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的神学《慕迪神学手册》灵修

作者:唐崇荣 来源:网络 浏览:
[在此条目下,「改革者」、「改革派」一词是作广义用法,泛指当时推行改革运动的不同群体;而「改革宗」或「改革宗教会」(Reformed Church),则指依循加尔文神学路线的教会。] 改革的根源 宗教改革运动,是基督教义演变的一个重大转折。在过去一千年里,教会...

[在此条目下,「改革者」、「改革派」一词是作广义用法,泛指当时推行改革运动的不同群体;而「改革宗」或「改革宗教会」(Reformed Church),则指依循加尔文神学路线的教会。]

改革的根源

         宗教改革运动,是基督教义演变的一个重大转折。在过去一千年里,教会权柄不断扩展,到最后,罗马天主教会的传统和教皇的权柄确立、由这些来决定人的信仰。宗教改革就是要改变这一切既定的事情。

        宗教改革运动,是由不同的原因引发起的。第一个是政治原因。1453年,伊斯兰教征服了君士坦丁堡,这事引致东方教会的没落。伊斯兰教向西面发展,甚至威胁教皇的权力范围;伊斯兰教的著作,传入欧洲,这些也影响到教皇的权柄。此外,在欧洲国家所实行的州郡制度,(national states),和自由城市(free cites),无形中也形成了一股挑战罗马政权的力量。各地有力的政治领袖,所发起的民族精神,都成为宗教改革者有力的支持。

        第二个是教育的原因,这是文艺复兴的产物。文艺复兴(Renaissance?法文的意思是「再生」)打开了人的脑袋,叫人除了钻研圣经外,也研读古典的著作。当代的基督教人文主义者,首当其冲,担任了这个教育运动的先锋。伊拉斯姆(Erasmus)就是其一,他出版了一本新约圣经的希腊文版;伊拉斯姆的著作,也倡导人从原文研读新约,而不是借著拉丁文的武加大(Volgate)版本。印刷术的进步,更进一步地令更多人能亲自研读圣经。

        文艺复兴也带来了另一种影响,就是以人为中心。这在某方面来说,和宗教改革者重视个人信仰和个人得救的口号是一致的。

        推动改革运动的,还有社会和经济上的原因。随著中世纪时代的结束,市镇兴起,殖民地增加,市场开拓,这一切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新兴起的中产阶层,都不愿意让金钱流入罗马。

        当然,宗教上的原因更不容忽视。宗教改革者和基督教人文主义者,研读了新约,他们发现新约圣经中的教会,和罗马教会的作风,截然不同。罗马教会从教廷至圣职人员都腐化不堪,买卖圣职,司空见惯。人买赎罪券就可以抵偿以往的过犯,得著罪的赦兔;赎罪券是马丁路德最为反对的,这是导致他最后脱离罗马教会的原因。

        马丁路德等人极欲寻求回到圣经的权威 -- 就是说,他们要单单以圣经作为信仰和行为的最后权威。由于人重新看重圣经,并且研读圣经,他们就对因信称义的教义和其他古时的基督教教义,产生一种新的觉醒。德国的马丁路德和瑞士的慈运理及加尔文,在讲台上大力宣讲圣经教训,大量出版属灵著作。黑暗过去,曙光初露,圣经的道理再次大行其道。

宗教改革的领袖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至1546年)

        马丁路德是触发宗教改革的人物。马丁路德于1483年生于萨克森艾斯莱本的衣民家庭;他神学思想的基础,大概是在耳弗特大学(University of Erfurt)学生时期奠立的,那时,他渴望得著神圣的启示。路德后来进入了一所罗马天主教的修道院,在一次雷电轰击事件之后,他向圣安娜(St Anne)许愿,要成为修士。有一次他访问罗马,看见罗马天主教会的腐化现象,仿如从梦中觉醒。他回到威登堡(Wittenberg),接受他的神学博土学位,并且在那里教导圣经。他研读圣经,读到罗马书一章17节时,终于认识到,只有凭著信心才可以称义。这一点亮光,是路德神学的基础,也是他与罗马天主教对抗的关键原因。1517年10月31日,路德在威登堡教堂门前,钉上他的九十五条(Ninety-five Theses)。这九十五条胪列他反对天主教会的地方。路德强调准独圣经(sola scriptura) - 就是说,只有圣经才是权威;教会不是权威,教会的会议也不是。

