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孔子》与《阿凡达》_远牧师灵修

作者:远牧师 来源:[网络收集] 浏览:
最近这两部电影引起不少议论。《阿凡达》我看了,从头看到尾。《孔子》硬着头皮看,硬是没看完。 一言以蔽之,电影《孔子》严重丑化了《论语》孔子——我不敢说真实的孔子,仅...

最近这两部电影引起不少议论。《阿凡达》我看了,从头看到尾。《孔子》硬着头皮看,硬是没看完。

 

一言以蔽之,电影《孔子》严重丑化了《论语》孔子——我不敢说真实的孔子,仅就《论语》一书来看,孔子绝不是这个统治者那个统治者的诸葛亮,而是一位悲天悯人、正义凌然的大先贤;绝不是游走于列国之间的一个有头脑的功利主义者,而是一个超越于诸侯之上的一个有信仰的理想主义者。

 

首先,电影丧失了孔子的信仰内涵。面对大道既隐的现实,孔子怀念的,是大道之行的古风,而不仅是周朝礼仪。他崇尚尧舜禹文武周公的,是他们敬虔事天的亮节,而不仅是治国方略。孔子说:伟大崇高的尧帝啊!独尊上天为大,一心效法天道!宽广坦荡啊,人们无法形容!(大哉,尧之为君!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后来万章问孟子:尧将天下给舜,有这回事吗?孟子说:没有这回事!天子没有权利将天下给人,是上天将天下给舜的。(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天与之!)

 

若说儒家学说有哪些根深、仰止、长久之处,在此。

 

孔子本身也是一个敬虔的人,他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他说天何言哉,四季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他生病时对弟子说,丘之祷久也!在危难中他坚信:天生徳于予!

 

孔子也是一个伟大的慕道寻道者,他说,朝闻道夕死可以!他说,未知生焉知死?又说,真正知道我的,只有上天啊!在弟子们眼中,天道本性已然活在孔子身上,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孔子之根深、仰止、长久,在此。

 

电影孔子身上有一丁点儿这种崇高的天道底蕴吗?没有。难怪观众一点儿也不明白孔子到底在忙活什么?更不晓得是什么东西驱使他竟像殉道士一样执着?

 

其次,电影回避了孔子的道德批判。孔子生活在一个人欲泛滥、人智嚣张、礼崩乐坏、道德崩溃的时代。对此进行批判、引导直到无奈、哀叹,这是孔子一生的主旋律。他有点儿像一个人的良知面对肉体放肆的冲动时那种清醒的痛苦。孔子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又说,谁能不经房门而走出房间呢﹖为什么没有人走我这条道呢﹖他的学生子路说:我们的主张行不通,早就很明显了啊﹗

 

孔子深知时代性道德崩溃的根源是悖逆天道,以至于晚年他概括说:天下无道已很久了﹐我行道的希望也破灭了。(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这种极像今日光景下高屋建瓴的批判情怀,电影里有吗?没有。所以观众一点儿也不明白,为什么孔子德高望重却处处碰壁?为什么他深受世人敬重却屡遭世人拒绝?根源就是罪啊!罪的权势啊!

 

孔子之根深、仰止、长久,在此!

 

禀受天道之光、传承上古道风、发端仁爱心怀、指责时代罪恶、明知不可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才是孔子之为孔子的根据!只有在这个底色上,《论语》中那些道德箴言才会闪闪发光,而不会沦落为迂腐滑稽之谈。

 

电影孔子一方面完全扼杀孔子的神圣信仰内核,另一方面却把孔子身上几乎所有俗气的东西(作为一个人他也有不少),搜罗堆积出来。当年人们嘲笑孔子的,累累如丧家之犬,电影倒是成功地拍出来了!只是作者一直没告诉观众何以至此。为什么?因为作者自己也不知道啊!

 

电影中放荡美女南子在极尽勾引失败后对孔子说,许多人了解你的痛苦,却少有人理解你痛苦中持守的境界(大意)。这个境界是什么?难道只是面对美女坐怀不乱的坚贞操守吗?把“朝闻道夕死可以”这句话,硬插在这当儿叫孔子说出来,真叫人哭笑不得!

 

对历史人物见仁见智并不奇怪。但这部电影对孔子的歪曲是时代的产物。浮躁、享乐、急功、近利、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作者观众概莫能外,如此光景下,谁能真正理解孔子呢?即使有人理解了,谁能拍出来呢?即使有人拍出了率性与天道的孔子,谁会喜欢他呢?谁会觉得自己需要他呢?这个世代能安静下来聆听孔子对自己罪恶的指责吗?恐怕孔子在天之灵只能像当年一样说:知我者其天乎﹗

 

阿凡达是一个臆造的、野蛮的故事,里面却有真实的、文明的因子,就是简单得用不着诠释的良善、爱、公义。电影孔子是一个古老的、文明的故事,里面却有现代的、野蛮的要素,就是诡诈、罪、功利。

 

在俗中,圣者也会被弄俗。作为一个尊重中国文化、敬重孔子的学者,我不能不遗憾地说,电影孔子太俗了,无异于以当代人的浅薄无道来折磨孔子。当然,也许今人压根儿不配拍孔子。

 

最后来看电影开头那句话:“衰老了,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礼乐仁和的梦想,只能托付给未来了”。前一句原文出自《论语/述而第七》:“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接下来是“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不是“礼乐仁和“字样,更没有“托付给未来”的意思。这个“仁和”加“未来”的含义也许在今天,可出处在哪里?不知谁能查到,望告。

 

参考博文(古道天风)

孔子的敬虔

孔子的亮光

我的更多文章: (2009-12-10 08:48:08)(2009-12-02 14:50:01)(2009-11-12 23:20:10)(2009-11-11 14:02:17)

1


    分享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