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来看讲章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浏览:
核心提示:.Lma709 { display:none; } 作者:时间:2006年7月 经文:约1:38-39;1:45-46;4:28-30;11:3-35 耶稣基督道成肉身,降世为人,为的是传讲神国的福音,拯救世人,引人归主。主耶稣说:我也必须在别城传神国的福音,因我奉差原是为此(路4∶43)。...

核心提示:.Lma709 { display:none; } 作者:时间:2006年7月 经文:约1:38-39;1:45-46;4:28-30;11:3-35 耶稣基督道成肉身,降世为人,为的是传讲神国的福音,拯救世人,引人归主。主耶稣说:我也必须在别城传神国的福音,因我奉差原是为此(路4∶43)。耶稣基督...


作者:时间:2006年7月 经文:约1:38-39;1:45-46;4:28-30;11:3-35 耶稣基督道成肉身,降世为人,为的是传讲神国的福音,拯救世人,引人归主。主耶稣说:我也必须在别城传神国的福音,因我奉差原是为此(路4∶43)。耶稣基督在升天前慎重地吩咐他的门徒说:你们往

       作者:时间:2006年7月

  经文:约1:38-39;1:45-46;4:28-30;11:3-35

  耶稣基督道成肉身,降世为人,为的是传讲神国的福音,拯救世人,引人归主。主耶稣说:我也必须在别城传神国的福音,因我奉差原是为此(路4∶43)。耶稣基督在升天前慎重地吩咐他的门徒说: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可16∶5-16)。可见传福音是何等的重要,因为只有听、信福音,才能使人归主得救。那么怎样传福音,引人归主呢?

  我们要进入圣经寻找答案,来看圣经中记载的主耶稣和他的门徒、信徒是怎样引人归主的。当我们来看圣经时,奇妙的事出现了,因为圣经给我们的答案正是“来看”这个动作,这个邀请。在约翰福音中“来看”一词一共出现了四次。现在我邀请弟兄姊妹与我一同进入圣经,来看这四次的邀请。

  第一个邀请:主耶稣邀请愿意跟从他的人进入他的生命

  耶稣转过身来,看见他们跟着,就问他们说:“你们要什么?”他们说:“拉比,在哪里住?”耶稣说:“你们来看。”(约1∶8-39)他们就去看他在哪里住,这一天便与他同住,那时约有申正了。我们来思想当时的情形,当施洗约翰的两个门徒,听了约翰的介绍、见证:“这是神的羔羊”之后。他们就很想认识耶稣,想接触他,和他搭话。可是不知如何开口,生怕冒失,不敢上前主动搭话交谈;然而他们又实在很想认识耶稣,不愿错失机会,所以惟有恭敬地跟在后面,就在这“进又不敢、退又不舍”的两难之际,耶稣主动地接近他们。

  这里让我们看见神常常都是先采取主动的,当人的心思在寻找,心灵在渴慕的时候,神就主动地来接触我们。我们所寻找的神,不是一个将自己藏起来,并拒我们于千里之外的神,而是一位正在等候我们,呼唤我们,主动接近我们的神。

  主耶稣首先开口问:“你们要什么?”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好好地思想,我们在神面前要的是什么?约翰的两个门徒问:“拉比,在哪里住?”这两个人不是因为好奇耶稣的住处而提出这个问题,他们的意思是他们不只是想和耶稣在路上随便谈谈,而是希望和耶稣有长久相处的时间。愿意跟从主的人,不能满足于只和主浅交,不能满足于只和主打一个擦边球而已。他们接触耶稣不要只像一个过路相识的人,而要进入他的家中做他的朋友。耶稣说:“你们来看。”这是耶稣对愿意跟从他的人发出的邀请。邀请他们与他同行同住,进入他的生命。

  中国有句古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耶稣没有向他们作自我介绍,没有告诉他们住在哪里,耶稣只是说:“你们来看。”只有亲自看见、亲自感受、亲自体验,才能认识深入、全面。神愿意我们认识他、了解他、亲近他。于是他们就去看他在哪里住,这一天便与他同住,那时约有申正了。约翰的两个门徒因着约翰的介绍而渴慕认识耶稣,当耶稣向他们发出邀请时,他们就欢喜地与耶稣同行同住,而这一天对于他们有了新的意义,以至于其中的一位将时间都记了下来。

