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乐的流放者灵修
基督徒生命的逆向辩证
真实的基督信仰应当是愈来愈抗衡文化的。我们可能必须放弃事业、某些朋友,甚至是我们的自由,才能忠于上帝的圣灵放在我们里面的那些信念。基督信仰中的逆向辩证不断提醒我们,我们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我们所追求的是那将要来临的天地。正因为与这世界对立,我们才算与天国同调共鸣。我们拥有另一个更美的家,一个更荣耀的归宿,也因此,我们是喜乐的流放者。
我们多半并不缺乏信仰的知识,而是欠缺属灵的决定,打从心底定意不计个人后果,将已知的真理实践出来。真理乃生死攸关之事——我们愿意为之生为之死。真理若不活出来,还能如何表达?难道真理像个虚无的概念,四处漂浮?诚如克尔凯郭尔所见,摊在众人眼前的基督信仰,有一大部分仅是“诗”(“真实”被转为“想象”);但是,真正的基督教,却是将“可能之事”转为“真实”。这就是先知的角色——挑战、呼召我们顺从上帝的话。这就是基督徒人生是虚拟式人生的原因。我们若要进入基督徒人生的陈述式或是先知式的真实中,就必须让自己的感觉和渴望得着真正的改变,更确切地说,得着救赎。摩西的话常回荡在我耳际:“但愿耶和华的人民都是先知。”(民11:29;新译本)
因此,逆向辩证并非只是叫我们互相辩论,而是上帝与我们辩论,如同约伯到最后不得不承认的。此外,逆向辩证不单是要明白信仰,也要在各种日常人际关系的变化中,将信仰活出来。思索与生活、了解与行动、诗歌与预言、现世与永恒——这些不平静的张力,在显示出“成为基督徒”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单单表明个人信念与原则是不够的;倘若我们只是对信仰进行思考,对原则作出认知上的主张,便还是被关在诺斯替或笛卡尔的思想铁牢里。
诚如爱德华兹所理解的,真正对上帝的情感是恩典的情感,因为这是圣灵放在我们心中的。在爱德华兹所参与的宗教大复兴期间,太多情绪化的流露尽管不过是心理的宣泄,却也被归结为上帝的工作。同样,我们只能说,我们所持守的信念和原则,都是上帝借由他的真道和圣灵赐给我们的恩典,我们不能自己创造,我们天生也不愿意领受。事实上,基督教与柏拉图主义迥异之处,就在于我们无法假设真理就在心里,能随时借由言语揭露;而唯有上帝的圣灵将真理放在我们心中,我们才能将之表达出来。
同样,不是我们自称基督徒,上帝就会将这些信念与原则加给我们,而是随着他按每个人的名字呼召我们,它们才会逐渐发展出来。这过程的代价是经历到孤独,因为在上帝面前,我们首先是独自一人。与上帝的关系起初并不会使我们与他联合,反倒会将我们分开。故此,我们愈“在基督里”,才愈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在基督里,我们个人的独特性被卷进上帝的爱的真实当中;基督徒唯有找到真实的自我,才得与众信徒一同呈现相交之美。我们愈有把握自己在基督里,就愈能果决地按真理行事。我们独特性和圣洁生命的长成,是相伴相随的。另一方面,我们愈不理解自己在基督里的独特身份,就愈会裹足不前、妥协让步、见识浅薄,也愈会接受大众流行的共识,以跟随大众为满足,去追随别人的做法,照着传统道德的规范行事。
成为喜乐的流放者是上帝的恩赐
基督徒发现自己逐渐被世俗人文主义边缘化了,但是出埃及的主题向来是上帝百姓的真实景况。“我们在这里本没有常存的城,乃是寻求那将来的城。”(来13:14)然而,尽管独特必会带来孤单,孤单却使我们腾出生命的空间给上帝。基督徒必对喜乐有着独特的经验,因为诚如诗人所说,在上帝面前有满足的喜乐(诗16:11)。这份从个人救恩而来的喜乐,是大众没有办法给予我们的财产与礼物。有时候,这份喜乐正如盲人牧师马德胜在圣诗《伟大的爱》中所写的,是“借由痛苦临到我的喜乐”;不是逆来顺受,而是灵魂的顺服和扩张;上帝的爱使我们的心灵平静安稳,甚至苦难都无法动摇。只有当我们把与基督一同受苦视为一种生活的方式,才有可能经历这份喜乐。
