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我们的眼光灵修

作者:侯士庭 来源:网络 浏览:
在日常生活中,若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事情,有时可以成就大事。举一个例子,当我们刚认识一个人时,我们心中可能带着一些偏见,然而经过相处后,渐渐会改变原有的看法,甚至彼此成为好朋友。同样的,我们也可以改变对祷告的态度。 我们对祷告总是有一些先入为...

在日常生活中,若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事情,有时可以成就大事。举一个例子,当我们刚认识一个人时,我们心中可能带着一些偏见,然而经过相处后,渐渐会改变原有的看法,甚至彼此成为好朋友。同样的,我们也可以改变对祷告的态度。

我们对祷告总是有一些先入为主的偏见。用亲密的祷告朝见上帝,在今日社会中似乎是一项挑战。C.S.路易斯就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无法与神秘主义者相比,C.S.路易斯形容他们已经登上高山,自己却仍然在山麓小丘。中古时代的欧洲朝圣者,为了前往罗马参加复活节,必须在冬末徒步攀越可怕的阿尔卑斯山,他们会面临融雪、雪崩的危险和滚滚奔流的山川。对他们来说,阿尔卑斯山有如末日之可怕。

山岳的美丽迟至十八世纪才见于浪漫诗人的笔下,人们对于高山的看法开始有了极大的改变,山不再是恐惧的印象。身患残疾的人遵照医生吩咐,可以到山上呼吸新鲜空气。攀山滑雪活动越来越受欢迎,山的样貌也开始改观,马路、火车路轨、吊车、旅馆,应有尽有,原本僻静的阿尔卑斯山谷的经济一跃而起,顿时蜚声国际。这一切的发展,都始于人们对高山改变了眼光。

对于祷告也是如此。许多人视祷告为信仰生活的畏途,样样皆行,独缺祷告。阅读著名基督徒的传记,认识他们祷告的生活,使我们更加惭愧。就算是阅读祷告书籍也可以使人对祷告却步,因为我们很容易受试探而向上帝说“我放弃了”。事实上,有很多人在祷告方面努力多年还是失败。然而有不少人则继续奋斗下去,为要排除万难,建立有规律的祷告生活。

我们像是业余的攀山者,在山脚下等待向导率领我们向陡峭的勃朗峰前进。但凡事要按部就班,向导会先带领我们到初级训练坡练习,对于祷告也是如此。以下是给初学祷告者的三个功课。

一、祷告的焦点不是祷告本身而是上帝

这是祷告者最基本的认识,却是最容易忘记的。我们的社会非常讲求技术化,我们往往喜欢使用工具,即使只是为了好玩而已。但“工具”各有用途,就如登山靴、绳索是攀山用的,祷告也不是为了享受一下祷告的经验而已,祷告是与上帝交通、听他的话、学习像他、爱他、服侍他。祷告就像攀山一样,并非易事。我们祷告并不是只因为“有这么一回事”存在,我们祷告乃是因着上帝爱我们,对我们有兴趣,因而使我们产生了回应。祷告乃是对于圣灵内住心里的觉醒,我们可以透过祷告探求与上帝更深入、更亲密的关系。

旧约先知耶利米深知祷告要全心全意,上帝借他说:“你们寻求我,若专心寻求我,就必寻见。”(耶29:13)不少人尝试在不同的地方(甚至是奇峰异域)寻找上帝,结果常常是败兴而回,因而发觉唯有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才可以遇见他。十六世纪天主教神秘主义者阿维拉的特蕾莎(Teresa of Avila,1515-1582),曾经用十八年时间去寻找上帝,直至有一天她发现“基督在你们心里成了有荣耀的盼望”(西1:27),正如新约所言。

耶稣站在门外等待我们打开心门让他进来。“愿意向上帝敞开”是一切真实祷告的起点,一旦我们学会回应上帝说:“主啊,请在我里面住下来吧!我们就可以将我们的焦点放在他身上了。

二、祷告是寻求耶稣的心意

耶稣不能在人心里只是一位偶尔莅临的客人。让他进入我们的心,亦即将人生主权交给他,让他来掌管。芬乃伦大主教说:上帝若向你要些什么,你只能全给或全不给;倘若你没勇气给他,至少也该由他拿去吧。