  今天,主也对我们发出了邀请,主说:“你们来看。”我们又是怎样回应呢?我们是欣然地接受主的邀请呢?还是对主说:等等,等我忙完了今世呢?……很多人都想“在世做财主,在天做拉撒路”。如果时间、生命在我们预料控制之中,或者可以,可惜现实不是那么一回事,人既不知明天会有什么意外,也不知生命何时、怎样结束;就该趁主对我们发出邀请时,存感恩的心欣然接受,让主耶稣做我们生命的主,以免永远沉沦。希望每一位弟兄姊妹都能像约翰的两个门徒一样,接受主的邀请,欢欢喜喜地与主同行同住,得着主的生命。

  第二个邀请:主的门徒邀请身边人归主

  腓力找着拿但业,对他说:“摩西在律法上所写的和众先知所记的那一位,我们遇见了,就是约瑟的儿子拿撒勒人耶稣。”拿但业对他说:“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腓力说:“你来看。”(约1∶5-46)听见约翰的话跟从耶稣的那两个人,一个是西门彼得的兄弟安得烈。他先找着自己的哥哥西门,对他说:“我们遇见弥赛亚了。”于是领他去见耶稣(约1∶40-42)。腓力像安得烈一样,不能把这好消息据为己有。于是腓力去找他的朋友——拿但业。他告诉拿但业,他在拿撒勒人耶稣身上看到了那应许已久的弥赛亚。拿但业听了心存轻视,拿撒勒是个无名的小乡村,拿但业是迦拿人,迦拿是加利利地区的一个城市。而城乡之间的歧视,自古就有。拿但业此时是个骄傲,且心存偏见的人,同时也是个诚实没有诡诈的人;所以拿但业的反应是直截了当的。他说:“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腓力是有智慧的,他并不争辩,只说:“你来看。”把拿但业领到耶稣面前,结果拿但业说:“拉比,你是神的儿子,你是以色列的王。”(约1∶49)许多人都不是经过争辩而信耶稣的。争辩常常是害多益少,使人认识基督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领到耶稣面前,使他亲自面对耶稣基督。大致来说:不是争辩式的或哲学式的宣教或教训可以引人归主,而是十架的故事、十架的救恩引人归主。最好的辩论就是对人说:“你来看。”直接把人领到耶稣面前,使他正面地去认识神。

  第三个邀请:一个蒙恩得救的人邀请他人归主

  那妇人就留下水罐子,往城里去,对众人说:“你们来看,有一个人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莫非这就是基督吗?”(约4∶28-39)众人就出城往耶稣那里去。我们先来了解这件事的起因,这个撒玛利亚妇人,在中午气温最高的时候,从她住的叙加城走十几里路到雅各井边来打水,在井边遇到耶稣。耶稣主动消除隔膜与她说话,耶稣藉着向她要水喝展开话题。告诉她世界的水与生命活水之间的区别;指出她生活中的罪行,规劝她要悔改。使她面对自己,用心灵与诚实去敬拜神。并告诉她,和她说话的就是应许中的弥赛亚。

  之后,那妇人就留下水罐子,往城里去。那妇人留下她的水罐子,显出她的两种心态。一是:她急于与人分享这奇特的经历;二是:她还要再回来。那妇人的行动告诉我们一个真基督徒的信仰过程。这过程就是:首先她被逼面对自己,看见自己的卑微、污秽和软弱、接着她认识到神的全知、全能和慈爱。随后她要为神作见证,传福音。

  那妇人不在自己的城里打水,而在中午气温最高的时候,走这么远的路,到雅各井边来打水,这件事就说明她是要避开她的邻舍。她无疑是个道德有问题,被人鄙视的人。而要与人分享的愿望,除去了她心里的羞愧,她对众人说你们来看。因着撒玛利亚妇人的见证,众人就出城往耶稣那里去。

