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心全意跟随主讲章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浏览:
核心提示:.Yhe392 { display:none; } 经文:太9:18-26 路8:40-56 可5:24-34 一、有心 主最不喜欢人半心半意地跟从他。在马太福音8:18-22节:耶稣见许多人围着他,就吩咐渡到那边去。有一个文士来对他说,夫子,你无论往哪里去,我要跟从你。耶稣说,...

核心提示:.Yhe392 { display:none; } 经文:太9:18-26 路8:40-56 可5:24-34 一、有心 主最不喜欢人半心半意地跟从他。在马太福音8:18-22节:耶稣见许多人围着他,就吩咐渡到那边去。有一个文士来对他说,夫子,你无论往哪里去,我要跟从你。耶稣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


经文:太9:18-26 路8:40-56 可5:24-34 一、有心 主最不喜欢人半心半意地跟从他。在马太福音8:18-22节:耶稣见许多人围着他,就吩咐渡到那边去。有一个文士来对他说,夫子,你无论往哪里去,我要跟从你。耶稣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

经文:太9:18-26 路8:40-56 可5:24-34

一、有心

主最不喜欢人半心半意地跟从他。在马太福音8:18-22节:耶稣见许多人围着他,就吩咐渡到那边去。有一个文士来对他说,夫子,你无论往哪里去,我要跟从你。耶稣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又有一个门徒对耶稣说,主啊,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耶稣说,任凭死人埋葬死人,你跟从我。有时,我们会觉得耶稣在这里的态度让我觉得不可思议,门徒又不是不跟从他,只是说他要尽为人子的本份,但是主对说,任凭死人埋葬死人,似乎不尽人情。其实是耶稣在这里提醒那些想跟从他的人,在没有跟从之前,你有自由选择跟从或不跟从,但是你一旦你选择了跟从,你就有一个态度:全心全意。

当我们回过头来看那个血漏的女人,特别是马可福音第5章的记载尤其明显“有许多人跟随、拥挤他”。27节“她听见耶稣的事,就从后头来,杂在众人中间”。31节“门徒对他说,你看众人拥挤你,还说谁摸我吗?”我们可以发现,当时有许多人跟随在主的身边,而且,我们可以说,不是没有人跟随主,去寻求主的恩典。但是蒙恩的竟是一个别人都忽略的女人。在这里,从主那边来说,是主的恩典;而对于这个女人而言,则是她的有心。虽有许多人,但是许多人也只是无心拥挤,或是半心半意地跟从他。而这个女人则是孤注一掷地将所有的希望都投在主的身上了。因为圣经这样说,马可福音第5:25节,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在好些医生手里受了许多的苦,又花尽了她所有的,一点也不见好,病势反倒更重了。

记得保罗说过“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都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耶稣基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我想说的是,保罗是一个有心的人。因此他说他视耶稣基督为至宝,为什么说保罗是一个有心的人,很简单,因为他将主视为至宝。我们看一处经文就可以知道了:太6:21节“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开始的时候,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不是“你的心在哪里,你的财宝在那里”呢?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每个人的心是随着财宝的,而且,我们的心肯定是随着财宝的。只是有区别的是,每个人对财宝的理解不同而已。不是每个人的心有区别,而是每个人视不同的事或人为财宝的;有些人视金钱为至宝,所以他就为此而拼命,有些人视儿女为至宝,所以他每天的生活随着小孩而转,有些人视工作为至宝,所以他苦心经营着他工作上的一切,等等。而保罗在大马色路上的经历之后,他就将主视为至宝了,所以他以后的生活都是因主而变化。在这里,我就想问每位弟兄姐妹,你我视什么为至宝呢?也就是说,你最看重的是什么呢?你最在意的是什么呢?

有一位神父名叫卢云,他原来是哈佛大学的教授,但是后来,他蒙上帝的呼召,他就专门到一个地方,为一些弱智或脑瘫,又哑,又呆,有些甚至大小便都失禁的人成立一个机构,叫“方舟之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写了很多的灵修书,其中他在书中就提到对“有心”的理解。

属灵生命着实与“存在的心”紧扣一起。我发觉“心”这个字十分有意思。我所指的不是相对于我们思想所在的情感位置,而是指我们整个人的中心,我们最属自己,最人性和最真实的地方。这样说来,心就是属灵生命的焦点。我喜欢有“心的生命”代替“属灵生命”,因为我是想说明“属灵”并不表示与身体,情感和理智方面相反便行了。所谓“不属灵”是指表面的,不影响我们存在的核心,它属于存在的外缘地方,而非指其核心。