失掉自己的意志力似乎是件令人震怒和感到屈辱的事,因此我们总是极力避免。然而我们若将自己全然交在上帝的手中,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所得的不仅不是损失和剥削,反而得到的是生命中新的自由与喜乐。芬乃伦在论到那些没有这番经历的人说:他们只知道信仰的要求,而不知信仰的赐与,他们也忽视了那使一切挣扎变甘甜的大爱。

耶稣被捕以前在客西马尼的祷告是“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26:39)。当我们学会耶稣这样的祷告,就必发现将自我的决定权交给上帝,所得的结果是多么令人惊奇。同时我们内心得享主的平安,使我们得着他的能力和鼓舞,继续走顺服上帝的道路。

不过,我们很快就会体认到,若一味靠着我们个人的意志力,不可能活出基督的生命,必须“在基督里”领受从上帝的灵而来的能力,才能活出新的生命。耶稣用葡萄树和枝子的比喻说明这道理:枝子连于葡萄树,就能结出果子;我们若活“在基督里”,就能长大成人。

话说回来,我们可能害怕在这过程中会失去自我的身份。不过,唯有我们的生命紧紧连于耶稣的时候,我们的身份才会更加明确。拼命保持自己独特身份的人,结果常是孤单可怜。要是我深觉自己与别人不同,甚至要别人特别注意我的独特点时,可能会在与人的关系里筑起一道墙,跟自己过不去,不让人认识我,也不让我认识自己。能将自我神秘的个体与身份主权全交给上帝,是一件美事。此后,要寻找人生的安全感和意义时,就只需要到上帝面前去,将这一切全交托在他的手中。既然我们有这最好的银行保管箱,就不怕有人把这些宝贝抢走。今日忙乱的人们总是拼命用工作表现、薪金数目去换取生命的意义,和他们相比,在基督里的人生是截然不同的。

以上观点帮助我们在祷告方面有新的眼光,叫我们向上帝敞开。祷告使我们能够开始看见耶稣在我们里面以及透过我们有更多的作为,我们也会看自己内在的改变比在人前的表现更加重要。祷告使我们在上帝面前更加柔软灵活,我们对上帝的灵更开放,对圣经更有反应,对上帝给我们生命的期望更感到好奇,在意他的看法更胜于自己的意思,祷告变成在上帝面前多听少讲的沟通。当然,上帝有很多话要告诉我们,不是我们一次就可以承载得了。当我们顺从圣经所说倾听上帝的“宁静微小“的声音时我们就会更留意他的想法,而非急着要让他知道我们的想法。

罗耀拉( Ignatius of Loyola,1491 - 1556)矢志在上帝面前心无二用,他祷告说:主啊,拿去并接收我的一切自由,我的记忆,我的理解,我全人的意志……因为属于我的一切,都是你赏赐的。主啊,我将这些都还给你,请你按你的心意处置。但只求你给我你的爱与恩典,我就心满意足了。

三、祷告需要辅助

祷告不是我们生命中一个独立存在的部分。我们可以不慢跑,不打高尔夫球,生命依然无所缺乏。但是我们不能没有祷告,因为祷告表达了我们生命朝向上帝的新定向。

有很多方法可以使我们祷告进步,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亲自研读圣经。耶稣自小明白和喜爱旧约的教导,他曾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路4:4)使徒保罗在《提摩太后书》3:16提到: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所以,祷告和发掘圣经的宝藏是相辅相成的。当我们沉浸在圣经的教训和思想中,就会成为一个“圣经人”(biblical people),将生命的焦点放在圣经所启示的上帝身上。就像《诗篇》的作者一样,我们发现圣经和我们的心境、情绪、感情、环境息息相关。

除了圣经以外,我们应该阅读基督教信仰的经典作品。“经典”,顾名思义,是对属灵生命不变的原则作深度的阐释,为历代信徒所认同的。这些书箱帮助我们看见更多的心灵渴求,也帮助我们对上帝有新的认识;因为它们曾经改变别人的生命,同样可以唤醒我们的心灵。这些经典使我们从沉睡的文化中苏醒过来(因为我们容易受自己的文化牵引),并且可以表达出我们许多难以言喻的心声,使我们初次认识自己的心思和感受。它们也能够带领我们看见别人对上帝是多么认真,常令我们自叹不如。这种觉悟固然痛苦,却能使我们在羞愧之余,渴慕追求与上帝建立更深的关系。

