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讲章】打碎你心中的“巴别塔”讲章

作者:admin 来源:网络 浏览:
打碎你心中的“巴别塔” 时间:2019-06-04 05:46:23作者/供稿:道德来源:每日讲章 经文:创十一1-9 巴别塔的故事是耳熟能详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类语言复杂的原因。但我们分析当时代的人造塔的目的和动机之后,我们会更深刻相信,堕落后的人性是如此...

打碎你心中的“巴别塔” 时间:2019-06-04 05:46:23    作者/供稿:道德    来源:每日讲章    

经文:创十一1-9

   巴别塔的故事是耳熟能详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类语言复杂的原因。但我们分析当时代的人造塔的目的和动机之后,我们会更深刻相信,堕落后的人性是如此软弱。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不用砖头和石漆造塔的时代,但是这个时代同样造了很多的巴别塔,“金融”的巴别塔、“军事”的巴别塔、“学术”的巴别塔……等等。即使是基督徒,我们不一定会再造一座物质的巴别塔,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常常在心中造塔,所以,靠着神的力量,让我们在这个不造物质巴别塔的时代,再毁一座巴别塔,毁掉你心中的巴别塔!

一、打碎你心中安于现状的巴别塔

  圣经在创世纪第九章记载神吩咐离开了方舟的挪亚和他的三个儿子,必要生养众多遍满全地(创九1)。但是十一章的经文回应了第九章,指出挪亚的后代没有遵守神的吩咐。

  为了寻找舒适及安定的生活,他们作了三件事:“往东边迁移”:离开上帝所祝福的地方;“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位于米所波大米南部,后来成为巴比伦,也就是现在的伊拉克,是一个富饶地广的地方;“就住在那里”:这表明他们长期在该地“定居”,不会也不想离开。

  很显然,他们团体性的违反了上帝的命令。上帝的心意要他们“遍满全地”,不要集中在一处,目的是为了分散去分享祝福。可惜,这群挪亚的后代却“住在那里”,不愿散开,第4节末记录了他们的心意,就是“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分散”是本段经文重要的字汇,出现了三次(4、8、9节),由此可以看出上帝在意他们的“不分散”。

  那么他们为什么敢违背上帝的吩咐而不愿意分散呢?因为他们找到舒适的环境,就是平原之地(2节)。为了追求舒适与安定,他们迁移和寻找,现在即已寻获就要巩固所拥有的。因此,他们按自己的力量建起“安定”的城堡,不愿离开,更不愿分享祝福。

  这是缺乏安全感的时代,追求安定是人之常情。现代人所执着的科技、金融以及娱乐,无非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安定更舒适。但是,若为了安定而违背上帝的命令,则对谁都是有害无益。因为,违背上帝是错,不愿分享祝福是错,在安逸中想着要与上帝同比高更是错!

  作为基督徒,我们要相信除了罪以外,怠惰是围困人性的工具。过分追求安定及舒适,会造成一个人产生懈慢,对上帝的心意不再敏感。过分享受于自己的安定和舒适,更不会在意和关心别人的不安定和不舒适。事实上,单从成长的角度来看,安于现状,长期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圈,是基督徒灵命成长的绊脚石。因此,我们不应该安于属灵生命的现状,要尝试在灵修、学习中去追求提高自己个人的属灵生命。我们不应该安于个人的安逸生活,总是呆在由自己的事业、家庭等所建筑的安全区域里面,我们需要照着神给我们的恩赐和感动,勇敢去突破,用新的思维和方法,去完成神更多和更大的使命。

  所以,我们需要打碎我们心中“安于现状,只在乎个人享受,而不想尝试改变去提高灵性和爱心”的巴别塔。

二、打碎你心中单靠自己的巴别塔

  建造一个如此宏伟的建筑物需要一定的实力,圣经让我们知道,当时的人类在建城的工作上绝对有实力。

  第一,他们有出色的领袖,就是宁录。圣经第十章8-10节是这样形容宁录的:“古实又生宁录,他为世上英雄之首。他在耶和华面前是个英勇的猎户,所以俗语说,像宁录在耶和华面前是个英勇的猎户。他国的起头是巴别,以力,亚甲,甲尼,都在示拿地。”相信宁录有卓越的领袖性性型,是个建国建城的人。他的英雄气质,能影响群众,听他的话,扩张疆土,建造了不少大城,他可以算是建立人类最古老文化的先人。

  第二,他们有理想的建筑技术,第3节他们彼此说:“来吧,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巴比伦的冲积平原没有石头,但却有充足的泥土以供做砖,砖是理想建城的材料,但砖必需烧上1200℃才能烧透,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而“石漆”更准确的含义就是沥青或柏油,沥青具有极强的耐久性,可以将砖块紧密地粘在一起。因此,当时代的人能够拥有烧砖和使用石漆的技巧,说明他们懂得并使用他们的科技。

  第三,他们有人力资源,圣经说他们“彼此商量”,显示他们人数众多。并且他们众多的人才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源,就是他们的民主意识和统一的语言。因为“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1节)而共同的语言可以极大地促进思想与行动的统一。

  由此可见,当时代的人类是懂得发现资源,并且懂得利用资源。但是,也是如此,他们依靠资源去行使上帝不喜悦的事情。他们有领袖,但是他们的领袖建立的是抵神的文化;他们有技术,但是他们利用技术去通天与神比高;他们有人力,但是运用群体力量威胁神的权柄。

