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鬼节这么燃?灵修
您当前看到的这篇文章共计有2684个字
本资料来源网络,仅供参考使用,版权归原创所有
“万圣节”已成为美国第二大的节日,仅次于圣诞节。每逢万圣节,美国人会花费高额购买“万圣节”的商品。这个非常世俗化、商品化的“鬼节”何以这样流行、火热?值得今日的基督徒反思。
鬼节为何这样火?
今天在美国就是所谓的万圣节(Halloween),如今万圣节在美国好像是越来越火,因为商品化的缘故,好像很多人都过。据说已经成为美国第二大节日,仅次于圣诞节。
万圣节主要的活动其实就是商品化,购物,很多人会去买很多东西,布置自己的庭院、屋子,或者给孩子、给自己买很多奇装异服穿在身上。今年的数据说,美国人今年的万圣节,大约要花74亿美元。其中仅仅给宠物、给猫猫狗狗买奇装异服,就要花3.5亿美元。每年这个时候,在微博微信上,你就能看到,很多基督徒在转“基督徒不要过万圣节”的帖子,因为这个所谓的万圣节跟鬼怪有关系,跟血腥、欺骗等有关系,对孩子没有好处,所以呼吁基督徒的家长不要让孩子过这个鬼节。
当然,万圣节的来历是跟欧洲的异教的一些传统有关系,为了平息鬼魔,就装成鬼的样子,里面是有很多吓人的、血腥的装扮、装饰。但是这个节日又被称为万圣节,跟基督教历史还是有一点关系。
因为天主教历史上,是要把异教的鬼节改造成万圣节,来纪念很多的圣徒。本来教会的用意是好的,但可能这是一个基督教影响文化比较失败的例子,如果跟圣诞节相比的话。其实圣诞节、复活节这些节日当时定日期的时候,都是跟异教的一些节日有点关系的,情人节也是。但是我想虽然圣诞节在今天也一样的是非常商业化,但最起码圣诞节里面,爱、舍己、牺牲、奉献、温情,这些东西还是正面的,就算是被世俗化以后。
鬼节的问题是跟很多怪力乱神搭上关系,这个确实是不好的,教会的弟兄姐妹会讲,圣经是教导基督徒要敬畏上帝,明确禁止基督徒交鬼,或者对那些超自然的东西有太过于不健康的兴趣,去搞交鬼或算命这些东西。
当然中国的儒家传统里也有讲“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我听说国内现在也时兴过鬼节,有很多这样的party(派对)。我觉得真的不是西方的什么东西都好,有的时候我们是学西方学到了不好的东西,所以基督徒确实是不应该去过这个鬼节。
但是,我们也要想想为什么现在鬼节会在美国、在欧洲、在全世界这么火?我想有些原因是可以想到的。在美国,随着历史的发展,今天的美国更加崇尚宗教宽容,但宗教方面也更加多元化,所以这是一个潮流。以前在美国,很难想象会看到算命、巫婆,这些都被认为是不好的,但今天似乎都是时髦的东西,哈利波特或者算命、交鬼的,这些东西在青少年里面也很流行。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因为现代人的灵性需求得不到满足。人总是有宗教信仰方面的需要,美国人逐渐背离了基督教的传统,但他们还是有灵性需要,所以很多人转而追求东方神秘主义,印度教、藏传佛教等在美国人当中,慢慢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兴趣,这表示说,他们有这样灵性的需要。
再就是,我们身处的这个所谓的E时代,虽然网络、手机、iPhone让我们好像是跟人的联系更方便,但是现代人反而精神更空虚,很多人在里面寻求刺激。以前万圣节,无非就是小孩子骗糖吃,但现在很多大人在里面也去参与,有些女的趁机穿很暴露、很性感的衣服。我知道有一个男士,他去买万圣节的奇装异服,去买一个电锯,用来吓人的,要400多美元。这真是疯了,花那么多钱去搞这些。因为可能是精神空虚,寻找刺激。其实生活里面可能有很多让我们惧怕的事情,有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心里面可能有很深层的惧怕,但是我们表现出来的却是我们喜欢去找点刺激,拿一些东西来吓唬自己。
所以万圣节这么火,对很多人来说,可能也不是有意的去交鬼、要跟怪力乱神打交道,他们只是觉得好玩,觉得刺激,觉得新奇。不知不觉中这就变成一个非常火的节日。这是一个非常世俗化、商品化的节日。有的人说,这个其实不能叫节日,只是一个伪节日。因为英文里节日叫holiday,以前都是跟圣洁(holy)、宗教的圣日有关的,但今天的鬼节跟这些完全没有关系。
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很多教会就为了怕孩子出去要糖不安全,受这些怪力乱神的影响,也举办一些活动,称之为“秋收节”,让孩子在教会做些游戏,里面有些圣经的主题等。这些当然都很好,这样至少可以比较安全,比较健康,比较正面。
但是,我想教会这样做,也还是比较消极跟被动。如果教会要主动影响文化的话,可能需要反思为什么鬼节会那么火?在这样一个灵性贫穷、而且人们对不健康的灵界的东西感兴趣的世界里面,教会要怎样去传福音,怎样把上帝的爱带给人,怎样让人能够认识真神——那位创造宇宙万物的上帝,那位愿意跟我们相交,而且是光明的,有恩典,有真理的上帝。
圣经说“爱里没有惧怕”(《约翰一书》4:18),如果人能够得到上帝的爱,能认识上帝的爱,心里面就没有惧怕,精神上也不会空虚,这样的话,也许就不会花这么多钱去找那些那么廉价的刺激,也许这是更值得我们基督徒、值得今天的教会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