真正的喜乐绝对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因为喜乐是一种与人分享的社会真实。如同耶稣在失钱、迷羊和浪子的比喻中所描述的,失而复得使人欢欣雀跃。喜乐所散发出的健康气息,能使他人雀跃。喜乐与快乐之间的不同,在于喜乐是透过经历上帝的爱而体会到的超然,而快乐比较像是对于有利的环境产生的内在反应。前者会带来生命的改变,后者则变幻无常。
但是,如同爱与生命一样,喜乐终极上也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临在,无法以抽象的概念予以化约。伟大的神学家巴特指出:人生的起点奠基于一项事实:生命是在时间中的运动——在某些具体的想法、心愿、关系、义务与期待的引导之下,为了渺小或宏大、新近或长远的目标而不断努力的运动。喜乐是使这种运动在某一或某些时刻主观上而非客观上停下来的一种形式,意识到人在这种运动的完成中体会自己。
换言之,喜乐的经验就像浪子回家,那是一种为了上帝的荣耀,实现我们被造与重新被造的目的。浪子在猪圈中,内心充满痛苦;在回家路上,因凝望父上帝的爱而喜乐。只要我们照着上帝的心意实现人生,就会感到喜乐;不论到了人生旅程的哪个阶段,我们都会停下脚步来享受这份喜乐,以便能重新得力,继续往前。喜乐的经验能判别我们是否朝着正确的方向,向着人生的最高目标前进。喜乐是对上帝的爱怀着期盼。倘若我们对上帝毫无盼望,就会封闭自己,拒绝喜乐涌入。
倘若我们不愿悔改,就会变得像守财奴一样,将喜乐赶出家门,自己守着生命的寒冬。我们唯有悔改——意识到爱的存在——才会掉转旅程的方向,进入生命的夏日。我们可以用款待的态度和亲切的举动,来创造喜乐的机会。正如电影《芭比的盛宴》所描写的那样,款待的善举是如此美好。我所认识的一位朋友,喜欢送瓷器给基督徒夫妇,她致力于在大城市中提倡款待的举动,犹如在黑暗之处点亮蜡烛。安息日也是庆祝从主所领受喜乐的一大机会。以色列人的宗教生活包含许多节庆,而基督教群体也持续充满着过节的喜乐。喜乐的确是从上帝而来的真实社会经验;我们必须将它分享出去,实践关于它的格言:“和我一同欢喜快乐吧。”
真实的喜乐也会将公义表明出来。一旦丧失个人诚信,必会失去喜乐。牺牲良知而要获得喜乐,这根本办不到。终极而言,我们所庆贺的是对上帝的敬畏,以及他借话语向我们和邻舍表明的福祉安康。唯有上帝所喜悦的事,才会让我们体会真实的喜乐。此外,真实的喜乐也是效法基督,因为圣父早已宣告:“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路3:22)圣父晓得圣子将透过承受苦难,使他得着完全的荣耀,而耶稣为门徒祷告时,亦是这么说的:“叫他们心里充满我的喜乐。”(约17:13)相较于我们絮絮叨叨的抱怨和不肯舍己,耶稣的祷告内容真是令人惊叹。我们确实需要德国敬虔主义者格哈特的圣诗来启发、责备我们:“我的心哪,你要向前!寻求喜乐!”而这份喜乐的根基,就是背起我们的十字架,在耶稣的爱里跟随他。
故此,我们所期盼的喜乐是属于终末的永恒喜乐。我们在世上稍稍瞥见永恒的喜乐,从此便无法仅以现世为满足,因天堂才是我们的归宿。喜乐是一种新的存在方式,新的自我奉献方式,使我们举目望向永恒,领受超越世俗事物的眼光,并且因着上帝的缘故而乐意接受苦难的操练。只要我们借着圣灵住在圣父和圣子的里面,就会使耶稣的祷告得着满足:“是要叫我的喜乐存在你们心里,并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约15:11)你我虽然未曾见过耶稣基督,但是正如使徒彼得所言,因为我们信靠他,“就有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彼前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