        路德留给教会一份庞大的神学遗产:他提出只有洗礼和圣餐是合法的圣礼;他著作丰富,大力攻击罗马教会,而且编写自己的教义要理;他也留给教会一些伟大的圣诗如「神是至高保障」(A Mighty Fortress);他又建立教育制度,教导人阅读圣经。

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 1509至1564年)

         约翰加尔文在1509年生于法国,他是改革运动中一位深受爱戴和大有影响力的神学家。他在巴黎大学攻读,受到人文主义者的影响。后来,加尔文在奥尔良研读法律;后又到布尔日攻读。1534年,他与复原派(Protestantism)认同,之后被迫离开法国。加尔文来到瑞士的巴色,当时,他只有二十六岁,竟然完成了洋洋巨著《基督教要义》(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那是一部向法国皇帝维护基督教的著作。这部巨著后来几经修订,最后定稿四大巨册,共八十章。

        加尔文在斯特拉斯堡暂竭一会,就在1541年回要到瑞士的日内瓦,在那里度过余生。加尔文是一位牧师,他日间的时间大多用来传道和教学。他也为旧约二十七卷书和新约的所有书卷(除了启示录)著作注释。加尔文在日内瓦拥有教会和政治上的权力;他可以控诉(有时处决)人为异端。他曾经将反对三位一体论异端者瑟维特(Servetus)烧死,今天看来,这件事是加尔文一生事奉的一个污点。可是,于加尔文时代,在日内瓦和其他地方,教会领袖和异端教派都认为瑟维特的教训祸害甚大,比杀人更加严重,应该施予极刑的。加尔文曾经反复用不同方法放过瑟维特,但最后都判他死刑。

        加尔文被誉为第一个用科学方法解释圣经的人。他建立起神的主权的神学,这神学主导了欧洲和苏格兰的改革宗教会(Reformed Church)的思想。

慈运理(Ulrich Zwingli?1484至1531年)

        加尔文是在说法国语的瑞士事奉,而在1484年出生的慈运理,却在瑞士说德语的人当中工作。慈运理曾在贝尔纳、维也纳和巴色读书。1506至1518年,他加入罗马天主教会担任神甫圣职。就在这段日子后期,当慈运理正在研究伊拉斯姆的希腊文新约,他就接受了改革派的观点,归向基督。1519年,当时慈运理还负起一间天主教大教堂的牧养工作,他就开始传讲解经式的讲章,否定罗马天主教的很多做法。在一次市议会的公开辩论中,慈运理的观点被采纳,这事寻致改革派的神学和作凤大行其道。神甫结婚,圣象摧毁,弥撒废止,教会的产业充公用作教育用途。

        慈运理认为,圣餐的功用是记念性的。这一看法寻致他与路德决裂,但他们二人在救恩信仰上都是一致的。1531年,慈运理在一次与罗马天主教邻省的战事中丧生。但慈运理的思想大大影响重洗派,而重洗派从他所获得一些看法,比路德和加尔文更为激烈。

改革者的圣经论

路德的看法

        对马丁路德来说,圣经是信仰与救恩问题上,唯一真确无误的权威。就这观点,路德反对教皇的权威、教会会议、赎罪券和罗马天主教的圣礼。路德说:「信仰的信条不是根据天使,而是根据圣经,此外另别无根据。」圣经具备权威性,因为圣经是圣灵所作的见证。路德认为圣经是「神赐给教会的书卷」。在他的创世记注释的引言中,他称创世记为「圣灵的圣经」。

        路德对圣经的解释,著重关于基督的讲论,因此,他称雅各书为「禾秸的书信」。他特别看重罗马书、加拉太书和以弗所书,因为这些书卷都是单纯的福音,而且论及关于基督的教训。路德也质疑所罗门作为传道书的作者,他又认为,以斯帖记不应该列入旧约正典。

        路德对于圣经的解释,建立了不少有用的原则。(l)要根据圣灵的亮光,重要的不单是律法的字句。(Ⅱ)历史背景相当重要。(Ⅲ作为「律法」的旧约,与作为「福音」的新约的分别,必须加以确认。(IV)统一圣经的主题就是基督。(V)按字面解释圣经相当重要;寓意解经(allegorical interpretation)是「猴子戏」(monkey tricks)。

