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宝训 (林献羔著)灵修
本资料来源网络,仅供参考使用,版权归原创所有
读经:
“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到祂跟前来,祂就开口教训他们,说:”(太5:1-2)
“山上宝训”(太5-7章),有人称“登山宝训”。我们称“山上宝训”,因为路加福音6:17是“平原宝训”。
许多人很喜欢山上宝训,因为这是十分宝贵的,但是许多人不理解它的真意。也有不少人误认这是教会的真理,因而弄出许多错误的教义来。我们必须要“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后2:15)来研究这“山上宝训”。
一、马太福音1.圣经分旧约与新约旧约是新约的导言。
(1)旧约是圣父时代,福音书是圣子时代,书信是圣灵时代。
(2)旧约对犹太人:
旧约预言和预表弥赛亚降生、钉十字架、复活、升天与再来等事。
(3)新约:
① 四福音书:
福音书记载耶稣的生平,基本是与犹太人有关的。耶稣的使命是重在犹太人:“耶稣差这十二个人去,吩咐他们说:‘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撒玛利亚人的城,你们不要进;宁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随走随传,说:天国近了’!”(太10:5-7)“耶稣说:‘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太15:24,参徒13:46,罗1:16,15:8)但耶稣也关注教会:“我另外有羊”(约10:16)。
② 使徒行传:
使徒行传记载圣灵降临和建立教会的过程。但请注意,我们不能单凭使徒行传的事例来作教会的原则。
③ 书信:
罗马书至犹大书都是信件。保罗写得最多(罗马书至腓利门书),称“保罗书信”;其它是雅各、彼得、约翰和犹大写的,称“普通书信”。
书信是教会的真理。教会不在旧约和四福音书里。福音书只预言教会(太16:16-18)。我们不要在福音书里找教会的真理。但福音书是奠定教会信仰的根基。门徒代表犹太人与教会,耶稣的话,我们不完全晓得那些是对教会说的,因此圣灵藉着使徒写书信,把耶稣对教会的真理写在书信里,所以书信才是教会的真理。
(4)福音书难题多于书信的难题:
我们先要了解全本圣经,才可以解决福音书的难题。
旧约的难题,以创世记最多;新约难题,以马太福音最多。所以初读圣经的人不要先读旧约或马太福音,最好先读约翰福音或马可福音。
2.马太福音四福音是记述耶稣的生平,耶稣来到自己的地方——以色列,祂主要是对犹太人说话的。
马太福音紧接旧约,是新约的第一卷,说耶稣藉童贞女马利亚降生,应验旧约所盼望的弥赛亚(玛3:1)。
马太福音引用旧约65次,涉及旧约经文有40节;还有百多次都是根据旧约的。犹太人精通旧约,所以马太多引旧约,是针对犹太人的。
二、马太福音与天国1.中文把天国译成“国度”“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祢的,直到永远。阿们!”(太6:13下)英文译作Kingdom of Heaven .
Kingdom是有王的国家,应译“王国”;如果把殖民地包括在内,就称“帝国”Empire.没有王的,以前称“国度”、“国家”或“国”,现在不称国度了。
旧约的“国度”就是有王的国Kingdom:“……国度也是祢的,并且祢为至高,为万有之首。”(代上29:11)“因为国度”(太6:13),与第10节“愿祢的国降临”,都是王国Kingdom .
2.圣经最先提的“国”就是巴别国(王国)Kingdom(创10:10)3.神的国与天国有人认为天国与神的国是有分别的。
其实二者都包含属神掌管的王国,马太福音所说的“天国”,也就是其它福音书所说的“神国”。
(1)旧约没有明说神的国与天国:
① 旧约有预言:
“另立一国”(但2:44),“祂的国是永远的”(4:3,7:27)。
② 诗篇说:
“祂的国”(诗103:19小字),“传说祢国的荣耀……并祢国度威严的荣耀。祢的国是永远的国……。”(诗145:11-13)
(2)“天国近了”(太3-12章):
旧约没有天国,四福音还没有天国。耶稣的先锋施浸约翰说:“天国近了”(太3:2);耶稣出来传道,第一句也说:“天国近了”(太4:17);耶稣差十二个门徒去传道,第一句也是“天国近了”(太10:7)。“近了”,表示以前还没有来到(6:10)。
(3)天国的三个阶段:
① 圣灵的天国(太13章):
这是指基督教说的。
② 圣子的天国:
指千禧年,是基督作万王之王的天国(启20:4-6)。
③ 圣父的天国(林前15:24):
指千年王国后,直到永远。
(4)属灵的天国:
“我若靠着神的灵赶鬼,这就是神的国临到你们了。”(太12:28)
“……因为神的国就在你们心里。”(路17:21)注意小字,“心里”或译“中间”。耶稣是天国的王,已在门徒中间了。
重生的人进入了神的国(约3:3,5),“把我们迁到祂爱子的国里”(西1:13),“我的国不属这世界”(约18:36)。
5.马太福音多用天国(32次)马太福音提“诸天的国”Kingdom of Heavens,这是马太福音的特色,表明天上的神掌权。马太对犹太人多用“天国”,而其它福音书多用“神的国”。
三、山上宝训“登山”,是动词,因此用“山上宝训”较合适。
1.时间应该在马太福音12章、约翰福音5章之后。
耶稣先设立十二使徒(太10:2-4),然后给他们培训,所以也称“按立十二使徒圣职的训词”,又称“天国大宪章”、“君王的宣言”。
有些地方似乎前后联系不上(5:31-32,7:7-11),有断续之处。但这不是一篇讲词,而是对门徒一贯教训的摘要、精华与大纲。
2.地点在山上(太5:1-2),但不知道是哪一座山,大约是离加利利海不远的哈听山Horns ofHattin,近迦百农。
3.与路加福音6:17-49比较有人说不同,但都是“宝训”。
(1)马太先记“宝训”,后来才记拣选十二使徒;路加先记拣选十二使徒(路6:12-16),之后才谈“宝训”。
路加福音是按次序写的(路1:3),而马太福音不是按次序写的(太8-12章)。所以,“山上宝训”应该是在拣选十二使徒(门徒包括使徒)(太5:1)之后才写的。
(2)马太福音是在山上讲的,是“山上宝训”;路加福音是在平地上讲的(路6:17),是“平原宝训”。
耶稣上山祷告,次日拣选十二使徒之后一同下山医治病人,但因为许多人拥挤祂,于是祂又上山讲论。
(3)马太福音说:“有许多人从加利利、低加波里、耶路撒冷、犹太、约但河外……”(太4:25);路加福音说:“从犹太全地和耶路撒冷,并推罗、西顿的海边来……。”(路6:17)
马太虽然没有提推罗西顿,但他提到叙利亚(太4:24)。
(4)马太说耶稣坐下(太5:1);路加说耶稣“站在一块平地上”(路6:17)。
耶稣在“平地”上是站着的,但祂再上山之后,就坐下来讲了(太5:1)。
(5)马太福音有107节,其中只有29节记于路加福音6:20-49(马太福音有47节是独有的,其余34节分散在路加福音各部分),但路加福音在其它地方也有记载。耶稣许多时候会重讲。祂自己也说祂多次讲一样的话(约15:20,13:33,参7:34,8:21,16:1,4,13:19,14:29,15:18-27)。有许多与犹太人有关的,路加福音没有记载,例如马太福音5:17-36,6章。
4.对象(1)不是对世人:
虽然有许多人来听(太5:1),但耶稣主要是对门徒说的。
世人是不能靠守山上宝训得救与进天国的。
(2)对犹太人:
① 对门徒(太5:1):
门徒包括使徒。门徒代表两班人(犹太人与教会)。门徒本身是犹太人;圣灵降临成立教会时,他们也是教会。耶稣的话主要是对犹太人,但亦有对教会说的;由使徒写书信来显明那些是对我们说的。
山上宝训是直接对犹太人说的。
② 对信徒:
a.不是直接写给教会的:我们因信得救的人都能进天国,但山上宝训说:“虚心的人”才能得着(太5:3),遵行神旨的人才能进去(7:21)。
我们因信就成为神的儿子,但山上宝训说“使人和睦的人”才是(太5:9);爱仇敌的才“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5:44-45)。
我们因信就永不灭亡,但山上宝训说:凡骂人的,“难免地狱的火”(5:22);要剜眼、砍手,才不被丢入地狱里(5:29-30)。
我们得到神的饶恕后,就当彼此饶恕(弗4:32,西3:13),但山上宝训说他们先要饶恕人,才得神的饶恕(太6:12,14-15)。
b. 对信徒有书信的教训:山上宝训不是教会信仰的基础,而是教会道德的标准。我们是要靠圣灵行事的(加5:16)。
律法有道德律与仪文律。我们不用守仪文律。道德律对我们很有教训。道德律,在旧约与新约都是一样的。律法定罪的,福音也定罪(提前1:8-11)。
虽然不是靠守山上宝我们训得救、得进天国,但我们任何时候虚心都是有福的。
5.这是天国的律法(1)犹太人一直盼望弥赛亚来是要恢复以色列国,甚至在耶稣复活后,他们仍是存着这个盼望(徒1:6)。他们是盼望一个立即可见的以色列国被恢复。
(2)这是千禧年国时实行的天国律法:
耶稣把律法提到最高峰,远超过旧约律法。
旧约没有人能守全律法,只有耶稣替我们守全了(太5:17-19)。耶稣“成全了”之后,教会就不用守(林后3:11),已废掉了,但对犹太人是不废的,因为这是他们的国法。
耶稣不是叫我们守旧约律法,而是祂代我们守。祂更是把律法提高,成了天国的律法,注意“只是我告诉你们”(太5:22,28,32,34,39,44)。旧约律法尚且无人能守全,这天国的律法我们怎能守呢?原来是给在千禧年国里的人守的。我们只靠圣灵行事,就可进到属灵的高峰。
末了,耶稣还谈到犹太人进天国的条件(太7:21)。
总的来说,这是天国的性质、范围、进入天国的条件、天国的律法、权利及奖赏。由始至终,没有提到武力和军事方面。
6.首尾大讲论(1)开头的大讲论:
山上宝训,没有用比喻(比较太13章),这里先谈属灵方面,然后谈物质方面。
不是注意人“有”什么、“作”什么,而是重在人“是”什么。
(2)末后的大讲论:
山上宝训是耶稣“开头的大讲论”;约翰福音14-17章是祂末后的大讲论(17章是祂的祷告)。
7.引言(太5:1-2)(1)“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1节):
因为有许多人拥挤耶稣。
(2)“就上了山”:
离加利利海不远的哈听山。摩西上西乃山(何烈山)颁布律法。但没有人能全守,到旧约的末后就说“咒诅”(玛4:4-6);耶稣在山上把人从律法里解放出来。
律法使人知罪、受咒诅;耶稣一上山就开口说祝福的话。
(3)“既已坐下”:
自摩西至拉比迦玛列,传律法总是站着的。自玛迦列死后,犹太人拉比常是站着或散步时教训人,但正式教训时一定要“坐下”。
耶稣教训人,不是效法拉比坐下,而是自己选择的(太13:2,24:3,26:55,路4:20,5:3),祂的教训是正式的、重要的,是带有权柄的。
(4)“祂就开口”,希腊文有二意:
① 严肃的、庄重的、高贵的。
② 真正倾心吐意时所用的语调,用在毫无拦阻、最亲密的教训中。
(5)“教训他们”:
不是完成式动词,而是表明过去时间内一个重复、继续或习惯的动作,应译作“祂惯常是这样教训他们说”。这是长时间以来心心相契的思想结晶。
* * * * *
有些不信派(新神学派)说:“基督教的道理,只有马太福音第五、第六、第七章就够了,不必再要其它”。这当然是不对的,但山上宝训确是价值无穷的。
山上宝训的主要作用:犹太人怎样进天国;这又是天国的律法。
我们当十分重视山上宝训,但请谨记,这不是直接给我们守的。当然,其中的教训是非常重要的、严谨的,我们绝不能忽略。
读经:太5:3-12
如果要详细解说山上宝训,就很长篇了。我们主要是怎样领会山上宝训的要义和对我们的教训。在“总论”里,我们已扼要地把这个意义说明了。
一、八 福(太5:3-12)山上宝训首先是说“八福”,天国子民的性格。八福也是说到属灵的福气。
请谨记,山上宝训有许多条件不是直接给我们守的,但我们能从这里得到宝贵的教训和属灵的福气。
1.概论我们谈过山上宝训的总论,现在谈谈八福的概论。
(1)应是八福:
① 有人认为是“九福”:
因为“福”字出现9次。
② 有人认为是“十福”:
因为共有10节论这些福(3-12节)。
③ 也有人认为是“七福”:
因为第10节与第3节相同,“因为天国是他们的”;10-12节是附属的解释。
④ 八福:
所谓第九福,实在是与第八福基本相同,第九个福字乃是第八福的详述,是加强语气的。
人称不同:八福都用第三人称——“他们的”,而所谓第九福是改为第二人称——“你们”。
(2)八福的关系:
① 每福中间都用“因为”,下面是应许。
② 首尾的应许都是“天国是他们的”(3,10节)。这样,其他各福都包括在这个应许之内。
第五福“怜恤”(7节):先向他人有怜恤的行动,自己才可以清心(8节)。
(3)对各方面:
① 对神:虚心(3节)、清心(8节)。
② 对人:温柔(5节)、怜恤人(7节)、使人和睦(9节)。
③ 对自己:哀恸(4节)、饥渴慕义(6节)。
④ 对世人:受逼迫(10节)。
(4)品德问题:
一至七福涉及人的品德,第八福不关品德问题。其实八个福不止是论及人的品德,还有新的启示。
“有福了”,出现了43次,是建天国的目的。
① 八福中没有动词:
中文用“有”字,英文用“是”字,但原文都没有。耶稣用亚兰文讲话,是“福哉”,祂用惊叹句论八福。
② “福”字:
希腊文makarios,是属神的喜乐。希腊人称居比路岛hē makaria为“快乐岛”。这字是指内在秘密的喜乐,比快乐高得多,是产生一种极深的平安喜乐与完全的安息。
快乐happiness的字根hap即拣选的意思。人生的快乐是依赖拣选与生命的变迁;但基督的喜乐是原始而不受侵扰的,是无人能夺去的(约16:22),也不是忧愁与死亡可以夺去的,而世人的快乐是可以夺去的。
③ 不是世上的福:
犹太人认为弥赛亚来临,人就有福(启14:15)。旧约提的福多半是物质的福(申28章,32章,伯42:10-17)。中国书经有五福:长寿、富贵、健康、爱德、善终。
现在许多人认为要得福,就必须尽力去赚钱与脱离苦难。
许多人为求医治,但耶稣见了许多人,祂也不是到他们中间去医治他们。耶稣讲八福,为的是要给门徒祝福。
④ 这不只是对将来所得的福:
八福是现在也可以享受的属灵福气。
⑤ 八福不是说八个不同的人,而是说一个真正天国子民应有八种不同的特点所得的福气。
(5)与路加福音6:20-26的比较:
① 路加福音只提四福:
a. 路加福音用第二人称“你们”,马太福音是用第三人称“他们”。
b. 路加福音与马太福音说的第一福相同:马太福音特重属灵性质的字眼:虚心(原文是灵里贫穷);路加福音只说:“贫穷的人”。
② 路加福音谈完四福之后,又谈四祸(路6:24-26):
a. 头三种:富足的(24节)、饱足的与喜笑的(25节)。耶稣不是对一切这样的人,而是对当时站着反对耶稣的人(6:11)。
b.“人都说你们好的时候”(26节):圣经也有提人的称赞(腓4:8)、“在教外有好名声”(提前3:7)等。但请注意,路加福音6:26不是说:“有人说你们好的时候”,而是说:“人都说”all men speak well of you . 连不信派等都说你们好的时候,真的就有祸了。
2.简论八福(1)“虚心的人有福了”(太5:3,路6:20):
① 路加福音只说“贫穷”:
主“传福音给贫穷的人”(路4:18,参太11:5)。
贫穷的人多谦卑且易接受救恩(雅4:6);财多会成了障碍(太19:22,提前6:10),“有钱的人难进神的国”(可10:23-27)。
耶稣没有恨恶有钱的人(路18:18,25)。可惜有人竟发起“贫穷运动”!圣弗兰西斯有一些人,认为作基督徒就是要过贫穷的生活;因此有人不赞成用冷气、电灯、光管等,只用油灯等!
耶稣不是指一切贫穷的人,而是指当时听信的贫穷人(路6:20,22)。亚伯拉罕、约伯、大卫等都是很富有,但他们很谦卑。
② 马太福音5:3,原文是“灵里贫穷”,有译“在灵里破产”。
a. 耶稣讲话是用亚兰语(是当时的希伯来语)。希伯来文是 ’ani或ebiōn,是有四个步骤的:
(a)开始时单指贫穷。
(b)接下去含有:因贫穷而无影响力、无权力、无帮助力、无势力等意思。
(c)更进一步:因无影响力而受人践踏与压迫。
(d)因无财物可倚靠就完全倚靠神(诗34:6)。
b. 八福是用希腊文写的:“贫穷”,希腊文有两个字:penes劳力为生、不太富足;ptochos绝对贫穷。第一福的贫穷是一贫如洗的意思。
c. “灵里贫穷”:这是真正的贫穷,指一个觉得自己全无有、无力,全心信靠神的人。“虚心”是真的谦卑,而不是“心虚”。
③ “天国是他们的”:
他们成了天国的子民。希腊文注重“他们的”。这里是耶稣对犹太人得进天国的条件,但我们是因信得进天国的。
(2)“哀恸的人有福了”(太5:4,路6:21下):
从来没有这样的教训,但这是对门徒说的。
① 希腊文:
为死人哀伤、为所爱者而发的悲恸。但耶稣在这里不是叫我们为受苦而哀恸。
② 主要是为罪而哀恸:
a. 旧约:大卫为自己犯罪哀恸(诗6:6,51:4,17);以斯拉为全民犯罪哀恸(拉10:6)。
b. 新约:彼得三次不认主后哀恸(太26:75);我们当为别人犯罪而哀恸(林前5:2,林后12:21等);又要为人民犯罪而哀恸(太23:37)。我们也当为自己的不长进而悲伤。
③ “必得安慰”(太5:4),“将要喜笑”(路6:21下):
希腊文字根是意志坚强、使能防御,可译“使成刚强”。经过悲恸后,就得喜笑。
(3)“温柔的人有福了”(太5:5):
① 因犯罪而承认自己灵命破产,因而就会以谦和来对待别人。
② 害怕强人无理的欺压而不敢大声反对,只有内里的埋怨,这不是温柔,而是胆怯。
③ 主耶稣是最温柔的(太11:29):
但主耶稣对罪恶和伪善的人就满有愤怒(可3:5),他曾把卖牛羊的人赶出圣殿(可11:15)、他曾严严的责备(太18:6)、他对彼得也曾严责(太16:21-23)。
④ “凡事谦虚、温柔”(弗4:2):
这是圣灵的果子(加5:23),而不是从外面学来的。
林肯是个好总统,但他也会发义怒的。
温柔如海绵:给人有舒适的感觉,而自己又不容易受伤。
⑤ “必承受地土”:
a. 旧约承受应许地(民12:3,诗37:11):
世人不是以温柔承受地土,他们是要靠打仗才得的。
b. 八福所指的地土不是现今世界的地土,世界的地土要经战争而得的;这是指在地上千年国的地土。
(4)“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太5:6,路6:21):
① 在以色列地,一个工人每星期只吃一次肉,做散工的人好像是个饥饿的人。上古时候,许多人不得清水喝。
② “义”:
希腊文指整个的、完全的义。可惜有许多人只渴慕一部分的义就满足了!
