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浪子到父亲——读《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随笔
本站提示:资料来源网络,仅供参考,谨慎分辨
从浪子到父亲——读《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i]
人子耶稣,讲了一个比喻。
画家伦勃朗,根据这比喻画了一幅画。
作家卢云,被这画吸引,就有了这一本书。
一口气读完这本《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内心不禁感慨,卢云,有口皆碑的灵修大师,其功力真是深厚。他让人不得不正视自己的内在,不得不反省自己的光景,也不得不回应自己的责任。小儿子、大儿子、父亲,比喻中的三个人物,就是每个人过去的、现在的及将来要成为的。
书的自序与前言中,作者交代了邂逅画家的画作宣传后,内心深处的情愫被激发。见了原作后,“沉迷”于其中,难以“自拔”。生命历程在“小儿子的迷失与归家、大儿子的冷漠与认同、父亲的慈悲与责任”三个阶段前行。对画作的一再审视,让生命不断蜕变与更新,就有了本书的写就。
全书逻辑紧密、层层推进,督促人去认清与反思自己,引导人在神前归正与成长。
小儿子,被称为“浪子”的就是他。过去,他曾冒犯父亲,视父亲如已死,“将当得的产业分给我”。他摆脱父亲的看顾,走向远方。寻觅后,发现生不如死,此时,他觉悟自己是“父亲的儿子”,毅然回家。画中的他如婴孩般单纯的伏在父亲的怀中,被爱接纳。
这小儿子是谁呢?
是画家,经历了风花雪月的狂妄、经历了多苦多难的沧桑后,他倦了,安息在父的怀中。
是作者,在外的飘荡、在世的劳碌,难免为忙而忙,回到父那里才是生命真正的归依。
是世人,我们都如羊走迷,偏行己路。为名、为利、为梦、为活着,岂知我们的所有不能证明我们的所是,在神以外的一切不能满足我们的内在。“我们是你所造的,惟有回到你的面前,才有真正的安息。”
是耶稣,他被离开,经历人所经历的,为要体恤人、担当人的软弱、引导人归回。
是我吗?不仅之前原是失丧,被主找回,就是现今也常“嘴唇皮亲近,心却远离”,如马大般忙碌的服事着,可缺少那本不可缺少的一件事,就是“选择那上好的福分,没有人能夺的福分。”
归家。
大儿子,一个愤怒者,一个抱怨者。他愤怒“父亲的喜乐”,也愤怒着“弟弟的礼遇”。
此大儿子是谁?
是耶稣时代的法利赛人与文士,面对罪人的归回,他们不仅冷漠,而且敌视着。
是画家有所的经历。
是作者隐藏在内心那对神爱的不解。
比喻的结尾是开放式的,大儿子面对父亲的邀请,他可以选择同乐,也可以选择继续活在不快之中。而画作中的大儿子定格在一旁,冷眼漠视着父亲与弟弟。
大儿子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如何抉择?
耶稣,也为长子。他却甘心背负“弟弟们”的罪孽,为得是领众子归向父神,他与父同工,遵行父的旨意。这不正是我们要效法的吗?
父亲,是受苦的,因为有爱,且是无条件的爱。
神在创造人类时,选择了为人之父,就意味着选择了受苦。
画中的父亲柔和且又有力,作者对画作中父亲双手的观察入微细致,而阐述的真理深邃感人——神既为父,又为母。
儿子归回后,最终要成为父亲的。这是生命的必然。
为“父亲”的召命,在作者的内心响起,也提醒着蒙恩的我。
“你们要慈悲,像父那样慈悲。”这是耶稣的吩咐,也是书的高潮。
熟悉的比喻,深刻的灵修。
读它吧,它不厚。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