慈运理的看法

         慈运理也确认圣经的真确无误。他称圣经为「能力的确据」(the certainty of power),意思是说「这些话语会照所说的实行」。慈运理是因为读伊拉斯姆的希腊文新约归主的,他因而否定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在救恩事情上,圣经是唯一的权威。

        慈运理非常认真地研究圣经。他除了确认圣经的权威,更从马太福音开始,以译经为讲道内容。「作为改革者,他坚守一个原则。。一切争论的事情,都要照神的话语解决。慈运理的作风是,他的一切行动都依照圣经的教训,他用圣经的论据来回答敌对者,无论对方是罗马天主教、路德派或重洗派。慈运理努力建立他的神学,和一个按照神话语的教会,他的努力并不下于路德。」

        慈运理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神的话语是清楚明白的,是普通人可以理解的。慈运理宣告,圣经「本身是完全的,圣经的启示是为了人的好处」。解释圣经并不需要任何教会的人员-- 无沦是教皇、神甫或教会的会议。解明圣经是圣灵的工作。此外,谦虚、祷告的心灵和不存成见的心胸,都是解释圣经的条件。圣灵会按照这些条件,光照读者,明白圣经的意思。

加尔文的看法

         加尔文确认宗教事情的最终权威是圣经,而不是教会。圣经是在任何时候,对所有人的权威。他确认默示的权威,因为他说,人的责任是要接受「所有在神圣圣经之上的话语,绝无例外」。

        加尔文曾被称为「解经之王」,「十六世纪最伟大的解经家」,和「正意解经的创始者」。有人又称加尔文为第一个采用科学方法的解经家。加尔文几乎对每一卷圣经书卷,都作过健全的注释,他也在自己的著作《基督教要义》(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解说自己的神学思想。他也发表了以下几项解释圣经的重要原则。(l)必须有圣灵的光照,圣灵的光照预备解经者去解释圣经。(II)寓意解经(allegorical interpretation)是属撒但的,导人离开圣经真理,理应摒弃。(Ⅲ)以经解经。这包括了按字面解经,让圣经说它要说的话,研究圣经的文法-- 字词的意义、上文下理和按一般的题目,以经文对比其他经文。

改革者的基督论

         加尔文和慈运理所依从的,都是正统的基督论 -- 基督是一个位格,有人、神两性,二性并不混淆。但在此,路德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在圣餐中,基督是真正临在;他又认为,基督的人性是具有某些神的属性,如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及无所不能等。

        但这观点的问题是,它并未能对基督的两种本性加以恰当的区分。

改革者的人论

改革者的观点

         路德和加尔文在人的全然败坏(total depravity)问题上的观点,大致相同 -- 人在自己得救的事情上,毫无能力。二人都承认,因为人是全然败坏的,所以神救赎入人的恩典,乃属必须。慈运理对此观点尤为认同。加尔文在日内瓦的继承人伯撒(Theodore Beza?1519至I605年)认为,亚当是人类的元首(federal head),因此,当亚当以人类的代表的身分犯罪,全人类都堕落了,而且都被玷污了;每一个在世上出生的婴孩,都在一种败坏的状况(depraved condition)下出生。

        人的境况既是全然败坏,加尔文就否定自由意志之说。因为自从人堕落败坏,人的自由意志已经丧失。他认为人的意志是受限制的,人除了走向败坏,别无其他方向。可是,加尔文又认为,人仍要为自己的罪行负责,因为他是按自己的意志犯罪,而不是受外力的驱使而犯罪;此外,虽然人的理性受到损害,人还能够分别善恶,因此,人要为「不愿意行善,倒愿意行恶」负责。

        全然败坏教义必然的结果,就是预定论(predestination)。路德、加尔文和慈运理都相信预定论。人因为败坏的结果,就不能亲就神,所以由神预定一些人得著救恩是必须的。

苏西尼派的观点

         苏西尼(Faustus Socinus?1539至1604年)跟随伯拉纠的观点,否定人的败坏。苏西尼认为,所谓人按著神的形象而造,并不是指德性上的完全而说,而只是指人对低下受造物的管治而说。虽然亚当犯了罪,但他的罪对其他人没有不良的影响,而人的道德本性,是完整地传给他的后代。今天的人犯罪,不是因为里面遗传的罪因,而是因为坏榜样。另一方面,苏西尼又说,所有的人出生时,都拥有亚当未犯罪时的本性,因此,人是有能力不犯罪的。