③ 除了第八福,这是七个福的中心,前后各三福:
真的慕义(耶稣)就必虚心、哀恸与温柔 (太5:3-5);义要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5:17-7章也讲义的生活——主耶稣的义。
所以说,“义”是山上宝训的中心。
④ 义:
义,是神的性情(约壹1:9,2:29),亦是基督的性情(来1:9,约壹3:7)。
基督就是义者(徒7:52),慕义就是要得着基督(腓3:7-8)。
(5)“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太5:7):
① 有爱心(诗86:15,103:8):
不要只有怜恤的心而没有行动,单单表示同情就是伪善(雅2:13,约壹3:16-18)。
孙大信与一位同工到西藏布道,中途遇大雪,路旁有一人冻僵了。孙叫他的同工救助他,但同工不肯。孙自己把那人背下山。当他走了10多里路之后,发现走在他前头的同工已在雪中冻死了,而他全身发热。
② 司布真说“爱心是有原则的”:
我们当注意有些骗子到处向人要钱、借钱;有些乞丐到饭馆吃得很好的。
③ 特别对信了的人(加6:10):
真正有需要的人,是要蒙怜恤的。
(6)“清心的人有福了”(太5:8):
① “清心”,原文是纯洁katharos:
与akēratos同时出现时,用在不掺合任何杂质的金属上。可译“动机绝对纯正的人”。
② 包括两方面:
a. 罪得洁净(诗51:9-10):何西阿先知责以色列民犯罪(何4:11)。
b. 对神专一:何西阿责备以色列民敬耶和华时,又“求问木偶”(何4:12),失去专一的心。对神专一就必离罪。多人认为是指两性问题,但耶稣更指笃直、专一的心意。
③ 怎样才能得着清心(徒15:9,林后7:1,弗5:26,约壹1:7,9)。
④ “必得见神”:有罪的不得见神(诗24:3-4,赛59:1-2)。
“见神”的意思:得神的同在,没有阻碍地与神有交通。
(7)“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太5:9):
① 希腊文:是和平的制造者。
② 基于基督教使我们与神和好:
基督为我们死,成就了和平(西1:20),然后我们要与神和好(罗5:1,10)。
③ 我们与神和好后,就当劝人与神和好(林后5:18);我们也当使人与弟兄和睦同居(诗133:1,约13:34)。
④ 这是神的性情:
最能显示神形像的一点是将平安带到人间。
⑤ 这是圣灵的果子(加5:22):
“用和平彼此联络”(弗4:3)。我们自己先要与人和睦(罗12:18,来12:14),才能使人和睦。
⑥ 不是说“喜欢和睦的人有福了”:
我们不是旁观者,而是要“使人和睦”。这是很难做到的(诗120:7)。我们不要“自扫门前雪”。
⑦ “必称为神的儿子”:
有人说,这不是条件。应该说是条件,但不是“现在”称为,而是“将要”称为shallbe called .
我们因信成了神的儿子(约1:12)。但请我们不要忘记,这原是对犹太人进天国的条件。
请记住:无论什么时候,我们使人和睦,肯定是有福的。有人成了伟大的战士,尚且得大荣耀;我们若是和平的制造者,就必得大荣耀。
(8)“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太5:10-12,路6:22-23):
① 这不是因自己犯罪受苦(彼前3:17,4:15-16)。
② “为义”就是为主:
第四福已解释了“饥渴慕义”的义是基督。下一节(太5:11)解释义是耶稣:“因我”,路加福音6:22说“人为人子”。
③ 第八福是在七福之后:
第八福特别详细,是累积上述各种德行而产生的。马太福音5:10指身体受逼迫,11节指精神上因逼迫而感到的痛苦。
④ 与前七福的分别:
a. 前七福各一节;第八福共三节,详细发挥。
b. 前七福用“他们”;第八福用“你们”。
c. 前七福关系到一个人的一种主动态度;第八福是被动的“受”。
d. 前七福以第四福“慕义”为中心:人若肯为义受逼迫,才能活出前面的七种生活;第八福是总体的概括。尤其是下文(5:17-20)所说的义是超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
第四福是“正面”显出所论之福;第八福是“反面”显出所论之福。
前七福都集中在第八福里。第八福是双重的福,但不是关于品德方面。
⑤ 这福复述了一次,因为这是难以置信的:
我们跟从耶稣的人是会遭遇难处的,很多的时候不受欢迎。保罗起初逼迫教会,后来他遭受大逼迫。初期教会是受大逼迫的。
本仁·约翰被囚,他能忍受,是因第八福的话而受到激励的。
鲁德福说:“我在传道的九年间,未能像我在阿柏甸被囚六个月那样充分认识基督。基督的十字架对我如‘帆之于船’、‘翼之于鸟’”。
“基督精兵”这首诗,是在教会受逼迫时写的。
⑥ “应当欢喜快乐”(太5:12):
路加还说“欢喜跳跃”(路6:23)。我们不应“苦笑”。
保罗和西拉被打下监狱,他们还“祷告唱诗赞美神”(徒16:22-25)。
以前的先知也遭受逼迫(太5:12)。
彼得说:“有火炼的试验临到你们……倒要欢喜……便是有福的。”(彼前4:12-14)
“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太5:12):如果我们忍受大苦难,还要和基督一同作王(提后2:12)。
* * * * *
新约还有其它地方说“有福”(太11:6,13:16,16:17,25:34,路11:28,12:37,14:13,约13:17,20:29,徒20:35,启14:13)。
耶稣登山训众,第一篇是八福,八福以末福为总结。注意,“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揑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太5:11)
二、盐和光(太5:13-16)山上宝训第一篇是八福,已说了天国中最重要的品格,最后是受逼迫的人有福。之后说“天国子民当有的责任”,当怎样影响天国以外的人。盐和光是我们当注意的事。
有人以“做盐”、“做光”为题。请注意,耶稣不是说“做盐”、“做光”,而是说“是盐”、“是光”。门徒本身就是盐就是光,问题是:我们既是盐,就当起防腐作用;我们既是光,就当发光。
1.盐(13节)(1)马可与路加也提盐(可9:50,路14:34-35):
不只犹太人是盐,我们基督徒也是盐。
(2)盐是纯洁的:
盐是白色的。罗马人说:“盐是万物中最洁净的,因为是从最纯净之物——太阳与海水——而来的”。盐是先献给神的祭物。犹太人在一日末了就要献盐为祭。现在世人走下坡,我们当保持高标准的纯洁:“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1:27)。
(3)盐的功用:
希腊文theion,上古时代,盐有极高的价值。罗马人说:“没有别的东西比太阳和盐更有用处”。
① 防腐:
我们不能使腐败的人成为纯洁,只有神才能。但我们可以用盐保持肉类免腐化。我们是防腐剂,我们是真理的卫士(提前6:12,加2:14)。
② 洁净和医治:
用盐和水洗伤口,可以中和毒素。以利沙是用盐治水的(王下2:19-22)。
我们用福音使人得医治。
③ 调味:
食物没有盐就没有味道。许多慈善事业都是由基督徒发起的。我们的话语当有盐味(西4:6)。
④ 少吃多用可保健康:
a. 舌上舔少量盐,烟量减少,有助戒烟。
b. 1-2茶匙的盐泡240毫升温水漱口,防止喉炎。
c. 用1份盐与2份苏打粉混合,刷牙可以去垢。
d. 手红多皱纹,用3茶匙盐溶一盆温水浸泡5分钟,手可以恢复细白柔润。
e. 将脚泡在温盐水中数分钟,再用冷水冲洗,可消除脚部疲劳。
f. 将蜂蜇处弄湿、沾盐,再用冷水冲净,可减轻蜇痛。
g. 被蚊子、跳蚤等虫子咬伤,先泡浸盐水,再敷上加盐的猪油。
h. 一茶匙盐加600毫升温热水,待全溶后,用棉花浸泡一会儿,以之敷眼肿处,可以消除眼部的肿胀。
i. 热水中加入几把盐,浸泡10分钟,可消除身体的疲累。
j. 抗湿疹:在浴盆里放些盐泡全身,或直接拿盐揉搓身体约一两个星期。
k. 治香港脚:每晚沐浴后,拿一把沐浴盐在患处揉搓。
l. 消除肩痛:用铝箔纸包炒盐,贴在肩上。
m. 减轻腹痛:用两杯炒盐放入纸袋或用手巾包好,放在下腹20-30分钟。
n. 去除老化皮肤:洗澡后身体仍湿润时,可用盐水擦拭。
o. 使毛发再生:用盐洗头、用沐浴盐在头上搓。
#p. 豆腐浸泡盐水,可保持嫩度又不易发酸。
⑤ 隐藏:
盐溶于食物和水中,隐藏自己。用盐加在食物中,没有人赞盐好吃,只说食物好味。如果盐不溶于食物中,人口里咬盐,就觉讨厌。
我们有善行,但不要显露自己。我们感动了别人,往往不自觉。我们要隐藏自己。
(4)八福以受逼迫作结:
八福后立即讲盐。我们不要因受逼迫而觉奇怪。我们当在人群中起防腐作用。
(5)不是“有”盐、“有”光,而是“是”盐、“是”光:
我们不是将盐散布、将光照射。这不是我们的“职务”,而是我们是“什么”。父亲的重要是在乎他的“为人”,而不是在乎他怎样“教导”儿女。
马可福音9:50下“你们里头应当有盐”,使我们能活出“彼此和睦”。我们先“是”盐,然后里头应当“有”盐味。
(6)原文是“地上的盐”(太5:13),英译of the earth:
① 耶稣不是说“你们是世上的盐”、“地上的光”,而是说“你们是地上的盐”、“世上的光”。
②“地上”:
属物质一面,就是我们的立足点。我们生活在物质界之间,我们当在物质世界上有影响力。
(7)“失味”问题:
① 盐溶于水中,水也是不会失味的。
② 以色列的盐常常含有杂质,风雨侵蚀后就会失味,或是挨近地面也会失味的。
以色列的火炉建于房子之外,是用石块砌成的,炉底铺砖,这样可保持热度,然后在炉底的砖上放一层厚盐,经一段时间全部的盐都被烧坏了。这就成了失味的盐。
我们当除去心中的杂质。“味”,指福音在我们身上所显的生命力与各种美德。失味的“盐”就不能影响人。
③“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太5:13):
a. 有人认为路加福音14:35的“田里”是天国,“粪里”是地狱,“外面”是天国的外面,失味的盐就不能进天国,只得在天国外面咬牙切齿1000年。
b. 原来凡得救的人都得进天国(提后4:18),“田”与“粪”都是种植用的。这是指今生不被神用,但也不致被丢入地狱,只好被丢在外面,被人践踏。这是今生的事。
在犹太人会堂中因失败而回头的人,会躺在会堂的门口,让进入会堂的人用脚踩他的身体。他对走进来的人说:“践踏我身,因为我是失味的盐。”我们失味也会被人戏谑。
我们当保存盐味,但要隐藏自己。叫神得荣耀,叫人得益处。
2.光(14-16节)(1)神就是光(诗27:1):
耶稣在世,是世上的光(约1:8-9,9:5);圣灵(启4:5)、神的话(诗119:105)与福音(林后4:4)都是光。
神是光源,有如太阳光。教会好比月亮,反射阳光(弗5:8)。
犹太人称耶路撒冷是“外邦人的光”。没有犹太人能点以色列的灯,只有神点燃了“以色列的灯”。无论是国或个人所发的,都是神所点燃的光。
(2)“我们是世上的光”:
“光”cosmos,不是宇宙光、时代光;而是向世人照射的光。
请注意,我们是“地上的盐”,又是“世上的光”。
我们是光,但不是光源,而是从神反射出来的光。
耶稣不是叫门徒要“做”光。未信的人,一信就“是”光。这“是”字,是我们的地位,但谨记我们不是光源。光源能救人,我们的好榜样不足以救人,但能影响人。我们不能救人,只能叫人信耶稣得救。
(3)光的用处:
① 照亮黑暗:
各样凶险的事情常是在黑暗中发生的。
a. 在黑暗中看不见的,在光中就能看见。
b. 魔鬼藉着罪的力量,使人住在黑暗中(约3:19,弗6:12,西1:13,约壹2:9-11)。
c. 如果人不认识自己的罪恶也就不知道自己的危险,最终就要灭亡(罗1:21,32)。
d. 基督徒的善行有如光显出世人的恶行(约3:20)。
e. 能使人在正轨中生活:我们走路、吃饭、工作,没有光就容易做错或无法进行。我们当用福音真光来照明一切(林后4:4-6,约壹1:6-7)。
② 供人生命:
以色列人出埃及,神用黑暗为灾刑罚法老。但我们是传耶稣(真光)使人得生命的(约5:24)。
③ 发热:
我们当使人对神发热心、用爱使人得温暖。
④ 指引与警诫:
在江河港口,有一列灯光在水道上作记号,使船只安全的驶入;街上有灯光,使人在道路上行走清晰。
前面有危险,有警告止步。有失足的人说:“你若早日警诫我,我决不会落到今日的地步”。
(4)“城造在山上”(太5:14):
耶稣先提“城”,后提“灯”,可知城是重要的。
①“是不能隐藏的”:
太阳人人都能看见。城,人人都见,远近皆见,特别是造在山上的城。
② 耶稣在山上讲道,可能以附近的城为比喻。
③ 城是由各建筑物合成的:
教会是集体的见证,这是胜于个人的见证的。使徒时代,教会的出现震动了整个罗马帝国。
一个人可以成为山上的火炬,但不能成为一座城。
(5)“人点灯”:
灯,一家人都能看见。
① 从城转入房里:
灯,能照亮一家的人。这是个人的生活。基督徒的光要往远处照,就先要从家里开始。
② 以色列人的房屋十分黑暗,只有一个小小圆形的窗户,可能直径只有1尺半。
他们的灯是船形,有如酱油碟子,是盛油用的,浮着灯蕊。在发明火柴之前,要再点着油灯是不容易的。那时的灯是放在一根粗大的木灯架上。人出外时,为了安全,就把架子拿下来,放在陶土做的蒲式耳底下(这是中东的一种量谷的容器,每蒲式耳合计中国的3斗多),使点燃的灯在他们回来前不致发生危险。
③ “是不能隐藏的”:
盐,是隐藏的,但光就不能隐藏。灯,是要给人看见的。
a.“不放在斗底下”(太5:15):人出门就不用灯,但人在家里就要用灯,所以灯不能放在斗底下的。斗,是交易上的用具。
b.“床底下”(可4:21):灯放在床底下没有用处。
c.“地窖子里”(路11:33):就是在隐密处。
d. 我们不要做隐藏的基督徒,而是如灯:许多人一出礼拜堂就不认自己是基督徒。我们当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一样。耶稣不是说我们是“会堂的光”,而是“世上的光”。
“约翰是点着的明灯”(约5:35);我们要“好象明光照耀”(腓2:15)。
④ “是放在灯台上”(太5:15):
“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16节)
但“不可将善事行在人的面前”(太6:1)。
这是存心问题:“故意叫他们看见”(6:1),“故意叫人看见”(5节),“故意叫人看出”(16节)。有人怕人看见他行善,就不去行,这是不对的。
(6)当发光:
① 我们先要常在光中(弗5:8,约壹1:5,7):
我们常接近光源(约壹1:9),像镜子反照,例如摩西面上发光(林后3:7-8,18)。
② 要燃烧:
牺牲、舍己、付代价、忍受心灵痛苦或受人误解……是燃烧,是我们发光的途径。
灯是用橄榄油点燃的,橄榄要压才会出油,才能发光。教会是灯台(启1:20)。
③ 要放在灯台上:
灯放在斗底下容易熄灭。我们当把自己放在适宜的地方,千万不要使我们落在一个会使我们的光熄灭的罪恶环境中,我们不能一面骂人,一面劝人信耶稣。
我们在黑暗中发光,但千万不要让自己落在黑暗里。
④ 为神发光(太5:16):
这是一个目的。
a.“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
希腊原文有两个“好”字:agathos,单指一件东西有良好的质地。kalos,不只东西好,而且也有魅力(美丽迷人),引人入胜。这节经文的“好”是这个字。我们不只良善,更要吸引人。在我们的善行中,必须有吸引力。可惜有许多基督徒只会苛刻与冷酷!
b. 神禁止我们有“夸张性的良善”:
我们要有好行为,但不是叫人注意自己,而是注意神。慕迪D. L.Moody曾参加一个聚会,有几位信仰好的青年人也来聚会。一天晚上,那几位青年人通宵祷告聚会,第二天早上,他们正要离去时,遇见了慕迪。慕迪问他们作什么,他们说:“请看我们的脸上多么光亮!”他们反复地说。
慕迪很礼貌地说:“摩西并不知道他的脸在发光”(出34:29)。
真基督徒从不认为自己作了什么,他们总说是神使他作的。
* * * * * *
盐是要隐藏的,光是要照出隐藏的东西来。我们是盐是光,但我们当保存盐味与发光。失味的盐无用,神是不会用我们的;斗底下、床底下、地窖底,越来越低,本身虽仍发光,但也不为神所用。问题是我们失不失味与发不发光。
三、律法的成全(太5:17-20)第一、二点论八福、盐和光,也是涉及义行的问题,后面也有论义行问题,但是5:21-48特别提及旧约和新约的比较,说明天国的律法远超过旧约的律法,这是天国的义行。
从5:7-7章是天国的律法,在讲天国律法之前,先谈谈旧约的律法。
从来没有人能全守旧约的律法,而耶稣把旧约律法抬得更高。如果要靠我们守律法才能得救或进天国,就没有一个人能得救进天国了。但在讲天国律法之前,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旧约(律法和先知)呢?
