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灵修
德国信义会牧师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活跃于反希特勒的抵抗运动中,1943年被监禁, 1945年四月九日在佛洛森伯格被纳粹问绞。潘霍华的父亲是柏林大学精神病学教授,他自己则在柏林蒂宾根和纽约协和神学院攻读神学。希特勒1933年取得政权后,在柏林大学担任学生指导牧师兼讲师的潘霍华,参加了德国“教会奋斗”运动中反对纳粹的牧师团。1935年,他被任命为芬肯尔认信教会神学院院长,神学院于1937年被政府查封。
1939年,他有机会到美国任职,那样他就能躲过迫在眉睫的欧洲战祸;他没有接受。他坚信他得和德国基督徒面对当前的难关。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潘霍华不许讲道也不能发表文章,在海军上将卡纳里主持的军事情报处任反间谍。潘霍华利用他在大公教会的联系,特别是他和英国奇切斯特主教贝尔(George Bell)的友谊,希望求取英国对反希特勒份子的支持。他在1943年被捕,是因为他牵涉到私运十四名犹太人去瑞士的案件。
潘霍华遇害那年才三十九岁,留下了丰厚的著作遗产 -- 《圣徒相通》,《行动与存有》,《追随基督》,《团契生活》-- 以及在他死后他的密友与传记作者贝斯(Eberhard Bethge)给他编印的函件、文件与札记。其中包括《狱中书简》、《伦理学》和选集六卷。
潘霍华是个拒绝逃避残酷现实而又富有独创性的思想家,他鞭策基督徒抛弃自满的、没有纪律的信仰与生活。他的著作的中心是耶稣基督,强调他是“为他人而活的人”,和基督徒的团契生活。在他最受欢迎的狱中书简中,潘霍华探索将来教会复兴的道路。他暴露了制度化的宗教的消极面,号召人在“成熟的世界”中,对体恤软弱受苦之人的上帝,要有成熟信仰。
潘霍华足资矜式的行为,在他承认从事政治阴谋的罪名时到达顶点。他的思想与行为继续影响基督教和天主教中的保守派与自由派人士,也影响到非宗教圈中人,特别是在说英语的国家,和 比较近期的第三世界国家。他的理念点燃和塑造了种种运动,包括教会合一运动,上帝已死神学、解放神学,对共产主义国家中无特权的教会和世界的评论, 基督徒的反对战争和厌迫人的政 权,以及对学习基督的精神、英雄主义与殉道精神的传统赞扬。
(鲁恩.泽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