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罗马书》(一)随笔

作者:黄晓远 来源:新浪博客 浏览:
本站提示:资料来源网络,仅供参考,谨慎分辨 《罗马书》概论 罗马书被列在保罗书信之首,这是正确的。因使徒行传的记载,到保罗抵达罗马后完结。新约圣经的书信部分,由保罗...

本站提示:资料来源网络,仅供参考,谨慎分辨


《罗马书》概论

罗马书被列在保罗书信之首,这是正确的。因使徒行传的记载,到保罗抵达罗马后完结。新约圣经的书信部分,由保罗在探望罗马信徒前写给当地教会的一封信作开端,这编排既自然又合理;同时更重要的是从神学的角度来看,罗马书是神话语里最具系统的基督教神学着述,被誉为新约中之新约,是新约圣经中最重要的一卷。

一、罗马城与罗马的犹太人

罗马城建于主前510年,为罗马帝国之首都,七山环绕,为当时最大和最重要的城市,是东西文化商业交流的大中心。历代该撒均居此行政,一切把那庞大的罗马帝国予以控制的权力都是从它那里出来的。所有的道路都通罗马,也以罗马为出发点。罗马的影响力达到所有人的身上。在使徒世界布道的异像中,对这城的战略重要性,是不会不知道的。

1、统治:保罗写罗马书的时候,尼禄是罗马皇帝。尼禄是一个很特别的人,一方面他有很冲动,有时做事缺乏理性;另一方面,他又有治理行政的天才,善用贤能。当时掌管朝政的正是斯多亚派的哲学家辛尼加及布拉斯,斯多亚派人的人生伦理以清廉着称,因此很得民心。所以尼禄统治罗马的初期,天下太平,人民生活安定,人都以作罗马公民为荣。保罗生为罗马公民,在传福音的旅程中,多次因他的民籍受到保护(参徒16:37,22:27)。

2、人口:罗马城大部分位于提伯尔河的左岸,离地中海约十五哩,是个人口稠密的大都会。根据一九四一年在奥施亚(Ostia)出土的一块统计碑记所揭露,在主后十四年亚古士督死时,罗马城的居民,竟达410万之众呢。

这种人口集中的现象,引起了豪华与简陋,尊贵与卑贱,富足与贫穷为强烈之对照。约总人口一半以上的奴隶,虽劳役却被人轻视;而贵族对劳力深感讨厌,他们渐趋玩世之物质主义,均尽情享受,其娱乐包括戏剧、角斗、酗酒等。城内诸色人等都有,而每一种人都把自己种族的一连串罪恶带来。

3、宗教:因背景之交杂,宗教文化皆为多神论之物质主义,是埃及、希腊,及本色罗马宗教之大混合。有敬奉埃及神伊西斯和色拉皮的庙宇,尼禄自己也敬拜叙利亚女神亚斯他录。不过各种崇拜都渐渐衰落,这给犹太人所宣扬的伦理一神教以进入的机会。

4、犹太人:犹太人何时开始移居罗马,不太容易考证。在主前一百六十多年前,犹太原是亚兰的属国,与罗马没有什么关系。但后来,犹大玛喀比领导革命,摆脱亚兰人的统治而自立,为避免受攻击而差使者去和罗马立约,以倚靠罗马帝国的保护(参看马加比上8:17-22,20:1-4,15:15-24)。不过没有证据证明有显着数目的犹太人在那里迁到罗马去居住。

在主前六十三年,罗马该撒潘培(pompey,也有译庞贝)率领大军征服了犹大地,攻陷耶路撒冷城,改犹太为行省,命安提帕底治理犹太全国。同时把许多犹太人掳到罗马,成为罗马人的奴隶。但这些奴隶坚持犹太教的生活方式,常常不受罗马人的欢迎,因而被释放得了自由。

在主耶稣和使徒时代,罗马的犹太人可能已经很多。在革老丢作罗马皇帝时,犹太人引起了罗马人的顾忌(可能由于宗教或经济原因),在主后52年左右,他下了赶逐犹太人的命令。亚居拉和百基拉就在这时被赶出,在哥林多遇见了保罗,一起同工(徒18:2)。革老丢去世后,驱逐犹太人的命令停止了,很多犹太人,包括许多基督徒又回到了罗马。

保罗被囚于罗马时,由于犹太人勤俭善贾,所以颇受善待。有好些犹太人聚集到他那里听道(徒28:17-30)。

二、罗马的教会

1、 教会的起始日期

基督教在什么时候首先传进罗马,实在无法确定,当保罗写罗马书时,在罗马的会众必定早已存在若干年了,因为保罗告诉他们,“这好几年”来,他都想去探望他们(15:23)。按十六章的问安语,可见当时罗马教会最少有三个家庭或三处的聚会。保罗都算他们为罗马教会,即1)百基拉和亚居拉家里的教会(罗16:3);2)亚逊其上等人(罗16:14);3)非罗罗古等人(罗16:15)。此外按腓4:22,保罗又提及“在该撒家里的人”,似乎暗示另有些在王官里的信徒。

2、教会的起源

罗马教会是谁设立和怎样设立的? 有下列各种推论。

1) 彼得创立说

据此说,彼得自监狱蒙天使释放后(A.D42),便失去踪影(徒12:17),其实他是到罗马去,在那里创立罗马教会,并牧养该区凡25年之久,这是罗马天主教之观点。

此说不可靠之处有六:(1)缺乏历史支持;(2)与徒15:6;林前9:5;15:6之历史有冲突;(3)缺乏新约支持;(4)若彼得创立罗马教会,保罗致罗马教会书信时,必定提及他的名,事实相反;(5)保罗在罗马所写之四卷监狱书信未提及彼得;(6)与罗15:20之原则有矛盾。

