服从原则,切勿容许细则脱离或违反原则。这是解释圣经、领会神话语的一个基本方法。我们引一点例子在下面:
圣经对于人,对于人生的意义、责任和价值,说过十分重要的话:"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造男造女"(创1∶27);又说:"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创2∶7);再说:"……神造人的日子,是照自己的样式造的,……神赐福给他们,称他们为人"(创5∶1-2)。基督耶稣又亲口说:"你们是世上的盐,……是世上的光"(太5∶13-14)。圣经使用这一类的话语描写人生,显然说明了极为重大的道理,论述了人生问题的原则教导。
然而,当我们读到传道书描写人生时,却看见这样的话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令人厌烦……,日光之下毫无益处"(传1∶2-9,2∶11)。
两类经文,两相比较,差距之大,令人惊奇!
看看现实,当人们遭遇重大挫折,力不能胜,精神消沉,悲观厌世之时,传道书中的一些消极言论,很易引起共鸣。然而用这样的心情来理解人生的意义是合理的吗?是有益的吗?符合神的本意吗?当然不是的。上文所引创世记和马太福音中基督耶稣所说关于人生的言论,乃是真理的正面教导,是属于原则性的,是主流思想;而传道书中的某些话却是圣经留给我们的反面教材,为要说明一个人"为自己活着",以自我为中心,其人生将产生何等可悲的心灵光景。我们这话不是随便说的,所罗门自己一连两次交代了自己的错误人生观:"我为自己……我又为自己……"(传2∶4,8)!到了晚年,他醒悟过来了,才说出了自己悔恨的叹息。
"虚空"是与"罪愆"相联系的。哪里有罪愆的行为,那里就有虚空的人生;一个人的罪愆有多大,他人生的虚空程度也有多大。罪愆如同可恶的蛀虫,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蛀空了;它既使人失德,又使人败才。
在讨论真理的时候,让细则服从原则,以原则指导细则,就能看得清楚。
再举一例:罗马书第二章末了一段记着说:"外面作犹太人的,不是真犹太人;外面肉身的割礼,也不是真割礼。……在乎灵,不在乎仪文。"这话是基督徒灵性生活中的大道理,是原则性的问题。在教会工作中尤应引起重视。如果有什么教会或个人把仪文礼节看为信仰标准,得救条件,轻视灵命,小看德行,"蠓虫滤出来,骆驼吞下去",势必使自己和教会走上歧路,陷入祸坑。我们看见或听见有的地方,有某些弟兄已经在这点上走得太过、太远了,离开圣经的教导太甚了,有人甚至更改福音,自造另一个"福音";造成了很多不幸的事例。同时又将自己放在与真理相敌的地位上去。这是十分可悲的事。让我们再次提醒自己:物有本末,事有始终,道有重轻,理有主次,谁也无权将真理搞乱。
使徒说:"在乎灵,不在乎仪文。"在当时是有针对性的,到今天仍然具有同样的针对意义。我们要从使徒的教导中体会出心得来,要使真理的细则服从真理的原则,而不要将二者的关系颠倒了。
二、片面服从全面
先解释名词:"片面"就是一个方面,"全面"就是各个方面。"片面"是局部,"全面"是全部。各个片面合起来成为"全面";各个局部拼拢来,就是"全部"。片面与全面,局部与全部,都是彼此依靠、相辅相成的。离开片面,无法达到全面,不顾全面,也要使片面失去价值和能力。
再者,片面与全面又是相对的说法,并不能作为绝对的论断。
某一端真理在它自己的范围里,也许被讨论得全面了;但是如果把它取来,组织在范围较大的真理中去,它就变成了一个片面,一个局部。
例如"信心"是一端真理,可以从多方面讨论它以趋于全面;但如果将它放在"因信称义"的巨大真理之内,它就立刻变成那个真理的片面了。
"圣灵"的道理也是这样,将各个片面合起来,可以使这端真理趋向全面。(全面认识圣灵是很难做到的,为说话方便起见,权用"全面"二字)。但如果将这个全面放到"三位一体"的大道理中去,它就立刻变成了一个片面或局部。所以说,全面和片面也只是一种相对的说法,决不可作为绝对的论断。
复次,"片面"又容易和"偏见"发生关系。一个人只看到真理的一个部分,一个片面,却误以为发现了真理的"全部"或"全面",因此固执坚持,不肯接受别人的见解或发现。对于这样的弟兄,我们说,他的认识偏了,是一偏一孔之见,陷入了偏见。一叶蔽目,不见天下,当然是可悲的。然而在事实上,在经验里,"片面"与"偏见"往往是会结成"亲眷"的。我们需要虚怀若谷,求主光照,求主救我们脱离"瞎子摸大象,各说自己是"的那种可悲景况。
