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子集老子的 「无为」与基督徒灵修灵修
核心提示:老子的 「无为」与基督徒灵修老子的 「无为」与基督徒灵修来源:互联网浏览次数:183更新时间:2009-1-9 16:24:44 参加「基督教义与道家思想本地化研讨会」后﹐才明白自己对中国文学及其历史肤浅无知。经过黄克镳神...
老子的 「无为」与基督徒灵修 老子的 「无为」与基督徒灵修 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数:183 更新时间:2009-1-9 16:24:44
参加「基督教义与道家思想本地化研讨会」后﹐才明白自己对中国文学及其历史肤浅无知。经过黄克镳神父一番的讲解﹐方才领略到一些对老子学说及基督徒灵修深奥意义的相同点。
相同点。
1.老子的「道」与若望福音的「圣言」
老子的「道德经」第一章开端便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心目中的道﹐是形上学中本体论的道﹐是万物的最高原则﹐道又生万物﹐超万物﹐载万物。老子没有说清楚道非万物,是由于他对道体的认识不大清楚明晓﹐人们就认为他有泛神论的色彩。其实不然,他从没有正面肯定道即万物﹐他只说了道为「物」。老子说道是物时其心中早已肯定了此「物」非具体有形之物﹐不然他为什么说﹕「惟恍惟惚呢」?老子说「生」的时候,这个字也不像指与人「生」人一样的生﹐同性同类的生。老子为要以语言说出这个观念﹐他只好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说「道」不直接生万物, 而说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在这里反映出一﹑二﹑三虽同为数字﹐但不是一个数字﹐这自然也肯定「道」非万物﹐且从数字到万物﹐距离很大﹐这个可以明暗的提示我们﹐道生自然也肯定「道」非万物﹐且从数字到万物﹐距离很大,不是一般的所谓生了。老子也主张「创造」﹕他说具体事物﹐由看不到的「道」产生﹔这「创造」的观念﹐ 即宗教家所说「启示之道」了。
若望福音自开端也读到「在起初有圣言... 」﹐其意义深详。 「言」按希腊文「罗格「言」按希腊文「罗格思 Logos 」的意义有三。其一﹐指客观之行及物的结构和关系﹐即「理﹑道﹑原因」等﹔其二﹐指各种行动之规范﹐即「决定﹑命令﹑规则﹑许诺」等﹔其三﹐指前两点而表达为语言﹐指「字﹑话﹑词句﹑叙述﹑论述」等。若望福音回答希腊人说﹕「天主子耶稣就是罗格思」﹐ 即上述所指的「道」或「话」。圣言「道」显示自己于世界和祂的子民﹐但是祂的子民没有接纳祂。圣言借着圣死﹐复活及升天而返回父家﹐将自己的荣耀显扬给凡接受祂的人。 在受光荣后﹐祂传通了赐予生命的圣神。当多默不知道耶稣将往那里去﹐甚至亦不知那条道路时﹐耶稣给他解释祂即将往父那里去之道﹐因为祂是降生的真理﹐启示父和自上天给人类生命的真理﹐祂是认识父的唯一根源。耶稣也回答斐理伯并强调祂与父是绝对的一体,祂的言语和工作都不是祂自己﹐而是通过祂——「道」﹐而传给人类﹕「我来是为叫他们获得生命﹐且获得更丰富的生命。」「使获得生命」是天主子的全部使命﹐若望用了三次指出了圣三的奥秘﹕ [圣父﹑圣子﹑和圣神﹐共同与人生活;圣子和圣神的作用把这奥秘显示和通传给世界﹐父便是奥秘本身﹐恒常持着隐晦沉默,无名无状﹐不可知﹐不可言喻的特性。这与老子「无」是「道」最适当的名称﹔那么﹐「奥秘」便可说充份表达父的特点了。若与老子的「无」对谈时﹐我们不难感到「无」与「奥秘」彼此呼应﹐「无」的观念能使人更深入体会「奥秘」丰富的含义。由此来说﹐老子的 「道」与「圣言之道」有密切的关系了。「圣言与天主同在…物是借着祂而造成的﹔凡受造的在祂内有生命…。」[若14: 6 - 7] 「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经过我﹐谁也不能到父那里去…。」「谁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我。」
