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境化福音探索 ——关于加拉太书5:1-6保罗的割礼观 灵修

作者:董美琴 牧师 来源:网络 浏览:
处境化福音探索 ——关于加拉太书5:1-6保罗的割礼观 董美琴 提到处境化福音探索这个题目,初次提出来感觉有点太大,因为整个新约使徒行传与保罗书信的内容,都是与时代有关,都是在处境中教会发展的历史记录,保罗书信也都是基督教在一世纪处境化发展中,就教...

处境化福音探索
——关于加拉太书5:1-6保罗的割礼观


董美琴


  提到处境化福音探索这个题目,初次提出来感觉有点太大,因为整个新约使徒行传与保罗书信的内容,都是与时代有关,都是在处境中教会发展的历史记录,保罗书信也都是基督教在一世纪处境化发展中,就教会存在的问题而保存的珍贵资料。关于使徒时代福音处境化问题很突出,但因篇幅有限,我们只能取一部分保罗的处境化福音信息作探索,特别是有关割礼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加拉太书第五章开头几节经文是关于割礼问题保罗阐述的重要观点,让我们明白他的使徒职分和他所传达的信息对时代的影响,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福音处境化的理论依据。

  我们知道加拉太书是保罗神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卷书。里面表现了保罗思想的主题,特别是因信称义的观点,罗马书和加拉太书中都有描述,其中加拉太书篇幅较短,但地位却很深远。下面我们从处境化的加拉太教会,保罗有关割礼的处境化神学思想,来展开我们处境化的探索。
  《圣经》加拉太书5章1至6节,“基督释放了我们,叫我们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稳,不要再被奴仆的轭挟制。我保罗告诉你们,若受割礼,基督就与你们无益了。我再指着凡受割礼的人确实地说,他是欠着行全律法的债。你们这要靠律法称义的,是与基督隔绝,从恩典中坠落了。我们靠着圣灵,凭着信心,等候所盼望的义。原来在基督耶稣里,受割礼不受割礼全无功效,惟独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才有功效。”


一、处境化的加拉太教会
1.历史背景
  加拉太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行政省份,位于今天的土耳其。全省大部分的土地处于广阔而肥沃的平原中。由于地理环境优越,不少人都迁居到那里。
(1)文化
  “加拉太人据说是高卢人的后裔”[1]P316,加拉太人善变(徒13章;加1:6),受希腊文化影响。(徒14:11-13)
(2)宗教情形
  拜多神。(徒14:11-13)
(3)政治、地理状况
  加拉太省归属于当时的罗马帝国统治,从圣经地图看,在地中海的北面、黑海的南面。
2.接受书信的人包括哪些
    犹太人和原信奉犹太教的人,加拉太的外邦人(徒13:14、43,14:5),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加3:28)他们可能是加拉太人,也可能是住在罗马行省加拉太的那些信徒,包括彼西底、吕高尼和弗吕家地方的信徒。(参徒13:14,14:6,16:6)
3.当时的教会有些什么状况
(1)优点
  如保罗在书信中所表达的,没有亏负轻看厌弃保罗,反倒接待他,如同神的使者,如同基督(加4:12-15);在善事上常用热心待人(加4:18);向来跑得好。(加5:7)
(2)缺点
  善变,一些搅乱的人进了加拉太的教会(参考加5:12),他们质疑保罗的福音和使徒身份(加1:6);易受迷惑、无知(加3:1-3);懦弱无用,谨守日子、月份、节期、年份(加4:9-10);靠律法称义(加5:4);相咬相吞(加5:15);放纵肉体的情欲(加5:16);贪图虚名,彼此惹气,互相嫉妒(加5:26);被过犯所胜(加6:1);自欺(加6:7);不察验自己的行为(加6:4);“这么快离开那借着基督之恩召你们的,去从别的福音”(加1:6);以为可以靠行律法称义(加3:2-11);被保罗所“生”,却与保罗为敌(加4:16,19);受拦阻不顺从真理(加5:7);加拉太人应如何面对犹太化的问题;他们应该作出怎样的反应;面对基督十字架的福音应做出怎样的抉择。我想这是保罗写本书的目的和意义。