提出有关属灵生命的问题,所导致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过于一种新的思考方法。这些问题必须在生活中体会,而不是在脑海上发展出来的。[1]

如你有心的话,你则会发现你随之而作。有恋爱经历的弟兄姐妹,如你仔细观察彼此相爱的过程时,你就会发现对方喜什么,恶什么,在你的眼中都很在意,一个男孩子追他所喜欢的女孩子,他会想方设法地从各种途径去接触她。

二、放心

“女儿,放心,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从这句话当中,我们从三个小方面来分析“放心”这两词。

1、身体得痊愈

刚才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个女人的病就在她摸耶稣的同时,就好了。在这里,我们真发现了,“祈求就得着,寻找就寻见”的恩典。我想在现在的生活当中,有许多的弟兄姐妹都有身体得痊愈的经历,因为主的医治。有一个外教,叫皮尔森,教教会史论,他在美国是一个很资深的教授。有一次,他接电话,结果不小心骨折了,后来查出来是骨癌,他来中国时,是自己走下飞机的,被送回美国时,则是用担架从飞机上抬下来的,当时我们都为他祷告,却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会得这病呢?心想以后没有机会再见到他了。结果过了一学期,他又来了,而且,骨癌好了,他还是照样给我们上课,他说,是上帝医治了他,可能是因为他在中国教会服事,主就医好了他。这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我想如果我们真数算,你一定会发现有许多这样的恩典。

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恩典的主权在主的手中,神要医治谁就医治谁,这不是说,他爱他不爱你,而是说神在每个人的身上有他不同的旨意,无论什么病,我们都可以求主医治,但是并不表示主一定得医治我们,而且,也不能因为我们的病没好,就对神失去信心;也不是说我们的病神会医的,所以医生就不必了,医院也不必了,甚至药也不必了。我想如果我们当中的人真这样做了,没有神的特别带领,我们只能暂时视其缺少智慧。

2、生命得救赎

“女儿”,这个称呼带来亲切感,但是我自己的理解,这样的叫,一是亲切感,二是习俗的原因,三是说明主的接纳,也就是说,主真将她视为基督里的新生儿。每次我们谈到基督徒得救时,总是有许多的话题,比如,得救的凭据,得救的坚固性,得救的经历,得救后的见证等等。在教会史当中,“基督徒得救”这个问题有着许多的争论,是一次得救,还是永远得救呢?得救以后,人如果再犯罪,是否就沉沦呢?当然,这是神学问题。但是我想通过“女儿”这个称呼,就可以将“一次得救是永远得救”理解为“一次为儿女是永远为儿女”。一个人是另一个人的妈妈或爸爸,这个事实,无论如何也不能变化的。照样,我们也可以理解我们与主之间的关系。

3、心灵得自由

这是心灵的自由:不受任何未来的政治,经济或社会景象约束;即使是受苦之途,也随时随地都要跟从耶稣的自由。虽然他们每一位都与别不同,他们都有灵里自由的意识,这使他们在这世界中不受操控,而能顶天立地。他们的自由甚至强至一个地步,可以克服对死的恐惧。他们内心深处都知道,那些能摧毁他们肉身的人永不能剥夺他们的自由。当耶稣对门徒说“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太10:28)的时候,他就是说及这种自由。而我个人觉得十分吸引的就是这属灵的自由和灵意化的自由是完全不同的。耶稣赐予的自由,并不表示压逼者仍可以继续压逼,贫穷的仍旧贫穷,饥饿的仍饥饿,纵使现在我们在属灵上确是自由的。真正的属灵自由,触动我们整个人性的中心,也必须在每一范畴中――身体的,心理的,社会的和全球性的即是说在任何地方都应具体可见。但是这种属灵自由的核心不在乎可看的形态或模式。即使这自由不能在生命中每一环节都能彰显,一个患病,弱智或受压逼的人仍然可以是在属灵上自由的。我探访尼加拉瓜时,便赫然发觉这种情况。在一个名叫Jalapa的小村落中,与一些妇人谈心。她们的丈夫或儿子被所谓对抗军残害。这些妇人深知道对抗军是由美国政府在背后支持的,但她们却没有丝毫怨恨复仇的表现。她们记得耶稣在十字架上的说话“父啊,怜悯他们,因为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她们也如耶稣一样,常常祈祷,为要敌人得到赦免。当我和她们在一起,便感觉到她们深遂的属灵自由。在所有这些压逼中,没有人能夺去她们这些自由。她们的心灵还是自由的,而她们难以形容的苦难并未伤透她们的灵魂,这些苦难并没有束缚她们的心。自由是属于属灵生命的核心。不仅是把我们从压逼的力量中释放出来的自由,也是原谅他人,服事他人和与他人建立团契关系的自由。简言之,是为一个自由的世界去爱,去努力的自由。[2]

