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立我的君在锡安我的圣山上了讲章
核心提示:我已经立我的君在锡安我的圣山上了作者:胡恩德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更新时间:2006-2-7 「外邦为什么争闹?万民为什么谋算虚妄的事?世上的人一齐起来,臣宰一同商议,要抵挡耶和华,并祂的受膏者。说:『我们要挣开祂们的捆绑,脱去祂们的绳索。』那坐在天上的必发笑,主必嗤笑他们。那时,祂要在怒中责备他们...
我已经立我的君在锡安我的圣山上了 作者:胡恩德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7
「外邦为什么争闹?万民为什么谋算虚妄的事?世上的人一齐起来,臣宰一同商议,要抵挡耶和华,并祂的受膏者。说:『我们要挣开祂们的捆绑,脱去祂们的绳索。』那坐在天上的必发笑,主必嗤笑他们。那时,祂要在怒中责备他们,在烈怒中惊吓他们。说:『我已经立我的君在锡安我的圣山上了。』受膏者说:『我要传圣旨。耶和华曾对我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你求我,我就将列国赐你为基业,将地极赐你为田产。你必用铁杖打破他们,你必将他们如同窑匠的瓦器摔碎。』现在你们君王应当省悟,你们世上的审判官该受管教。当存畏惧事奉耶和华,又当存战兢而快乐。当以嘴亲子,恐怕祂发怒,你们便在道中灭亡,因为祂的怒气快要发作。凡投靠祂的,都是有福的。」(诗篇第二篇)
这篇诗头三节是「预言」;接着是神(基督)的话;末段则论到这世界将来的惨况。
现在,我们看世界各方面都「搞唔掂」(粤语)。有晚有位弟兄给我电话说:「世局如你说的一团糟」。(但我记得我说的是:「搞唔掂」,而不是「一团糟」)他提到报章报道苏联外长谢雅尔德勒什辞职。这桩真是大事,这事引致他这样想--「搞唔掂」。这位弟兄曾到过国内某城,这城是他的家乡,他亲身碰到了很可怕的事,所以他说他的家乡「搞唔掂」。我们住的香港也「搞唔掂」,展望世界将来更「搞唔掂」,因整个世界在沸腾,如上引的经节说的:列邦、万民都在争闹谋算虚妄的事。万民的上头人物--「君王一齐起来;臣宰一同商议,」合力干一番大事业--抵挡耶和华并祂的受膏者。
反抗挑战神的世界我们基督徒掌握预言,晓得世情的发展和终局,全世界将乱作一团,「乱」是以基督徒的眼光为判断,最终演变到使世界整体脱离神的管治。世人看神的管治是「捆绑」,认为是「绳索」。神与基督的管治,在世人看是一种辖管,历世历代的人都这么看,是以历世历代的人都作出反抗。个人来说,未信主前我们全然反抗神,不爱在祂的「绳索」里。倘若是「绳索」,那就是主爱的绳索和恩典的绳索,只是人们看此为束缚。每个人都不要在主的「道」底下,不要在神的旨意底下规矩地生活。但将来有一天,全世界的人所有这些的心态,所有这些的想法要汇合一起,采取一致的行动抵挡主。世人抵挡主时会向属主的人下手,所以逼迫、杀害不迭发生。基督徒晓得前面是极黑暗的,若只单见黑暗一面就错了,也该同时瞥见光明才对。有人说天将亮时,是地上最黑暗的一刻。惟紧接而来的是光明的早晨,太阳冒出,照耀大地,光明一片。当全世界夜最深时,世人要与主为敌,这一天定必来到。圣经的话不会废止,当我们看见便想到:黑暗无疑真实,惟黑暗背后是天亮。当你看见不只一地的政府越来越对付基督教,继而是迫害。基督徒受苦,先是传道人遭害,然后是长老、执事……。(如果有人立志传道,有否想到这问题?)
