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善之道讲章
您当前看到的这篇文章总计有5021个字
加6:9-10
上帝是一切美善的源头,所以,不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的生命中都要有善行,而基督徒口中的善行指的是合乎神的旨意,对别人生活或属灵生命有益处的行为。
一、基督徒要行善
基督徒被上帝拣选成为上帝的儿女,在世上我们享受着从神而来的恩典,同样也承担着使命回到人群中宣扬上帝的美名,而行善,就是在实践上帝的教导落到实处的帮助许多有需要的人,“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辞,就当向那应得的人施行”(箴3:27)。
首先,金钱、物质上帮助别人。在我们身边有人富有,有人贫穷,总有人是需要我们在经济物质上进行实际性帮助的。保罗教导加拉太的教会要行善,而在林前16:1补充说明保罗正是在金钱物质上对加拉太教会有要求,16:1“论到为圣徒捐钱,我从前怎样吩咐加拉太的众教会,你们也当怎样行”。
而在金钱物质上帮助别人,这是有历史的,当以色列人刚刚离开埃及摆脱为奴身份的时候,神就告诉他们,田地的四个角是不能收割的,收割遗落下来的是不能收割的,因为这一切都要留给那些孤儿寡妇以及在他们当中寄居的等等。所以我们会看到受基督教影响的地方慈善事业一般起步都比较早还做的比较好。所以我们会看到一直到今天,这样的善行在教会里也是常有的,不论是听说哪里建教会缺钱了,哪位肢体生病或者说做生意亏本了经济上有压力了等等,弟兄姐妹只要知道了,不论多少都愿意尽我们所能的帮助彼此。金钱物质上的互相帮助是善行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其次,点滴生活,以爱相连。再次重申一遍,金钱物质的帮助不是行善的全部,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不要以为贫穷的人就没有办法和力量帮助患难中的肢体,行善是基督徒的一种生活方式,不受我们口袋里多少钱财的限制,只要有爱心就能看到别人的需要,就能舍弃自己能舍弃的帮助别人叫别人得益处。
来看耶稣。“神怎样以圣灵和能力膏拿撒勒人耶稣,这都是你们知道的。他周流四方,行善事,医好凡被魔鬼压制的人,因为神与他同在”(徒10:38)。但是耶稣有钱吗,没有,那么耶稣是如何行善的,就是看顾众人生命中最深层次的需要。
比如面对那个患血漏病十二年的妇人,圣经中说的很清楚,她已经在医生的手里花光了一切养生的,没有钱,同时,因为患这样的病,在人群中被人认为是不圣洁的要被驱赶出去,这是被人遗忘轻看的人。当她来到耶稣面前的时候,她想着偷偷摸耶稣的衣裳穗子得到平安再偷偷溜走,但是耶稣停下正在救命途中的脚步,将她从众人中叫了出来,为的是什么,是为了羞辱她吗,不是的,耶稣对她说了一句“女儿,放心!你的信救了你”(太9:22)。耶稣不仅要医治好她身体的疾病,耶稣更要恢复她在所有人面前做人的尊严和骄傲,耶稣要让所有人看到这一位在世人看来不耻的女人今天已经被赦免了。
弟兄姐妹,耶稣没有给她钱,没有说你已经没有了一切养生的,今天我给你更多的钱,耶稣没有,耶稣在这里不仅是治了她的病,还救了她的命。那今天的我们呢,或许有肢体要说了,我一没钱二没耶稣那么大的权柄和能力,我怎么能去行善呢。但是我们想过没有,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一个理解的微笑,一双倾听的耳朵,一个贴心的动作,这就是我们的善行了。在具体琐碎点的例子,扔垃圾的时候将垃圾分类尤其是碎玻璃渣等,不让这些渣滓划伤环卫工人的手;坐公交车的时候,如果不是真的晕车,看见有年老体弱者上车了就不要装睡了起来让个座等等,心中有爱,时刻可以行出合神心意的事情来。
而生活中有善行的人,他的行为本身就是最好的见证,分享一个见证:格拉蒂丝·艾伟德,英国人女基督徒,20世纪30年代她放弃英国国籍志愿来中国山西宣教。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岁月里,连土匪听到她的名字都不再抢劫了,因为她常常为那些受伤的土匪包扎伤口,她有很多非常美好的行为,她还做了一件一般人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就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她所在的地方遭到了日军的轰炸,街头出现了很多流浪的孤儿,格拉蒂丝就开始收养救助这些孤儿,还开了一家客栈“八福客栈”为这一百多位孩子解决日常生活的需要,后来为了躲避战争,为了让这些孤儿免遭日军的伤害,她翻山越岭带着这些孩子从山西来到西安,将他们全部交给宋美龄所办的孤儿院。在此过程中,她的行为让很多不信主的中国人惊叹且接受信仰。在基督教传播的过程中,我们用言语在宣讲,同样,我们用自己的生命,用我们的言语行为来书写我们的信仰。2000年的教会历史中,有美好行为的基督徒太多太多了,而被我们遗忘的也太多太多了,但是神都纪念,但是我们每知道一件就从中获得力量,让我们和他们一样靠着神更多的行善。
二、基督徒靠神行善
非基督徒也在行善,我们却说基督徒要靠神行善,一是因为我们只有靠神才能知道善恶,二是因为没有人可以真正的靠自己行善。