那个女人不再需要与人隔绝了,她能走出这个阴影了,群众的言论对她不再是一个压力了。她克服了恐惧,她不用躲了,因为主释放了她。有一个年轻人,父母中年生他一个独生子,而今年他又快30岁了。但是他不想结婚,又想离开家,出去过自由的生活,但是家里他又放不下,结果就在他的内心形成了困惑。如果离家,他觉得父母没有照顾,而且,让他们担心,他活着很不自由,也许在别人看来,他一切都还过得去。但是他的内心没有自由,在父母的意愿与自己的意愿之间,他在挣扎,而且,他有一肚子的雄心,可是现实和年纪都不允许他可以无所挂虑地去选择一些什么。弟兄姐妹,今天的你是否有这样的难处和挣扎?我们会说许多的理由,来说明我们的确很难,但是主今天却对你我说“放心,你的信救了你”。“我的意念非同你们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们的道路。”


三、留心 

1、留心听神的话

平常我们需要灵修,就是你与上帝之间的独处。我们要有读经和祷告,这是一个基督徒的根本。我很喜欢约翰一书的话“主的恩膏在你心里,必在凡事上教训你”通过每天的读经和祷告,你渐渐地发现主真的会在每天生活中教你如何行事为人。

2、留意神的作为

在诗篇中,“留意神的作为”。在可5:29节,“于是她的血漏的源头立刻干了,她便觉得身上的灾病好了。”33节“那女人知道在自己身上所成的事,就恐惧战兢,来俯伏在耶稣跟前,将实情全告诉他。”

我们要学会数算神的恩典,善于在每天的生活中找到神与你同行的痕迹。马利亚去找伊利莎白,就是她在生活中留意神的作为,留意神话语的成就。当天使对她说时,她将话存在心里,反复思想是什么意思,与她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关联。

太9:18-26此处更进一步揭示耶稣的权柄,死也在他掌管之中。另外,也记载了另一段有关治病的神迹,就是耶稣医好了患上严重经期失调的妇人。妇人欲触摸耶稣的外袍,经血令妇人在礼仪上成为不洁,所以她只是触摸耶稣的衣裳,便招来一个敬虔的犹太人的责骂。[3]可能是基于她对耶稣的医治能力片面的理解,但也足见她的信心,故耶稣对她赞许,并医治了她。

路8:40-56节妇人的血漏使她成为不洁净,故此她不敢公开接近耶稣,但她有足够的信心,希望一摸耶稣就得医治。我们可能认为她的信心是迷信,但耶稣并不以为然。他医治的能力并非在触摸之下自动出来,而是在他的控制之下。他是因她的信心而作出回应。事后,耶稣公开呼召这妇人,重建她的自尊,并与她建立个人关系,藉此完成全人的医治,而她从今以后也不能再迷信地看耶稣为神奇的医治者了。[4]

路加不单关注到外邦人,也不时提到这社会上常被蔑视的人,比如,受欺压的贫穷人和女人。血漏妇人的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在第15章记载三个描述上帝对罪人悔改重视的比喻,反复表达“放下所有,去寻找失落的”是有价值的,是不可以计算的。而且,在古代社会中,女性往往是被忽视的一群,在著作中提及的更是少之又少。然而,路加在这方面可谓相当反传统,书中提及不少女性:拿因城的妇人,跟从耶稣的妇人们(8:2-3)以及一直追随他走上各各他山上的一群妇人;不论记名与否,在路加的笔下,对这些妇人都给了相当的尊重。[5]

--------------------------------------------------------------------------------

卢云:《生命中的耶稣》,堵建伟译,香港,基道出版社,1988年,第8-9页。

[2]卢云:《生命中的耶稣》,堵建伟译,香港,基道出版社,1988年, 第27-29页。

[3]主编陈惠荣等,《证主21世纪圣经新释》,香港,福音证主协会,200年,第973页。

[4] 同上,第1053页。

[5] 黄锡木,《新约研究透视》,香港,基道出版社,2000年,第44-45页。

    分享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