亚米纽斯派的观点

         亚米纽斯(Jacobus Arminius?1560至1609年)本来是一个严格的加尔文信徒,也在日内瓦跟随伯撒(Beza)学习。他在一次辩论中,觉得对手的论据比自己更强,他就改变初衷,改为提倡普救的恩典(universal grace)。他的立场基本上是属半伯拉纠主义,他否认原罪,反驳亚当的罪是会遗传到他的后代。他提到传到后世的,只是亚当罪的污染,而这种污染不过是一种软弱,这种软弱是不足以要一个人接受定罪的。可是,这种污染也叫人不能凭自己的力量得著永生。人的堕落不会,也是不曾,令人不能走第一步去亲近神,由于神将先前恩典(prevenient grace)赐给所有的人,以弥补人所承受的败坏后果,这样,人就可以在救恩上与神合作。

改革者的救恩论

预定论(Predestination)

        加尔文宣讲恩典救恩的教义。救恩是源于神永远的计划。因为神是至高的,一切所发生的事情都是由神安排。加尔文也教导双重预定论(double predestination)。他说:「我们称预定论为神永远的计划,神已经凭自己的旨意定下每一个人的终局。所有人被造的时候,境况都不相同,但有些人按预定的安排是有永生的,有些人是预定灭亡的。每一个人的被造都离不开这两个结局。可以说,他不被预定得著永生,就是被预定死亡。」预定论的教义,包括蒙拣选得著救恩,受责罚进入永远的灭亡;加尔文强调,两者都属必须。预定得著永生,完全是神的恩典,但受责罚只是因为人的罪过。

        路德也认为预定论的教义,是必须的。也根据人的败坏和无能立论;慈运理则根据神的管治(providence),来建立他的预定观。

赎罪(Atonement)

        改革者的观点:虽然基督教和罗马天主教都承认基督赎罪的重要性,但罗马天主教会是跟随亚奎那的教训,而改革者一般来说,是依循安瑟伦对赎罪的乱点。按安瑟伦的教导,因著人的罪,神失去了他的尊荣,基督的死是要满足神的尊荣。而改革者认为,基督的死是要满足神的公义。基督亲身担当了罪所应得的刑罚,他是以这样的方法,来满足神的公义;对基督的救赎的回应,就是信心。借信心将信徒与基督联合,信徒因此得著基督的义,归在他身上。路德说,基督「用他的血救赎了我,因著无辜受罪和死亡,让我成为他的所有,在他的国度里、在他以下生活」。加尔文又说,基督的死是一种个别的赎罪(particular atonement) -- 他死只是为蒙拣选的人而死。

        苏西尼的观点:苏西尼(Socinus)否定神的公义必须借著基督的死,才得满足的说法。他认为神能凭自己的旨意赦免罪人 -- 不需要基督的赎罪。神可以凭著他的怜悯赦免罪人,而不需借著基督的死。神所要求罪人的就是悔改,和愿意顺服神的律法。苏西尼说,基督的死是一个顺服的榜样,好成为其他人的激励。

        认历史上看,苏西尼的观点是属伯拉纠主义的。从近世看,他的思想可称为普救主义(Unitarianism)。

        格鲁希乌派的观点:格鲁希乌(Hugo Grotius?1583至1645年)反对苏西尼的教训。但格鲁希乌又与改革者的教训不同,他所持的是治理说(governmental theory),他认为,神并不需要为罪接受完全的补偿,基督的死,其实是向神所付的一个象征抵偿(token payment)。神既然接受基督的死作为象征抵偿,他就将律法的要求放在一边。

         按照新约的教训,基督的死本身就是要满足律法的要求,所以格鲁希乌的教训显然是错误的。

改革者赎罪的观点

人物基督的死神的工作苏西尼不是必须神赦免是因为怜悯,而不是因为基督的死。格鲁希乌只是“象征抵偿”;完全的补偿是不必要的。将律法的要求放在一边。亚米纽斯不是绝对等同于罪,只是对刑罚的代替。借着基督的死赦免罪,但将公义的要求放下。路德对罪作代替性的赎罪;满足神的愤怒。义归于信徒。加尔文对罪作代替性的赎罪;满足神的愤怒。义归于信徒。