为了客观的需要,或者为了条件的限制,(因为人方面有欠缺),神在圣经里叙述真理之时,就不可能章章节节句句都达到全面的地步。道理总是需要一方面一方面讲,一部分一部分谈的。将几方面,几个部分合起来,才能达到全面。这是常识。我们读经、解经要从片面到全面,从局部到全部,要使片面的真理服从全面的真理,要使局部的亮光服从全部的亮光。
"得救靠恩典"这是片面之道;"得救凭信心"也是片面之道。"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弗2∶8)才成了全面的得救之道。
"悔改得生命"(徒11∶18)是片面之道,"因信得生命"(参约20∶31)也是片面之道。"神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可1∶15)。才成了得生命的全面之道。我们所见到的事实也正是这样。在教会里,那些有重生生命的人,都是又悔改又相信的人。单有悔改或者单有信心,都不能使一个罪人取得基督的生命。这一类经文例子,还能找出很多,这里就不一一提了。如何解释圣经呢?尽量做到"片面服从全面"。
三、字句服从精意
圣经的"字句"是发表真理及其"精意"的工具,而且是决不可少的工具,因为"精意"是寄托在"字句"里的。如果没有字句,或者取消字句,就使精意无处寄身。我们今天之所以能有一本圣经来认识一点真理与其精意,都是"字句"之所赐,是字句的贡献。
就经验说:在许多时候,在许多场合,我们是十分重视字句的。有些经文甚至需要逐句逐字的从字面上来推敲,才能更为丰富地把真理发掘出来。经上记着说,"神的言语句句都是炼净的"之处,这才使经文有逐句逐字研究咀嚼的需要与价值。这是字句和精意彼此相关的一个方面。
但是另外还有一个方面应当注意,字句在有的时候、或有的地方是会妨害或限制真理之精意的。神的真理是那么宽广、浩瀚而有活力,而文字的本身又是那么狭窄、简单、呆板,这就使二者之间不相适应,因而解释起来会有一定程度的困难。由于这一个隐藏而未为一般读者所知晓的事实,圣经特别在哥林多后书三章六节中指明:"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
神用文字所写的道(圣经)和他成肉身的道(耶稣)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二者都一同"忍受"着物质的限制与拘束。前者是"精意"忍受"字句"的限制、拘束;后者是"神性"忍受"人性"的限制、拘束。正因这个缘故,我们在读经与解经之时,要运用第三项原则:"字句服从精意",这原则包含二个要求:
①不要咬文嚼字,以词害意。
②务要透过字面,领会精神实质。举例如下:
(1)神的"后悔"问题:"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创6∶6)。"我立扫罗为王,我后悔了"(撒上15∶11)。"见他们离开恶道,神就后悔,不把所说的灾降与他们(尼尼微人)了"(拿3∶10)。
经上这些文字,这些说法,引起读者思想上的难处:神岂是人?他自己作了事,事后又后悔?民数记第二十三章明文写道:"神非人……必不致后悔"(民23∶19)。神有先见预知之明,是不可能也不应该后悔的。圣灵感动人写圣经,采用了"后悔"二字,乃是体贴人的软弱,才拣选当时人们所最容易领会明白的字句,用以描写神当时的心情。神"后悔"包含二个意思:
①神的心忧伤痛苦,极其难受;
②神改变态度,改变计划,改变办法。
我们务要透过字面去领会字句背后的精意或精神。
(2)神与摩西"面对面说话"的问题:出埃及记有二处经文彼此矛盾抵触:一面说"耶和华与摩西面对面说话,好象人与朋友说话一般"(出33∶11)。一面又说:"你不能看见我的面,因为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出33∶20)。在同一章圣经之内何竟产生这样矛盾的话呢?我们运用原则解释如下:按照神的本体来说,他"住在人所不能靠近的光里"(提前6∶16)。"从来没有人看见过神,只有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约1∶18)。因此"与神面对面"一语不能按字面解释而只能照精意领会。意思就是摩西与神十二分接近,极为亲密无间。
神向人显现,今天仍有可能。如果神看为必要,他仍旧可以在他的旨意里向人显示他自己。然而应当明白;异象中的神,决不是神的本体。人要与神面对面,从严格和正确的意义来说,非到某一天我们取得了复活的灵体以后不可。所以对于这一类的事,只能从精意去领会,决不可按字面去直解。
其他如诗篇所记:"大山踊跃如公羊,小山跳舞如羊羔"(诗114∶4);以赛亚所说:"……大山小山必在你们面前发声歌唱,田野的树木也都拍掌"(赛55∶12)……更需要从字面透过到精意。如果硬要按字面咬嚼,就必然"叫人死",在真理的认识上走入死胡同。