启示录预言世人反对神愈发厉害,属神的人不论是基督徒抑或犹太人,都是世人杀害的对象。世人总不要神的名存留在地上。惟我们不用灰心。我们有时看见某地对基督教不好;另一处也对基督教不好;国内也收紧对基督教的活动,不少教会领袖,特别指家庭聚会的领袖失去自由;稍前泰国也不容许西教士向他们的少数民族传福音,但泰国原是宗教自由的国家。
这类事渐次出现,基督徒是否惧怕?我们不应怕!「万民、列邦都起来」,指反对神的势力之广泛,又论到「世上的君王、臣宰、一同起来,一齐商议」。这些人间的上头人物对神的反对,力量是强大的,可说由领袖带动,统率全世界人民集中力量反对主。我们基督徒听了是否心中是先害怕?惟事情往往转变得很快。这年头我们见世局变得难以预料,忽然间东西方停止冷战,东欧共产国家几全部从共产桎梏下出来,苏联也几乎放下其共产主义的模样。噢!这真是世界的一大喜讯?惟新近的发展,又不很乐观了,近日苏联又似变回本来的面目。所谓世情难料,无法触摸,惟我们握到它的终极,从人方面我们晓得会趋向大反叛,属神子民会落在其中。这诗开端的「预言」一定来到。
神的宣告与行动「那坐在天上的必发笑」。在这一切事情之上;在一切大人物之上,有位神坐在那儿,祂不畏惧全人类对祂反抗,反倒「发笑」。这显示全人类合力反抗神,但力量显然微不足道,对神不足构成威胁。人类无疑心头高,要推翻神,要神的名字从地上消除,但神看这些倒像一场「游戏」,不觉什么。神发的是「嗤笑」,反映神看世人联合的力量不足惧。有时有些成年人故意惹怒小孩子,以此作乐(实在很不应该)。小孩子于是反抗他们,猛力摔打惹怒他的人,小孩子越怒,惹他怒的人则越加高兴。小孩子打得越起劲,成年人就更加开心,盖小孩子对他不构成威胁,因小孩子的力量有限。「神嗤笑他们」,世人想做的事岂能成哉!螳臂当车而已。现世的人趋向反抗神,结集全力要打倒神,事情一定会发展到这地步。但我们是站在主一边的,我们不害怕。主坐在天上,全宇宙(即使有亿万宇宙)有一个很特别的座位,坐者有绝对的权柄掌管万有。这座位不是谁都能坐上去的,独有一位坐在天上--神坐在该座位中,祂具有绝对权力,祂发笑。
「祂要在怒中责备他们,在烈怒中惊吓他们。」(然后传神的旨意)说:「我已经立我的君坐在锡安我的圣山上了(指耶稣基督说的,耶稣基督就是受膏者)。」祂说:「我要传圣旨。」传什么?--神将整个世界交给祂,祂有权力揭破他们,视他们有如瓦器。世人合力联手,但神早已经立了一位摔碎他们的,在世人未联成一阵线时,神已经立了基督,祂会握着「铁杖」管治世界--指祂非常的力量和权柄,主会把这些反对神的势力全然扫荡。
基督是神立定的王世人这般进行反抗,但神已经立了耶稣基督。这情形今天正在急剧发展中,只是未臻成熟如这处所说的阶段。神早已立定了耶稣基督,祂要管治这世界,权柄操在祂手中。神既把权柄交主的手,祂以外与祂相反的,统统扫尽不复见,如诗篇一篇论到「恶人乃像糠秕,被风吹散,无处可寻。」神立了不摇动的座位并坐在其上的耶稣基督。
旧约有段历史是谈及大卫的(编在这篇之后的诗篇第三篇),仿佛把这篇诗其中的含意具体述说出来。当大卫年迈,他的一个长得俊美的儿子亚多尼雅要夺位作王,于是请了大卫的元帅约押,并邀了两位祭司之一的亚比亚他,及不少军长与其他领袖……等在离耶路撒冷不远的对方聚集,亚多尼雅宰牛羊大宴他们,赴宴者高声呼喊愿王万岁。前来赴宴的人尽是元帅、宗教领袖与将领。宴罢,他们就立大卫这儿子亚多尼雅作王。这仿似这诗的头两节的情况,人声鼎沸,愿王万岁之声不绝于耳,这情势似更改不掉了。惟亚多尼雅没邀先知拿单赴宴,大卫另一儿子所罗门也不在被邀之列,大卫其余的儿子则全数邀去,大卫的近卫长耶何耶大的儿子比拿雅也没邀请。先知拿单看出事态不妙,便与大卫的妻拔示巴说(所罗门是拔示巴所出),神曾有旨意,要所罗门继大卫作王;大卫也曾向拔示巴起誓说她的儿子所罗门必继他的位作王。先知拿单叫拔示巴出面与大卫说项,稍后拿单亦为此觐见大卫。大卫遂吩咐祭司撒督和比拿雅,同其他的亲信,使所罗门骑上大卫自己的驴子,并膏立他作王。