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羞愧的信讲章
核心提示:罗马书10:11-13 我们已经用了三个主日探讨罗马书第十章中,关于“得救”的信息。在1-4节谈到以色列人误用了对上帝的热心,以为靠着自己在行为上的努力可以得救,5-8节引用三处旧约圣经谈三种信仰的型态,9-10节的重点是“心里相信”、“口里承认”这两句话,“心里相信”是我们自己选择加上圣灵工作的...
罗马书10:11-13
我们已经用了三个主日探讨罗马书第十章中,关于“得救”的信息。在1-4节谈到以色列人误用了对上帝的热心,以为靠着自己在行为上的努力可以得救,5-8节引用三处旧约圣经谈三种信仰的型态,9-10节的重点是“心里相信”、“口里承认”这两句话,“心里相信”是我们自己选择加上圣灵工作的结果,“口里承认”可以用八种方式表达。我们今天所看的经文还是跟“得救”有关的信息。
这三节经文有一个字,是我们要特别留意的。11节是保罗在罗马书中第二次引用以赛亚书28:16,之前一次的引用在罗马书九章三十三节的最后一句“信靠他的人必不致于羞愧”,在第十章这里的引用保罗加了一个字,我们中文圣经翻译为“凡”,意思是“所有”,加上这个字不会改变原先的意思。同样的字在12节翻译为“一切”,13节也是翻译为“凡”。我相信这是保罗故意安排的,藉着这个字保罗要突显的重点是“任何一个人都有相同的得救机会”。
从这三节圣经,我们分别看得救跟罪恶感、文化、宗教的关系。
一、得救与罪恶感
11节:经上说、“凡信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
在原文圣经中有好几个字,在中文圣经中都翻译为“羞愧”,我用电脑软体找,旧约圣经希伯来文至少有六个不同的字翻译为“羞愧”,新约圣经希腊文有三个。这些不同的用字,表达在不同情境下的“羞愧”。有些“羞愧”跟犯罪有直接的关系,有的不是因为犯罪而来的。我们看罗马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前面保罗用许多的篇幅谈罪,我们可以肯定在这里所讲的“羞愧”就是犯罪的结果。当一个承认自己是罪人的人,“羞愧”的表现是必然的。
不过在现代的心理学和辅导理论,常常把“罪恶感”和“犯罪”分开来处理。许多辅导者会对个案说:“这不是你的错,你不需要自责。”然后开始作所谓的心理分析,告诉人你之所以会如此,都是因为小时候的某个伤害,或是这个社会环境的问题。分析到最后,把人的犯罪行为当成“症状”处理,像医生一样开出某些“处方”来医治这些“症状”。所以今天我们看见很多人做错事了,就归咎于他的基因有问题,或者说他的环境太糟糕了。
当保罗引用旧约的话说:“凡信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他不是要基督徒处理罪恶感的问题,因为罪恶感跟犯罪是两回事。有些罪恶感并不是因为犯罪产生的,相对的有些人犯了罪却没有什么罪恶感。有一位基督徒的心理学家把罪恶感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的罪,这种罪恶感是因为破坏了律法、社会规范、或者是圣经中的戒律;第二类的罪是主观的罪,当我们做了某些事情之后,心里面有自责及后悔的感觉,但那些事不一定是不被容许的。
上上礼拜四我们回高雄看我父亲,那一天清晨四点半我开车出发,很顺利的在高速公路上跑,七点多到嘉义跟台南之间的一个收费站时,警察把我拦下来临检,他叫我停在两个收费闸道之间,然后叫我把驾照行照拿出来,那时候我只有行照,没有驾照,因为几个月前我整个皮夹掉了,所有的证件都重新办好了,就只剩下驾照还没去办。那天我被警察开了一张三百元的罚单,第二天我就去补办驾照,也把三百元缴了。虽然在法律上我违规受罚,但我没什么罪恶感,因为我可以靠自己的力量为这件事付出代价,我付的代价也能够摆平这件事。
对我们来说,会叫我们羞愧的是,我们无法付代价摆平的事情。包括有意无意造成的伤害及破坏,我们常常用逃避的方式处理,再不然就是否定自我价值或不断自责。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无法靠自己,愿意寻求上帝的帮助时,才能脱离内心的羞愧。上个礼拜吴牧师在领会时提到,C. S. Lewis说:苦难是上帝给我们的扩音器,要提醒我们回转到神面前。我们可以把内心的羞愧当成信心的警报器,当心里面这一个警报器响起来了,就是在提醒我们对耶稣基督的信靠不够,因为保罗说:“凡信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