        亚米纽斯派的观点:亚米纽斯派神学思想的形成,主要是根据库西莱斯(Curcellaeus)及林博克(Limborch),他们都曾写书纠正苏西尼派的错误。也们认为,基督的死是旧约祭祀类比的实体,在旧约的祭祀中,牲畜的死的意义是除掉罪的刑罚。基督的死是一种献祭,但祭物不是用来偿付亏欠,也不是用来满足对罪的公义的要求。按旧约祭祀的类比,旧约的敬拜者,借著献上牲畜,满足了津法上的要求,而使罪得以去除。照样,虽然基督所受的,并不就是罪人所完全应得的刑罚,但神因为基督的死,应许赦免罪人。神放弃了他公义的要求。基督受死时,所忍受的不是人所应受的痛苦。基督的死,不过是对惩罚的一种代替。

        按亚米纽期派的观点,基督的死不是完全与罪等同,也不是一种代替性的惩罚(substituted penalty),而是对惩罚的一种替代(a substitute for a penalty)。代替性的惩罚要求的是两方面的价值对等,但是对惩罚的一种替代,在价值上可以较少。亚米纽斯派的观点和格鲁希乌的治理观点,有相似的地方,就是基督不是付出对罪完全的代价。

信心与行为

         路德的观点:约在1517年之前,马丁路德因为读罗马书一章17节,得著恩典的亮光,此后他就离弃天主教的教义。路德有一个深深的信念,就是称义只是凭著信心(拉丁文sola fide)。1517年10月31日,路德在威登堡教堂外,钉上他的九十五条,这件事可以视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他并且公开确认,救恩是凭著恩典、藉着信心而得著,而不是依照罗马天主教会的神人合作论。结果,路德反对天主教会补赎和赎罪券的教义,和其他任何以人的功劳在救恩上是必须的观点。路德得着一个结论,只有神的恩典是人得救和称义的根基。他说,罪得赦免和相信的人能得著基督的义,都只能靠著神的恩典。

        路德说,行为是救恩上没有功效。行为是救恩的果子,但不是救恩的一部分。他将「律法的行为」和「信心的行为」分开,律法的行为是未信时的行为,在救恩上是没有果效的,但信心的行为是称义的果子。这些美好的行为,都是根据十誡,路德说:「我们所有的十诫,是神圣道理的概要,说明我们可以怎样以整个生命去取悦神。。没有在十诫以外的行为或事物是好的,是可以取悦于神的。」

        加尔文的观点:约翰加尔文在因信称义道理方面的观点,大致上与路德相同。不过,加尔文更强调,称义是一种法律上的行动,称义就是神宣告有罪的信徒为义,这行动必须根据神白白的恩典才能实行。他与路德不同的,就是他救恩教义的开始,是强调神对罪人的拣选。加尔文说救恩的拣选是无条件的,「如果拣选是根据人的信心或行为,恩典就不是白白的,恩典也就不再是恩典了。]

        加尔文根据雅各书二章20节教导说,行为的称义(justification by works)与义的归与(Imputed righteousness)无关;而正如路德也教导过,行为只是要显明称义的实在。加尔文所教导的,是一种「双重的称义」(double justification)。「基本上,称义是借着义的归与,被神接纳,但称义只能凭著信心;其次,结果就是称义是在人面前的宣告或彰显。这个就是行为的称义。」

        加尔文为救恩的教义,建立了一个新的里程,就是他将称义与成圣连合。一方面,他将二者区分,但一方面,他将这两件事情都归于救恩的工作。凡没有靠著基督成为圣洁的人,基督均不称他们为义。根据加尔文所说,称义带来成圣。称义是白白的,成圣却是信徒感谢的回应。加尔文说:「没有人可以得著福音的恩典,除非他离开以前错误的生活,走在正路,全新悔改。」

        亚米纽斯的观点:亚米纽斯教导有条件的拣选,这和加尔文无条件拣选的说法对立。亚米纽斯说,神拣选那些他知道将会相信的人得著救恩。神的供应是临到全人类。基督是为每一个人而死,不单是为被拣选的人而死。人虽然因为罪恶不能向神回应,神将先前恩典分给一切的人,这叫一切的人能自由选择相信基督,或拒绝基督。信徒是可以抗拒圣灵,堕落回到世界,并且失去救恩。而坚守忍耐是维持得著救恩的条件。