圣经里的诗歌不能作散文解(雅歌一书尤为明显),散文也不能当诗歌解,象征不能作实物解,实物也不能作象征解(预表例外);事实不能作比喻解,比喻不能作实事解。我们要分辨字句和精意,而且要使"字句"服从"精意"。这是解释圣经的第三原则。
四、旧约服从新约
论到神的话语及其所包含的精神或精意,为了讨论与理解圣经的方便,可照习惯的方法,分作二大部分--旧约部分和新约部分。
神将真理启示在圣经里,按内容与精神来看,是在逐步发展,逐步前进,逐步提高的。我们这话不是指神的本身说的,而是指神的言语与教导说的。论到神的本身,他从亘古到永远,是全智、全能、全善、全圣的;"在他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雅1∶17)。但是论到神对人类的教育,却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的神不是守旧主义者,他如同一位高明的夫子,在教育自己的门生弟子时,采用了由浅入深,从低到高,逐步提升的办法。我们看以下例证就可以明晓:
(1)关于食物的问题:
在最初,当始祖还在地上生活的年代里,神的话是这么说的:"看哪!我将遍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蔬菜……和果子,全赐给你们作食物"(创1∶29)。但是等到洪水以后,神的话不同了,发展了,他说:"凡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连地上的昆虫,并海里一切的鱼……都可以作你们的食物……"(创9∶2-3)。人类食物的范围扩大了,食物的品类也丰富了。这是一个例证。
(2)关于献祭的问题:
在最先只要是一个人或是一家之长,若要向耶和华神献祭,就可以自由去作。该隐、亚伯、挪亚、亚伯拉罕、约伯……都是这样。但是到了摩西的时候,情况发展了,演变发生了。神的话语规定,只有利未支派的祭司才有权柄执行。这个规矩一直通行到旧约的末期和新约的初期。等到耶稣钉十字架以后,情况才改变。整个祭司制度在主所立的"新约"里被废弃了。这是第二个例子,证明神对人的教导是发展的,要人抛开旧约的祭礼,服从新约的教导。
(3)关于敬拜的问题
申命记规定:耶路撒冷是神选民敬拜的中心,在圣殿以外献祭敬拜是不合法的。然而到新约,耶稣怎样说呢?他说:"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约4∶23)。又明白指教说:"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约4∶21)。你看,情况完全变了。旧约申命记看为不合法的,到了新约时代,主耶稣亲自站出来更改了。这是一个大发展,大前进。同时又证明"旧约"服从了"新约"。
(4)关于道德的问题:
旧约里的道德教训和新约里的比较起来,新约的教导前进多了,提高多了。马太福音第五章中所说的,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古人"如何如何说,只是"我"告诉你们……耶稣口中的话将道德要求提高到一个更新更高的阶段。
此外,关于对待犯罪问题,旧约所定的到了新约也不同了。约翰福音第八章记载一个犯奸淫的妇人被解到耶稣跟前来,别人守住旧约,主张依照摩西的律法用石头打死她。主却对妇人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新约的精神在此可以见到梗概。综观以上各点,我们可以充分看出,神对于人的旨意、计划、教育、带领、启示是在发展与提高之中。
新约是神在恩典中最美好的教训;基督是神在真理中最高的启示。
我们研读新旧约书,在比较内容与领悟真理的时候,如果发现二者和谐一致,当然没有问题,倘若发现二者出现差别,应当遵守"旧约服从新约"这个原则。
五、注意历史背景
每一件事情的演变,有其来龙去脉;每一句话语的流露,也有其前因后果。这就意味着,故往今来,人间的一言一行,都是与当时、当地的具体背景密切相关相联的;孤立或单独地评论一句话或一件事,都很难避免片面性,甚至陷于错误与荒谬。
我们领悟或解释圣经中的言论和纪事,也离不开这一个原则。因此,在查考圣经的言论和纪事时,应当尽可能地注意历史背景。
或有人说:圣经是神的话语,"安定在天直到永远",任何时代,任何地点,都有价值,都可应用。这话说得很好,但不完全。当知道这个信念并不需要排除对于历史背景的研究。经上有一句启发性很强的话,说:"律法原是好的,只要人用得合宜"(提前1∶8)。全本圣经岂不发出同样的要求吗?我们的愿望就是要将圣经解得更为正确,更为合宜。