另一个对祷告最有帮助的就是“禁食”。禁食就是停止进行一些日常生活的活动和习惯,现在多是指在某段时间内停止进食。与祷告一样,禁食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价值,禁食的目的比禁食本身来得重要。“禁食”帮助我们思路清晰,精神集中,使身体的欲求臣服于对上帝的属灵渴求。在我们面对重任或寻求引导之时,禁食对我们特别有帮助,它帮助我们先发制人,不让口腹之欲控制我们。

初代教会作家约翰·克利马科斯( John of Climacus)曾说,贪食会产生许多后果:私欲、心硬、淫乱、歹念、懒惰自夸、贪爱物质、心思涣散等,这些足以使祷告受到污染,产生偏差。

此外,在上帝面前静默同样会对祷告有帮助。《诗篇》62:1说:“我的心默默无声,专等候神。”在上帝面前静默就是将干扰我们亲近上帝的一切事物摒除门外,包括杂乱的声音、焦灼的意念,甚至是自我意识。这个功课不容易学,首先,我们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达到在上帝面前安静(可学习像小孩子单纯地信任父母),这个方法让我们享受上帝的悦纳,让他所赐下的确据和信心充满在我们心中。在这个阶段的祷告用不着言词,也无需表明我们的想法,因为上帝的同在超出我们感官所能描述的。就如《诗篇》6:10所说:“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这正是祷告生活的巅峰境界。

群体生活是另一个促进祷告生活的要素。任何的小组聚会都有巩固共同价值观的作用,又可以为个别组员带来鼓励和支持。因此,在这强调个人主义的社会里,建立祷告的友谊就更显得重要了。积极参与属上帝的群体或聚会是促进祷告生命的要诀,在今天,我可以借着参与教会祷告会、家庭聚会或其他小组的祷告会,为祷告生活带来更多的成长。

有助于增进祷告生活的最后一点,就是日益盛行的“属灵指引”,是由年长且灵命较成熟的基督徒尽可能提供正规的忠告和指引。属灵指引是以上帝为中心,主要焦点是使祷告生命更有深度、更加丰富,帮助我们看见祷告不是单单与上帝讲话,也不是单单把个人的需要告诉上帝,而是指引我们进入一种以祷告为核心的默想和默观的生活。

如此一来,我们的生命将比以前更加人性化,更加属灵,更加享受内在的自由,可以胜过本身的残缺、限制、挫折、痛苦。三一真神的生命是向敬拜者敞开的,可以在拓展爱心、团契与服侍三方面,为他们带来永不止息的动力。

不过,文化往往成为我们培养人际关系的桎梏,这同样可以影响我们的祷告生活,除非我们抵抗这种文化影响。祷告使我们的人际关系不断扩展——向上帝、向人、向己延伸。这心路历程,向内是自省,向上是向上帝,向外是与人同行,敞开我们的心,就像旧约诗人所描述“心中想往锡安大道”(诗84:5)的情景。这条朝圣的路是贯穿我们一生且义无反顾的旅程,因为它是一条与上帝同行的路。

主啊!想跟你谈谈我的祷告。虽然我常觉得当我想要向你祷告的时候,你似乎很少留意我的祷告,但是现在,主啊!请你听我的肺腑之言。

主啊!我的祷告达不到你面前,我并不以为怪,因为我对自己的祷告也经常漫不经心。我常将祷告当作一分差事、一项责任。当我把它“办妥”后,就轻松下来,为了少了一件事而高兴。我的祷告,就像是在尽本分,而不是与你同行。

我向你承认,这就是我的祷告。但是,主啊,我的祷告糟透了,自己却不觉得难过。人怎会希望和你讲话呢?你是那么遥远,那么神秘。

当我祷告,我的言词就像掉进了一个又深又黑的井里,没有一点回声可以叫我有确据知道它们已落在你的心田上。难道我的生命只是一个短暂的渴望?难道我的祷告只是用人间不同的言词表达出这个渴望而已?永远拥有你,就是你对这个渴望所赐永恒的答复吗?难道在我祷告的时侯,你对我的沉默是充满了无尽的应许,比我窄小心肠所能理解的任何言词,更超乎所想、更有意义吗?你若回应,是不是就变得和我一样渺小可怜了?

主啊!我猜想,倘若我的一生就是一个祈祷,而我的祷告又是这个活在你面前的生命之一部分,就请赐与我力量,将我的生命、全人献给你吧!——卡尔·拉纳( Karl Rahner,1904-1984)


    分享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