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必须适应不同的文化灵修

作者:提摩太?凯勒 来源:恩典在线 浏览:
您当前看到的这篇文章共计有4361个字 本资料来源网络,仅供参考使用,版权归原创所有 福音必须适应不同的文化 我们在“宣教使命和处境化(Missional and Contextual)”里谈过这点:我们需要在此强调福音不可能有一个通用的标准呈现方式,因为不同的文化差异甚...

您当前看到的这篇文章共计有4361个字


      本资料来源网络,仅供参考使用,版权归原创所有       


福音必须适应不同的文化

我们在“宣教使命和处境化(Missional and Contextual)”里谈过这点:我们需要在此强调福音不可能有一个通用的标准呈现方式,因为不同的文化差异甚大。

保罗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歌林多前书1:22–25节,保罗说,当他向希腊人布道时,他用十字架的“愚拙”来对抗希腊文化中的哲学偶像,然后他呈现基督的救赎才是真正的智慧。当他对犹太人讲话时,他用十字架的“软弱”来对抗犹太文化中能力和成就的偶像,然后他呈现基督的救赎才是真正的能力。保罗的福音有两个不同格式:一个是为相信旧约圣经的人(他们以为自己在审判日可以靠自己的功德称义)度身定制、另一个是为不承认圣经的异教徒量体打造。

保罗这两种方法也可以在使徒行传他的演讲中看出来。有些演讲是给犹太人的,有些给异教徒。路加在三个地方总结保罗如何传讲福音。

·在使徒行传 13章,保罗向犹太人和敬畏上帝的外邦人交通福音。

·在使徒行传 14章,他向没有受过教育的异教徒讲话。

·使徒行传 17 是一个摘要,记录他如何向哲学家和受过教育的异教徒布道。

我们看到,保罗的听众有不同的理解能力和不同的信仰,保罗就此用不同的方式向他们讲福音和为福音辩护。明白这一点,对我们很有帮助。

1.保罗给犹太人和敬畏上帝的外邦人传的福音(使徒行传13:13–41)

使徒行传 13:16–25节,保罗借助了受听众尊重的历史权威。他用这些权威来提醒他们我们需要被拯救;并且拯救是因着恩典,通过上帝所差遣的比那些权威更伟大的拯救者实现的。然后他提醒他们:圣经已经预言了最终的伟大救主就是施洗约翰认作耶稣基督的那位。最后,在31节,他说多人亲眼见到基督复活(彼得总是这样作见证)。保罗所传的福音是:

a)耶稣的出生、死亡符合圣经关于弥赛亚的预言,

b)最伟大的先知、施洗约翰承认耶稣是弥赛亚,

c)我们有证据说明基督身体复活是真实可信的。

保罗有力地说明:大卫后裔复活是在诗篇2:7,以赛亚书55:3,以及诗篇16:10所预言的,大卫说上帝必使那位“圣者”不见朽坏。保罗问道:既然大卫确实朽坏了,那怎么可能又不见朽坏呢?他推理说:从大卫的直系后裔中必出来一位弥赛亚,他要复活并永不见朽坏(36–37节)。福音的中心不是有一位教师来告诉我们如何拯救自己;而是有一位救主亲自来为我们就死并复活。

最后,保罗给听众一个选择。他说在耶稣里我们可以接受“赦罪”,这是给“一切信靠这人的”(38–39节)。他接着引入他最有名的词“称义(justification)”,他坚称我们可以被“称为义”——就是在上帝面前成为正义——而途径是相信基督为我们降生受死(39节)。然后保罗提出警告。他说:靠遵守“摩西的律法”,我们不能在上帝面前称义(39节)。最后,他勇敢地宣告那些轻慢上帝在基督里所成就的大事的人必要灭亡(41节)。

2.保罗给没有受过教育的异教徒传的福音(使徒行传14:15–17)

虽然这篇经文是保罗讲话的简要总结,但我们明显可以看出他的话和以前大不相同。

首先,两次讲话在引用权威帮助辩论这点上有所不同。在使徒行传13章,保罗借助听众承认的两个权威:圣经和施洗约翰。那些在使徒行传14章的异教徒不认识也不相信希伯来人的圣经,所以保罗借助他们看得见的自然界向他们讲道。首先他指出创造的伟大,向他们显明这一切必有一位造物主上帝(“那创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永生上帝”16节)。然后他指出上帝伟大的护理,解释说在自然界中这样伟大的力量中间,他们却不缺乏食物和“喜乐”(17节)。他们接受了一切生活所需。换句话说,保罗没有基于圣经(“特殊启示”)来推理,而是从人们看得见的自然世界和生活(“特殊启示”)来论证。保罗的基本推理好像在说:“你看这个,看那个,看这个世界和你的生活。我告诉你——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一位上帝,是他创造了这一切,是他管理着宇宙中的这一切。”