二、保罗面临的处境化问题
1.加拉太各教会
  加拉太教会是保罗第一次旅行布道时建立的。他们在行程中去过加拉太省的以哥念、路司得、特庇等城市。(参徒13:2-14:28)“来到彼西底的安提阿”(徒13:14),“在以哥念”(徒14:1),“就逃往吕高尼的路司得、特庇两个城”(徒14:6),“对那城里的人传了福音,使好些人作门徒,就回路司得、以哥念、安提阿去”。(徒14:21)从圣经地图即“保罗第一次宣教旅程路线图”中可以看到,彼西底的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特庇四个地方都属于加拉太省。说明保罗是在第一次宣教旅程中建立了加拉太各教会,可能是在第一次宣教旅程结束之后给加拉太各教会写的“加拉太书”这封信。
2.保罗遇到的问题
  保罗和巴拿巴刚刚结束了这次传道旅程,随即就遭受到一些犹太基督徒的指责。他们指责保罗为迎合外邦人而篡改律法的内容,反对保罗主张的外邦人信福音毋须遵守犹太人传统律法的观点。有些人甚至还顺着他们的行程到那些城市去,宣称外邦信徒必须接受割礼,并要遵从所有犹太律法和礼仪,否则就无法得救。换句话说,他们认为外邦人必须先成为犹太人,然后才可以成为基督徒。
3.他对犹太主义的观点
  保罗的加拉太书写于主后 48-49年的安提阿,在第一次宣教旅程之前,也有人认为约在公元55年左右的马其顿; [2]P10还有可能是在耶路撒冷会议之前。 [1]P316是一封早期给加拉太各教会的书信。耶路撒冷会议也是为了要处理律法与恩典的冲突问题。(参徒15章)割礼是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内容,为了驳斥那些犹太主义者的指责,保罗在加拉太书5章2至12节极力论述是否受割礼的问题,说明此书信应在耶路撒冷会议之前。(参徒15:12-29“不可难为那归服神的外邦人”;徒15:20“只要写信吩咐他们禁戒偶像的污秽和奸淫,并勒死的牲畜和血。”)因耶路撒冷会议上决定了外邦基督徒不用受割礼。
  保罗给加拉太的众教会写信向他们解释遵守旧约律法或犹太律法都不能给人带来拯救。“你们这要靠律法称义的,是与基督隔绝,从恩典中坠落了。我们靠着圣灵,凭着信心,等候所盼望的义。原来在基督耶稣里,受割礼不受割礼全无功效;惟独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才有功效。”(加5:4-6)人称义只能靠着神的恩典、借着信心而得救。
  神的计划就是要借着耶稣的死亡来拯救我们,得以脱离这个由撒但控制的罪恶权势,这并不表明我们脱离了世界,只是不再受它辖制。
4.他的身份遭到质疑
  保罗一开始就说明自己的身份,因为有些加拉太人怀疑他的权威以及他做使徒的地位。“作使徒的保罗(不是由于人,也不是借着人,乃是借着耶稣基督,与叫他从死里复活的父 神),和一切与我同在的众弟兄,写信给加拉太的各教会。”(加1:1-2)
  保罗几次旅行传教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到人群最聚集的城市中间,为要将福音传给更多的人。离开自己亲自建立牧养过的加拉太各教会后,得知加拉太教会的信徒听从了有犹太教背景的假教师混乱真道的教导,以为称义还得受割礼、谨守日子月分节期年分等律法,并且没有属灵的好行为,包括缺乏爱心,放纵情欲等。