2.道﹕无﹐无为
「无」不等于「没有」﹐而是实有﹐只是无形无像﹐看不见﹐摸不着而已。 也正因此﹐它不受时空的所制﹐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更成了无边际的「大有」。老子的「无为」﹐用不争﹑退﹑虚﹑静﹐等名﹐要人类走向「反朴归真」﹐而达成最高境界﹐由消极的牺牲﹐而完成积极的最高境界合于道﹐归于自然。这也与天主教的道理相合。关于这一点﹐宗教神学家仍在找寻其共同点。道家圣人的无为 「道」在人身上及人际生活中落实。论到老子的人生观及人生哲学便会涉及到如何使人在具体生活中﹐心性上得以提升进入灵性界﹐并融合本体﹐即与天人合一之境落实于己身。归根曰静是老子提出的修养工夫﹐目标在于与「道」合一﹐成为「真人」或「圣人」。「道」称为「无」﹐其特点是「虚静」与「无为」﹐要达到与「道」合一的理想﹐便必须取法「道」的虚静「无为」。「无为」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强为或不妄为之意﹐即一切「顺乎自然」。要做到「无为」便必须修养虚静的心境﹐达致「无私」﹑「无欲」﹐或「清心寡欲」﹐内心空明宁静的境界。
3.若望福音中基督的无为
「基督的无为」是借着祂受难和死亡﹐ 带给我们的是一个良善无辜者形像。祂以最大的忍耐和爱心去接受一切苦难。正如若望所说﹕基督爱我们如同爱祂自己﹐并爱我们到底。祂以坚忍﹐平静的心态﹐听从和实践天父的旨意(天主派遣自己的儿子拯救世人) 。祂彰显 了天父对人类的伟大仁爱。「天主而人﹐人而天主」的圣言与父是同等﹑同体﹑同尊﹑同在的﹐而且也谦逊地指出祂和天父的从属关系。降生为人的圣言最大使命﹐即是服从天父的命令﹕「祂贬抑自己﹐听命至死﹐且死在十字上」的完全牺牲﹐来表达对父和人类的爱。这都是祂的「无为」为人背负罪恶成为受苦的仆人﹐祂要为新以色列子民(天主子民) 倾注圣神。正如老子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父是「无」﹐子是「有」﹐即是「圣言或道」既自 「无」而生「有」﹐又生万物﹐但仍不失其为「无」的基本特性。基督的无私﹑无欲﹑或清心寡欲﹐这不是与老子所说的「无为」有密切的关系吗﹖
4.无为与基督徒灵修
老子要人「无为」﹐或要人为「无为」﹐其目的是要人回到原根﹐而人能真「无为」﹐ 老子要人「无为」﹐或要人为「无为」﹐其目的是要人回到原根﹐而人能真「无为」﹐便是返到其原根﹐而其一切皆是善与完美﹑是自然的﹐自然的乃是真正的善与美﹐是要做到极度地不杂成见﹐及坚定安静的原则。万物都在变﹐而事物尽管复杂纷纭﹐最后又要回到它的老根。即回到「归根曰静」。静叫做复命﹐复命叫做常﹐认识常叫做明﹐不认识常﹐而轻举妄动﹐ [其结果必] 凶。认识常﹐才能一切包容﹔才能致虚极﹐守静笃。
坦然大公﹐才能天下归从﹐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道」﹔符合「道」才能常久﹐终身不遭危险。为此﹐真正的「无为」﹐不是不作事﹐而是要作的尽善尽美﹐回返到自然境界﹐这就是老子「无为」的灵修。我对老子的灵修有这样的感受﹐明白他讲的「道」是无﹐但这个无又是「有」﹐在消极方面是无为﹐而在积极方面又是无不为﹐从道是无不为的一面来说﹕道又可以称为德﹕老子所用的名辞﹕如德﹑仁﹑义﹑孝﹑慈﹑明﹐等等德行﹐是从道具体表现出来的结果。