注意历史背景,究竟有什么益处?我们从两方面回答:
(1)能使我们更为深刻地领会神说话、作事的用意所在:
先举一个比方。假定说,圣经不将始祖亚当与夏娃的犯罪经过原原本本地写出来,而只说到亚当躲藏在树林里,耶和华去寻找他,又问他说:"你在哪里"?试想一想,如果只是孤立地读这句话、看这件事,而且按字面直解起来,这会发生什么结果?我们势必看不清楚神发问的用意何在,甚至会作出这样一种错谬的结论:耶和华在当时,一定不知道亚当躲在什么地方,需要开口发问,等亚当回答了,神才知道。于此可见,神并不是一位全知的神呀!……今天谁也不会作如此糊涂的设想,而且能够明白神对亚当发问的用意,懂得神的目的是要促使亚当认识自己所犯的罪与犯罪之后所处的地位和光景。试问为什么我们能够不陷于误解?正是因为圣经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就是背景)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了。
还有一例:哥林多前书十六章二十节说:"众弟兄都问你们安。你们要亲嘴问安!彼此务要圣洁!"这里一共用了两个"要"字,分明是嘱咐的口气。请问,我们应当如何解释才合乎情理?只有一个正确的答复,那就是承认"亲嘴问安"乃是哥林多地方的风俗习惯。此外,还必须看清,保罗所写三个短句,用了二个"要"字,而其中的重点乃在于"彼此务要圣洁"。如果否定这个解释,而将保罗的话一字不漏地搬到中国教会里来,当作普遍的教导来传讲,试问其后果将会怎样?这么一想就不难明白,注意历史背景和风俗习惯,并加以分别取舍,乃是决不可少的事了。
(2)能使我们学知就事论事,对具体事情作具体分析,可免是非模糊不清:
申命记二十二章九至十一节教导以色列人说:"不可把两样种子种在你的葡萄园里……;不可并用牛驴耕地;不可穿羊毛细麻两样掺杂料作的衣服。"改用概括的话来说,就是:"异种不同园,牛驴不同轭,毛麻不同织。"
经上这些话,乃是"话中有话"的。除了在动机上、信仰上、品德上、搭配上要求选民"纯一和纯洁"那个意义上之外,还有"不准许以色列民和外族人通婚"的意义。在以斯拉记九章十章中,这个意义显得非常突出。
然而,我们手中的圣经却又让我们知道:外族人喇合氏和路得氏被接纳,进入了以色列民族的民籍中去,而且受到了不平凡的称赞。又让十分贤德和智慧的女子以斯帖进入外邦,与外邦君王亚哈随鲁结婚,而且神竟用她完成了挽救民族的惊人大事。此事详记于一卷特称以斯帖记的书中。
应当问一下:圣经记载这些历史事例的用意何在?向我们说明什么道理?
妥当的答复是:正是圣经自己要我们注意历史背景,要就事论事,要对具体事情作具体分析。
还向我们说明什么?
圣经再要我们看到:神作事有其"普遍法则",又有其"特殊法则"。单单看到二个法则中的一个,不但是不够的,而且是有害的,对于神在经上所记的某些作法和说法,我们将会无法读懂、读通。
神是掌管历史的神,而我们这些人,却是历史长路上某一特定阶段的人。神和他的书要我们注意到历史背景的重要性。他要我们从不同的时代背景看出他的旨意,计划和引导来。
一位先哲说过一句名言,意义深刻。他说:"在特定的时候,神对特定的人说特定的话,并给以特定的引导……。"这四个"特定"所包含的深意是有分量的,给人的启发是很大的。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有不同的需要。神对亲近他的人不但说话,且要说特定的话,给以特定的指引。神的特定指引和作为在短时间内,不一定为人所理解,我们却应学会信任神的大智大慧。同时让我们注意,神的"特殊法则"并不准许我们用小聪明、小算盘去干扰他的心意引导和作为。他既不要"凡火",也不要"异样的香"(参利10∶1,2,出30∶9)。
我们的先人和我们是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神的引导和安排不是完全一样的。然而,一件事却又是完全相同的,先人和我们都要受到神和历史的审判;而神所下的判断不但是最后的,且是最细、最准又最公道的(参林前4∶1-5,林后5∶10,启20∶11-15,耶17∶10)。为此,我们的动机如何、德行怎样、脚步对否,乃是最关紧要的事。
如何解释圣经呢?务要注意当时的历史背景。这是理解圣经言论和纪事的第五个原则。
六、坚持正义立场
"正义"一词已经被人们用得非常广泛了。这个正义立场,也是我们研究圣经的人所必须坚持的立场。
我们所信仰的耶和华神,不光是"仁慈的神",而且又是"正义的神"。他圣洁、崇高、忌邪……等等的属性、品格,使他无时无刻不站在正义的立场上。