改革者的教会论

路德宗的观点

         教会:路德脱离罗马天主教后,就否定教会的无误性和圣职制度的不可取代性。路德教导,所有的信徒皆有祭司职分,这是圣经真理的一个重要的发现。路德说,「教会是所有在地上的基督徒的集会」。这个就是真教会,包括所有在信仰上与基督联合的信徒。路德使用「基督徒」(Christian)一词来说明教会的普遍性。路德虽然强强调只有一个教会,但他也将可见的教会(visible church)和不可见的教会(invisible church)加以区分;可见的教会就是有圣道的宣讲和圣礼的施行,不可见的教会就是借著圣灵,和与基督的奥秘相通施行救恩的。

        洗礼:路德教导圣礼只有两个,就是洗礼和圣餐礼,是神施予恩典的途径。这两个圣礼不是根据个人的信心,而是根据神的应许;不过,路德后来又教导,未信主的人也可从圣礼中得著益处。

        路德对洗礼的观念和罗马天主教会没有显著的分别。他维持罗马天主教大部分的仪式。路德教导,洗礼对于札救恩是必须的,而且洗礼能在人里面产生重生。路德强调,洗礼是神与人的协约,在这协约里,神应许赦免人的罪恶,继续施予恩典;而在人的一方面,他是答应神要过一个忏悔而感恩的生活(penitent gratitude)。关于洗礼,路德又说:「这是一个最严肃的命令,我们必须受洗,否则不能得救。。这是我们最先被接纳进入基督教会的圣礼。」

        路德仍然坚持婴儿受洗,他说,虽然婴儿不能运用信心,但神借着他的先前恩典(prevenient grace),将信心实现在无意识的孩童身上。路德根据为万民施洗的命令(太二十八l9),来建立他的婴儿受洗教训。

改革者对教会和礼仪的观点观点教会洗礼圣餐路德宗所有地上的真信徒都是不可见教会的一分子。

可见的教会是指有圣道宣讲和圣礼施行的地方教会。 对救恩是必须的。

使救恩生效。

婴儿洗礼是必须的;神会在条目里面动工。 “同领说”,借着酒与饼同领基督的身体。

改革宗普遍性的教会在基督再来时才完成。

在教会以外可以得着救恩。 是信徒信心的标记。

婴儿洗礼是必须,也是立约的标记。 在灵性上领受了基督同在,并从中获得恩典。

重洗派教会只包括信徒(婴孩不是教会一分子)要借着纪律来保持教会的洁净。洗礼只是为信徒。

反对婴儿受洗。 只属纪念。

饼和酒只象征基督的身体和他的死。

没有恩典的赐予。

         圣餐:路德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化质说(transubstantiation),化质说认为,酒与饼真正变成基督的身体和血。路德也强烈反对慈运理的看法,路德认为基督是真正在圣餐中同在。他的观点称为同领说(consubstantiation),他认为虽然酒与饼没有改变,但基督的身体仍然「在、借著」酒与饼同在。

改革宗的观点

         教会:路德宗和改革宗虽然都脱离了罗马天主教会,但他们彼此之间,对于那些事物应该保留,或那些事物应该去除,有著显著的分歧。「路德宗只除去天主教会中,那些圣经明文禁止的事情;但改革宗教会,走得更前,他们只保留天主教会中合乎圣经的事情。」

        路德认为,教会应遵守所设立的礼仪;救恩是借著可见的教会临到人。可是改革宗信徒认为,救恩可以在可见的教会范围以外临到人。他们认为,圣灵能「随时、随地和随己意」去工作和拯救人。改革宗信徒更扩大对不可见之教会的解释:这是一个普世性的教会,没有人能看得见在所有时间、所有空间里的教会;直到基督再来,这教会才得完成;所以若要现在去分辨真信徒和假信徒是不可能的。

        洗礼:改革宗认为,圣礼只在信徒有信心表现的时候,才向他们施行。因为神是借着圣礼赐恩典给人的。

        改革宗相信,虽然洗礼是只向信徒施行的,但婴儿也应受洗,以表示他们是在圣约里面。婴儿受洗是一个表记,向父母保证,孩童是在约中。因为孩童是在约中,他们就有权利受洗。

        圣餐:约翰加尔文反对路德的看法-- 认为基督在圣餐中是真实的临在;加尔文也反对慈运理,认为圣餐只是一个记念。加尔文认为,这礼仪只是为信徒而设;在圣礼中,基督是属灵的临在,将恩典典赐给参加的信徒。虽然加尔文认为,信徒在圣餐中是领受基督,但这种领受,不是借著物质的酒与饼,而是借著灵里的信心去领受。所以未信的人领受酒与饼,便不能得著信徒在圣餐中所得到的益处。