三、基督里的自由
1.圣经释放的信息
(1)加拉太书1至6节的经文信息
  主要告诉我们两件事:一是告诉我们自由的前提,是基督释放了我们。(参加5:1)二是告诉我们自由的途径,不是靠割礼,乃是凭信心。(参加5:2-6)本段经文是保罗在给加拉太教会的书信中提出的有关割礼方面的一段重要的论述,提到了基督徒在基督里的自由。因着基督为我们而死,使我们脱离了罪和律法的辖制,在他里面我们因信称义,改变了自己,做我们从前不能做的事情,过着无私的生活。从此不在私欲中放纵,而是脱离罪恶和捆锁。
(2)因律法得救与以恩典得救
在加拉太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因律法而得救与因恩典得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基督与你们无益了”是指基督为我们所预备的救赎,遵守律法不会帮助我们更容易得救恩,好行为也绝不会赢得神的爱,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借着信心而来到基督面前得到他的恩典。
  旧约以色列人行割礼是他们遵守律法的表征,但是以色列的历史告诉我们无论他们做了多少善举、行义或德行都不能拯救他们脱离罪恶的辖制,所以我们知道想以守律法来自救,只会使我们与神相距的更远。
  新约的思想告诉我们,我们是借着信心而并非行为而得救,但爱神爱人是对神的最好回应。神的赦免是完全的,耶稣曾说爱愈大赦免就愈大。(参路7:47)
  “基督释放了我们,叫我们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稳,不要再被奴仆的轭挟制。”(加5:1)因信称义,不是因律法称义,就是在基督里顺从圣灵的引导而得自由。
  保罗在加拉太书第一章里说过“作使徒的保罗(不是由于人,也不是借着人,乃是借着耶稣基督,与叫他从死里复活的父神),和一切与我同在的众弟兄,写信给加拉太的各教会。基督照我们父神的旨意为我们的罪舍己,要救我们脱离这罪恶的世代。但愿荣耀归于神,直到永永远远。阿们!”(加1:1-5)
2.教会传统中的自由思想
  圣经中给我们的亮光是:有关基督徒的自由概念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变化不定的,这也可以让我们理解为上帝启示的渐进式,也就是处境化的福音信息。谈到自由也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灌输了它丰富的概念。
(1)希腊时代的自由
希腊时代的自由被理解为是法律上、政治性的自由,不属于他人或者组织的奴隶既自由民族,国家是守护这种自由的保障。“对于自由,在理性的年代,许多思想家都给出了一定的含义,阐述了自由与法律犹如孪生姐妹的关系。但我们这里所说的古希腊人的自由观念与近现代思想家给出的含义是有很大区别的,即使是西方民主发源地的希腊,对于自由的理解也是有别于近现代的。而希腊主义时代的自由被理解为是哲学性的,意味着不受任何外在压迫,独自性的自我表现状态”。①
 

                                                                              

[①佚名.对古希腊自由观念几点认识.[2013-04-18].httP://wenku.baidu.com/view/08bf5f33376baf1ffc4fad7a.html?re=view.]

 