我们知道而又深信,神有无限奇妙的慈爱;但是应当同时又知道又深信,他的慈爱和正义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神之所以可亲可爱又可敬可畏,道理就在这里。神说话,神作事,都以正义为基础、为依据。请读诗篇89篇14节,97篇2至3节,并加以对照。他又要求把正义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这是一端要道,我们要坚持;这又是一项原则,我们要运用。这个要道和原则指导我们解释圣经,分辨圣经中一切人言、人事的是非、优劣、正邪、曲直、忠奸、良莠、真伪、善恶、光暗、高下等等。
试举一例:神多么爱大卫,称赞他为"合我心意的人"(参撒上13∶14,徒13∶22)。可是大卫一越出正规正道,堕落犯罪,他就立刻受到神公义的管教和责打。
再看一例:神多么喜爱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子孙后代,称他们为"长子",为"选民"(参出4∶22,诗105∶43,赛43∶19-20);并将自己的"圣言交托他们"(参罗3∶2)。我们手中的这本新旧约圣经,就是从他们出来的。然而公义的神并不偏爱他们而偏待别人。作长子的选民犯了罪,他们所受到的惩罚,一点也不在别国别族之下。我们看出来,不论是犹太人或是希利尼人(代表一切别国别族的人),都在神"公正无偏"的大德统治之下。
用这副眼光研究圣经,用这支量尺度量世事,我们可以看见神那无形的手在我们所住的地球上运行、挥动,贯彻着他那既仁慈又公义的旨意。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变革,世事在更替,神却没有改变。他的属性,他的美德,存到永远;他的作为,他的感力,延到万代。在人类历史的变革中,在圣经纪事的叙述中,在信徒生活的经验中,我们都能看见神,看见他的仁慈和正义的原则立场在发挥作用。
七、留心上文下文
我们听一个人说话,可以知道他的心思、意念和主见;可是切切不可单凭他口中的一言半语或片言断句来判断,来下结论。我们需要耐心地,无偏见地听完对方要说的话,才不致产生误解。
读圣经,就是听神说话,听他如何原本本地说明一件事情,讲论一端教训,述说一门真理。为此,我们不可单取圣经的片言片语就下判断,而是应当联读上下文,看明整个意思的所在。断章取义,必生误解。
可是在不少场合,我们也引用圣经的一节一句以发挥其意义。但是,这样的引用有一个限度,就是不能违反上下文的意义,不能动摇真理的原则,更不能背离全部圣经的共同见证。
说到圣经的上下文,如将范围看得大些,旧约是上文,新约是下文;将范围看得小些,各卷、各章、各段、各节、各句,都有其上下。我们唯有联读上下,默想、分析、研究、体会,才能领悟它的正意所在。不然,就是"断章取义"或"穿凿附会"的做法,能够使人讲出圣经所没有、所反对的异端邪说来。这个危险,我们要尽力避免,且举例以明之。
许多信徒爱慕经上的宝贵应许,却往往忽略其上文所提出的必要条件,因此得不到所祈求的。他们在心中为此抱怨,怀疑圣经,以为圣经并不可靠,应许不能兑现。这是一个大谬误,需要分解。
例如约翰壹书5章14节说:"我们若照他的旨意求什么,他就听我们……。既然知道他听我们一切所求的,就知道我们所求于他的,无不得着。"这一节经文的中心思想是"祈祷有效",重点条件是"照他的旨意求"。我们决不应当忽略这个重要条件而作非分的想往。
再如箴言3章5至6节说:"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认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这是一节最切实用的圣经应许。古今中外,不知道有多多少少的信徒享受过这一应许的福份。但是如果人不遵守经文中所提出的条件而奢望神降格迁就,他就要大失所望。
又举数例,诗篇34篇5节说,"凡仰望他的,便有光荣;他们的脸,必不蒙羞。"又说:"你们要尝尝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投靠他的人有福了"(诗34∶8)。另一处又说:"耶和华的眼目看顾义人,他的耳朵听他们的呼求。惟有行恶的人,主向他们变脸"(彼前3∶12,诗34∶15)。又有一处说:"耶和华靠近伤心的人,拯救灵性痛悔的人"(诗34∶18)。这些应许多么甘甜,多么可爱,又多么实际可用。如果我们经历过这些应许,就会明白其中的福乐和价值,甚至终生难忘。但是千万要留心上下文,要遵行那些与应许密切相关联的必要条件。不然的话,那些好听的文句对我们大家就全无意义了。
引用以上这些例子为要说明什么?