拿单把圣所的膏油带到一个地方膏立所罗门(圣膏油是神立一个人给予恩典、权柄的意思)。众民于是大声欢呼,拥戴所罗门入城,坐上大卫的宝座,正像这篇诗所说的。在外面隐罗结有人拥戴亚多尼雅作王,人声嘈杂。但观这边厢,大卫则立所罗门作王。今天,尽管世人的反抗声不绝于耳,惟神已经立了基督作王。基督复活四十日升天,坐在神的宝座上,没有谁可推翻这事实的。神说:「我已经立我的君在锡安我的圣山上了。」神已经立了基督,使祂稳坐祂的宝座上,谁可动祂呢?任凭世界怎么变动,天上的宝座丝毫不受影响。基督徒看这世界仍是有希望的,黑暗无疑不假,但希望仍是存在。因将来的「光」现已透进来,使处于黑暗中的基督徒得以见「光」,而其稳定不变的事实--基督作王,公义作王,仁爱作王,屹立不倒的。但现今祂这种的稳定,包括不动摇的权力和祂的恩惠并祂的能力,现今已透进来。正如太阳未正式在水平线上出现,光首先显明了。耶稣基督未再临之前,虽然黑暗,但我们有光。当有一天我们落到这般黑暗中,逼迫来,我们有亮光。主亦使我们心里有亮光,尤其格外盼望主来,主来的「光」则在我们里面给予支持,使成为我们的力量。这「光」虽在日后才显现,惟现今也已透了进来,我们有主的光在我们心中。所以即使极度黑暗,我们晓得那「光」要来;虽未真正冒升在水平线上,现今却先有「光」。故基督徒在受苦受逼迫中,可有特殊的平安和喜乐。不是你平日追求主预先得到的(惟亦可说预先有),基督徒有此享受,但在那时,主会赐特别的、想不到的恩典与帮助和喜乐及平安。当公义的太阳未升起前,亮光先出现,称为「晨光」,所谓:「晨光熹微」,是为此之形容了。如果你朝着主再来这件事而活;而追求,这「光」现已在你心中。
基督是神立定的中保有时我们心里觉得:噢,黑暗!乱极!无从抵御,乏力招架。例如你自觉你的罪在心中,极感痛苦,认罪后还觉痛苦。你想:既认了,不应痛苦啊,因神必赦免,圣经声明赦免的,为何有这现象?这肯定出于撒但的控告,很多声音把你缠绕,而这件罪令你羞耻不堪,令你惭愧至无地自容。这件罪尚未过去,另一件又来了。明天又因别些事跌倒,又认罪,复加上先前的。又或者有人为着你某件错失责备你,你实在忍受不住,仿如万箭穿心,黑暗到极。定罪或控告使你陷入极大的黑暗中,好比「世上君王一齐起来,列邦争闹一般。」转过来吧!凭圣经的话,看黑云之上那稳坐宝座的主,祂屹立不动。你当想到耶稣基督是你的代表,祂现今在神右边作你的中保,为你的罪作了挽回祭。如今神撤销了你的罪状,看你是清白的,你何故仍觉自己罪孽深重呢?无疑魔鬼逼你回顾往事,令你不能亲近神。你为这缘故往上望,看主为你作成的不能动摇的事实吧。那称义的恩是不动摇的。神应许圣徒犯罪而认罪者--「必定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又说「主的话安定在天,直到永远。」你不要被魔鬼的控告的波涛淹盖,致失去平安。往外望吧!虽有时感觉黑暗重重,但得学会绕过它而望,因主在那儿并不动摇。我们学习不受这些打扰,仍能稳步前进。
基督徒有一稳定的情况,有这么一个基础,就是在天上稳定的、不动摇的--耶稣基督一定作王。今天我心里虽似翻天覆地,但我肯定主作王,因而把烦扰事抛开。魔鬼向你说:你未认清罪啊?所以你不安乐。但你既清楚一切的罪都认了,又持着主的话--「在父那里我们有一位中保,就是那义者耶稣基督,祂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对这应许深信不疑。倘须认的,主会给你提醒,只要向祂说一声即可。但,主!若我不知,而我是必须承认的,必须对付的,虽未察觉到,惟我把自己全放在祂的手。主是可靠的,是极信实而受托的。