1.旧约(1)犹太人把旧约分为三部分:
律法、先知和圣卷。
(2)一般认为“律法和先知”就是指旧约(太7:12,约1:45,罗3:21,参太11:13,22:40,徒24:14)。
① 律法:
摩西五经。
② 先知:
a. 前先知书: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与列王记。
b. 后先知书: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西结书并12小先知书。
(3)旧约的中心是把基督介绍出来(罗10:4):
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
2.律法(1)犹太人的定义:
① 十诫:
每一条都是大原则。
② 摩西五经。
③ 米士拏Mishnah:
这是文士编的律法。
a. 许多年代以来,文士的律法没有记下,只是口传的。到第3世纪中叶,就编成一本摘要,即米士拏,其中包括63种不同项目的律法,英文有800多页。后来犹太学者又编了一本米士拏注解,名他勒目Talmuds. 耶路撒冷的他勒目印刷本有12卷,巴比伦的他勒目有60卷。
米士拏内有成千上万条律例,他们以为这些是侍奉神的条例。但他们受到耶稣和保罗的斥责。
b. 他们定了很多人的条例,例如:
(a)安息日不担担子的解释(尼13:15):
文士的争论:安息日是否可以把一盏台灯从一个地方举到另一个地方?
安息日是否可以抱小孩子?
男人在安息日可否戴假牙和以假腿出门?
他们认为在安息日写字也犯罪;用左手或右手写两个不同字母也是犯罪,就是为了备忘而写两个字母都是犯罪等等。他们认为这样守才是真正的侍奉神。
(b)安息日治病问题(太12:10):
对生命垂危的可以治,但不容许治好,尤其对耳、鼻、喉等病,只许不叫病情恶化,但不许治好;只能将伤口简单包扎,但不能敷药;耳痛可用棉花堵塞,但不能加上药物。
(2)按圣经的分析:
① 十诫与613条诫命:
a. 十诫是律法的“大纲”,而律法的“总纲”就是爱(太22:36-40),爱神与“爱人如己”。
b. 诫命:在圣经中,共有613条诫命(365条禁令,248条命令)。
c. 十诫写在两块石版上(申5:7-22)。
d. 对神与对人:头四条对神(出20:3-11),后六条对人(出20:12-17)。
② 礼仪律、民事律和道德律:
a. 礼仪律(与敬拜有关)(利1:2-3):
献祭(利1-7章),主要是五种祭。
节期(利23章),主要是七个节期。
献祭与节期主要是指向基督,祂死而复活后就不需要献祭了。但节期只应验到五旬节——圣灵降临,其他几个节期要在基督再来之后才应验。
但礼仪律的原则——敬拜和爱——对我们大有用处,有宝贵属灵的教训。
法利赛人指责耶稣,说祂犯律法,都是指责祂犯了礼仪律。
b. 民事律:这是应用在以色列人日常律法当中的(申24:10-11等)。这不是叫我们去守的,但背后的原则是可以作为我们行为上的指引。
c. 道德律(例如十诫的后半):
头四诫是对神的相信和敬拜;后六诫是关乎道德的问题。我们虽然不用守十诫,但十诫对我们也有属灵上的应用。
耶稣对那少年官的回答(路18:18-20)。他问:“我该作什么善事才能得永生”,但耶稣回答他:“你若要进入生命”(太19:17原文),指今生。守诫命是不能得永生的。耶稣单引十诫的道德律(太19:18-19),而没有引用对信神拜神的几条,所以祂不是直接回答他的。
3.成全与废掉(太5:17-18)有人说:“到天地都废去,律法也不能废,所以我们要成全(守全)律法。”但耶稣不是这样说。
(1)成全:
耶稣没有叫我们去成全,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全守律法。耶稣也没有说要“帮助”我们去成全。
① “成全”(17节)plepplerosai:
这是与罗马书13:8“完全了”同意,意思是使完全、实行填满、应验,英译fill,fulfil,complete等。第二个“成全”(太5:18),是“成就”的意思。
② 耶稣自己成全:
a. 成全先知:祂应验先知的预言和应许(太1:22,2:15,23,可9:12,14:21,27,49,路4:17-21,24:25-29,约3:14,5:46,12:38-40,19:24,28,36-37)。
b. 成全律法:
不论礼仪律或道德律,耶稣都没有违反。
(a)祂生在律法之下(加4:4)。(b)耶稣成全律法的一切预表(来9:11-26)。(c)祂为我们全守律法(太2:15,来4:15):祂第八天受割礼(路2:21),按时上耶路撒冷守节(路2:41),祂没有犯罪(约8:46,彼前2:22)。
耶稣在钉十字架前替我们守全律法,到钉十字架时,祂就说:“成了”(约19:30),就是“成全了”、“作全了”。祂替我们受了律法的咒诅(加3:13-14)。本来祂钉十字架的罪名是“破坏律法”,但实际上祂是“成全了律法”。律法对人一切的要求,已由祂一人成全了。
(d)预言基督的事都应验在祂身上。(e)祂把我们从律法之下赎出来(加4:5),使我们落在恩典之下(罗6:14),得着儿子的名分了(加4:1-5)。
(2)废掉:
① 一点一画都不能废(太5:18):
a. 一点:希伯来文最小字母7,例如,约书亚与何西阿;撒莱与撒拉,只差一个最小的字母,就变成另一个词了。
希腊文iota,为希腊字母ι的读音,相当于希伯来文字母7(发音yodh),像一撇,出现于诗篇119:73标题里。iota,是“极微量”的意思。
b. 一画:希伯来字母上的小角。
希腊字母原来是“角”的,稍微添加或延伸出来的部分。
②“也不能废去”:
这是指摩西律法说的。
但耶稣讲天国律法是超过摩西的律法:“只是我告诉你们”(太5:22,28,32,34,39,44等)。
耶稣自己要成全摩西的律法,没有其他人能成全。若未成全,就算天地都废去,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但耶稣既成全了,就有废去的一面(林后3:11)。“废掉”,原文与7节“渐渐退去”同字,所以不是永存的,而是被新约、不会退去的更大荣光所取代。
律法是以色列的国法,他们现在还是要守的,所以律法在教会是废去的,但在以色列还是不废。
③ 我们不用守律法:
我们不靠守律法得救,而是因信称义(罗3:20-28,加2:16,3:1-3,5,10-12,23-26,4:10-11,西2:16-17等)。
我们得救后也不用守律法:信徒不在律法之下(罗3:19,6:14,7:6)。
④ 我们不能废掉,也不教训人去废“最小的一条”(太5:19):
十诫难分大小,但旧约律法有轻重之分(太22:38,23:23),道德律比礼仪律更重要,但人都不能废,因为犹太人还是要守的。
如果有人废,又教训人去作,“他在天国要称为最小的”(太5:19),但不是被赶出天国去。“但无论何人……他在天国要称为大的”,可以与基督一同作王。
基督徒虽然不用守律法,但我们有新约更重要的教训。一个人离开他的本国,就不在本国律法之下,但外国也有相同的条例,还是要遵守的。
4.“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太5:20)(1)“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假冒为善):
① 法利赛人重外表而忽略精义(太23:23-27):
他们看重那不要紧的(在外面的、在人前的);但神是看内心的(路16:15)。
② 文士:
他们是负责抄写、念诵、讲解旧约的人。
他们多半是法利赛党的人,也有些属其它党的人(徒23:9)。
犹太人有句俗语:假如只有两个人能进天家,一个是文士,一个是法利赛人。犹太人很尊重他们。
③ 他们能说不能行(太23:3):
即使他们能行出来,也是为叫人看见(太6:2,5,16,路18:10-12),为要在人前夸口。他们中间最好的,也是盼望能在神前立功的。
④ 他们加上各种规例和人的遗传(太15:3,23:4);他们曲解律法的正意,避重就轻来解释律法(太15:4-6,23:23)。
(2)胜于:
① 总的来说是与他们相反:
门徒不是假冒为善,不是为给人看见,也不重遗传而忽略精义,不是能说不能行的。
② 先里后外(太23:26):
耶稣不是不重外表,但要人从里面做起。
(3)进天国的问题(太5:20):
① 这里不是说得救的问题:
因为门徒都是得救的,而且得救不是靠守律法的(罗3:21)。
② 这是指耶稣要在地上立的千禧年国(圣子的天国):
请不要忘记这是对犹太人说的,条件是给他们的。尤其在耶稣未钉十字架之前。
③ 基督徒因信得救,都能进天国(圣灵的、圣子的、圣父的)(约3:3,5)。保罗深信已被祂救进天国(提后4:18),不是自己要作什么,因为是祂“救”的。
* * * * * * * *
许多基督徒根据马太福音5章说:“我们要守律法才能得救与进天国”。请不要忘记。耶稣已成全了律法,律法对我们是废掉(但不是要我们去废掉的)了,但在以色列人还是要守为国法的。他们也不是靠守律法得救,因为亚伯拉罕和大卫也是“因信称义”的(罗4:2-7)。
律法是使人知罪,引我们到基督那里,使我们因信称义(罗3:20,加3:24)。
旧约没有人守全律法,新约耶稣提高旧约的律法,我们靠着圣灵就能胜过肉体的情欲(加5:16-18),这是旧约的人无法做到的。
四、杀人与咒骂(太5:21-26)马太福音5:20,论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从5:21-7章论要怎样才能胜过。
5:21-48是论天国的义行。
1.从低到高(21-48节)(1)从旧约律法到天国的律法:
① 基督与古人:
21-48节多次提到“有吩咐古人的话”或“听见有话说”……,这是指律法说的。但耶稣说:“只是我告诉你们”(22,28,32,34,39,44节)比律法高得多。
② 律法不能改变人的生命,不能救人脱离罪恶的权势。律法只要求人的外表行为。
基督给人生命,使我们因信承受义(腓3:9)而行出义,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
③ 耶稣在本章两次引用十诫(第六、七诫),又多次引用五经的教训。
整个律法,只是神对以色列道德的标准,而不是神自己至洁的标准。
(2)三层:
① 首先论到人类彼此间的关系(太5:21-32):
人类生活基本的两条诫命,关系到杀人与婚姻的生活。
杀人:关于生命的生存。生命是神圣的。
婚姻:关于生命的组合,作为生命的社会制度。这是关乎个人圣洁的法则。不可奸淫,是身体问题。
② 为更广的社会关系立了两个基础(33-42节):
真实与公正。改正人的言语,取消人起誓的恶习,要各人“言简意诚”,然后人与人之间要公正。这不是以自己为中心,而是有为邻舍效力的愿望。
这是管束我们魂(心智和态度)的法则。头两条是社会的基本法则。
③ 最后宣告人与人之间的新态度,特别是对仇敌,这是伟大的爱(43-48节):不要单爱那爱你的人,更要爱仇敌。
这是管理我们属灵的法则。
(3)古人遗传(5:21,27,33,38,43):
不是指法利赛人所加的遗传,而是摩西所吩咐的。基督与摩西相比(摩西预表基督),基督是那更美的(申18:15,18,徒3:22-23的那位先知)。摩西说“不可”,耶稣说“要作”,要作神所喜悦的事。
2.“不可杀人”(太5:21)(1)在旧约中:
第六诫(出20:13)是禁止杀人的。律法的总纲是爱(太22:37-40),所以不可杀人。
世界各国的法律都有这一条规定。
(2)死刑:
有人认为不要判死刑,因为圣经说:“不可杀人”。但十诫下文,摩西也宣布死刑(出21:12-17),摩西也曾执行死刑(民15:32-36)。
“不可杀人”是为防止个人对人的谋杀,而不是保护杀人犯。
(3)当兵:
有人认为基督徒不要当兵,因为当兵是要杀人的。
但在十诫前,摩西已吩咐约书亚选出以色列人来与亚玛力人争战(出17:8-16);在摩西宣布十诫后,他就编军队:凡20岁以上的男子要当兵(民1-2章),兵员达60万。
当敌人进军侵略自己国家时,如果我们不用兵杀敌,敌人就会杀死本国更多的人。
(4)“难免受审判”(太5:21):
这话不在旧约里,但旧约有这个意思(利24:21,民35:9-34,申19:12)。
杀人就要偿命,这是最低的报应。
3.怒骂人的(太5:22)“只是我告诉你们”(22,28,32,34,39,44节):“我”,原文是重字。
从来没有先知说过这样的话,他们都是说:“耶和华如此说”,所以说,耶稣是与神同等的。
(1)“动怒”
上文说“杀人”,耶稣说:“只是我……”,连发怒也不行,杀人是从恼恨而来的。神禁绝动怒。
该隐、以扫与约瑟的兄长们都曾动怒。
① 不是“义怒”(弗4:26):
耶稣发义怒,存心不同(太23:17)。
② 注意“向弟兄”:
“凡恨他弟兄的,就是杀人的;你们晓得凡杀人的,没有永生存在他里面。”(约壹3:15)这里不是说他不得救,而是他的旧人里面没有永生。注意约翰壹书3:9“道”,小字原文是种,种是新生命(新人)。新人不犯罪,犯罪都是从旧人出来的。
③ “怒”字,原文有二字:
a.thumos:来势凶猛,如草上燃烧的火焰,快发又快灭。
b.orgē:根深蒂固的怒,长久而又有宿怨。耶稣说的是“轻怒”,轻怒也要受审判。
④ 保罗叫弃绝(西3:8):
甚至世人亦认为发怒是愚蠢的行为,不能成就神的义(雅1:20),是从自私而发怒。
发怒,没有一事做得好,也没有一事做得适当。这是“短期的疯狂”。
⑤ 发脾气之前先是发怒:
不怒不恨就不会发脾气。先在心中发怒,然后在行动上发怒气与发脾气,而进一步骂人咒人,甚至打人与杀人。
⑥ “无缘无故的”(太5:22小字):
“有古卷”,其实原文没有这几个字。很少人是无缘无故的发怒。有原因的发怒,世人可谅解,但耶稣连有理由的怒恨也不许我们去发。
⑦ “难免受审判”:
“审判”,是下级法庭的(申16:18,代下19:5)。这是当地村庄主持正义的一个会议,法庭是由本村长老所组成的。长老数目按地区大小而定,少于150个居民的村庄只有3个,大一点的乡镇有7个,再大一些的城镇有23个。
耶稣定了一切自私发怒的罪。不过,耶稣不是说“一定”,只说“难免受审判”。
但世界各国的法律是不会对发怒的人定罪的。这是犹太人的审判,更重要的是神的审判。
(2)“凡骂弟兄是拉加的”:
注意“弟兄”两个字。
① 拉加Raga:
这是亚兰文,意思是骂人“蠢才”、没有头脑的、白痴的、糊涂的、不会思想的、专门作错事的、卑鄙无耻的人。这字与士师记9:4,11:3的“匪徒”并箴言12:11的“虚浮的”同意。但犹太人的用法,他们把这二字用作“因发怒而引致藐视人的恶言”。
某拉比觉得自己学识渊博和品性良善,他心里就充满洋洋自得的思想。有一极丑陋的人经过他身边,并向他招手,但那拉比没有回敬,反说:“你这个拉加,你生得多丑啊!你那边的人都像你这么丑吗?”那人说:“我不知道,你去问那造我的创造主为什么祂造了一个那么丑陋的生物呢!”轻视的罪在此受到谴责。
② “难免公会的审断”:
“公会”是犹太最高法庭,是耶路撒冷的国会。耶稣也是在公会前受审(路22:66-71)。
有人认为公会有70人,因为神命摩西选70个长老(民11:16),也有人把摩西列为第71位。公会有三等人:祭司长,约为24班祭司的班长(代上24:7-19,太27:1);长老(太16:21等),有人说这些长老也有24位(参启4:4);文士22人。“祭司长、长老、文士”代替“国会”二字(太27:41)。约翰福音的“法利赛人”4个字是指国会说的(约1:24,4:1,8:3,11,46)。
公会有绞斩权(用石头打死权),但后来罗马帝国将犹太人杀人的权柄撤去了。
轻视的罪就要受公会的审断。
(3)“凡骂弟兄是魔利的”:
① 魔利More:
这是笨蛋、愚蠢、呆子与下流的意思。当时是指背离神与敌挡神的人。“愚顽人心里说没有神”(诗14:1)。这是道德上的愚顽。骂人魔利是最不道德的,是要受严惩的。
咒骂不论语句的轻重,都是由仇恨心发出的。恨人等于杀人(约壹3:15)。
有人咒人死、全家死,基督徒绝不应这样。
② “难免地狱的火”:
a. “地狱”是佛教词语,原文是疾恨拿Gehenna:疾恨拿是在耶路撒冷西南的欣嫩子谷(书15:8,18:16),这谷有一处名叫陀斐特(赛30:33,耶7:31,19:1-6)。古时犹大王,例如亚哈斯王将外邦摩洛神的火祭带进以色列,而以色列人就在这谷把儿女焚烧献给摩洛神(代下28:3,33:6,耶7:31,32:35)。这是摩西律法所禁止的(利18:21)。
约西亚王扑灭这邪教,下令将这谷列为永远受咒诅之地(王下23:10-14):犹太人将耶路撒冷各种污秽之物并牲畜的尸首及犯人的尸首都运到这里来烧。此后,这里变成耶路撒冷收积并焚烧垃圾的地方,类似公共的烧弃炉,经常有火在其中燃烧,以致上面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烟幕。该地生长一种令人生厌的虫子,专门吃死尸,是十分难消灭的。所以犹太以之为地狱的预表(赛66:24,可9:44-45)。
b. 本来咒骂人就足够灭亡:咒骂和杀人,程度不同,但灭亡不在乎程度不同,而是在乎有罪没有。
许多人认为没有罪才能得救,有罪又要下地狱。这样,就没有一个人能得救了。所以神就要差耶稣作成救赎之工。
(4)赏罚问题(太5:23-26):
认罪与得救无关,而是与赏赐有关的。这段经文是说奉献礼物与和好的问题。
① “在祭坛上献礼物”(23节):
a.“礼物”gifts:常指甘心祭(感恩祭),不是为犯罪而献的;但祭物sacrifices,是在犯罪后献的(来5:1)。
b. 在坛上献:先进入圣殿,经过妇女院和男人院等,再入祭司院(百姓不能入)。献祭者站在栏杆面前,把祭牲交给祭司,手按在祭牲头上。
c. “若想起弟兄向你怀怨”:因为你欠了他的债(26节)。不是你向弟兄怀怨,而是你骂过他(22节),他怨你,“你们站着祷告的时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们,就当饶恕他……。”(可11:25-26)
d. “就把礼物留在坛前”(太5:24):犹太的法规集里说:“人正献逾越节羔羊的时候,若想起家里还有面酵,就当先回家除酵才来献羊羔。”当你祷告的时候,你若想起别人得罪你,就当把礼物留在坛前。你先不要献礼物,而要先与弟兄和好才来献。这是自己亏欠了弟兄。因为自己有罪,就不要献礼物,而要先认罪悔改。
“感恩”,表明爱神,但自己亏欠了人,当先了结,否则献上礼物也是没有用,不只没有用,还会受亏损呢!所以要在审判还没有到之前,我们当了结所欠的债。
e. “先去同弟兄和好”(24节):向弟兄认错;竭力赔偿;尽力与他和好。当我们除了罪之后,仇敌就没有办法控告我们了。
② “赶紧与他和息”(25-26节):
上面是对弟兄;这里是对仇敌(你的对头)。
a.“告你的对头”:有人认为这是指撒但,牠因你有罪而有了藉口,就到神前控告你。
但这里所说的“对头”应是指世人:因为你亏负了他。
b.“还在路上”:在你还未被定罪之前;或者说,当你还活着的时候(王上2:1,伯16:22)。
总的来说,是要及时“与他和息”,越早越好。
c.“你就下在监里了”:按犹太人的律法,有一条逮捕的程序agagōgē,就是立即逮捕。原告者可以自己逮捕被告者,他可以抓住被告者喉部的袍子。如果被告者挣扎,就会使自己窒息。
犹太律法对“最后一文钱”也要还清,这是由地方长老会议来处理的。
③ 这不是得救问题,而是赏罚问题:
a. 按神的要求,动怒也要灭亡,所以没有人能自救。
b. 阴间亦有轻重之分(太11:22-24)。
c. 得救后犯罪就要认罪:
以色列赎罪日的那一天,是专为全国的罪求赎。但如果你不先与邻舍和好,即使赎罪日的祭物也没有用处。献祭的人要按手在祭牲头上,而且要深深的压下,以之表明它是代替你自己,为你自己赎罪。
d. 在坛上献礼物,当先同弟兄和好:
我们敬拜神,若想起弟兄怀怨自己,就当回去与他和好,平时就更当与弟兄和好。
e. 得救是平等的,但得赏赐就有大小与多少之分。我们当注意“一文钱”:我们要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免得受亏损了。
五、奸淫与起誓(太5:27-37)山上宝训第5章先讲天国子民的性格(八福,5:3-12),接着是天国子民的责任(盐和光,13-16节)。从5:17-48就说到天国子民的义行(品德的标准):律法的成全(5:17-20)、杀人与咒骂(21-26节)、论奸淫(27-32节)论起誓(33-37节)与论爱仇敌(38-48节)。
1.奸淫(27-32节)这里说的奸淫,是包括淫念与离婚等问题。
(1)“有话说”(27节):
耶稣不是轻视旧约,祂引用旧约多说“经上记着说”(4:4,6-7,10,11:10,21:13,26:24,31)。但在山上宝训用“有话说”(5:21-22,27-28,31-34,38-39,43-44)。新约与旧约之间相隔约400多年,不断有“口传的”,例如5:21下半,原话不在旧约,但意思在。
(2)“不可奸淫”:
① 世人都认为奸淫是罪,各国法律都禁止。
② 旧约第七诫(出20:14):
指不要与别人的妻子犯奸淫,否则就要用石头打死(利20:10)。现在中东仍有这个习俗。
淫乱指婚前或婚后的不轨行为。
(3)希腊人与罗马人的婚姻:
希腊重视文化与艺术;罗马重视政治。在耶稣时是罗马的统治,但仍受过去希腊的影响。
① 希腊人的婚姻:
希腊人对“婚外情”不以为耻,他们为享乐而有高等妓女;他们为同居而有妾侍。他们认为严禁与妓女来往,未免过分严肃。婚外情,在希腊是惯常事,而且是普遍的事。
对妇女就要求严格:他们不准尊贵的妇女单独在街上露面,也不在男人的住处用膳。他们的社交场合女子是无分的。希腊人要求妻子非常贞洁,但男人全不受道德的约束。哥林多的亚福罗底庙Temple of Aphrodite有1000个女祭司充当神妓。每日黄昏,她们就在哥林多街道上出现。还有惊人的阶层,称海泰雷Hetairai,她们原是有名望之士的“情妇”,她们与许多名人一样著名。
希腊人离婚不需要经合法手续。男人只要在两个见证人面前就可以休妻,他只是赔还原封嫁妆。
在此情况下,耶稣所讲的就显得坚贞无瑕了。
② 罗马人的婚姻:
a. 罗马人的婚姻是悲史:他们为父的操有生杀权,作儿子的只要父亲活着,就无法成为成年人。就算儿子是个高官,只要他的父亲还在,他就在父亲的权下。
b. 罗马人认为家庭是一切:罗马主妇不象希腊主妇与社会隔离,而是在生活中充分负起她们的一份责任。
c. 他们虽然有妓女,但妓女不为人看重:凡与妓女来往的乃羞耻。罗马道德标准高。在罗马开始几百年间,没有一件离婚案。第一宗离婚案始于公元324年,妻子名叫施蒲拉·卡菲勒丝SpuriusCarvilius Ruga,因为她不生育,而丈夫抱子心切。
d. 后来受希腊人的影响,离婚就与结婚一样普遍了:
妇人为结婚而离婚,为离婚而结婚。某曰:“难道只有一个丈夫就够吗?如果是这样,你只有一只眼睛也就足够了”。有一妇人,她有10个丈夫。
e. 那时他们听见耶稣对婚姻的要求就觉得惊讶!