答:解释圣经必须注意上文下文。
八、圣经解释圣经
圣经有一个特点,它能自己解释自己。经上所用的"字"、"词"、"语句"、"象征",圣经自己有解释。解经人寻找圣经自己的解释用以讲明真理,是个稳妥的办法。这叫做"圣经解释圣经",简而言之:"以经解经"。这项原则早为圣经学者和解经家所重视、采用。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相互对照,以详解简:同是记叙一件事,或者讨论一个真理问题,一处圣经写得很简单扼要,另一处却写得详尽细致。这样的例子在新旧约全书中是很多的。我们应当将不同的记载彼此比较,相互对照,使内容变得明朗充实;这样,就能使我们对于一件事情或者一端真理的认识,趋向充实或全面。
不论读新约书或旧约书,可以采用一本《串珠圣经》或者《经文汇编》,将几处圣经比较对照,益处很大。如果是研究四福音,可以在自学中寻找书中的同类记载,加以参对,我们可以发现这四卷福音书详简鲜明,互相填补,多有发现,多所贯通。
(2)彼此补充,以明昭晦:经上的话极大部分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也有一些地方写得比较隐约含蓄,不易捉摸。遇到这些情况,最好采用或借来《串球圣经》,将几处明显的经文找出来对照补充。这样一来,可以使真理更加明确。
(3)发现象征,寻找阐明:在圣经里,象征的说法是很多的;其中不少可以在别卷或别章的经文中找到解释或阐明。
例如启示录3章18节,那位代表耶稣的圣灵对老底嘉教会说:"我劝你向我买火炼的金子……,又买白衣穿上……,又买眼药擦你的眼睛。"这些象征的说法,可以从别处经文找到注解。彼得前书1章7节说:"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这里是用金子比作信心。诗篇19章9至10节说:"耶和华的道理洁净,……比金子可羡慕。"这里是用金子比神的道。箴言3章14节说:"得智慧胜过得银子,其利益强如精金。"这里又将金银比作智慧。再读启示录19章8节说:"……光明洁白的细麻衣……就是信徒的义。"这里说明白衣是指基督徒的义行。复读以弗所书1章17至18节的话说:"将那赐人智慧和启示的灵赏给你们……,照明你们心中的眼睛。"这里,"眼药"指的是什么也十分清楚了。这样一看,老底嘉教会的穷乏和急需是什么,就昭然若揭、明明白白了。他们急需的乃是精金般的信心,黄金般的真理知识,如金如银的智慧,照亮与医治心眼的"启示的灵"。
什么叫"以经解经"?就是用神自己的话语来说明神所发表的言论;也就是保罗所说,"将属灵的话解释属灵的事"(林前2∶13)。这样作,不但是稳妥的,又是十分自然、合乎情理的。
九、生活经验体会
先讲一个小故事:一次,有几位担任教会工作的牧者,在一个地方讨论一个问题。他们要弄清楚,哪一种汉文圣经译本翻译得最好。一个说:最近发行的新译本最好。另一个说:现在通行的和译本最好。第三个说:还是从前的文言译本最好。他们各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由,彼此相持不下。当时还有一位牧者一言不发,没有表示什么意见。于是其余三人转向他,询问他的意见如何。他回答说:"我最爱我母亲的翻译,她将圣经译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这第四位牧者的话,真说得又智慧又巧妙,又将意义说得最为深刻。今天,我们不妨也说,"生活经验体会"乃是明白圣经、解释圣经的最好方法,最好原则。
我们从来没有坐过飞机的人,每逢看见飞机从上空掠过,总有一股神秘的滋味在心中起伏,不知道在空中飞行是一种什么味道。到了有一天,自己也有航行高空的经验了,这才体会到飞机的起飞、航空、下降、着陆等等是一种什么滋味,什么感觉。基督徒对于圣经的认识也是这样。经上的话,不论是历史部分、教义部分、诗歌部分,都渗透着十分浓厚的信仰经验。因此,凡是没有或者缺乏信仰经验的读者,就很难领会圣经中的灵训奥意;至于深刻入里的体会,那就更谈不上了。
例如罗马书8章6节说:"体贴肉体的就是死,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平安。"如果你没有经验过,真难明白这里所说的是什么意思。这个"死"字作何解释?又是何种滋味?何种感觉?"平安"二字又作何解说?是何感觉滋味?为什么不单单说"平安"而要说"生命平安"?对于这些问句,人们单凭自己的天然知识能够讲解得清楚吗?不能!一定不能!惟有"经验"才能领悟,才能解答。