第二,两次讲话在对福音内容要点的强调和长度上有所不同。在使徒行传13章,保罗对上帝的本质和基督的位格和工作讲得不多。而在使徒行传14章,他则特别强调上帝的本质。保罗说明不可能存在很多个上帝——每个管辖的区域有限制、能力也有限制——而是只有一个上帝,是他创造了所有一切(15节),而他对一切都有绝对的权能(17节)。

这篇演讲的摘要显示:当保罗说“他在从前的世代、任凭万国各行其道”(16节)时,他确实暗指的是基督。这意味着现在有一件重要的事已经发生了。在17:30–31节,保罗说“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上帝并不监察,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要借着他所设立的人。”正如他在使徒行传17章所为,保罗指的很可能就是上帝差遣到世上的那一位。

我们总结一下,保罗在使徒行传13章假设听众总体而言认识上帝是谁,所以他把重点放在描写耶稣上。与之形成对比,为使徒行传14章的听众着想,保罗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来讲述上帝的本质,作为传福音的基础,而他没有花很多时间讲述基督的工作。

第三,两篇讲话在最终的专门诉求上是不同的。在使徒行传13章,保罗告诉人们停止靠律法在上帝面前称义,要指望基督的工作(13:39)。这是给道德主义者的福音。保罗在说:“罪使你们不完全、不义——接受耶稣,得到赦免。”然而在使徒行传14章,保罗告诉人们不要再敬拜“虚妄的东西”(15节),不要拜偶像。被翻译为“虚妄”的这个词意思是“空虚无用”。保罗让他们停止服事那些假神,这些假神不能满足他们。这是给相对主义者(不道德的人)的福音。保罗是在说“罪使你们成为奴隶、被捆绑、不完全——为了真实和自由,接受基督。”保罗描述上帝的特征是 “活的”(15节),这与他们那些假神的死相反;他说明上帝是“喜乐”的来源(17节),这与他们那些假神的虚空形成对比。

如果是今天,保罗会对谁说这样的话呢?对象可能是那些非常敌对宗教的人,特别是他们中间那些不道德和未受过教育者。为什么?

a)这些人没有办法从圣经中对他们说话。

b)他们非常清楚自己被捆绑在很多假神里面(烟酒赌博成瘾、很多自己无法克服的坏习惯等等)。

c)他们需要看到上帝比他们的捆绑更有能力(15节)并且看到上帝是他们追求的快乐的源头(17节)。

我们在与世俗的人们谈话时,我们必须从“他们所在之处”开始,让他们也可以看到我们所见到的世界和人生。例如,世俗的人们认为人类是有价值的,但他们不能为这一价值负责,除非他们承认上帝是价值的源头。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像保罗那样推理。我们可以开始的时候谈人类渴望爱和社交、渴望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渴望自由。不论是哪种情况,我们然后可以指向基督,在他那里有我们一切问题的解释和解决办法。

3.保罗给受过教育的异教徒传的福音(使徒行传17:24–31)

这篇讲话已经被圣经学者反复研究过了。把它与其他两篇讲话加以对比,可以得出几点结论。

注意保罗又没有诉诸圣经,因为异教徒不尊重圣经。同样注意雅典人和路司得的异教徒一样,缺乏来自圣经对上帝的认识,所以保罗不得不先从这里开始,之后讲耶稣基督的事情才有意义。我们再次看到保罗在上帝、人性、和现实世界上花的时间远大于基督的工作。

特别有趣的是,保罗教导的上帝的“两面”是直接针对伊壁鸠鲁派和斯多葛派的人生观。伊壁鸠鲁派看众神是人格化的,但这些神远离人世与人类社会无关。伊壁鸠鲁派是享乐主义者,说人生就是满足自己的欲望。与之相反,斯多葛派认为上帝是一种生命力,它控制所有事情,但它不是人格化的存在,无法认识也无法遵从。他们是悲观主义者,他们教导人生就是履行责任。对伊壁鸠鲁派,保罗说,“上帝近了,且他是法官——你不能为所欲为!”对斯多葛派,保罗说,“上帝是人格化的,他是救主——你可以认识他,得到希望和自由!”他告诉伊壁鸠鲁派不可将享受作为偶像,他也告诉斯多葛派不可将责任当作偶像。


    分享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