(4)淫念(太5:28):
这是故意有色欲的企图。
① 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找耶稣(约8:3),要耶稣给她定罪,但他们看不见自己的污秽,去窥视别人行淫,又不把男人带到耶稣面前。耶稣问他们,谁没有罪……,结果,他们“一个一个的都出去了”(约8:9)。
②“凡看见妇女”:
这特别是对已经结了婚的男人。同样,女人看见男人,也是特别对已经结了婚的女人而言。
慕迪说,魔鬼常常射火箭,当脑子出现淫念时,要立即拒绝,这不算罪,但若继续想入非非就是罪了。
③“心里与她犯奸淫了”:
注意“心里”。
不是肉身犯奸淫了,因为对方还不知道你对她有邪念。肉身犯奸淫是双方的。
不要心里认为,既算犯奸淫,干脆就犯吧!这就破坏了婚约。另一方面,也会使肉身犯奸淫者认为自己罪轻,因与许多有淫念的人相等。
注意,淫念没有损害别人,淫行是损害别人了。
④ 跌倒skandalon:
这是在陷阱上安置的诱饵。猎人捕猎时挖一深坑,其上作了掩饰,再放上诱饵,藉以捕捉受引诱的野兽,使它跌入陷阱里。这是“跌倒”的意思。
⑤ 剜右眼、砍右手(太5:29-30):
a. 不是叫我们残害己身,因为连瞎子也是会动淫念的。缺一眼也会动淫念,缺一手也会犯罪。
有谁剜眼、砍手呢?赌博的人有砍手指,决心不再赌的,但砍掉不久他又去赌了。
犹太拉比知道眼睛能引起并激动错欲,犹太人有话说:“眼与手是罪恶的两个经纪人”、“眼与心是罪恶的两个婢女”、“欲望停留在那用眼看的人身上”、“追随眼目所看的人有祸了,因为他们是奸淫者”。
耶稣指的是故意用眼激起人的欲望。
现在有些书本、图画、游戏、广告是故意引起人的淫念的。
b. 是除掉:眼、手是犯罪的工具,要除罪就要树立正确的思想,因为犯罪是出于心里的(可7:21-23)。宁可失去最宝贵的,也不可犯罪。
c.“丢在地狱里”:其实一件罪就够下地狱了。有罪就需要耶稣的宝血代赎。耶稣在这里只是用对比式。
耶稣对门徒所说的,不是论得救的事。天家是没有单眼或独臂者的。我们在天家要像天使一样。复活后荣耀的身体与主荣耀的身体相似(林前15:42-44,50-53,腓3:20-21)。况且我们一生的年日,我们的眼和手何止一次犯罪呢?这不过是个对比,使我们很好地下决心悔改罢了。
⑥ 对付:
a. 初期教会的圣安东尼St. Anthony:
他要过隐居的生活,禁食、不眠、虐待己身35年之久,他一直走到沙漠里去。
魔鬼首先促使他不约束自己,在他耳边用微声叫他回忆他的财富,叫他关心他的妹妹与亲戚。最后以猥亵的思想引诱他,使他欲火攻心。他觉得很羞耻,就以信心祷告和禁食来加强肉体的力量。
可是,某天晚上,魔鬼扮成一美女,用各种姿态来迷引他,他越不愿想,就越多乱想。
b. 我们当靠圣灵拒绝魔鬼的火箭(加5:16-17,22-24):
我们当靠基督的力量,使我们人生中充满了基督徒的侍奉。我们不要太清闲,要多为别人少为自己,使脑子充满了健康的思想,坏思想就没有机会发作了。
(5)离婚问题:
① 神设立婚姻是一生的(创2:24):
神是恨恶离婚的(玛2:16)。
② 旧约律法有给休书的(申24:1-4):
因有“不合理的事”(详看马太福音19章)。
③“只是我告诉你们”(太5:32):
对方犯了淫乱,不是必须离婚。她若悔改,就当赦免她。但她不悔改,就可离去。
④ 如果不信的丈夫或妻子,提出离婚,我们当谨慎行事(林前7:15)。但我们自己不要先提出。
2.起誓(太5:33-37)上面说婚姻,现在说起誓。人生当有正当的婚姻;其次就要注意说话诚实。这两件都是世人所常犯的。犹太人喜欢以起誓了结各种争端。
(1)这是与第三诫(出20:7)相同:
“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妄称”,是随便以耶和华的名起誓。后来演变到连耶和华的名也不可提,否则是不尊敬。因此,在会堂里读旧约时,都以其它名号来代替耶和华的名。耶稣称神为“阿爸父”。
(2)“不可背誓……谨守”(太5:33):
利未记19:12“起假誓”,民数记30:2“许愿或起誓”。耶稣引古人口传的“吩咐古人的话”。
(3)“不可背誓”:
古爱色尼派认为在任何情况下不可背誓。现在贵格会也是如此。
起假誓或不守诺言,是要受惩罚的。
在耶稣的时代,起誓有两种毛病:
① 轻浮的起誓,“以我的头”,他们经常用神言随口说神名。
② 更坏的是说可以逃避发誓:
犹太人认为凡指神名起誓的,必须守住;凡避以神名起的,可以不守。所以,他们就指天指地或指耶路撒冷或指自己的头来起誓,这样就可以不守了。
(4)“什么誓都不可起”(太5:34,参23:16-23):
① 神也起誓:
祂指着自己起誓(创22:16,赛45:23,路1:73,来6:13,7:20-22)。神能改变一切,祂能为自己讲的话负责,但人超过自己力量所能支配的,便有虚假的成分了。
② 耶稣亦起誓(太26:63-64):
大祭司叫祂起誓是神的儿子不是;耶稣说:“你说的是”。大祭司撕开衣服,说“祂说了僭妄的话”(65节)。
③ 保罗发过誓(罗1:9,林前15:31,林后1:23,加1:20,腓1:8)。
④ 天使也曾起誓(启10:5-6)。
⑤ 旧约有在官长面前起誓的(申6:13,10:20,耶4:2,12:16,23:7-8):
在法庭起誓,不是向神起誓,而是向法庭作承诺,由法律为你负责,神是没有责任的。
⑥ 这是指对信徒在天国里什么誓都不可起:
在完美的天国里,无须发誓。但在一个邪恶的世界,还是有起誓的事。例如当总统,有起誓的;要出国,也有起誓的。
⑦“不可指着”(太5:34-36):
a. 天:天是神的座位。
b. 地:地是神的脚凳。
c. 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大君王的城”。“大君”,指耶和华神(诗48:2)。
d. 头:“因为你不能使一根头发变黑变白了”。
其实一切都是涉及神的:天地,是神的领域;耶路撒冷,是带着神名号的京城;头,我们的头发不易数,我们也不能使之变黑变白。我们的生命(包括头发)都是神所操管的。
随便起誓,使人轻视神的尊严,就会妄称神的名。一旦你所起的誓不灵验,又会使人怀疑神是不公平和不可信的了。
(5)关于许愿问题:
① 誓与愿有时连在一起(民30:1-2)。
② 中文的发誓与许愿是不同的:
起誓是以誓言来证实自己的话是真实无伪的;许愿是向神的,答应要为神作些事或有所奉献给神的(申23:21-23,传5:4-6):先估计自己是否有能力偿还;偿还也不可迟延;更不要说是“错许了”的。
(6)人言必信(太5:37):
“人言为信,日月为明,止戈为武,羔美为羹”。
① 我们不必用发誓来证明自己的话是真实的:
犹太人的教师坚持用誓言来保证事情的真实,尤其是要严守誓言。
耶稣进一步叫人极诚实。基督徒不是用誓言来取信于人,而是要以生活和品格来取信于人。我们不只消除假情假意,更要内里诚实(雅5:12)。
②“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太5:37):
不是说,平日我们不能多说其它的话,而只说“是”或“不是”,这里是指以誓言来证明自己的真实。“若再多说”,往往就容易会发咒起誓了:“如果我是这样,我就死了吧……。”这“就是出于那恶者”。
③ 在教会里没有起誓的必要:
好品格是会使誓言成为多余的。如果要发誓才能使别人相信,不发誓别人就不信,这就不像基督徒了。
我们有神的同在,就不需要指着比神小的东西起誓了。
我们无论在作工、或散步……,都不应说谎。我们必须要有信用。尤其是对基督徒,什么誓都不可起。
六、爱仇敌(太5:38-48)山上宝训是天国的律法,5:17-48是品德的标准。38-48节是高峰,“爱仇敌”是分为两大部分的:容忍恶人(38-42节),这是消极方面;爱仇敌(43-48节),这是积极方面。
1.容忍恶人(38-42节)这也是爱仇敌,但这是消极的一面,“不侵犯人”,这是第一步。
(1)“你们听见有话说”(太5:38):
这是旧约的律法。
①“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旧约有三处这样说(出21:24,利24:20,申19:21)。
② 眼球爆裂是重伤,牙齿脱落是轻伤。
③ 这是古时“以一报一”的道德基础(出21:23-25):
按一般人就多报复,你剜我一只眼,我就斩你的手或还以更多的报复。为自己报仇,双方受损,如蜂螫人后自己也会脱刺。
但这是由审判官执行的,而不是个人的报私仇(出21:22)。以色列人报私仇,就违背旧约怜悯的原则。神的原则是:(利19:18,箴20:22,24:29,25:21,哀3:30-32)。
巴比伦汉模拉比法典Code of Hammurabi亦有这样的法则。
这不是我们基督徒的生活原则。
(2)“只是我告诉你们”(太5:39-42):
①“不要与恶人作对”:
a. “恶人”:当时是指罗马军队(后详)。
b. 如果恶人要杀自己或自己的家人,就只能抵挡。
② 四个“有人”:
不是四个“命令”,而是“假设”。
a.“有人打你的右脸”(太5:39):
(a)不是说打“左脸”:如果打左脸就顺手而有力,打右脸就不自然,要歪扭。用右手打就要用手背才能打右脸。
右是大,上文一直说“右”(29-30节):犹太拉比的律法认为用手背打人比用手心打人的侮辱大两倍。
(b)“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按律法,打了右脸就无权再打左脸了。
注意“由他打”,而不是“叫他打”。
(c)我们不是不可以指正别人的错误(约18:23)。
(d)这不是论战争的事,而是个人道德上的原则。
(e)耶稣在被别人用石头打的时候,祂就躲藏了(约7:1,10,8:59);保罗也上诉该撒(徒23:2-3,25:11-12)。从来没有人叫别人打自己的左脸。这是按精意,而不是按字句解,即不要与恶人作对,而要好待他们,有智慧的让步,还会感化仇敌呢!