又如诗篇42篇1节说:"神阿,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没有经验的人真是无法理解,无法识透这种心情。
我们愈久愈觉得:顺服圣经的教导和灵性生命的长大,以及明白圣经的意义,三者是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的。一个信徒对真理顺服得愈多,他领悟的圣经意义也随着愈多愈深。一个人顺服神到什么地步,明白圣经也会到什么地步。让我们确知深信:真正"明经"与"解经"乃是自己身体力行,双脚实践的结果。
我们务必将主的话语化作自身的生活经验,成为属灵的经历,成为生命的流露;我们站起来才会有话可说,才会说得准一些。我们的双脚必须"种植"在真理的"田地"里,吸收其中丰盛的养料,我们的口舌才能开放鲜艳的花朵,结出甜美的果实。
怎样明白圣经又解释它呢?要用生活经验体会。这是第九项原则。
十、敬奉圣灵为师
"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是神借圣灵"呼气而成"的,也就是"人被圣灵感动,说出神的话来"(提后3∶16,彼后1∶21)。圣经的原始记录,与其说是人的手笔,不如说是圣灵的作品。因此,解释圣经最理想的教师是保惠师圣灵。他是"真理的圣灵"。大家不难承认:让作者解释他自己的著作,最为稳妥。
"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他要引导你们明白一切的真理"(约16∶13)。"主的恩膏在凡事上教训你们"(约壹2∶27)。由于这些教导,我们读圣经与读别的典籍,就大有分别,我们是以儿女的身份展读天父的家书,不但心里敬慕,而且灵中快慰。打开圣经,先献默祷,求主通过圣灵赐下智慧和亮光。接着慢慢地阅读,也可以稍稍出点声音来读(只要不妨碍旁人)。有时可以把心和眼停留在一节一句之上,细细咀嚼、揣摩、默想,如同把自己看作一只蜜蜂,钻入花芯,全力采蜜一般。在读经时,应对自己提出几个问题:
(1)今天所读经文,在当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说?(2)今天我读这些话,天父对我有什么感动?给我们什么教训和指导?(3)我应当怎样去顺服、遵行?(4)在什么事上我还需要进一步谦卑、悔改、自洁?
我们若能这样认真读经灵修,日日持之以恒,一定受益不浅,一定可望丰收。
如何敬奉圣灵为师?至少可以从四方面接受圣灵的感动和教导:
(1)圣灵直接向我们施教。他一面将圣经的话语解开,发出亮光(参诗119∶130),一面又将我们的心眼心窍打开,使我们"得见亮光"(诗119∶18,路24∶45)。有时候,读到甲处就会明白乙处,甚至接连领悟丙处、丁处。这就使人们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其乐无比。
(2)圣灵又能借用世界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一蚁、一鸟,启发我们明白道理。主耶稣岂不曾说过,"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太6∶26-28);箴言书也说:"你去察看蚂蚁的动作"(箴6∶6);诗篇中又说,"倚靠耶和华的人好象锡安山"(诗125∶1);等等。圣经又有概括的语调向我们指出:"万物都是神的仆役"(参诗119∶91)。神用万物作仆役作教材,给我们当师傅,或从正面教育我们,或从反面警戒我们。世界万物尚且可作我们的师傅,何况人呢?一切在真理面前的有心人、虚心人,都当喜爱孔子说过的那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圣灵又要用我们自身的成功与挫折、胜利与失败、蒙恩与失恩,启发甚至启示我们明白圣经。得胜与成功的喜乐经验固然能提高我们的灵命,挫折与失败的痛心经验也能造就我们。或成功、或挫折、或胜利、或失败,在保惠师的教育之下,对我们读经、明经、解经,都很有帮助,我们不可忽视。
(4)圣灵也通过时代教导我们。历史是一位伟大的老师,它常在各个时代中对人类说话、施教、启发。
神自己说:"谁……从起初宣召历代呢?就是我耶和华"(赛41∶4)。神又说:"自从有日子以来,我就是神"(赛43∶13)。基督耶稣也曾说过同类意义的话:"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我是初,我是终"(启22∶13)。摩西对此也有明确的认识。他对耶和华说:"从亘古到永远,你是神"(诗90∶2)!