  不可否认,21世纪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发达,都更懂得利用资源,所以我们可以上月球、进火星,也可以下深海、征地级。我们似乎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上达到一个不可逾越的地步。于是,科技、军事、经济以及制度也成为这个时代的人自豪甚至是依靠的对象了。但是必须承认,当代人类不只拥有资源、技术,更拥有旺盛的企图心,所以我们更觉得没有什么事物可以阻碍、阻扰,或阻挡我们想做的事,即使上帝也不能,于是21世纪的“巴别塔”的一层一层地在建造。

  即使是在当代教会,基督徒也在建造巴别塔。我们用的材料是先进的教会管理、创意的聚会策划、丰富的奉献资金,以及有能力的属灵恩赐。于是,我们常常忘记圣经所说“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箴三5),我们也忘记了万军之耶和华说:“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亚四6)。让我们再毁一座的巴别塔!在事业、家庭或者事奉上,我们是需要各样的资源,但是我们都不可单单依靠这些资源,我们不要依靠自己的聪明和才能,要时刻需要保持一颗依靠神的心。年轻人的学识和热情,老年人的经验和耐力,都不可以成为我们依靠的对象。

  所以,我们需要打碎我们心中“有了资源之后不懂感恩,只懂得利用甚至依靠资源,进而用上帝赐的资源抵挡上帝”的巴别塔!

三、打碎你心中只为扬名的巴别塔

  当时的人类建造巴别塔的目的并不仅仅只是为了追求安定及舒适,圣经在第4节中他们更是毫不含蓄地表达的另外意图:“来罢,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也就是说,他们建塔的另外目的就是为了扬自己的名。

  不可否认,在如此庞大的过程面前,他们的工作效率很高。他们彼此商议之后,马上就由计划化为行动,实际动手建造起来。照人的想法,似乎是一件很好的事,但是这不是出于神的旨意。他们不但要造塔,而且要求“塔顶通天”,这句话的意思明显就是要与神相比。圣经说到上帝把他们的口音变乱的理由就是“如今既作起这事来,就是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6-8)。这就告诉我们上帝知道他们的心思,今天要“塔顶通天”,要与神相比,明天就要胜过神,后天可能就要做神了。

  事实上,要与神相比高似乎是堕落人性的通病,撒旦引诱亚当、夏娃,就是让他们以为自己能和神一样知道善恶。无奈人只是人,人的寿命是短促的,不属永恒,但内心又有求“不朽”的意欲。于是,渴望被人长远纪念成为人的内心需求,“扬名”也就成为了每个时代的追求,甚至“名”在“利”之先。但是,人也正是在扬名的过程中,常常产生了对神荣耀的侵犯。

  今天,我们这些属神的人大概不敢与神相比,不敢取代神,但是我们却非常容易要想要为自己扬名,留名。我们唯恐人不知,千方百计地宣扬名声,有意无意之间进行自我吹嘘。虽然口里常常说不配,说归荣耀给主,实际上我们总是很隐蔽地在心中建造了的巴别塔。所以,我们需要常常查验自己的动机,我们所作事情的真正目的是神?为别人?又或者是为自己?特别是服事上帝的人,更要严肃反省自己是否在服事的过程为了彰显自己的荣耀。所以,无论作什么,重要的是不要抢夺神的荣耀,而是要荣耀神!

  所以,我们需要打碎心中那个“只在自己在别人眼中的荣誉,抢夺甚至侵犯上帝荣耀”的巴别塔!

结论:

  让我们以亚伯拉罕的故事作为本文的结束。创世记十一章中讲述巴别塔的故事之后,就是十二章中的亚伯兰的故事。创世记的作者把这两个故事紧贴在一起似乎有特别的目的,让我们看下面的对比:首先,十一章中建造巴别塔的人不愿意听从神的吩咐,只要安逸不愿分散,但是十二章中的亚伯兰却听从上帝的呼召离开他“本地、本族、父家(舒适圈)”到上帝指示的地去(这“地”是回应第九章1节“充满大地”);其次,十一章中建造巴别塔的人是懂得利用甚至依靠资源的人,但显然十二章中的亚伯兰是放弃一起资源的人,当他遵行上帝的吩咐要“离开”的时候,就意味着他要放弃自己在家乡的各样资源;最后,十一章中那些造塔的人本想通过建造巴别塔为自己扬名,但下文的亚伯兰没有想要为自己扬名,但因为顺服,上帝要使他的“名为大”(十二2)。

  在如此强烈的对比中,我们看到建造巴别塔的人因为不顺服而被上帝咒诅。于是,追求安逸的想法,依靠自己的心态以及只为扬名的目的,都在上帝“变乱他们的口音”的惩罚中化为泡影,他们也只能在无奈中分散。相反的,在紧接着巴别塔的故事之后出现的亚伯兰,顺服天上的呼召,离开自己安逸区域,放弃自己原有的资源,突破去得上帝所应许的祝福,结果不仅仅“名为大”,更是成为地上万族得福的管道。

  今天,在这个没有物质巴别塔的时代里,如果承认我们心中都有一座巴别塔的话,那我们一定要相信:人类终究只有聆听天上的声音才能推倒心中的巴别塔!

 

    分享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