我们要以温柔的态度来使人心服。我们要得那人,而不是用拳头来得回所失的东西。
(f)“不要自己伸冤”(罗12:19):
有官长为自己伸冤(罗13:4)。有神为自己伸冤(罗12:19,帖前5:15,彼前3:9)。就算我们受最大的侮辱,我们也不要报复。
“打右脸”这种打,是很少发生的。我们当学习不怀恨。耶稣被人侮辱“是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太11:19)早期基督徒被辱为纵火者,可惜许多基督徒忘记了他们受辱是怎么一回事。
b.“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太5:40):
(a)“告你”:恶人先告状。罗马军兵常是会抢走人衣物的。
(b)先提里衣:路加福音对外邦人说,先提“外衣”(路6:29)。马太福音特别对犹太人说,所以先提“里衣”。
“里衣”chiton:是用棉或麻制成的长袋型的内衣。最穷的人也有两套以便更换。
“外衣”:是大毯长袍。男人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毯子盖身。犹太人只有一件外衣。
被人拿里衣,是最羞辱的。
按律法规定,里衣可以典当,外衣却不能典当(出22:26-27)。
(c)“连外衣也由他拿去”:在当时,拿了里衣,就无权再拿外衣。他们规定,人的外衣是不能永远从他身上拿走的。
耶稣的意思是宁可吃亏,也不可与人相争。
c.“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太5:41):
我们很少会有这样的事发生的。
(a)“强逼”:这里不是叫你陪他行一里路。
这字原为波斯字,意思是“送信快差”。他们有一条路,分成许多站,每一站都存有送信者的粮食,马匹所需要的水和粮草,以及为赶路换班的马的粮食。
后来这字就作为占领军用武力强逼人来为他们服务之用。他们在所占领的土地内强逼人供他们食住或背行装。这种事经常临到老百姓的身上。以色列人受罗马兵丁用长矛的平头触到他们的肩头,他们就知道是被逼为罗马人服务的。正如西门被逼背耶稣的十字架(太27:32)。有被人强逼扛他们的衣物行一里路(罗马人以千步为一里)。
(b)“你就同他走二里”:强逼走一里路是罗马的规矩,但他们无权强逼别人走二里路。耶稣叫“同他走二里”,在全世界都没有这样的,除非我们先服于十字架下,才会给他们超过所要求的。
d.“有求你的,就给他……”(5:42):
(a)求助的原则:我们要以爱心对待真有需要的人,但不是不问情由,也不是不理会对方的动机与实况。
帮助人:要对得起家人(提前5:8),不要帮助懒人(帖后3:10)。对于取巧与故意占人便宜的人,不要帮助他们。
(b)借钱的原则:以色列人在每第7年就取消一次债务。有些人到第6年时就什么都不肯借,怕人不还债。犹太人施舍的律法,是建于申命记15:7-11的。
我们不要在人的罪上有分(提前5:22):有人借钱赌博、吸白粉等,我们就当拒绝。
真有需要的,那怕是仇敌,我们也当帮助他们(箴19:17,罗12:14,20-21)。
2.“要爱你们的仇敌”(太5:43-48)(1)“你们听见有话说……”(太5:43):
①“却要爱人如己”(利19:18),“人”,原文作“邻舍”:
邻舍,犹太人以同国同道的人是邻舍(路10:29-37),而不是单单隔邻。
②“恨你的仇敌”:
以色列人指罗马人为他们的仇敌。旧约没有这句话,大概是文士加上去的解释。
旧约大卫的祷告,求神“好报复他们”(诗41:10)。
(2)“只是我告诉你们……”(太5:44):
耶稣讲天国律法,比旧约律法高得多。
①“要爱你们的仇敌”(参路6:32-36):
a. 世人是做不到的。所谓“博爱”,只是口头上。其实“博”,是应包括爱仇敌的。
一般人是“恨仇敌”,但我们“要爱你们的仇敌”。
b. 虽然不能“喜爱”,但也当“怜爱”。
c. 善待(出23:4-5,箴25:21,路6:27-28,罗12:17-21,林前4:12,彼前2:21-24,3:9)。
(a)约瑟(创45:5-15)。
(b)摩西(民12:1-13)。
(c)大卫(撒上24:4-7)。
(d)以利沙(王下6:20-23)。
(e)耶稣(罗5:6,8,10)。
d.“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太5:44):
这样,其它的事我们都能作了,更“要给他们祝福”(罗12:14)。
(a)耶稣(路23:34)。
(b)司提反(徒7:60)。
(c)保罗(林前4:12)。
②“作你们天父的儿子”:
我们作神的儿子是因着信(约1:12)。这里是对犹太人讲天国律法的。这是关乎赏赐的事(路6:35)。
我们爱仇敌,可作神“无瑕疵的”儿女(腓2:15),这就有赏赐(太5:46)。
③ 税吏的爱(太5:46下):
犹太人替罗马人当税吏,他们是罗马税务承包商雇来征税的。他们替罗马人作工常是不道德的,他们声名狼藉,被视为卖国贼。他们多半是贪婪强夺的(路19:8)。犹太人看税吏和外邦人为最下贱的,把他们与娼妓和罪人同列(太11:19,21:31)。
税吏是“单爱那爱你们的人”。
④“单请你弟兄的安”(太5:47):
这问安,不单是“问候”,也是对弟兄的安康有所关怀的。我们更当关怀恨我们的人的安康。
⑤“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48节):
人怎能像天父一样完全呢?请注意!“所以”,是根据上文的,是指爱心上(路6:36),不是智慧上;指道德上,不是能力上。这不是山上宝训的终点。爱,就不动怒、不骂人、不破坏婚约,而是话语真实,因为骗子是不会爱人的。爱是公正的,因为律法是包在爱心里的(加5:14)。
这是最难学的:许多人被骂一句,就回骂十句;被打一下,就回打十下。我们当听耶稣的教训。
马太第六章 在神前的善行
马太福音6章-7:23是论天国子民的态度。其中6章-7:6大部分着重消极方面——不要学法利赛人的假冒为善。
1. 四件大事的次序(1)行善(1-4节):
行善是对人的好事。
善事,当然是包括许多的事,但以“施舍”为重要。
我们不是靠行为(行善)得救(弗2:8-9),但得救后是要“行善”的(弗2:10)。信徒如果没有一点善行,就不知道他是否真信的。
(2)祷告(太6:5-15):
祷告是对神的。
① 错误的祷告(5-8节):
把对神的事变成对人的事,“故意叫人看见”。
② 正当的祷告(9-13节):
这是主教门徒的祷告。
(3)禁食(16-18节):
禁食与祷告相连,但法利赛人的禁食是“故意叫人看见”的。
(4)信心的生活(19-34节):
第一是对人,第二是对神,末二是对自己的。信心生活:在需要的事上信靠神。无论对神、对人、对自己,都当行在暗中,不应求人的赏赐,只求神的喜悦。
2.一切的善行应作在神面前我们一切的需用都是仰赖神的供给。参第7章上半,我们的生活是活在人前,我们当与人友好相处。
3.我们经历的次序先禁食(祷告的前奏)、祷告、施舍。
产生施舍的能力来自祷告,而禁食是使祷告大有能力的。
4.犹太人的属灵生活包含三大事施舍、祷告与禁食。但他们多半是出于错误的动机。他们的施舍不是为帮助人,而是为了炫耀自己。这三件事是恩典彰显的三大方法。
5.施舍施舍:对人,以金钱物质等。
祷告:对神,以诚以灵等属灵生命。
禁食:对自己,以身体的克苦。
一、施 舍(太6:1-4)第6章第一件事是行善(1-4节):第1节说“善事”,2-4节论“施舍”。
1.不要自我宣扬(1-2节)主认为门徒日后必须行善,所以祂先说:“善事”。
(1)“你们要小心”:
上文说不要杀人、奸淫等,要完全。现在劝人要小心。
“小心”,因为有危险在前面。小心什么人呢?当小心自己,要省察自己的动机,是否为荣神益人,抑或为了要表现自己是伟大的、是个慈善家。
(2)“善事”:
这里的“善事”与“公义”是同一个字。
① 这里所说的“善事”,包括施舍、祷告与禁食。
② 奉献与施舍:
奉献,最低是“十分之一”(玛3:10)。请注意,在旧约是“当纳的”,我们以之为“奉献”。这十分之一是要“送入仓库,使我家有粮”,是归神家用的。
新约时代,我们也当行:“……因为你们将薄荷、茴香、芹菜,献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义、怜悯、信实,反倒不行了,这更重要的是你们当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太23:23)有人以为十分之一是旧约的事,我们新约时代就不用献上十分之一了。请注意“这”、“那”:“这”,是指更重的事,“是你们当行的”;“那”,是指十分之一,“也是不可不行的。”
基督徒的奉献,最低是十分之一,但有很多人不只献上十分之一。十分之一以外的奉献大有人在。
捐钱,原文是“献上”。中文圣经译“捐钱”(林后8:2-3),捐钱、捐款与施舍差不多,都是善事,是对人的,但奉献是给神的。
实行十分之一奉献的人,神不会叫他缺乏的,反会倾福给他直到无处可容;施舍也有赏赐(太6:4)。耶稣说:“施比受更为有福”(徒20:35)。
③ 善事,不一定是以金钱的:
最宝贵的是舍己的服侍,甚至“舍命”。善事,是出钱出力的。
④ 行善也要合乎原则:
初期教会常有帮助贫穷的人(徒2:45,4:32-37,6:1,11:29-30,24:17,罗15:25-32,林前16:1-4,林后8-9章,加2:10,雅1:27)。
各宗教以此自居,但基督徒认为这是他们的责任(雅4:17),而不是功德,只是要“均平”就是了(林后8:14)。
⑤ 犹太人认为施舍是最神圣的:
他们认为施舍是在神前积功德的。拉比有一格言:“施舍比献祭更伟大”。耶稣也把施舍摆在第一。
(3)“不可将善事行在人的面前”:
①“行在人的面前”,是错误的动机。
② 施舍的动机:
a. 可能出于责任感:
由于非做不可,因为有穷人,自己要尽责。
应当是来自内心对神之爱的流露。
b. 为名望的动机:
有些人因为没有人知道他行善就不肯施舍,不受人称赞与感谢就不高兴。
c. 为得神的赏赐:
单为赏赐是不好的,当然,神是会报答我们,但如果我们行善的动机不纯,神是不喜欢的。
d. 为得人的报答,这是错误的:
在中东因为水少,时常要用钱买水。一个人若要行善使全家得福,他就要走到挑水者那里,用美妙的声音对对方说:“给口渴者水喝吧”!挑水者就把水灌满了他的皮袋,然后走到市场喊叫:“口渴者请来喝奉送给你的水”。施舍水的人站在旁边说:“我给你水喝,你为我祝福吧!”这是耶稣所责备的。
③ 不是绝对禁止“将善事行在人面前”:
这不是说,一旦被人知道,你就会失了赏赐:“善行也有明显的”(提前5:25)。
奉献也有行在人前的:“论到为圣徒捐钱”(林前16:1-2),最好译作“供给圣徒的事”(林后9:1-2),这都是奉献给神的。
耶稣也称赞寡妇在人前的奉献(路21:1-4)。
④ 请注意,不可“故意叫他们看见”(太6:1):
a.“不可在你面前吹号”:
吹号施舍原是当时通行的方法。有些法利赛人为分发物品周济穷人,经常站在城里一个明显的地方,吹一支小银号,那些瘸子、瞎子等将他们团团围住,他们就大显慷慨。
b. 有些人打锣:
这是自我宣传。
c. 更虚伪的是有人故意让人注意他的善行是行在暗中的。所以说:“存心”是最重要的。
⑤ 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太6:2):
“假冒为善”,原文是“演员”。法利赛人多有假冒为善的,他们忽略了心中的恶(太5:21-48),看重在人前的善(6:1-18)。他们喜欢“在会堂里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荣耀。”(6:2)
我们要谨防心中的恶(太5:21-48),注重心中的善(6:1-18)。
2.暗中施舍(太6:3-4)(1)我们学习施舍,“你施舍的时候”(6:3):
基督徒必须奉献,也不要忽略施舍,尤其对信主的人。
“怜悯贫穷的……耶和华必偿还。”(箴19:17)给“一杯凉水”(太10:42),“多多施舍”(林后9:9-11),“甘心施舍”(提前6:18),“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雅1:27),神都会赏赐给我们的。
(2)暗中行善的真意(太6:3-4):
①“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
其实手是不会“知道”什么的,而脑子才能“知道”。这是一句类似的谚语,“不要叫左手知道”,即连亲人也不让知道,连自己的心也不常想着这事。
② 要“行在暗中”(4节):
在圣殿里有一间房子称为“静室”:凡愿意的人可以把钱放在其中,使贫穷的人常在暗中得到帮助。原来拉比是禁止人夸口的,他们说:“凡在暗中施舍的,比摩西更伟大。”“接受的人不知道是从什么人得到的,施舍的人也不知道给了什么人。”但到后来,法利赛人行出来的正是相反的。
(3)报答问题:
①“你父在暗中察看”(6:4,6,18,来4:13):
父不只察看恶,也察看善。
② 我们不要为得报答而行善:
最高的赏赐决不会临到单寻求赏赐的人。
保罗也是“要得”奖赏的(腓3:14),但他全心是“为要得着基督”(3:8)的,他在先“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请注意“凡是完全人……”(15节)。
如果单为赏赐,否则就不追求,更不施舍,这是大错。我们得救,是莫大的恩典。就算我们粉身碎骨,也报答不了耶稣的万分之一。
③“必然报答你”:
我们不存心为报答而施舍,但神暗中察看,就“必然报答你”(太6:4,参罗2:10),这不单是物质方面的。
今生的报答也有物质的供给,但主要是将来的赏赐。
我们不存心望报答,但神总是不会亏负我们的(来6:10)。
二、祷 告(太6:5-15)马太福音6章开头论施舍,跟着就说祷告与禁食。行善是对人、祷告是对神、禁食是对自己。无论对神、对人、对自己,都要行在暗中,不求人的赏赐,只求神的喜悦。这都是信心的生活。
一个基督徒必须祷告、读经与聚会。祷告好比呼吸、读经好比吃饭,聚会是交通,这三件事是“敬拜”。
1.“不可像”(1)“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6:5)
①“法利赛人的义”(5:20):
原来法利赛是个党派,因为他们很注重仪文外表,而不注重内心的诚实,所以一提法利赛人,就使人想到“假冒为善”。但法利赛人也有好的,保罗也是法利赛人(腓3:5)。
②“爱站在会堂里,和十字路口上祷告”:
a. 祷告有“站着”的(撒上1:26,可11:25,路18:11,13,19:8);有坐下的(代上17:16,尼1:4);有跪下的(代下6:13,但6:10,路22:41,徒7:60,9:40,20:36,21:5);还有俯伏的(民16:22,书5:14,但8:17,太26:39,启11:16)。
b.“站在会堂和十字路口上”:
以色列是信有神的国家,祷告在他们国家是普遍的事。犹太人要人看见他们的祷告,十分虚张声势:他们伸高两臂,手掌向上,低下头,站着祷告,每日三次。一到时间,他们就什么工都不作,匆忙在街道的角落,或拥挤的市场出现,让人看见他们的虔诚;或进入会堂最高一级阶梯上,献上冗长祷告,叫人羡慕。拉比认为在圣殿或会堂里祷告是最有能力的。
c. 本应随时随地祷告:
也可以在会堂里和十字路口上。
事实上是可以随时随地祷告(太11:25,约17:1):在圣殿里(徒3:1),在河边(徒16:13),在田野(创24:63),在山上(太14:23),在床上(诗6:6),在房顶(徒10:9)。
d. 相反,今天许多人怕人笑,而不敢当众祷告,只在“暗中”祷告:
有人在餐馆吃饭,不敢祷告;有人在医院里不敢为病人祷告。
③“故意叫人看见”:
拉比认为祷告是伟大的,胜于一切的善行,但他们也有显露自己的。
也有人故意让人发现他们不愿给人看见的虔诚!
④“已经得了他们的赏赐”(太6:5):
他们得了全部的报酬,就是得人的称赞。当然,不是凡被人称赞的都没有赏赐,而是“故意叫人看见的”、“假冒为善的”。凡为得人的赏赐的,就没有神的赏赐了。
(2)“不可像外邦人”(太6:7):
① 外邦人:
a. 与犹太人相对:
凡不是犹太人的外国人,犹太人称他们为外邦人。“邦”者,国也;“外邦”者,外国也。
b. 与天国子民相对的:
在属灵方面说,这是指一切不信基督的人(林前5:1)。哥林多信徒本身就是外邦人,但保罗对外邦信徒哥林多教会说“连外邦人中也没有”,这就是指不信的外邦人。
“你们作外邦人的时候”(林前12:2):他们本身就是外邦人,这里指未信的时候说的。
以弗所信徒:“你们从前按肉体是外邦人”(弗2:11)。
②“用许多重复话”:
许多人读了这节经文,就以为我们祷告的时候,讲了一次的话,就绝对不能再说了。
a.“不可像外邦人”:
外邦人求他们的神祇,把一句话讲来讲去。我们祷告不可像他们那样翻来复去。
(a)中东人习惯,喜欢把一句话再三重复,他们认为这是能力的秘诀。
(b)其它宗教:佛教徒念“阿弥陀佛”;西藏人用祷
告轮;回教徒念完就追杀仇敌;巴力的先知,“……从早晨到午间……”(王上18:26)。以弗所人求亚底米(徒19:34),他们都是重重复复的求来求去。
各宗教认为多念经就多功绩,他们只顾发声而不问意义。
b. 天主教也有念珠式的祷告。
c. 犹太人:
(a)他们有各种祷文:他们人生中每一件事,几乎都有祷文,这就成了公式化。他们又规定早晚时间,无论身在何处,到了所定的时间,就一定要祷告。
(b)他们每日背诵shema,包括三段经文(民15:37-41,申6:4-9,11:13-21):他们每日都要背诵,越早越好,不能迟于第三时(早上九时和晚上九时)。若到时候,就必须停止一切的工作来念诵完毕。多人敬虔地背诵,但有更多的人乱说,成为没有意义的重复语,如同念咒一样。
他们每日重复念shemoneh’esreh(即18童):包括18篇祷文,直到最近仍为他们会堂重要节目的一部分。后来加到19篇,但仍用旧名。许多是简短而十分可爱的,比其它祷文更美。他们的律法规定,每人每日三次(早、午、晚)。
d. 不是说我们祷告时,凡说过的话不得再说;也不是不许详尽的祷告:
圣经有再三切切的祷告(太15:21-28,26:39,42,44,路11:5-8,18:1-8,林后12:8)。
耶稣整夜祷告(路6:12)。
犹太人有长篇祷告的趋向。
e. 耶稣的意思是:
(a)禁止口头上重复说话:不要像外邦人向他们的神重复求,他们“以为话多了必蒙垂听”(太6:7,参传5:2)。他们认为如果不用重复的话来求,他们的神就会听不见。
(b)不要故意用重复话来加长祷告:他们间接表明自己是属灵;或者以为话多、长祷,功绩就多,便蒙应允。
(c)“重复话”:原文的意思是“堆砌的、机械化的话。”这就是神奇的咒语。
(d)“你们不可效法他们”(太6:8):
我们当恒切祷告,但不要效法外邦人只是重复而没有诚意的祷告。
2.私祷(1)马太福音6:5是论私祷:
公祷是要在圣殿或会堂里;但耶稣说的是他们要在“内屋,关上门”(6节),这是私祷。
(2)“要进你的内屋,关上门”(6:6):
在礼拜堂是公祷,这里是私祷,就要“关上门”。当然,在会堂也可以私祷,这就不一定要进入内屋,关上门的。
我们祷告,是要关上心门。如果不关心门,就是在内屋也是没有用处的。
我们不当让其它杂念进入我们的思想里;我们的心灵更是要纯净的。
默祷是可以的,但常有杂念侵入,最好低声祷告。
(3)“祷告你在暗中的父”:
① 旧约除了所罗门(代表以色列)称“父”(代上17:13),没有人称神为“天父”。神是全以色列国的父。
② 福音书只有符类福音称“天父”:
a. 马太福音称“天父”、“天上的父”:(5:16,45,48,6:1,9等);又称神为“父”(6:4,6,8,18等);“你父”。
b. 马可福音称“天上的父”(可11:25)。
c. 路加福音称“天父”(路9:26,11:13);又称“天上的父”(11:2)。
d. 约翰福音没有称“天父”,只称“父”(约2:16,4:21,23等)。
③ 使徒行传没有称“天父”、只称“父”(徒1:7,2:33)。
④ 书信没有称“天父”,只称“父”(罗4:11-12等)。“父神”(罗1:7等)、“阿爸父”(罗8:15等)、“万灵的父”(来12:9)、“众光之父”(雅1:17)。
⑤ 启示录没有称“天父”,只称“父神”(1:6)、“我父”(2:27,3:5,21),“他父”(14:1)。
如果我们称“天父”、“在天上的父”,这是表明我们的父离我们很远、远到在高天之上。
我们称“父”,表明父是在暗室里、在我们的心里,不是离我们很远的,所以约翰福音至启示录就不再称“天父”了。
我们祷告,最好称“父阿”,“阿爸父”;所以祈祷文不是给我们背诵的(后详)。
(4)“你父在暗中察看”(太6:6):
父是早已知道的,祂一直在察看,但祂要人祷告以表达内心的需要和感情。父神愿意帮助,但祂需要人出于心灵自觉的情况下、借祷告表达自己的需要,祂才赐下。祂的恩典只给需要的人。
许多人的祷告不是向父说,而是对人说话:见证式的祷告、教训式的祷告、还有背祷文、说好听的话来显出自己是虔诚的。
(5)“必然报答你”:
① 行善有报答(6:4,6,18),为主作工有报答,真正的祷告也有报答。但我们不要存心为报答而祷告,父神就会报答我们。
②“你们所需用的”(太6:8):
父神答应祷告,主要是为我们的“需用”,而不是要我们花天酒地。
③ 父供给我们的需要,这是父的报答。其实我们需要报答神,因为我们得了神丰富的恩典,即使粉身碎骨也报答不了祂的万分之一。祂得了我们什么恩典而要报答我们呢?祂把我们的祷告算为给祂的恩典,只要我们真心祷告,祂就要报答我们了。我们不能只参加公祷而没有私祷。
公祷再好,不能代替私祷。但也不能说只私祷而不参加公祷。私祷要恒切;公祷要同心。父都在察看,就必然报答我们。
可惜有些人说,父神不听他们的祷告!但他们不知道自己没有恒心、没有诚心、没有同心、更是没有信心。这样,必得不着报答。
3.祈祷文(9-13节)许多人称之为“主祷文”,其实这是主教门徒的祷告。另外记载于路加福音11:2-4,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应当从中学到祷告的原则。
我们真不知如何祷告吗?当我们在海上遇到大风浪的时候,我们就会恳切祷告了。真祷告是不容易的。我们不要灰心。路加说有个门徒求主教导他们祷告(路11:1)。
奥古斯丁说:“这是所有祷告的基础”。
(1)这不是直接给我们的祷文:
① 我们不是背祷文:
这不是儿童祷文、不是家庭祷文、也不是基督徒的祷文。祷告不是念经。
许多人在聚会中,最后一同背这祷文。
我们平时背诵圣经,很好,但在祷告的时候就不是背祷文了。祈祷是父子的交通。如果儿女写好了文章,在父亲面前背诵,作为与父亲交谈,倒不如真诚地、亲切地呼叫“阿爸父”。门徒也没有向父念过这祷文。
马太福音与路加福音有些分别,显明耶稣不是要我们常用一样的话语去祷告。耶稣与门徒也是常用别的话来祷告的(太11:25-27,路22:42,约11:41-42,徒1:24-25,4:24-30)。
② 这原是给犹太门徒的:
这是根据神与以色列人立约的原则和样式。前段是以神为中心,后段是人的需要,与人际间的关系,正如十条诫命一样。这是把十诫化为祷告。
犹太门徒当时需要这样祷告,但后来犹太人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他们分散天下;他们在七年灾难中,也将要这样祷告。
③ 不同的地方:
a.“我们在天上的父”:
我们前面已经谈过,书信没有称“天父”,只称“父”(罗4:11-12等)、“父神”(罗1:7等)、“阿爸父”(罗8:15,加4:6)、“万灵的父”(来12:9)、“众光之父”(雅1:17)。从约翰福音到启示录就再没有称“天父”了,所以说,这是直接给犹太人的。
b.“愿祢的国降临”:
“降临”,原文作“来临”,英译Let Thy Kingdom come.