神住在天上,神又运行在历史上,这是普世教会的共同信念。根据这一信念,我们应该相信,圣灵要通过历史中的各个时代带给我们信息。神要在时代中说话。
说到这里,联想起几句古话: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另一位学者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古人尚且能够说出这样有见识的话,我们自称为神的儿女、又读神的圣言,反倒不能虚己说出这一类的话吗?我们是多么需要以"古"为镜、以"人"为镜、以"前事"为镜,又以"今事"为镜呀!
我们生活在今天的世界与时代里,正面反面的经历都很丰富,我们的镜子是不平常的。只要我们立志向上看,向前看,以积极的胸怀看;今天的世界和时代是一位最近便的师傅。但这需要我们具备够广的胸量,够多的谦虚,够深的慎思,够细的明辨。我们将会证明:实践出经验,明是非,见真理。
我们的时代批评过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宗派主义、形式主义。依我看来,这些都对我们有益,启发我们深思。我们中国教会百余年来不是常犯这些毛病吗?
抓住使徒行传28章30节的话,"保罗在自己所租的房子里住了足足两年"。曾有人因此主张传道人也只能住在自己所租的房子里;不然,就是违反圣经。不看历史背景和当时当地的条件,只抓住经上某句话作为历代传道人的生活律例,这不是食而不化的教条主义吗?
查考圣经所记信徒的灵性经验,却不理会其中有共同性与差别性;(共同之中有差别,差别之中有共同);就过于高举某种特殊经验,那是不合适的。如果把个别经验作为普遍的真理来推广,就难免产生流弊。
推崇一个教派的特色,高举其独特观点,甚至不惜以某一观点去超越掩盖更重要的真理教训和属灵品德;致使宗派的色彩加浓,和睦相爱的心志消失,使主名受到损害,使福音受到毁谤。这不是圣经严厉斥责的"分门别类"的宗派吗?
对照圣经的教导,回顾教会的历史经验,再结合时代对形式主义的批评,教会有充分的理由和责任要求自己避免重犯如下的弊病:形式重于心灵,外表超过内容,仪文过于生命;或者借鉴人的话语主次不分,重轻颠倒;或者将神的定论和人的探讨相提并论,等量齐观。这样作就会落到一个地步,受到主的责备:"按名你是活的,其实是死的"(启3∶1)。如果主的教会消失其原有、特有、应有的性质和贡献,陷于名存实亡的形式主义泥潭,不光神前难以交帐,就是教会自身的"子孙后代"也会起来责备我们的。
我们这些话,是时代所给的启发和感想,愿意恭敬地与读者们开怀相见,共同勉励,立志为祖国土地上的基督教会献上馨香,争取美名。爱的弟兄们、姐妹们,主的灵既叩未信福音者的心门,也叩我们的心门,要我们竭力追求,不断操练,更敬虔地进入真理的深入,更清楚地把握经上的话语,使教会健康地发展,并使异端邪说没有立足的余地。那样,我们的见证和讲台的供应将使人们的饥渴心灵得到满足。
神的灵要用各种方式并通过时代为我们带来信息,启发心窍,看见亮光。
如何认识和解释圣经呢?高度概括而言之:敬奉圣灵为师。这是第十项原则。
结 语
细则服从原则,片面服从全面,字句服从精意,旧约服从新约,注意历史背景,留心上文下文,坚守正义立场,圣经解释圣经,生活经验体会,敬奉圣灵为师。这些乃是认识圣经、解释圣经的基本法则,简称"解经十项原则"。因为它们是最具根本性的法则,故称原则。
但是,懂得了以上所说的十项原则之后,是否就能解释圣经了呢?当然不会那么容易。理解圣经乃是一门长期专修的功课,决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功的。这里头包括二大要求:要从圣经的内容里分辨出什么是原则、什么是细则;要研读全部圣经,并要练习如何运用这些原则到恰当的地步。
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全部地,百分之百地懂得圣经。因为人仍然是人,不是神。然而,每一个神的儿女又可以按照自己努力的程度去领会神话语的正意,到达某种相应的地步,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我们还应当承认,我们是最容易失误的,需要谦恭祈祷,多方学习,好使自己能够"按照正意分解真理的道。"让我们合拢双目,恳求天父赐下亮光和启示,领我们在真理的"摩天高楼"面前,进门、升堂、入室、登高。
扫码关注公众号弦外飞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