所以﹐老子的「无为」﹐是要积极表现出来的。老子认为在原始时﹐人心明亮﹐认得真美真善﹐到后来受了朦蔽﹐便不认得真美真善﹐而浑同了恶善。若基督徒的精神高于物质﹐那我们便修到不争反抗﹐以德报怨﹐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也正合于天主教的道理。若把物质属从于精神﹐我们自然就到了善美真道的境界了。老子所说的原始境界﹔是赤子婴儿的境界﹐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境界。圣女耶稣婴孩德肋撒就有此赤子之心﹐她已作到如老子所说的精神与身体合一﹐能不相离﹐专精守气﹐致力柔和﹐能像无欲的婴儿﹐这也是她一生走的「神婴小道」﹐成了一代伟人。由此可知﹐ 圣人的体验就是「道」的化身。基督为我们成了贫穷(无为)﹐是使我们成为富「有」﹐然而我们现在的人有时忽冷忽热﹐不知不觉便丢失了这个境界﹐为要恢复这个境界﹐我们一 定要为「无为」﹔这就是要我们不再贪爱而带着属于物质因素的境界﹐一旦达到了这个境界﹐则我们自己对自己和谐﹐对社会和谐﹐与我们工作的人亦皆和谐﹐而更可以说对天道和谐﹐这样我们便达到无穷幸福的境界了。
老子的《道德经》多次以母亲的图像形容「道」﹐这样「道」既具有母性﹐且是那种温柔体贴慈爱的母性。这与天主教的耶稣基督之母玛利亚的优美传统相似。在圣母身上我们可找到﹕一个坚强信德和绝对依恃天主的模范﹔一个完全翕合天主圣意的模范;一个完全参与救赎人类的模范﹔一个对人服务又诚恳又周到的模范。圣母不但是耶稣生理上自然之母﹐同时是在十字架下摆脱了家庭的局限而包容万民﹐成了天下人的母亲。所以﹐圣母也是我们灵修的模范。我们怎样才能达这种完整性与包容性呢﹖当然是耶稣基督了。 耶稣向斐理伯说﹕「你 跟随『我』罢﹗)」 这个「我」便是包容一切的我﹐它并不否认个别的我––––」那位纳匝肋人的耶稣﹐可是同时也包容了所有人的「我」。所以基督的身教––––– 屈尊就卑﹑自我舍弃为拯救人灵的「无为」了。 我们要如何使自己信赖﹐投奔于耶稣呢﹖ 我们要如何使自己信赖﹐投奔于耶稣呢﹖ 那就要把自己所有注意力﹑一切念头﹑意识力放在基督身上﹐要靠近耶稣﹐使耶稣基督的韵律影响我﹐使我们的节奏与耶稣的节奏互相协调﹔那么我们就能与基督合而为一﹐生活在基督内了﹗在中国文化中﹐中国灵修和基督徒的灵修﹐有道家思想的「无为」和「顺应自然」的人生哲理,有儒家思想体系﹐有大乘佛学和禅宗思想﹐还有佛道二家融合在中国文化中。但实际上﹐ 中国没有创造说﹑原罪论﹐更缺乏等待默西亚的思想背景﹐也没有位格神概念。文化背景的差异﹐表达信仰方式的不同﹐加上许多主观﹑客观的人为因素﹐致使今日基督的福音仍未普遍植根于中国人心内。现时信仰融汇文化的渴望愈来愈明显﹐中国基督徒多少已探到内在无言的空虚﹐广泛地去尝试去探讨并认识自己的灵修途径。现尝试从「道德经」去实习﹐可领我们回归到内心深处天主圆融而丰富的生命中﹐体会到生命是和谐不是分裂﹐是喜乐而不是空虚。所以﹐在天主教会中﹐不单只是外在的教育或慈善事业﹑伦理或生活规范﹑礼仪或基本信理﹐而是基督在万有中圆满的生命﹐我们所盼望的是活在真﹑善﹑美﹑爱的主内。
结论
老子的哲学— 他的「道德经」﹐尤其对「道」的主张﹐可以说与天主教的最高神相合一。老子的「道」﹐可以说是宗教家主张的神﹐神只有一个﹐但是表达神的特征方式﹐则各有不同。所以﹐每一位中国基督徒应意识到自己的福传使命。教会既是一个身体﹐又是一个有效的组织。教徒们在教会内通过合作﹑经验交流﹑修养虚静的心境﹐为达到「无私」﹑「无欲」﹐或「清心寡欲」﹐内心空明宁静的境界。信仰「本地化」正是现在天主教神学家们的热门讨论及研究问题﹐但仍须等代天主的旨意和圣神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