我们现在求主快从天上降到空中。犹太人当时盼望耶稣来复兴以色列国;他们在七年灾难中更切望天国的来临。
c.“愿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当时犹太人切望弥赛亚来复兴以色列国,使父的旨意行于地上;七年灾难的人也切望天国快快实现,使父的旨意行于地上。
现在神的旨意行在地上,是不可能“如同行在天上”的。
d.“今日”赐我们“日用的饮食”:
我们晚上都吃饱了,还求赐今日的饮食吗?
七年灾难多饥荒,特别是信的人,不打666印记,就不得买卖(启13:17)。他们真的要切求“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了。
e.“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太6:12,14-15):
这是要我们先饶恕人,神才饶恕我们,但以弗所书4:32,歌罗西书3:13是神先赦免我们,我们才去饶恕别人的,所以对象是不同的。
f.“救我们脱离凶恶”(太6:13上):
注意小字“或作脱离恶者”,这是指魔鬼。他们在七年灾难中受撒但攻击得厉害,真需要求救脱离撒但。
g. 这里没有提“奉主耶稣基督的名”(参约14:13-14,15:16,16:23-24)。
(2)内容:
虽然不是直接给我们背诵的,但这的确是个美好的模式。
① 上半段关乎神的荣耀(9-10节),下半段提到人肉身上与灵性上的需要(11-13节)。
七项要求,但路加福音11:2-4只提六项。
头三项与末三项是灵界的事,只在中间才提肉身的需要。
② 全用“我们”与“我们的”,不用“我”或“我的”。
我们不能单为自己求,我们不应自私。有4次是占有式(我们的),又4次是受格us. 只有一次是主格we:“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12节)。通常主格是最重要的。我们祷告唯一用主格时,是“饶恕人”。
耶稣教门徒(众数)祷告;上半说私祷,是要进入内室、关上门的。
③ 开端,向谁祷告:
a.“我们在天上的父”(9节):
许多人习惯开头用“主啊”,但耶稣明说“向父求”(约16:23等)。我们既奉耶稣的名,就必然是“向父求”的。
b. 我们在祷告中间是可以说“主啊”,但在开头就应当称“父啊”、“阿爸父”等。如果在危急时,也是可以急呼“主啊”的(太14:30)。
c.“在天上的父”:
“天父”,亚兰文是“阿爸”。
d. 拜偶像者相信的是一大群神,每条河流、每棵树、每个山谷,都有自己的神,而且它们都互相猜疑、对敌、嫉忌,所以拜偶像的人对他们的神是惧怕的,特别他们对一大群忌疑之神更是惧怕。但我们在父前是蒙爱的。马太福音6次称神为父,因为这里不是对世人说的。
e. 楼上有人,我们不知那人的名字;但父在天上,我们知道祂是耶和华。在天有父,我们有盼望(加4:6)。我们是儿子,可以承受产业。
“诸天”:原文是复数的,圣经给我们看见有三层天:
(a)大气层。
(b)星座杂陈的太空。
(c)第三层是天家(林后12:2)。诸天的父,是在大气层、在太空、在天家的父。
f. 我们今日求“父”:
天父离我们远;“父”,更接近我们。
④ 三“愿”(太6:9-10):
以敬拜开始,未提感恩,但这里包含感恩。
a.“愿人都尊祢的名为圣”:
三个“愿”是为神。头一“愿”对父,第二“愿”对子,第三“愿”对圣灵。
(a)“名”(赛57:15,约12:28):对犹太人来说,是代表整个人的独特处。
(b)“圣”:原文hagios,英文hallowed,通常译作“神圣”,是“有分别”的意思。例如圣殿、祭坛,是hagios,因与其它的不同。
犹太人抄圣经,每逢抄到“神”或“耶和华”的时候,必须先洗笔才写,甚至也有先洗澡才写。
(c)“尊”:犹太人极尊重神的名,不敢妄称、不敢冒犯。神是尊崇的。这里不是先证明有神,我们先信有神才谈尊敬神。
(d)“愿人”:我们不只自己尊神的名为圣,更要愿众信徒都尊神的名为圣。所以必须先从我们开始。
b.“愿祢的国降临”:
这与圣子特别有关。
(a)属灵的天国:神在我们生命中掌权。
(b)天国在地上设立:这里是指千禧年国,因要“降临”(来临),说明还没有来临。
旧约没有天国。
新约开头也没有天国,只是“近了”(太3:2,4:17,10:7)。
(c)“天国的奥秘”(太13:11):犹太人本来盼望耶稣来复兴以色列国。耶稣初来时预备在地上立天国,无奈犹太人不接受耶稣,耶稣就把天国挂起,以天国的奥秘(基督教)代之,直到祂再来,经七年灾难后,才在地上设立天国。
(d)特别在七年灾难,犹太信徒求天国降临。
(e)我们现在求主快再来到空中,但我们也当渴慕天国,“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太6:33)。
c.“愿祢的旨意……”(太6:10):
这与圣灵特别有关。
(a)神的旨意:这个题目很广泛,但这里不是讨论什么是神的旨意。
(b)这里强调,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地”,是地球,是全世界。现在世界是魔鬼的活动场所,到处拦阻神的旨意实现。只有天国来临后,然后才能实现。在七年灾难里的信徒渴求天国来临,神的旨意遍行全世界,就如同行在天上了。
我们也当有这个心愿,基督是第一个让神的旨意在祂身上运行,如同在天上(约4:34,5:19,30,6:38)。
(c)求神使我们完全顺服神,要按真理而行:圣灵的运行是极重要的。不是要神符合我们的旨意,而是我们要符合神的旨意。
⑤ 四“求”(太6:11-13上):
“三愿”对神,“末三求”为属灵事的求;中间是为身体的需要求。
求现在的供给(“今日赐给我们”);求饶恕过去的罪过(“免我们的债”);求将来的帮助(13节上)。
a. 饮食:原文作“饼”,不是“鸡”。饼:先撒种、收割、磨粉、火烤,才成饼。
(a)有人认为是:
甲、很早时期,这是与擘饼相连,他们求准每日擘饼。
乙、神的话语。
丙、耶稣自己(约6:33-35)。
丁、天国的饼(路14:15):犹太人相信弥赛亚要来,黄金时代开始,神要赐盛筵给选民。
但请注意“今日”二字。
(b)为何不先求属灵的事:有人说是指属灵的饮食。但应是指身体的需要。
饮食与下文有关,耶稣受试探,先是关乎饮食方面。人在饮食上信靠神是最基本的学习,也是最实际的。我们当信靠神,不要奢谈属灵,唱高调。
(c)“日用的”:神关心我们的身体;祂医治我们,供给我们所需的。祂不只使我们得救,更注意我们的灵、魂、体。
“日用的”,这是我们的需要,而不是奢侈浪费(箴30:8)。
(d)“今日”epiousios:直到近期,全希腊文学都没有用这个字。俄利根Origien认为这个字是马太发明的。但近期,在一古卷的碎片上发现这个字。这是一位妇人的购物单在某项旁边加上这个字,提醒她自己不要忘记买该日所需要的食品。
这段祷文不是给我们背诵的:许多人晚上背诵这祷文,但他们已经吃饱了。如果你有10万元,还求“今日赐给我们”吗?人们在七年灾难时,就真的需要这样求。
(e)“赐给”:
不是“自给”。我们的一切都是神所“赐给”的。
不是叫我们不作工,只求神“赐给”。我们当以智慧行事,祷告没有行动等于信心没有行为。
(f)“我们”:
不是单为自己得供应,而忘记为他人求。我们当有交通。
b.“免我们的债”(太6:12,参14-15节):
(a)“债”:指罪债、亏欠。新约5个“罪”字:
甲、hamartia:最普通一字,是没有中靶。罪就是我们没有做到应做的,没有做到应为父的、应为儿女的、应为仆人的。
乙、parabasis:跨过去之意。这是是非的分界线、诚实与欺骗的分界线。
丙、paraptoma:滑过去意。这不是“故意”,而是无法自制、漏了嘴。
丁、anomia:不法的意思。这是明知故犯,知法犯法。
戊、opheilēma:这祷文用这字,是指“债务”意。是无法偿还的(路7:41-42)。
(b)免去我们欠神的债(路11:4)。
(c)“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太6:12):这是饶恕人的意思。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我们应当学习忘记他人的恶。许多人决不会忘记他人的恶,但他们又祷告,神是不听的。有agape的爱就可以饶恕人,“免了人的债”(12节)。
(d)神赦免我们的罪,是因着我们的信(弗1:7,2:8,4:32,西3:13):
我们因信,神就赦免我们的罪,我们就得救。所以说,不是因我们饶恕人才得罪赦而得救。
我们得救后若再犯罪,也不是靠我们饶恕人就得赦免,而是要认罪才得赦免(约壹1:7,9)。如果我们不认罪,我们就要受到神的惩治(林前11:30-32)。
c.“不叫我们遇见试探”(太6:13上):
(a)试探与试炼,原文同一字periazein:这是动词,也译“试验”。
(b)试探:神不试探人(雅1:13),但神会让人受魔鬼的试探,神又会给人开出路(林前10:13)。
(c)来自不同的方向:
甲、魔鬼会藉亲情(创3章)试探人,这是很难抗拒的。
乙、魔鬼使彼得叫耶稣不要上耶路撒冷(太16:22-23)。
丙、魔鬼会藉人的欢迎(徒14:11-13)。
丁、来自我们的里面,特别是喜好娱乐。
戊、来自我们的优点。
以上的一切使我们防不胜防。
(d)“遇见”:原文作“进入”。求主使我们不要“陷入”试探里(雅1:13-14),我们在试探中得蒙保守与平安(太11:29,约17:15,16:33)。
d.“救我们脱离凶恶”(太6:13):
注意小字“或作脱离恶者”,指魔鬼(约壹2:13-14,3:12)。求神“救”我们脱离魔鬼的权势。
⑥ 三归(国度、权柄与荣耀)(太6:13下,见小字):
这句是8世纪天主教古卷加上去的。路加福音没有这句。
a. 这祷文,开头与末了都是荣耀神的。
b.“国度”,应译“王国”Kingdom,即开头“愿祢的国Kingdom降临”。
c.“阿们” Amen:
“实在”之意(林后1:20小字)。耶稣说“阿们,我告诉你们”,约翰福音用“阿们,阿们,我告诉你们”。
4.再谈饶恕问题(太6:14-15,回看12节解释)这里要人先饶恕人才得天父的饶恕,因为这祷文是犹太人进天国的条件,和七年灾难时的求赦。
教会真理在书信,书信说父神先饶恕我们,这是恩典,我们当被激励去饶恕人:“……彼此饶恕,正如神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弗4:32)“……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西3:13)
这祷文看来与书信冲突:祷文要我们先饶恕人;书信说神先饶恕了我们。但圣经是没有矛盾的。如果我们认识到“山上宝训”的对象是谁,就明白圣经是一致的。
(1)这祷文没有“奉耶稣的名求”(约16:24):
自耶稣宣布后,我们当奉耶稣的名求。“奉”是“在”、“靠”,带敬奉的意思。
(2)这祷文注重父、子、圣灵:
开头结尾都提“父”、“祢”;饶恕,是因耶稣的救赎;试探中,需要圣灵的帮助;“尊祢的名为圣”、天国是基督掌王权、神旨意的运行是藉圣灵。
(3)这祷文特别是以神为中心的,我们所求的事亦为荣耀神(林前10:31)。
(4)我们平时可背诵、熟读圣经,但不是在公祷或私祷时以背祷文来代替祷告,或祷告后背祷文。
我们的祷告要出于内心、诚心、信心,但不要忘记这祷文的原则。
三、论禁食(太6:16-18)基督徒禁食,是要祷告的。耶稣在上文(6:5-8)论祷告,然后教门徒祷告,才谈论禁食。可惜许多人只禁食不祷告,他们在禁食的时候,一直与人交谈!
耶稣说:“你禁食的时候,要梳头洗脸,不叫人看出你禁食来”(6:17)。但不是绝对不让人知道,因为你不吃饭,家人是会知道的;有人看见你不吃,也会问“你是否禁食”。我们不能说谎,便说“是”。耶稣的意思是:“不可像那假冒为善的人,脸上带着愁容;因为他们把脸弄得难看,‘故意’叫人看出他们是禁食……。”(16节)请注意,我们不要“故意”叫人知道我们是禁食。关于祷告与禁食,请详看(灵音小丛书《祷告》和《禁食祷告》)。这里只简略地提及。
四、信心的生活(太6:19-34)耶稣讲完对人和对神的关系之后,就讲我们与财物的关系。
1.积财于天(19-24节)19-24节,耶稣用了三个比喻,警诫门徒不可追求财利;说明积财于天的理由。
钱财物质不能给我们有保障;在赚钱的过程中,我们离开了神是极其危险的!