  为什么当那妇人作见证,这些人会听信她,跟她去见耶稣呢?这是因为每个人都需要救恩。有的人的罪是公开的,有的人的罪是隐藏的,不为人知的,而只要有罪就需要基督的拯救与赦免。那城里有好些撒玛利亚人信了耶稣,因为那妇人作见证说:“他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于是撒玛利亚人来见耶稣,求他在他们那里住下。他便在那里住了两天。因耶稣的话,信的人就更多了。便对妇人说:“现在我们信,不是因为你的话,是我们亲自听见了,知道这真是救世主。”(约4∶39-42)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因着我们不隐藏,而荣耀神的见证,就可以引人归主,使人得救。但这些人的得救是因着神的大能与慈爱,而非我们的功劳,我们要引人归主,而非引人归自己,千万不可抢夺神的荣耀。

  第四个邀请:信徒邀请主耶稣去看望“死人”

  耶稣看见她哭,并看见与她同来的犹太人也哭,就心里悲叹,又甚忧愁。便说:“你们把他安放在哪里?”他们回答说:“请主来看。”耶稣哭了(约11∶33-35)。马大,马利亚的兄弟拉撒路死了。耶稣看见马利亚和她同来的犹太人哭,就心里悲叹,又甚忧愁。这里表现出神与人同悲,带给我们一个信息,就是神是关怀眷顾世人的。主耶稣便问:“你们把他安放在哪里?”他们回答说:“请主来看。”

  这第四个邀请与前三个邀请不同,前三个邀请是邀请有自由活动能力的人到主面前来,认识主。而这里的邀请是邀请主耶稣去看望一个死人。在今天有些人就属灵的生命来说,也是死的。我们没办法将这些人领到耶稣基督面前,然而我们可以为他们祷告,以哀伤的心恳求主亲自做工,去看望他们,拯救他们,赐给他们新的属灵的生命。因为主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更因为主耶稣哭了。耶稣的哭表达了他对人的爱与怜悯。人是何等的软弱,人被罪所捆绑,被死亡所辖制。人无法自拔,无法自救,惟有耶稣基督能救赎世人。

  耶稣来到拉撒路的坟墓前,吩咐他们把石头挪开,拉撒路的姐姐马大说:主啊,他已经死了四天,必是臭了。耶稣说:你若信,就必看见神的荣耀。这里主告诉我们看见神的荣耀,前提条件就是“信”。耶稣对马大说“你若信,就必看见神的荣耀。”之后就举目望天祷告。这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就是能力乃是从天父而来,神迹乃是得到应允的祷告。同时也体现出耶稣基督一心只求荣耀天父。耶稣祷告完就吩咐说:“拉撒路出来。”于是拉撒路就死里复活走出来了。

  今天我们为了那些没有重生的人祷告,首先要有主的爱心,主作为神,尚且因人失去生命而哭,何况我们不更应该为我们的亲人、朋友付上我们的爱心吗?若我们的代祷不是出于真正的爱,就变成虚假的言辞,变成鸣的锣、响的钹一般。同时我们的祷告要有信心,因为主说: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
 
保罗和他的同工
作者:沈承恩 时间:2006年4月

  经文:罗12:3-5;林前12:12-27

  这里我要提出保罗的三位同工,看保罗是怎样分别与他们在一起工作的。

  第一位是巴拿巴。巴拿巴是初期教会一个比较有地位的同工,是安提阿教会的一个负责的弟兄。他是保罗悔改为主工作后第一位亲密的同工。保罗刚悔改,要为主工作,碰到极大的困难。过去与他一起迫害教会的犹太人,看见他悔改了,连他也要捉拿。而教会对保罗还有疑惑,不接待他。保罗处在完全孤立无援的境地之中。这时候,只有巴拿巴接待他,巴拿巴把保罗从大数带到安提阿,叫保罗协助他工作。巴拿巴还把保罗带到使徒面前,为保罗作解释。所以保罗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大使徒,巴拿巴功不可没。保罗把巴拿巴看为自己的兄长,在开头的一段时间里,跟着巴拿巴到东到西。圣经在记载他们二人一起出去工作,在写他们名字的时候,巴拿巴的名字在前,这反映了当时实际的情况。