重洗派的观点

         教会:重洗派对教会的观点,在改革派任何分支中,与罗马天主教的观点是差别最大的。重洗派这个名字,就是再一次受洗的意思。重洗派强调,教会只可由信徒组成。因此,由于婴儿是不能相信,所以,他们就不是教会一分子。重洗派与路德和加尔文也有分歧,重洗派坚持教会与国家应明确分开,故此一个必然产生的教义,就是不抵抗主义-- 他们禁止在战争中使用武器。有人甚至说,重洗派信徒不可服兵役,也不可执行司法任务。

        重洗派主张过简朴的生活,他们主张根据登山宝训的教训去生活。重洗派非常著重教会的洁净,也著重执行教会的纪律,特别是针对那些苛待妻子的丈夫。他们也为了其他原因,执行教会的纪律。在教会史上,曾有一页不愉快的历史,就是他们不单被罗马天主教所迫害,甚至路德派和加尔文派也迫害他们。

        洗礼:重洗派强调,只有信徒可以受洗,所以他们反对婴儿洗礼的功效。他们要求那些在婴儿时受洗的信徒,再受洗礼。在这方面,重洗派和慈运理也有分歧,因为慈运理是赞成婴儿洗礼的。洗礼只可以向那些清楚自已对基督信仰的人施行,「重洗派」这名字,就是从此而来,因为他们要求在婴儿时期受过洗礼的人,再次受洗。有趣的是,洗礼的方式不是重洗派所强调的,他们有些人主张浸礼,有些人主张浇水礼。

        圣餐:路德与慈运理在圣餐问题上的分歧,是众所周知的。路德接受基督在酒与饼的真实临在;而改革宗信徒相信领受酒与饼可以获得恩典;慈运理则认为,圣餐只是基督受死的纪念而已。路德是按照基督「这是我的身体」这句话的字面解释,而慈运理则说,饼不过是象征基督的身体。重洗派跟从慈运理的从点看圣餐。圣餐对重洗派信徒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吃饼喝酒代表兄弟的相交,这可让他们得著力量,得著勉励,确信自己是一群得赎者,是「基督真正的身体」的一部分。圣餐的功用,是要坚固信徒内在的团结,让信徒在属灵分享和合一上得著共同的根据。

改革者的神学观教义路德加尔文慈运理/重洗派圣经是信仰和救恩唯一真确无误的权威。圣经是指向基督。是最后权威,而不是教会。第一位用科学方法释经的人。慈运理:是真确无误的权威 -- 一切施行均需源于圣经。圣经的事情是会实现的。普通人也能明白圣经。预定论所有事情都是神所定的。由于人的败坏,所以预定是必须的。预定是根据神的管治。基督在圣餐中,他的人性增添了神性,如无所不在。正统观点;一个位格有两种本性,二性并不混淆。正统观点;一个位格,有两种本性,二性并不混淆。人和罪人是败坏的,人不能自己获得自由。因罪的缘故,恩典是必须的。人是败坏的,人不能自己获得自由。因罪的缘故,恩典是必须的。人是败坏的,人不能自己获得自由。因罪的缘故,恩典是必须的。赎罪基督代替性的死是为所有人的。基督代替性的死是为所有人的。基督代替性的死是为所有人的。救恩借信称义,不是靠着行为。借信称义是神的一种法律行为,将义归与信徒。是基于无条件的拣选。基督的死是代替性的死,为原罪和实际的罪而付出代价。是根据永远的拣选。教会所有信徒皆有祭司职分,包括所有在地上的信徒。救恩可在教会以外获得。有可见和不可见的教会之分。重洗派:教会只包括信徒;婴孩不在其中。教会都是和平主义者。洗礼传达恩典。带来罪的赦免;在救恩上是必须的。婴孩要受洗。只会信徒受洗,但小孩子受洗是为表明在约中。慈运理:婴孩受洗。

重洗派:只给信徒受洗;不为婴孩受洗。

圣餐基督真实同在。传达恩典。参与的信徒借着信心分享基督。慈运理:只作纪念。饼是基督的象征,但不是他真实的身体。

    分享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