注目安定在天的基督在启示录三章里,主默示约翰写信给老底嘉教会--(第七封书信)。主说祂名为「诚信真实」。「诚信」可论及祂在受托方面,极其诚信;或说祂的应许与立约极其诚信,有什么应许,祂必按「诚信」处理。我们虽有时处于迷糊中,手足无措,惟尽交给主,祂负责一切。主喜欢我们把一切的难处、忧虑卸给祂,「要将你们一切的忧虑卸给神(放手为之「卸」),因祂顾念你们。」黑暗无疑实在,但我们尽放祂手中,这是指心里被定罪说的。我们有稳定的神的恩典,赦罪的恩典,挽回的恩典,接纳的恩典,积极爱我们的恩典,这一切是稳定不移的。「我已经立我的君在锡安我的圣山上了。」神也可说「我已经立我的(给你们的)中保在锡安上了;祂如今在我右边。」
又如果你顿感失败,挣扎频频,于事无补,抵抗罔效。你明白罗马书七章的话--「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我真是苦啊!」你无疑靠主,惟感觉靠不上,仿佛越靠越糟,致灰心丧胆。你正想勒住自己不发脾气;因刚才你发脾气后极感惭愧,你为此痛哭认罪,正在懊悔之际,却又一发不可收拾。你觉得以往不很追求时,倒没曾发过这么大的脾气,如今越要「起来」则脾气越大。此刻,魔鬼向你「落井下石」,不如意事接踵而来,或使你发怒或使你灰心,你委实乏力招架……。细看之下,「坐在天上的必发笑」,祂屹立不动,只是你以为翻天覆地而已。「我已经立我的君在锡安我的圣山上了」。神立的是我们的「人」;是我们的「生命」。神「立定」基督在那儿,祂是胜利、生命、安静和一切……,往外望吧!主屹立不动。魔鬼就叫你只看自己,是以你看见样样都坏。但当「转眼」(如诗歌说:「转眼仰望耶稣吧!注目仰望祂慈容吧!」)转眼看主,看主的笑容。你很忧愁么?祂不用忧愁!此时,你感到主与你没有关系,这思想是错误的。自从主与我们联合,主看我们是祂;我们也可看主是我们。在位格上固还是两位,但主与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极其紧密的「合一」,圣经的说法是:「我在你里面,你在我里面。」是论及主与我们奇妙的合一,你的事是主的事,你的忧愁是主的忧愁,你的痛苦挂虑就是主的痛苦挂虑。不信么?祂来世界让我们见过,看四福音的记载,如何?怎会关乎你的事祂不理!怎会你的忧愁不是祂的忧愁!你忘了吗?圣经最短的一句:「耶稣哭了。」这位坐宝座的主是永不改变的,发生在你身上的事则常改变,但主是你的生命,是你的力量,祂稳定不摇动。
凡投靠祂的都有福这篇诗就告诉我们,尽管「争闹、商议」,动员「万民」与其「臣宰、君王」,风头火势地涌过来,但主不屑一顾--「嗤笑他们」,因为我的君稳坐宝座上--主稳坐天上也坐在我里面,极其稳固。固然我见的尽是我的失败和软弱,然而当转眼望祂时,见祂在那儿,屹立不动,祂也在我们的聚会中;在我们的教会中,没有转动的影儿。我们于是放心下来,因祂是安定的。我们可以一无挂虑,因为祂负责一切。我们可以欢乐,因祂是我们的喜乐,是我们的盼望,是我们的磐石,是我们的一切,我们相信主「在」我们中间。
诗篇第一篇我们感觉:一个很强的对罪和神不喜欢的一切事物采取一个「不」的心。倘若你起初有这心志,说不定你遭到很厉害的反抗;可能跌至头崩额裂,也许你一度埋怨自己的决志--对撒但说「不」。有首歌曰:「我对撒但总是说不」,你唱时,撒但就向你抗议了。
诗篇第二篇让我们晓得:我们有一位稳定不变的神。祂的稳定不在乎你的稳定,是在于基督(你的生命)的不摇动。我们学会看这位不变动的主,我们仰望祂便安定下来。我们看见主的面,看见主的荣耀,便变成主的形状、样貌。我们看见主的稳定;不摇动;是神所立的。既如此,谁可使祂摇动呢?祂在天上又在我里面,屹立不动,因是神立的。你看这一位不变动不摇动的主,久而久之,你会变成稳定不摇动。我们面对光便得见光,摩西在西乃山上四十昼夜对着神,下山时他脸上发光而不自知。我们面对这位安定不变的主,我们将变成安定、稳定不变。我们有这一位主,我们极为有福!■
本文原文刊载于香港喜乐福音堂一九九一年六月份之「音讯」,今蒙准转载以飨读者,特此申谢。--编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