  保罗不仅仅对一个巴拿巴这样,他对教会的使徒和长老都是尊重的,对教会安排他的工作都是忠心去做的。他把自己放在教会之中。他认为自己不过是教会这个身体上的一个肢体。我们看使徒行传,保罗几次外出工作,都是教会安排的,圣经中用“打发”(徒13∶3,17∶10、14)二字,这是主人对仆人、上级对下级的用词。保罗对教会的安排完全顺服。保罗每次外出,就要回耶路撒冷“问教会安”,也就是向使徒、长老、同工请安。在使徒行传21章里还记载了一件事。那是保罗第三次外出传道回来,圣经这样记载说:“保罗同我们去见雅各(这里雅各是耶稣的兄弟,当时是耶路撒冷教会的一位领袖),长老们也都在那里。保罗问了他们安,便将上帝用他传教,在外邦人中间所行之事一一地述说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保罗向雅各作了工作汇报。接着雅各就向保罗布置了一个任务,要保罗陪着四个犹太人按照律法的规定,行洁净礼。雅各要保罗这样做,是要犹太人看到保罗没有违背律法,这样可以让保罗在犹太人中站得住脚。保罗服从了雅各的安排。

  我们所知道的是:保罗是一个大使徒。但大使徒也有一个过程,他有一个被打发的过程,也有一个工作了之后还要向别人汇报的过程。他是从一个小使徒变成大使徒的。而这个变也不是他主观上想变就会变的,是他的努力、他的忠心促成了这个变;只有他甘心情愿做小,才有可能变为大。保罗自己没有自称为大使徒,相反,他说,他是使徒中最小的(林前15∶9),比最小的还小(弗3∶8)。保罗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上帝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罗12∶3)保罗就是这样看自己的。“合乎中道”是实事求是、合乎实际的意思,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接着,保罗就讲了肢体的比喻。他借着这比喻告诉我们:脚就是脚,脚要充分发挥脚的作用,脚不能把手废掉,让全身都变成脚,脚手要和谐,使整个身体获得活力。

  第二位是亚波罗。亚波罗是一个承认耶稣是基督的犹太人,他极有口才,善于讲解圣经,心里火热,向人传讲耶稣。他经常在犹太人的会堂里向犹太人宣讲耶稣是基督。有不少犹太人觉得他讲得有理,就信了耶稣。但也有一些保守的、顽固的犹太人,反对他讲的道,与他辩论,亚波罗就运用他的口才,引用圣经的话,把他们一一驳倒了(参见徒18∶24-28)。

  亚波罗成了教会里一个很有影响的传道人,许多人喜欢听他讲道,渐渐地就形成了一个派别。这个派别里的信徒拉出一面大旗说:“我是属亚波罗的。”但有人觉得亚波罗嫩了一点儿,若要抱成一个团体,就应该把矶法(就是彼得)的名字请出来,说自己这个小团体是“属矶法的”。也有人比较佩服保罗,就说自己是“属保罗的”。还有一些人认为,矶法也好,保罗也好,亚波罗也好,都是人,他们宣称自己是“属基督的”。

  面对这样的局面,怎么办?一般的人一定觉得自己面临强劲的竞争,要想尽办法把别人压下去,好使自己抬起来。保罗不是这样,他从根本上反对这种拉帮结派的做法。所以他不仅反对人“属亚波罗”、“属矶法”,也反对人“属保罗”、“属基督”。若说他反对人“属保罗”,是因为他谦虚,那么,反对人“属基督”是为了什么?难道属基督有什么错吗?“属基督”没有错。保罗反对的是拉帮结派。借着基督的名义,高抬自己,是那些说自己“属基督”的人的真正用意,真属基督,不会拉帮结派。

  拉帮结派的要害是压低别人,高抬自己。在一个身体中,脚要压低手,高抬脚,是不能想象的,是不可能的。我们真正想到、真正承认我们是肢体关系,我们就一定会互相体贴、彼此相顾,而不会相互攻击、相互拆台。