(2)圣经中的自由
  圣经中的自由与从罪中的释放有关,并不是与政治性的、哲学性,内心省察或者非压迫来解释。每一个人无论谁都不完全,有缺点,所以不能享受真自由!故此,圣经里的自由就是脱离罪和律法及死亡的束缚,是从罪恶与死亡中得以释放,享受平安。该自由通过爱的实践呈现出基督的真谛。加拉太书5章1节是概括本章的金句,“基督释放了我们,叫我们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稳,不要再被奴仆的轭挟制”。本节中的自由以基督的牺牲为前提,不是抽象的或者是概念上的自由,而是从律法和罪的轭中得释放,是通过基督内在圣灵的权能表现出来,所以真正的自由是在基督里我们享受属神的自由。
(3)保罗论述的自由
  保罗的自由观不是民事自由,而是基督成为我们灵里的自由。在当时的时代,罗马皇帝必须给予罗马管辖下的教会领袖某些特权和豁免权,这就是民事自由。这份自由豁免权能豁免一个神职人员的某些公共职责。也有另外一种自由,就是一个人既不遵守上帝的律法,也不遵守人的法规,随心所欲的行事,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的肉体的自由。这与保罗所说的自由是有根本的区别。
  在教会历史上,对救恩的认识有了新的思想和认识,比如教会的符号学礼仪主义的产生,如“罗马天主教的‘加拉太主义’他们把保罗的所提的‘扰乱者’换上了别的装束,他们把弥撒、十字架、告解、忏悔、圣餐、敬拜马利亚、敬拜圣徒和各种各样的功德,与基督耶稣的恩典福音混为一谈,使恩典变成不是恩典”。 [3]P497 如保罗在罗马书里所说的“如今也是这样,照着拣选的恩典,还有所留的余数。既是出于恩典,就不在乎行为,不然,恩典就不是恩典了。”(罗11:5-6)
  后来的基督教改革者马丁·路德、加尔文等成为了第一批与罗马礼仪主义反叛的人,他们在圣经的亮光下,指出了基督教信仰的真理观点,让昔日的“加拉太主义”思想在关于信心与行为,恩典与律法,灵性与肉体,真理与谬论,基督教与异教的问题上,不能动摇释放了基督教纯正的真理。
3.加拉太书的神学观点
  保罗在加拉太书5至6章中,提到了本段的中心思想是福音里的真自由。
(1)用爱心互相服侍的自由代替律法的束缚(加5:1-15)
(2)在圣灵里的自由代替了肉体的束缚(加5:16-6:10)
  使徒保罗在这里用了这两点指出了什么是信徒真正的自由,即在圣灵里的自由才是真的自由。进而保罗提出了圣灵所结的九种果子,也可以称为在基督里的九种品德,可以把它分为三组,“第一组:仁爱、喜乐、和平——我们心里经历的情况;第二组:忍耐、恩慈、良善——我们在对待别人的表现;第三组:信实、温柔、节制——我们保持的敬虔基本要素”。 [3]P500
  这九种品德可视为基督教的九种美德,它所刻画的是基督徒对神、对人、对己的态度。“仁爱、喜乐、和平”是基督徒普遍性的德性,“忍耐、恩慈、良善”是社交部分的美德,“信实、温柔、节制”是关于律己的态度。这就是基督徒的自由。
  保罗在加拉太书中还有一段很生动的论述,记载在加拉太书第二章是针对圣彼得说的:“你既是犹太人,若随外邦人行事,不随犹太人行事,怎么还勉强外邦人随犹太人呢?我们这生来的犹太人,不是外邦的罪人, 既知道人称义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稣基督,连我们也信了基督耶稣,使我们因信基督称义,不因行律法称义,因为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人因行律法称义。”(加2:11-16)此段表述直接了当的给彼得指出问题的症结,也给教会发展提供了最宝贵的宝藏。
  第一次大公会议记载在使徒行传15章中。赵紫宸先生说:“大约在公元50年召开了耶路撒冷的教制大会” [4]P62 ,他将大会称为教制大会。圣雅各主持了会议,会议中最后得出结论:“不可难为那归服神的外邦人;只要写信吩咐他们禁戒偶像的污秽和奸淫,并勒死的牲畜和血。”(徒15:19-20)有了教会大公会议的结论,教会摆脱了犹太主义的束缚开始发展起来,在保罗的书信里出现了很多的思想发扬了耶路撒冷大会的精神和神学思想。


四、结论
    从圣经到教会历史,基督的福音都是在见证中不断地发展起来,也是在思想的辩论中不断地进步,福音在处境化中得到适切地发展。正如詹姆斯·尼曼提出的,“牧者因为认识了处境,宣讲变得有力,并在会众里促成决定性改变,实在叫人心欢”。 [5]P101 保罗的加拉太书解决了割礼与在基督里的自由问题,也给耶路撒冷的教会领袖提供了理论基础,使一世纪基督教的福音得到了长远的发展。我们在每一个时代中都被神赋予了神圣的使命,愿我们都能够明白神的旨意,抓住机遇,认识福音的处境化,使圣经亮光在时代中得到发扬。

 


参考文献
[1]戈登·菲(Gordon Fee),道格拉斯·斯图尔特(Douglas Stuart). 圣经导读(下)[M]. 李瑞萍,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约翰·斯托得(John R W Stott). 加拉太书[M]. 济南: 山东基督教两会, 2005.
[3] 史诺·巴斯德. 圣经研究[M]. 杨牧谷,译. 加拿大: 国际种籽出版有限公司, 1992.
[4] 赵紫宸. 圣保罗传[M]. 上海: 中国基督教协会, 1999.
[5] 詹姆斯·尼曼. 认识处境[M]. 香港: 基督教文艺出版社, 2013.

    分享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