首先来看靠神知道善与恶。或许有弟兄姐妹要说了,我不信上帝的时候也知道善恶啊,我知道不能杀人不能放火,这些都没有问题,但是我们若是没有信仰,我们会知道看见妇人心中就动了淫念,与人有冲突心里恨别人恨的要死等等这些也是恶,这些也不当行吗?而且,在这个弯曲悖逆的时代里,人对自己的要求对他人的要求等等道德标准在不停的往下降,求神帮助我们,求圣灵光照我们,让我们更多的读经祷告知道那些路是当走的,知道善恶,有分辨力,才能行在神的旨意之中行善。
接下来靠神行善。人靠自己单凭自己的本性是不可能行善的,创6:上帝查看人间找不到行善的,罗3:全地都是悖逆的。几千年过去了,人的本性没有发生改变,“古实人岂能改变皮肤呢?豹岂能改变斑点呢?若能,你们这习惯行恶的便能行善了”(耶13:23)。行善听起来很美的事情,但是事实上就是要我们将自己手里的东西付出去,不论这些东西是钱财还是我们的时间才干等等。如果我们没有真正的认识上帝,我们就认为这所有的都是我们自己努力得来的,我凭什么要和别人分享。只有我们真的能看到上帝才是我们生命的主,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善行从来不是我们自己的工作,而是神通过祂自己的话语在我们里面动工。
人要靠神行善,否则没有办法走下去的,我们以为我们在做好事别人都会很欢迎我们或者说很喜欢我们,但是事实上只有真的去做的人才知道,耶稣四处行善被人钉死在十字架上,而在加拉太书中也对我们说行善不可丧志,为什么会丧志,因为我们面临的挑战太多。比如,别人的冷嘲热讽,我们因为爱主的缘故才会去帮助别人,但是某些人就会说,你看那个人又在干那些沽名钓誉的事了;比如,被别人赖上了,曾经看到某肢体经济上真的困难就帮了他一把,结果这肢体就黏上自己了,没钱了就来找自己,这在圣经中都有记载,比如帖后3:13,有很多游手好闲之人利用教会中众多肢体的爱心混吃混喝,这些人的行为使正在行善的人的热情以及信心都被打击;再比如,别人的冷漠,我们以为更多的行善起码可以感动更多的人一起加入行善的行列中来,但是人心暖不起来,时间长了,我们也冷漠了等等。求神帮助,行善不是因为某一个人而行善,也不是为了在人前得称赞,行善,这是神给我们的教导。
加拉太书中还告诉我们,我们必须靠神行善的一个原因就是,若不是靠神,我们很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就远弃近的行善。加6:10,保罗教导弟兄姐妹要向众人行善,但还特别加了句,向信徒一家的人更当这样。这句话的含义很丰富,但其中一个意思就是,在众人行善的过程中很容易就远弃近,听说某某地方遭遇天灾人祸了,听说某某教会的肢体生病需要钱了等等,很有感动非常愿意帮助。但是放在自己身边看得见的弟兄姐妹的需要,内心没有感动,为什么,因为我们认为我们对他们太了解了,在我们的眼中看来这个人会陷入到这种光景中那都是他自己不努力工作,不虔诚,活该。问题就出现了,我们行善到底是因为我们在圣灵的感动下看到别人的需要而行善,还是我们在根据自己的判断标准来衡量别人。
靠着神,只有真正认识神的人才会真正的行善,因为只有真实的信仰才能使人有道德的能力,奥古斯丁说“爱神才可随心所欲的行”
三、基督徒行善能得救吗?
基督徒靠行善能得救,摆脱罪的权势,坦然面对上帝的审判进入天国吗,肯定是不能的。得救是出于上帝白白的恩典,得胜是要努力的。而且,退一万步来说,如果得救靠行为,每个人都要灭亡,“时常行善而不犯罪的义人,世上实在没有”(传7:20)。亚伯拉罕,信心之父,一样在危险面前,认自己的妻子是自己的妹妹;保罗,伟大的使徒,在被别人控诉的时候说了急躁的话;我们,又有多少时候禁得起上帝的鉴察的。
说到了行善和得救的关系,就绕不开一个基督徒时常会去思考的话题,那就是信心和行为的关系。标准答案我们都知道了,信心在前然后带出美好的行为。而在这里,我只想试着阐释保罗和雅各的教训。保罗和雅各的教训看似不一样,“我们既因信称义,就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与神相和”(罗5:1),“这样看来,人称义是因着行为,不是单因着信”(雅2:24),但是在讲述我们信仰中同样的一个基本观点:基督教信仰的真理绝对是因信称义,而不是因行为而称义。
先看雅各是不是不强调信心,认为行为可以得救,错了。比如,雅各书在展开行为的大段篇幅之前,1:6已经给全书定了一个基调“只要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因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雅各说所有的好行为都是以信基督为前提的,但我们断章取义。
接着,我们要看雅各这样讲行为的原因。当雅各写这番教导的时候,正是教会处在大逼迫的环境中,如何在残酷的试炼中将真信心活出来,基督徒的行为就显得格外的重要,所以在雅各的书信中才会大段大段的鼓励众弟兄姐妹行为上要有见证要有榜样,但所有的行为都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建立在信心的基础之上。
保罗和雅各的教导是一致的,真行为出于真的信心,而真的信心必定有真的行为。
行善不能给我们带来得救,这是属于上帝的事情,但是有一件事圣经中是有确据给我们的,“我从前年幼,现在年老,却未见过义人被弃,也未见过他的后裔讨饭。他终日恩待人,借给人,他的后裔也蒙福。你当离恶行善,就可永远安居”。
求上帝帮助怜悯我们,让我们能够成为一个靠着神努力行善的人,为主做荣美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