  一个人与一个年龄比他大、文化比他高、资历比他深的人在一起,矛盾不会太大;而与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差不多的人在一起,就会有各种矛盾产生。同班的同学(年龄相仿、学历相仿)职务升迁比自己快,心里就会不平衡,会妒忌;一个比自己年级高的同学职务比自己高,不大会有什么烦恼。保罗若是一个普通的人,他面对彼得,会泰然一点,因为彼得毕竟资格比他老得多,有人要说自己属彼得,他也不方便多说什么。但面对亚波罗,情况就不一样。亚波罗与他情况差不多,都没有跟从过耶稣,都比较有学问、有口才,都是后起之秀。但这个人成了他的竞争对手,有人竟然说自己是属亚波罗的,保罗对他会有什么感觉?保罗若是一个一般的人,他很可能心里不舒服,或许进而妒忌。但保罗没有这些感觉。他根本反对竞争,他主张在传福音的工作中,互为肢体,彼此帮助。不是竞争,而是合作。他说,保罗是栽种的,亚波罗是浇灌的。栽种与浇灌不是竞争,乃是合作。他根本反对拉帮结派,因为脚需要手,手也需要脚,栽种与浇灌都算不得什么,只有上帝叫栽种、浇灌的东西生长。保罗反对的是拉帮结派,反对人自称属亚波罗,但他对亚波罗非常友爱。他称亚波罗为兄弟(林前16∶12),写信给提多的时候,在信末关照提多要照顾亚波罗,叫亚波罗“没有缺乏”。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妒忌是一种很有害的病菌。保罗对待亚波罗的榜样能帮助我们杀灭这种病菌。

  第三位是马可。马可又叫约翰,是马可福音的作者。彼得称马可为“我儿子马可”,相传马可是彼得的助手,马可福音是彼得口授、马可笔录写成的。马可的家与主耶稣和他的门徒有很密切的关系:耶稣设立圣餐,在马可的家;耶稣升天后,门徒聚集祷告、等候圣灵在马可的家。马可的家是一座楼房,所以被称为“马可楼”。按照马可福音的记载,耶稣被犹大出卖,被大祭司捉拿的时候,门徒都逃走了,有一个少年人,赤身披着一块麻布,跟随耶稣,有人要捉拿他,他却丢了麻布,赤身逃走了(可14∶51-52)。这个少年人是谁?马可没有说。但研究圣经的人都认为这个少年人就是马可自己。这件事其他福音书都没有记载,是马可福音独有的材料,很可能就是马可自己亲身的经历。从以上有关马可的记载看,我们会觉得马可是一个相当可爱的年轻人,他与耶稣和他的门徒有相当深的关系,对主耶稣也有相当的感情。

  到保罗出来传道的时候,马可已经不再是一个少年人,他也有志于传道的工作。他是巴拿巴的表弟,与巴拿巴当然是相熟的,所以在巴拿巴与保罗要外出传道的时候,他愿意跟着去。这是保罗第一次外出旅行传道,马可是他的一个帮手。但半路上,马可离开巴拿巴与保罗回耶路撒冷去了。马可为什么离开他们,圣经没有记载。保罗就觉得马可是一个靠不住的人。所以在第二次外出旅行传道的时候,保罗就不愿意再带马可同行。巴拿巴不赞成保罗的做法,认为还应该带马可去。因为马可的缘故,保罗与巴拿巴分手了,二人走了两条不同的路线传道,巴拿巴带着马可,保罗另外选了一个年轻人叫西拉的做他的助手。

  对待马可,是保罗做得对,还是巴拿巴对?我认为保罗欠妥。对一个年轻人要求严格一些,这没有错。但对年轻人更应该多帮助,给予改正的机会。巴拿巴对自己的表弟可能认识多一点、深一点,或许认为马可本质是好的,一时软弱,走错了路,给他机会,他会走上正道的。事实证明,巴拿巴是对的。后来马可不仅写了马可福音,据传说,他还被彼得派到埃及,建立了亚历山大的教会,并在那里担任主教,最后为主殉道。

  保罗对马可的态度,后来也有了180°的改变,这也是保罗的伟大之处。一个人伟大,不在于从不犯错误,而是犯了错误,知错改错。保罗在他给腓利门的书信中,称呼马可为同工(门24);在《歌罗西书》里,要求歌罗西教会接待马可(西4:10);在他给提摩太的信中,对提摩太说:“你来的时候,要把马可带来,因为他在传道的事上于我有益处。”(提后4:11)保罗已完全接纳了马可。

  肢体中有软弱的,更要体贴、帮助;而不是以此为借口分门别类,保罗说:“总要肢体彼此相顾。”

  肢体的比喻意义很丰富、很深刻,让我们都能够深入领会,使这个比喻在我们教会生活中成为现实,以致于我们教会这个身体能够强健、充满活力。

    分享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