(1)积攒财宝(19-21节):
我们积攒地上的财宝是暂时的,积攒天上的财宝才是永远的。耶稣要我们集中在永久的事上。
① 不要“积攒财宝在地上”(19节):
这是消极方面。
a.“积攒”:
是放置某处——平置;另一字是“堆积”。
b. 所需的:
不是不需要事先筹算,而是我们当有明智的策划。
交学费、房租、买月卡、买衣服等,都是需要的(箴13:22,林后12:14),但耶稣叫我们不要忧虑。
c. 富有:
圣经也把富有看为蒙福之一(代下1:12,伯42:10-12,箴10:22)。亚伯拉罕是个大财主(创12:2,5,13:2,6,15,17),所罗门极繁荣(王上4:21,10:14-17)。
d. 我们有时吃一餐丰富的是可以的:
耶稣不是反对钱财的本身。耶稣的钱不多,但富人花钱接待耶稣,耶稣也赴筵席(路7:36,19:2,5-7,约2:1-2等)。金钱本身不是罪,只是“贪财是万恶之根”(提前6:10)。
e. 不要只顾“积攒”:
有人只顾积攒钱财,而没有时间灵修与聚会;有人一直“积攒”而不奉献、不施舍、不照顾贫困的信徒。他们把财宝堆积如山,还拼命去赚钱。
f. 不积攒的原因:
(a)“地上有虫子咬”:
中东财富包括衣裳(伯27:16),例如基哈西向乃缦要两套衣裳(王下5:22-23)。亚干要示拿美衣(书7:21)。
“虫子咬”(伯13:28):就像世上每一种的乐趣,开始有刺激,但慢慢就消失了,有如麻醉品失去起初的功效,越来就越不见效了。这就好像被虫子咬烂一样。
(b)“能锈坏”:
原文brosis,即吃掉,没有“朽坏”的意思。中东许多人的财富,包括在仓库里的五谷等,虫会吃掉、老鼠也会吃掉。这种产业没有永久性的价值。
能坏的财富:年老时,对一些乐趣失去吸引力、失去享受力;思想成熟后就不再满足了!有一种火使最坚硬的金属也变成青烟。
纸币可被咬掉、硬币会锈坏掉。地狱有虫有火,但我们永远的生命是不会被虫咬也不怕火烧的,是永远不会毀坏的。
(c)“也有贼挖窟窿来偷”:
“挖窟窿”diorussein,“可以打破”的意思。中东的房屋多半是泥土造的,很不稳固。
世上的东西是暂时的,不可靠的。我们不要建基于这些事物上。
②“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
有人不积攒财宝在地上,但也不积攒财宝在天上,他们在地上没有多余的钱积攒,他们更舍不得把钱财积攒在天上。
积极方面,不单奉献十分之一:
十分之一是最低的奉献,十分之一以外才是积攒。
a. 天上最稳固:
“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
钱财不安全,而且是暂时的。钱可坏可失;用钱的人也不是长久活在世上,世界也是要被毁灭的。钱是带不走的。西班牙有句冷酷的谚语:“在寿衣里没有口袋”。
b.“你的心也在那里”:
财宝在地上,心也在地上;财宝在天上,心也在天上(西3:1-2)。
(2)眼睛与光(太6:22-23):
耶稣的解释:
① 眼睛是灯:
眼睛不是光。眼睛是光进入身体的窗户。窗的颜色与形态,决定进入房里的那种光线。神就是光,让神从我们的眼睛照出来。
②“瞭亮”haplous:
不只单纯,还有“慷慨”、“健全”的意思(箴4:25-27)。
又“专一”:眼睛要纯一,而不是望两条路。“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
③“昏花”ponēros:
败坏、恶眼的意思。恶眼是失常、恶劣,含有嫉妒、吝啬的意思(箴23:6,28:22)。吝啬者是无法与自己、与人、与神相处的。
散光有时比瞎眼还糟,他把水沟看作公路,经常迷失方向(林后4:4)。
财宝会使人的心眼昏花:眼睛有接受光线的作用而分成各种颜色,辨别各种物体,使人一切工作正常进行。眼睛若昏花,就失去了正确的判断力。
④ 对积财于天的问题:
我们是慷慨抑或吝啬,我们的眼睛若瞭亮,就能慷慨;眼睛若昏花,对神就会吝啬了。
(3)“不能侍奉两个主”(太6:24):
① 奴隶:
这里说的“侍奉”,是奴隶服侍主人的侍奉。古时的奴隶:
a. 在律法看来,奴隶不是人,而是一件东西,他绝对没有自主的权利,而是“活的工具”。主人可以卖、打、扔、杀奴隶。
b. 没有自己的时间:
生命中每一刻都是属于主人的。
我们是神的奴仆,也是没有自己的时间。
②“不能侍奉两个主”:
神或玛门。奴隶只能服侍一个主人。恶、爱、重、轻,只对一个。
我们对神当专一,尊主为大(路1:46-47)。我们不要以钱财来代替神的位置。
③ 玛门Mammon:
是物质的产业。这原不是一个不好的词。这词不知从何而来。我们只知这是从“信靠”的字根而来的。玛门是存放在银行或保险箱的财物,是人委托另一人为他保存的财富。后来变成不是所托之物而是指人所信靠之物。
这字用大写,被视之为神,而不是供应之物了。
④ 我们不是不用钱,而是不要“侍奉”钱财:
a. 钱财不是罪:
“贪财是万恶之根”(提前6:10)。
我们将钱用在神的事工上(林后8:1-4),帮助贫穷信徒(加6:10)。大卫积财建殿,这都是积财于天。
b. 我们不是不作工:
有人认为作工赚钱就是积财于地。所以他们不作工,只靠别人济助(帖前4:11-12,帖后3:10)。
c. 耶稣时,不是每月或半月支薪的:
他们是每天得工资的。他们要每天仰望神赐工作与食物。可是有人钱多就不天天依靠神。我们应当更有智慧、更正确地使用财富。
d. 不要浪费(雅4:3):
我们不是每天都要用完每一分钱。我们应当节俭,更不要浪费,耶稣叫门徒拾回十二蓝子的饼碎(太14:20)。
有计划有预算,这不是“侍奉玛门”。
e.“侍奉玛门”:
有人说,“有钱能使鬼推磨”、“……鬼推车”、“金钱万能”。
我们当紧记:人比财物重要,财物永远是为辅助的作用。“万物是属于神的”(参诗24:1,50:10,12)。
“侍奉玛门”,以之为神,这是属灵上的淫乱(弗5:5)。钱财与偶像同样会夺去神在我们心中的地位。
这不是反对我们富有,但我们不要以钱财代替了神的位置。
⑤“侍奉神”:
侍奉包括敬拜与工作。我们要敬拜神,又要服侍神。
我们祷告与禁食也是敬拜,我们施舍也当是“侍奉神”,而不是侍奉玛门。
我们奉献十分之一,又施舍,都应当是“侍奉神”,是“积财于天”的。
2.“不要为明天忧虑”(太6:25-34)上面(19-24节)讨论了我们应当怎样对待财富的问题:下面说我们对生活所需的态度:不要为明天忧虑。“忧虑”,每一个人都会有,基督徒也不例外,但忧虑是百害无益的。
耶稣责备门徒四种的错误:忧虑(本段)、惧怕(太8:26)、疑惑(14:31)与“彼此议论”(16:8)。首先是论不要忧虑。
耶稣在10节经文里提出不要忧虑的几个理由,并怎样去解忧。
(1)为什么不要忧虑(太6:25-31):
① 因为生命胜于饮食、身体胜于衣裳(25节):
a.“所以”:
根据上文提及的财富,当有正确的对待,坚持眼睛要瞭亮(纯一),对准焦点,不要偏差。我们的生命只当侍奉神,而不能侍奉玛门。门徒既知道当侍奉神不侍奉玛门,耶稣接着说“所以”。
为生命忧虑的结果,常会受钱财的迷惑(13:22),所以我们要积财于天,不要做守财奴。
b. 因为生命胜于饮食:
生命于身体之内。没有生命,身体就成了尸体,钱财没有一点用处。
神既赐我们生命和身体,当然会关心我们生活的细节(25-26节):饮食和衣裳。
c. 忧虑merimnan,名词是merimna:
是焦急的忧虑,心绪不安。
d. 为今生的生命忧虑与为身体忧虑是同一回事:
也就是为生命继续生存而忧虑衣食。
② 我们比飞鸟贵重(26-27节):
飞鸟与百合花都是常见的东西。我们当象自然界的动植物一样,不忧虑。
a. 飞鸟(26节):
路加福音12:24,先提乌鸦,后提飞鸟,由大到小。神供飞鸟饮食。
飞鸟不撒种,不收割,不储粮在仓里,神尚且养活它们。飞鸟不为生命忧虑,也不想预知未来,从未见有雄鹿去做晒干无花果的工作、狮子做看门者、狐狸去经商。飞鸟等不用为明天担忧。
这不是叫我们可不作工:飞鸟殷勤觅食,但不担忧。耶稣不是叫我们闲懒不作工(箴6:6-11,罗12:11,帖后3:10,提前5:8)。我们能种、能收,又有才能储粮。我们当有计划、勤作工,我们可以为明天操心,但不要担忧。忧,就会不尽应尽的本分。
b. 因为忧愁是有害无益的(有弊无利)(太6:27):
(a)“使身量多加一肘呢”(小字,路12:25小字):
任你如何忧愁也是不可能得到。
“使寿数多加一刻呢”:相反,忧愁会影响寿命,伤害己身。神掌管我们的寿数。我们的过去已成过去,忧虑不能改变我们的过去。
(b) 毫无好处,只有带来不良的后果:
甲. 影响健康:
伤害身体,不能吃、不能睡、使人情绪低落、无精打采、精神紧张、疲倦乏力。
忧虑还会引发胃溃疡、高血压、冠心病与哮喘等疾病。
乙. 消耗精力、影响思想和判断力。
丙. 降低工作效率,影响生产,防碍人的努力,使人退缩。
丁. 影响我们待人接物:
以自我为中心,难与人交往。
戊. 减低对神的信靠:
无心祷告、读经、聚会,阻碍我们与神交通。害了我们的灵性。
③ 我们比百合花贵重(28-30节)
a. 百合花(28节):
神给花草妆饰(30节)。野地的百合花:不是我们平常看到的百合花,而是犹太地一种盛产的、巨大而色彩夺目的百合花。这花的美丽胜过许多花卉;但这种花是低等植物。因这花只开一日,枯干后,就被烧掉。
百合花不劳苦(生产资源),不纺线(作成衣服)。注意“何况”,我们能劳苦与纺线呢!
“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29节,代下9:15-28):他所穿戴的是缀满了金线和宝石的锦衣。
比所罗门所穿戴的更美:用显微镜观看,所罗门所穿戴的与破烂麻衣不相上下;但用显微镜看百合花的花瓣,越是高倍的显微镜,就越显出它的精美绝伦。其它的花也比华美衣服美得多。凡人工所造之物越细看就越粗陋;凡神所造的越细看就越精美。神所预备的远胜于人所筹划的。
b. 不要为“明天”忧虑(参太6:30):
“明天就丢在炉里”:以色列燃料短缺,所以用野地的草当柴,常用草来烧土窑。草一割下很快就枯干了(诗90:6)。
④ 不要忧虑(太6:31-34,路8:14,21:34,腓4:6):
虽然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基督徒就不要忧。正如小孩子不会为衣食忧,父母会供给他们;飞鸟与百合花只尽本分,神也会供给它们。何况我们是神的儿女呢!
这是主的吩咐,共3次(25,31,34节):都是命令的语气,不是劝告。保罗书信亦是命令(腓4:6),所以忧就是一种罪,是违背主的命令与使徒的教训(彼前5:7)。没有一件罪比忧虑更使人无能为力。
a.“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太6:32上):
他们不信真神,他们专求这些。如果我们专求这些就不合“圣徒的体统”(弗5:3)。我们忧虑,就是不信靠神的供给了。
b. 各样的忧虑:
(a)失业。
(b)失学。
(c)亲人离世。
(d)工伤,交通意外。
(e)环境转变。
(f)找不到对象。
(g)夫妻不和,闹离婚而离不了,比找不到对象更烦。
(h)忧多病,忧经济问题。
(I)怕死!
c.怎样可以不忧(太6:32-34):
世人要努力奋斗,自寻出路,但走投无路时就忧愁。
我们是有神的,就当凡事信靠神。
(a)天父是知道的(32节):
如果儿女怀疑父母不为他们预备衣食而哭,这样做使父母不光彩。天父不只因为爱我们,更是因祂的荣耀要看顾我们。父神是不会忘记我们的(赛49:15)。但外邦人没有天父。
(b)我们要信赖父的看顾:
许多天真的孩子生在穷苦的家庭里,但仍过着快乐的生活,是因他们完全信赖父母。
在同一环境里,一人可绝对平静,但另一人就忧愁至死。请注意,喜乐的人长寿。
神是不会漠视倚靠祂的人的。
甲.靠神的慈爱(诗103:3,罗8:32)。
乙.靠祂的看顾(来1:14,彼前5:7)。
丙.靠祂的应许(诗37:5,84:11,罗15:4,林后1:20)。
丁.靠祂的保护(诗16:1,18:2,121:3-5,帖后3:3)。
戊.靠祂的智慧(箴8:14,赛28:29下)。
(c)先求后加(太6:33):
这是全段最重要的一节。看重神的事过于自己的需要(撒上2:30,太4:4)。
甲.“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先求灵魂永远的好处。
Ⅰ. “祂的国”:
我们凡得救的人都能进天国。马太福音进天国的条件是给犹太人的。
Ⅱ. “求”:
不是求进入,而是得天国的福气。
Ⅲ. “先求”:
凡事让神居首位,凡事顺服。不是人、事、物占首位。
乙.先求祂的义:
不是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5:20)。我们要有胜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
丙.不要为衣食忧虑,但我们当为神的国忧虑:是要为天国而吃与穿。
丁.“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
Ⅰ. “这些东西”:
就是上文所说的“吃什么、穿什么”。
Ⅱ. “加给”prostithēmi:
预备在旁,靠近;tithēmi:放置。立时加在旁边,额外的获得者,与27节“多加”同字。我们自己不能设法使自己寿命多加一刻、物质多加一些。但完全爱主的人会享受许多特别的恩典。“加”,说明已有了,但“多加”许多。亚伯拉罕献上以撒,神在祂的应许之外,也把爱子以撒加给他(创22:1-18)。所罗门求智慧,神把财富荣华加给他(王上3:10-13)。
人若舍得把宝物送给朋友,也舍得把装宝物的口袋送给他(参诗84:11,罗8:32)。
d.“不要为明天忧虑”:
西方俗语“未到桥边勿过虑”。
注意“所以”,是根据上文的:不需要为衣食忧虑,当仰赖神,神自会“多加”。
许多人为“明年”忧虑,还有人为“下一代”忧虑。但耶稣说不要为“明天”忧虑。
“自有明天的忧虑”:耶稣不是说,明天可以忧虑,而是说,明天“自有”。自有,是从旧人来的,从撒但来的。
e.“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太6:34):
(a)“难处”:原文是不幸、苦恼、挫折和逆境。
(b)“当”:是要受的。基督徒不是完全没有难处,神是要我们“当”的。“当”,是担当,而不是担忧;是尽今天的责任,明天及以后的难处只有交在神的手中。我们当了一天的难处,神就有够用的恩典给我们(林后12:9)。我们常觉恩典不够用,因为我们担了明天甚至明年的担子,用一天的恩典来担一年的担子。要知道神必会为我们预备明年的恩典(彼前5:7)。
(c)“就够了”:我们能知道明天还可以生存吗?所以请不要为明天担忧。
f.不是消极没有计划
这不是叫我们不考虑将来。不要为明天忧虑,不是消极不作工等,也不是学麻雀不种、不收、不储藏,更不是学百合花不劳苦不纺线,如果是这样,结果是不堪设想的。
(a)不是不作工(帖后3:6-12):
我们不要以不忧虑为借口,到处挨家闲游、专管闲事……。
(b)不是没有计划:
有人以为不忧虑就是可以不谨慎计划。我们要有智慧,善用时间。但忧虑就是浪费时间了。
我们作工之后,就不要忧虑;撒种之后就要交托;收割时当感恩欢唱;纺线时有满足的喜乐。
(c)不是不为儿女生活作准备:
有人说:“如果我一旦死了,一切由神负责”。是的,如果你没有办法,神会负责。但有办法而不尽责就不对了。
(d)我们当有的态度与做法:
甲.建立肢体的关系。
乙.每日定时灵修亲近主,得智慧力量,把各种难处交给神。
丙.工作次序先后要有安排,也可以向别人请教。
丁.要轻松、开朗、镇定、幽默。
戊.可多做深呼吸,提高工作效率。
第五章特重天国的义行;第六章重在神前的善行;第七章,在总结之前还要提到论断与祷告。
论断是没有义行和善行,但基督徒常犯的就是论断。在我们正要论断的时候,就该放下而祈求神。
一、“你们不要论断人”(1-6节)人的口有两种用途:吃东西与讲话(其实是舌头说话的)。人犯罪多半是从口而来的:为食而犯罪;因说话而犯罪。但神没有造人两个口。
耶稣说:“入口的不能污秽人,出口的乃能污秽人……。”(太15:11,参17-20节)吃进去的,有毒也不能污秽人(指不能污秽人的心),只能污秽人的身体。“惟独出口的……”(18-19节)。
出口最多的,不是吐唾沫,而是“论断与批评”。世人不用说,基督徒也多有犯这件罪的。
1.议论、批评、论断(1)议论:
① 希腊文dialogizomai,英译reason thoroughly,就是详细议论、认为。
② “心里议论”(可2:6,8,路5:21-22):
文士和法利赛人听见耶稣对瘫子说“你的罪赦了”,就心里议论。耶稣知道了,就问他们。他们不用说话,只心里议论,他们不敢得罪人,但得罪了神。
他们不是对恶事议论,而是对耶稣所作的好事心里议论。
③ 门徒“彼此议论”(太16:8,可8:16-17)。
(2)批评:
① 希腊文Katalaleō,英译speak against,带对抗性说话。
② 不可彼此批评(雅4:11):
与彼得前书2:12,3:16的“毁谤”同字。这与善意批评不同。
③ 中文圣经“批评”2字只两次:
旧约“恶人批评的言语”(伯36:17),原是审断的意思,下详;新约在雅各书4:11。
(3)论断:
① krinō,英译judge:
带审断的意思。这是论断、判断。与审判同字:“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路22:30)。
a. “不可按外貌断定是非,总要按公平断定是非”(约7:24)。说明断定是可以的(8:15-16)。
b. 保罗被论断(林前4:3),被别人的良心论断(10:29)。“不可让人论断你们”(西2:16)。
c. 不可论断(罗2:1,3):
与12节“审判”同。罗马书14:3-4,10,13说,不可“彼此论断”。“什么都不要论断”(林前4:5,参雅4:11)。耶稣也叫我们不要论断(太7:1-2,路6:37)。
d. 总的说来,不要审判人、论断人。
② diakrino(林前6:5):
“审断弟兄”,这也是审透的意思。
③ anakrinō(林前4:3-4):
严格判断的意思,与2:15“看透”同。
2.不是绝对不说教会有许多人都犯了论断的罪;但又有人认为无论怎样都不要说别人的事。
其实圣经也有当面说与背后说的事例:
(1)对假先知的批判:
① 彼得的批判(彼后2:1-3):
过去有、将来有、末世更多。他们“私自引进陷害人的异端”。将必受“刑罚”。
② 约翰的批判(约贰9-11):
他不只叫批判,他更叫不与问安。
③ 犹大的批判(犹4,11-13):
犹大说他们是“偷着进来”、“正是礁石”、“死而又死”等等。
④ 保罗的批判(提后3:8):
他点名道姓(旧约的人)。前文说“末世必有危险的日子来到”(1节),特别是“卖主卖友”(4节)、“那偷进人家”的(6节)。
⑤ 耶稣的批判(太7:15-23):
耶稣叫我们“要防备假先知”。
(2)对法利赛人的批判:
① 耶稣当面指出法利赛人的七祸(太23:13-36)。
② 耶稣也背地说出他们的不是(1-7节):
耶稣是对门徒说的。耶稣也叫门徒“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16:6,11-12,路12:1)。
(3)批判教会中的人:
① 约翰批判丢特腓(约叁9-10):
他是“在教会中好为首的”、“不接待”约翰等,丢特腓又“用恶言妄论”他们。约翰叫弟兄们不要效法他们。
② 保罗点名批判:
a. 腓吉路和黑摩其尼(提后1:15)。
b. 矶法(加2:11-12,14):
他先责彼得,后向加拉太人说他的不是。
c. 巴拿巴(加2:13):
保罗说他“也随伙装假”。
d. 底马(提后4:10):
他贪爱世界,离弃保罗。
3.我们当怎样行我们当根据圣经,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这又是很难做得准确的。但我们切不要存一个多说别人闲话的嘴巴。最重要是我们的存心怎样。
(1)对世人:
① 世人有不好的行为:
我们不要以为希奇,也不要多议论他们,因为世人就是这样的。
② 我们只能提醒弟兄们应当防备、不要效法作恶的。
(2)对假先知:
① 我们当分辨真假:
他们有时也讲圣经,但我们要注意他们是谬解经书的。
② 我们当防备他们:
这是耶稣吩咐我们的。“防备”,不是叫我们听他们讲假道。法利赛人的话,我们还可以听,“但不要效法他们的行为”(太23:3)。请注意,耶稣没有叫我们听撒都该人讲道,因为他们不信复活(太22:23),他们是讲假道的,我们当防备他们。
③ 我们当指出他们的假、他们的不信、他们的谬解经书,为使信徒能防备而不听他们。我们需要“从火中抢出来搭救他们”(犹23)。
(3)信徒在教会中当彼此相爱,当用爱心行事:
① 对犯罪的信徒:
a. 对“偶然被过犯所胜”的(加6:1):
我们当挽回他们。若是一直批评论断,对他们没有帮助。
b. 对不肯悔改的弟兄(林前5:1-2):
我们也当尽量挽回、劝勉他们回头。他若坚持错误,我们就要把他赶出教会。
c. 对悔改的弟兄,当饶恕赦免(林后2:6-8)。
② 对批评论断我们的人:
a. 先反省自己:别人的批评,若有1/10是对的,我们就当对付,也不要恨恶他们。
b. 若别人对自己的论断是对的,就不应当恨恶他们,也不要背后论断他们,反而感谢神,自己更要很好的对付(林后7:9-11)。
c. 若别人见自己有过,他向你当面指出,就不要恨他,反而感激他,并表示要悔改。
③ 对仇敌的攻击:
a. 不要像旧约那样寻求报复(诗41:5-10)。
b.“不要以恶报恶”(罗12:17-21):
不要怀恨在心,神自会给你伸冤的。
(4)对自己的要求:
① 先认识自己:
“舌头是个罪恶的世界”(雅3:1-6)。认识自己的“嘴唇不洁”(赛6:5):以赛亚因听见撒拉弗呼喊“圣哉!圣哉!圣哉!”后,才有所认识(2-3节),他需要用红炭来洁净(6-7节)。
② 对听来的事,当慎思明辨,不要胡乱传出去:
“不可按外貌断定是非,总要按公平断定是非。”(约7:24)可惜许多人正与此相反。
③ 认识神所不喜悦的事:
a. 搬弄是非:
“舌弄是非的,陷在祸患中。”(箴17:20)注意,“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b. “传舌的,离间密友”(箴16:28,参26:20):
“传舌”,带有诽谤、污蔑、造谣中伤的意思。
c. “交头接耳议论”(诗41:7)。
d. “……挨家闲游;……又说长道短,好管闲事,说些不当说的话。”(提前5:13)特别指“年轻寡妇”(11节)。
④ 当我们自己知道一些事:
先祷告,看是否可向本人说,劝他悔改。也可以向教会反映。
⑤ 在提醒别人时有所防备,不要带恶意去毁谤。
⑥ 不要当审判官来判断他人(参罗2:1-2)。
⑦ 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太7:1-5)。
⑧ 当存爱心说话行事,彼此建立。
(5)“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太7:6):
上面谈不要论断人,作世人所惯作的事。如果这样,我们就是把圣物和珍珠丢了,让恶人践踏我们。
圣物和珍珠是宝物,是神的话语和属灵的事物。如果我们一面传福音,一面又论断人,这就给魔鬼留了地步,让恶人(包括假先知等)践踏神的话语,又“转过来咬你们”。
还有“圣物”和“珍珠”是要给那些有识之士。如果遇到一些恶意毁谤神的人和那些不信派,就不要丢给他们,免得他们践踏了之后,又“转过来咬你们”。
二、祈求寻找叩门(太7:7-12)第6章已谈过祷告与禁食。第7章开头就说“不要论断人”,这是很难做到的。我们怎样才可以知道什么应该加以判断,什么不该论断?主未立下规则,跟着就说祈求、寻找、叩门。我们先读1-6节不可论断、不要草率下定案,要慎辨,不要把圣物给狗。接着是主的吩咐。我们当先求智慧。
1.三方面(1)相对:
① 祈求:
“口求”与“给”:神不是借给、不是卖给。首先,我们当用“口”来求恩主。
② 寻找:
“眼求”与“寻见”:我们热心寻找就寻见。这是祈求的范围。
③ 叩门:
“手叩”与“开门”:寻求,要恒心,因为有障碍。
(2)现在命令式:
即继续祈求、继续寻找、继续叩门,永不灰心。
(3)没有加“如果”、“但是”、“尚要”:
这里没有任何形容词和副词。这些词都是我们最喜欢插入的。
2.祈求(1)犹太人喜爱祷告:
某拉比说:“神接近祂所造之物,如同耳与口一样的亲近”。“人不能同时听两个人说话,但神能同时听全世界的人说话”。“人因朋友的请求而烦恼忧愁,但神对祈求的人则爱他”。
(2)耶稣未用这个词来祷告:
这里的“祈求”,是在依赖的意识下提出的乞求,是人的乞求、空着双手求。
耶稣到神前不像穷人求施舍。祂所用的词意:我要向父求问,和祂磋商这事。祂与父是站在同等地位上的。
但我们祷告,先是要承认对神的依赖。
(3)“就得着”(太7:8):
前面已说“就给你们”(7节),但主怕我们怀疑,再加“得着”。这是“必得”,没有例外。
耶稣不是从教科书讲理论,而是从经验说出来的。
许多人不求就得不着,因为他们无心也无时间祷告。雅各说:“你们得不着,是因为你们不求。”(雅4:2下)。
许多人得不着:有时他们认为神给他们石头,他们求健康却得了疾病;他们求生命反而死了。保罗似乎不得,但他实在得着了(林后12:8-9)。我们当用信心求,千万不可摇动(雅1:5-7,4:3)。
不是任意求都必得或即得。因为还有其它条件的(约9:31,雅4:2,彼前3:17)。又要恒切(罗12:12):不该间歇性,有事就求,无事就不问。我们当对神热切、恒切地求(路18:1-8,罗15:30,帖前5:17)。
神不会拒绝我们所求的,祂不会嘲笑我们,但祂不一定要按我们所想的来答应我们。
希腊神话:女神阿露拉Aurora爱上年轻的提塞纳斯Tithonus,丢斯神让她为其爱人求一样礼物。阿露拉求使提塞纳斯永远活着,但她忘记求使他永远保持年轻。后来,提塞纳斯老了,越来越老,但死不了。这礼物反倒变成咒诅。
(4)目的是要得“更好的东西”(参11节):
① 好的(饼和鱼):
又好又需要。饼和鱼是加利利海边居民的家常食物。
② 不好的(石头和蛇)(9-10节)、蝎子(路11:12):
a. 石头,不能吃。石头,海边小圆石灰石,与小饼一样。
b. 蛇,有害,还咬人。蛇,似鳝,犹太人不吃蛇(利11:12)。
c. 蝎子(路11:12):
形状如小龙虾,是危险的动物。它用爪抓食物。尾有刺,用以刺其它的动物,使之受痛或死去。蝎子休息时,它的爪与尾卷缩,看起来很像鸡蛋。
③ 有时我们认为是好的,其实是硬石、毒蛇。我们当学习何为好的,智慧的父才会给我们。
④ 父对子女:
父有爱。父是慷慨的,将“好东西”倾倒给儿女们。父给的都是好的,没有坏的。
“你们虽然不好”:我们有罪,在道德上、天性上缺乏“好”。“不好”,这字含有脆弱、软弱、患病、忧伤的意思。但神不困倦,永不疲乏。
我们受时间空间限制,尚且将好东西给儿女。神更乐意给我们最好的东西。
⑤ 最好的(路11:13)是圣灵:
可惜有些人常以这节经文要人去求圣灵。请注意,在圣灵降临之前,不是每个人都有圣灵,那时,是要求才得的。自从圣灵降临之后,凡真心相信的人都有了圣灵,不用求(弗1:13-14)。
圣灵充满也不是求得的。如果我们不圣洁,就得不着圣灵充满(弗5:18)。请注意这节经文的前后都是论到我们的生活。
神不吝啬,不斤斤计较。爱我们的父必定明白、关怀与安慰我们。
⑥ 要代求:
注意“你们在天上的父”(11节),不是“你”,我们当注意别人的需要。
3. 寻找(1)包括关切、努力的追求:
不是单倚赖的祈求,而且是要带着热切的愿望来祈求。
(2)要寻求神:
人们尝试了一些努力就放弃,说:“神是不能被寻见的。”我们不要放弃寻求神,当继续求知识、忍耐、智慧、爱心与悟性等。
(3)我们求所要、找所失。
(4)寻求神的旨意要殷勤和儆醒(太26:41):
许多人妄称“这是神的旨意”。例如某瞎眼者从北方来,说神的旨意叫他来传福音,并要求在这里住宿。我说:“神的旨意是双方的。我们没有感动,不能留你在这里”。
4.叩门(1)守门的是父神,不是仆人。
(2)我们是在门外:
我们求神开门,给力量智慧。我们寻找神的旨意,要忍耐等候(路11:5-8,雅5:7-8)。
(3)不断地叩门:
我们要时刻操练,过着祈求、寻找和叩门的生活。
5.待人的原则(太7:12,参路6:31)(1)“所以”:
是与11节特别有关的。
父以爱对我们,我们也要以爱待人(雅2:8,参罗13:9)。
如果我们要与人有正常的关系,就必须常在神的身边。同样,如果我们要与神有正常的关系,就得与人有正常的关系。
(2)我们当有为父的心来对待人:
有为父的心,才能赦免人、和人相处。
(3)各宗教(印度教、佛教、儒教)都是消极待人、是被动的;希腊和罗马的伦理亦是消极的。
① 伊苏格拉底Isocrets说:
“不要将会使自己激怒的事加在别人身上,”他是在基督降生之前说的。
② 亚里斯多德说:
“我们应该对人存容忍的心,达到愿意别人容忍我们的限度”。他也是在基督降生之前说的。
③ 孔子: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孔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这是山上宝训的最高峰、伦理的巅峰、是待人的金科玉律:
其它都是消极的,唯有耶稣所说的才是积极的。找遍一切的典藉,你也找不出类似这么伟大的金律。
我们不只不要害人,更要使人得益。我们可能出于自私,不加害于人,但耶稣要我们实行更高的事。不害人不难;要做到对人有益真不易。
任何国家的法律都是禁止汽车在路上伤人,但不能迫使汽车在途中接助疲乏的人上车。
(5)“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这里不是指所有的律法,而是指待人之道(参加5:14,罗13:8)。律法和先知没有这些话(太7:12),但有这个精意(利19:18)。
律法无非教人爱神爱人(太22:37-39),用爱心待人是实行全律法的精意(罗13:8-10)。
(6)这是本段的总结:
求、寻、叩,若待人不好,就得不着。我们当求神加我们能力来实行祈求、寻找与叩门。
三、总结(太7:13-29)这个总结比较长。前面谈了许多有关天国子民的品格和犹太人进天国的条件,现在就说到门徒的三重责任(13-23节)和结果(24-27节)。末了,说耶稣是以权柄教训人的(28节)。
1.开始时的责任(13-14节)门徒第一个责任是要把两种门户、两条道路、两种行人和两个尽头传给人听。
(1)两种门户:
① 宽门(灭亡门)(13节):
与房门(太25:10)不同。
a. 原文是城门的门pules,单数:
城门是连一路的门,这门决定行路者的方向。耶稣在世时,犹太人的城多建在山上(太5:14),有城墙。有不少的城,周围有河,入城处有一窄桥,大门中有一小门。每天日落时,城门关闭。归回的人必须在日落前进入城里。逍遥自在者被关在外面。
b. 引到灭亡的门是宽的(太7:13):
宽门:远远可望见,容易进入,“进去的人也多,”引进“大路”。结果:“引到灭亡”,永远受痛苦。
② 窄门(永生门):
a. 耶稣是门(约10:7,9):
贼在耶稣以先来,即不在门内(8节)。凡从耶稣进来的,必然得救(9节)。
b. “那门是窄的”:
不容易看见,需要留心找,又不能携带东西。多人不肯进,因为不肯离开罪恶。
“骆驼穿过针的眼”(可10:25):耶路撒冷有“针眼门”,很小。而骆驼很大,背上的东西又多,难进去。若想进入,首先要把背包放下,又要降低才能进。人进窄门也是这样。
c. “找着的人也少”:
许多人不愿意找,甚至不去找(罗3:11-12),或无心去找(太15:8),有人怕难而不找。
找着的人少:听道的人中,受浸的人少;受浸的人中,坚持聚会的人少;“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太22:14)。
(2)两条道路:
一般人先走路后入门。属灵路程好比皇宫,有大围墙,先入门再走路。
① 灭亡路(大路):
“路是大的”(太7:13),俗语说:“条条道路通罗马”。这是大路,容易走。古时没有车,宽路没有危险,所以许多人都愿意走这大路;又因为是罪恶的路,人都活在罪里,享罪中之乐(罗3:12,16)。但这是“死亡之路”(箴14:12),“引到灭亡”。
② 永生路(小路)(太7:14):
又高又窄。
a. 耶稣是路(约14:6,徒9:2,19:9,23,22:4,24:14,22):原文是“道路”,不是“话”。
我们不是走舒适路,而是要到目的地。就如学医的人要想有成就,必须忍受很多的劳苦;醉心于艺术的人亦要走小路。
其实有决心走小路亦不难走(箴13:15,太11:28-30,约壹5:3)。
b. “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这是容易被忽略的(林后4:4)。有人说:“做基督徒就没有路”。其实不是没有,而是“小”,小到似乎无路。门窄路小,不但难进,也难走。
c. 基督徒是走天路的人(徒9:2中):
“找着了什么人是属这道路的”(直译)。
d. 今生三字(太7:13-14):
基督徒(窄、小、少),世人(宽、大、多)。你愿意走哪一条路?
2.过程中的责任(15-23节)门徒第二个责任是叫人分别两种果树,要防备假先知。
防备假先知是“凭着他们的果子”(16节,参路6:43-45)。各人进了窄门,就不要随从假先知的引路。
(1)根据旧约的名称(申13:1-5,王上22:5-36):
旧约的假先知只说王和百姓所爱听的话,他们说这是神的信息,但不传神公义的审判,反纵容百姓犯罪(耶23:16-22)。
(2)新约时代:
耶稣经常提醒门徒要防备假先知。
教会中有假弟兄(林后11:26,加2:4)、假师傅(彼后2:1)、假先知(约壹4:1)、假使徒(林后11:13,启2:2)。
他们是魔鬼的差役(林后11:14-15),是出于“那敌基督者的灵”(约壹4:3)。
(3)就如用汽水瓶盛满毒物,放在小孩容易拿到的地方,是欺人的绝招,极其危险。他们不但袭击会众,更要侵占讲台(徒20:29-31,彼后2:1-3),把要走窄路的人洗脑。
(4)如何辨认:
他们里外不一,外面似真,但是没有生命,所以没有果子(行为)。果子是试金石,注意“这样”(太7:17)。
①“披着羊皮”:
旧约先知经常是穿羊毛皮衣的(亚13:4,太3:4)。牧人在山上看羊时所穿的,外面是羊皮内里有羊毛的袍子,例如以利亚所穿的(王上19:13,19)。有毛的外衣(王下1:8),成了先知的制服。例如希腊哲学家有“哲学袍”。
实在是披着羊皮的豺狼:豺狼是残暴的、吃羊的。假先知就跟豺狼一样,他们有正统的面具,但没有正统的生命。狼可以披羊皮,但长不出羊毛来。
② 说谎、假冒(提前4:2,提后3:13,彼后2:3,18,犹16):
注意“编造谎言”。
③ 好色(提后3:6,彼后2:2,10,14,犹4,7-8)。
④ 贪财(提前6:5,彼后2:1-3,13-15,犹11):
《十二使徒遗训》Didache约在公元100年间写的。其中对飘流先知的规定:“他停留不可多过一天。若有必须就至第三天也可以;但如果他停留三天,就是一位假先知了。”除了饮食,“倘若他求取钱财,他就是一个假先知了”。“无论何人冒圣灵说:给我钱,或其它东西,你们不要听他;但他若为别人的需要,向你有所要求,就没有人能够论断他的不是。”(《遗训》11-12章)
⑤ 假教训:
假先知也引圣经,他们多引旧约,少引书信。他们引一两节,而不顾及其它经文,就大讲他们的一套,带人远离真理。从外面看似是真,其实就是假。
⑥“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20节):
有根必有果。两种树木就结出两种果子。好果子是遵行神的旨意、听从耶稣的话。
有一种“鼠李的荆棘,长着小小黑色的浆果,样子很像葡萄;有一种会开花的蒺藜,从远处看似是无花果”。
葡萄可以放在荆棘上,无花果可以放在蒺藜里,但它们不是从其上长出来的(雅3:12)。
假先知不是为羊舍命,他们不在乎“给”什么,而是在乎“得”什么。他们的教导是为了“名声”,要得到自己的利益。
(5)他们的结局(太7:21-23):
① 有人引用21节说:“不是所有的基督徒都能进天国,惟有遵行神意旨的人才能进入千禧年国的。”
请注意:这里不是论得胜与失败的问题,这是论假先知问题。请看上下文,这里不是指遵行神所有的旨意。这里指假先知、坏树、倒塌的房子等,他们不是遵行神的旨意来相信和讲道。
② 讲异端的假师傅(约壹2:18):
他们能说不能行。他们行了许多事,但没有遵着神的旨意来教导。例如美国的占钟士Jim Jones和朝鲜的文鲜明Sun-Myung-Moon等等,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假师傅。
③“行许多异能”(太7:22):
这是他们自己说的,都是假的。
古时有人认为病是从魔鬼来的,所以有驱魔治病的。异教也有,例如罗马的神医、阿波罗的神迹(参徒19:13)。
这些都不能证实他们是真门徒。
④“我从来不认识你们”(太7:23):
请注意“那日”(22节),是主再来之日。
耶稣有时说,“我不认识你们”,不一定是不得救的,但这里是“从来不认识你们”:从无亲密的关系、从未作主的同工或同伴,只借主的名行奇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肯定是不得救的,他们是“这些作恶的人”(23节,诗6:8)。
3.最终的责任(24-29节)门徒第三个责任是对人传说要有好根基。
(1)两种根基两种结局(24-27节):
①“所以”:
是接上文的。这是山上宝训的结语。“我这话”,是复数的,是“这些话”(5-7章的话)。
② 磐石与沙土(参路6:46-49):
每人都要建造,不在乎材料而是在乎根基(箴10:25)。不是单发禁令:不看电影、不跳舞、不抽烟等等,而是要建造在磐石上。在平静的仲夏,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但台风一来,就要经受考验了。
③ 比喻中的寓意:
a. 房子:
信仰和灵性的工程(林前3:10-15)。
b. 磐石:
基督自己和祂的教训(林前3:11,10:4,弗2:20,彼前2:6-7)。
c. 沙土:
基督以外的道理和人的理想。
d. “雨淋、水冲、风吹”:
猛烈的试炼与将来的审判。
犹太地的灰石极多,建房的人要深挖地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太7:24,路6:48),就不会倒塌。
(2)耶稣话语的权柄(28-29节):
①“不像他们的文士”:
文士是律法教师,常常引用传统和别的权威来支持自己的论点和对律法的解释。
②“有权柄的人”:
耶稣有崭新的权威。
这个总结也是“道路、真理、生命”(约14:6)的三方面:
开头注意“道路”,进窄门就行在正路上;之后,就当防假,得以生活在“真理”的境地中;末了,当遵行神的旨意,这是“生命”的问题。
* * * * *
“山上宝训”(太5-7章)是圣经的名章。这是对犹太人的宝训。耶稣要在地上立千禧年国(天国):他们怎样才能进天国;这又是他们在天国里要遵守的条件。
可惜犹太人不遵着祂的话去行,反而拒绝了弥赛亚,所以耶稣把天国挂起来,就讲论“天国的奥秘”(教会)(太13章)。最后犹太人把主钉在十字架上,就被分散天下。1948年以色列复国,多半的以色列人还是不信耶稣的。他们要经七年灾难。在七年灾难中,他们遵守“山上宝训”得以进入天国。不信或假信的仍然得不着。“山上宝训”又是他们在天国里要遵行的“天国律法”。
基督徒都能进天国(提后4:18等),我们不是要守“山上宝训”才能进天国,但“山上宝训”对我们有极宝贵的教训,使我们能过着属灵的生活,灵命大有长进。我们不要错解“山上宝训”,更不应忽视“山上宝训”。愿神藉这小册子使我们有正确的认识,并且能过着属灵属天的生活!
二○○三年五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