二、得救与文化
12:犹太人和希利尼人、并没有分别.因为众人同有一位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
在新约圣经中有两种方式表达,犹太人与非犹太人的不同,一个是犹太人与外邦人,另一个是犹太人和希利尼人。希利尼人就是希腊人,我们可以用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一节圣经。在保罗的那个时代,罗马帝国的主流文化是希腊文化,犹太人虽然在当时被罗马帝国统治,但是他们犹太人的传统文化并没有被希腊文化影响,犹太人一直保存着独立的文化。保罗说:“犹太人和希利尼人、并没有分别.”这句话,对传统犹太人来说是很刺耳的,犹太人从来不接受其他种族跟他们是平等的,保罗却能够跳出自己的背景,用同样的眼光看犹太人和非犹太人在上帝面前的地位,这是我们今天身为基督徒应当学习的。
最近我在看有一本新书,叫做“新品种的基督徒”,这本书谈怎么做一个后现代的基督徒。“后现代主义”是这几年很流行的一个话题,简单来说,后现代就是指,我们处在一个跟以前越来越不一样的时代,有一些时代的特点是以前没有的。在“新品种的基督徒”这本书里面,提出一个看法,基督徒应该把其他的宗教当成文化来看,耶稣基督降临的第一个一千年,耶稣进入了犹太文化,和希腊文化里面,第二个一千年,耶稣进入欧洲文化当中,现在是第三个一千年,耶稣一样也可以进入佛教、回教还有其他各种部落文化当中,让这些文化中的人也能得到从上帝来的祝福。这本书的作者提出一个很劲爆的看法,许多不同文化对上帝的定义不一样,但是大家的宗教仪式都是在敬拜上帝。作者并不是主张所有的宗教是“殊途同归”,而是文化本身是一个混杂了许多元素的东西,连所谓的基督教文化,也无法避免混杂了许多不是出于圣经的东西。
如果我们把所有宗教中的文化除去,就可以看见上帝所预备丰富的恩典,同样要给佛教徒、回教徒、信道教的、慈济人……,不管什么文化背景的人,都是神乐意拯救的。当我们有这种眼光之后,我们的生命才能对他们产生影响。
三、得救与宗教
13节:因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这一节我们要看“求告”是什么意思。这一节经文引用自约珥书2:32。约珥书的信息跟末世论有关,谈到主的日子,预言将来所有像耶稣基督“求告”的人,就必得救。
在旧约圣经中“求告”这个字是一个使用很多的字,一共用了七百多次,它用在人对神的“求告”。在圣经中“求告”有四种意思。
创 4:26:“塞特也生了一个儿子、起名叫以挪士。那时候人才求告耶和华的名。”这里是指人认识了上帝,也开始向上帝敬拜。“求告”的第二个意思是指祷告,先知以利亚在迦密山上跟拜巴力的先知,一起在百姓面前证明谁事奉的对象才是真神,他们在山上筑了一座祭坛,以利亚说:“你们求告你们神的名、我也求告耶和华的名‧那降火显应的神、就是 神。”(王上 18:24)。这里所说的“求告”就是祷告。“求告”的第三个是感谢赞美,诗 116:12-13说:“我拿什么报答耶和华向我所赐的一切厚恩。我要举起救恩的杯、称扬耶和华的名。”这里的“称扬”在原文中和“求告”是同一个字。“求告”的第四个意思在新约圣经,哥林多前书1:2说“写信给在哥林多 神的教会、就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的、以及所有在各处求告我主耶稣基督之名的人.”这是保罗写信时对收信人的称呼,其中一个用的是“在各处求告我主耶稣基督之名的人”,这种人就是指信耶稣、跟随耶稣的人。
如果要用宗教的角度来看基督教,基督徒四个应当作的是敬拜、祷告、感谢赞美、以及跟随耶稣。一个重生得救基督徒,这四件事情是必要的。
前天是农历七月一日,中国人所谓的鬼月开始。在这个月份里面,我们会看见很多人的恐惧感,也会看见很多传统文化的活动,还有许许多多祭拜的仪式。几年前有人推动“平安月”的活动,强调信耶稣的人在农历七月间没有恐惧,只有从神来的平安。这样的活动虽然很好,但多少有一点“竞争”的味道。
盼望我们用神的眼光,看我们所处的环境,用真实的信心信靠耶稣,有跟随主的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