2) 五旬节圣徒创立说

这主张认为五旬节后,从罗马来的犹太人(徒2:10)把福音带回罗马去,建立教会。

反对此说之理由有三:(1)缺乏经外历史支持(可能他们定居在耶路撒冷);(2)缺乏新约支持;(3)与教会内信徒的成员有冲突(若是他们建立,教会的信徒应大半是犹太人,事实非然)。

3) 哥尼流创立说

义大利百夫长哥尼流归主后回罗马创立,此说之无凭不用反证。

4) 四散门徒创立说

这推理出自徒8:4,指司提反殉道后,门徒四散传福音直至罗马;但此论无史实佐证或暗示。

5) 家庭教会演变说

根据此说,罗马教会源自一些信主的家庭,他们在不同时间,因不同原因搬迁到罗马定居,后找到同样信主的人,便组织正式教会(注15),故此说又名东方教会西迁说 。

支持此说之论据有三:(1)徒28章显出教会与会堂彼此分开(指因由东方教会信徒所建立);(2)东方教会(如安提阿、以弗所、哥林多)皆以外邦信徒为主(故能解释罗马教会之成员以外邦人为主);(3)罗16章显出保罗之朋友迁居至罗马。

顾约瑟牧师认为罗马教会建立是:1)生命的繁殖力(基督教是生命的宗教);2)福音的自传力(福音本是神的大能)。

3、罗马教会的成员

当保罗写此书给罗马教会时,该教会已成立多年了(参罗1:8,15:23-24,16)。究竟罗马教会之信徒以外邦人或犹太人为主呢?

从书之内容可见,外邦之气味(参1:5、13,6:17,11:13,15:14-16等)与犹太之气味(参4:1,7:16,8:15,9:10等)同样浓厚,但究竟孰重孰轻?虽然书内1)旧约的引用;2)律法之引用;3)9-11章之目的等,均指出是犹太人为对象,但在严格分析下可鉴定本书的对象多半是外邦信徒,理由如下:1)作者宣称是外邦使徒(11:13加2:9);2)开启引言段落之重点(1:5,6,13);3)对本国子民的称呼,保罗用“我”而不是“我们”(例9:3);4)15:27指出外邦人参与支持犹太人的工作;5)15:19,指出所有外邦教会均源自耶路撒冷母会 。

罗马教会外邦信徒为众的主因,可能是因为革老丢赶逐犹太人离城后,犹太信徒大为减少。后虽尼禄重准他们归回,但犹太人前车可鉴,故归回的不多,如此便构成罗马教会外邦多于犹太之成分了。

三、罗马书的作者

罗1:1明说是保罗写的书信。这一立场今天普遍被学术界接纳,甚至许多新约学者认为罗马书的作者是一个不必再讨论的问题。一百多年前几个不承认保罗为本书作者的主论,今天被称为新约研究的怪现象。按全书内容来说,不论是救恩的理论,辩证的法则与作者的属灵造诣,都很自然地使人相信,保罗是最合格的作者。同时教父引用本书的见证,及历史事实的印证,皆与保罗写作本书的立场相符合。综合以上所提,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保罗为本书的作者,连异端者马吉安(Marcion)亦承认本书是保罗手笔。

有人提出本书末章,作者向许多人问安,显见作者必定是到过罗马的人。可是保罗这时还未到罗马,所以本书或本书末一、二章大概是别人写的。但这一点也不成问题,因为当时的罗马城是罗马帝国的京都,各地人民来往迁徙无常,如亚居拉、百基拉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本来住在罗马,后来搬到哥林多(徒18:2),在保罗写本书时,他们又搬回罗马(罗16:3)。又如16:5的以拜尼土原是“亚细亚初熟的果子”,可见必定是在亚细亚信主,或原是亚细亚人,却迁居于罗马。所以保罗虽未到过罗马,却因有许多在别处信主而认识保罗的信徒,移居罗马,因而保罗在信末向他们问安。

保罗(希腊名,意为微小),又名扫罗(徒13:9,意为问神,犹太名),自母腹已被神分别为圣(加1:15耶1:5)。查考他的人生,可分三个时期:

1、 自出生到被召:是学习时期,受特别之造就

1) 血统: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属便雅悯支派。腓3:5

 

2) 国籍:他的父亲已入罗马籍,所以生为罗马人。徒16:37

 

3) 宗教:是法利赛人,自幼就是犹太教中的热诚分子。腓3:6-7加1:14

 

4) 学业:师从大拉比迦玛列,同时循犹大律(每人学成一艺),学成制造帐篷之艺。徒22:3

 

5) 迫教:极力逼迫基督教,这也正是其后忠勇热诚,为道舍命的所感。徒7:58,26:9-11提前1:15-16

 

保罗人生的第一个阶段是神为他特别预备的阶段。如同摩西学习埃及一切的学问;苏佐扬牧师,七个博士的文凭。真是文士入教,从他库中拿出新旧两样的东西来。

 

2、 自被召到被差:是灵修时期,得奇异之灵恩

1) 基督的显现:

 

2) 真理的彻悟:

 

3) 圣工的实习:

 

 

3、 自被差到殉道:是工作时期,建伟大之事业

1) 传扬基督福音:

 

2) 建立外邦教会:

 

3) 阐明真理奥秘:

 

4) 培养青年同工:

 

最后被囚在罗马狱中(第二次,提后4:6-8),为主殉道被杀。

 

保罗的三个时期告诉我们,要更好的被神使用必须要好好的预备自己。俗话说:只怕业不精,不怕没人请。

 

附:保罗生平年代简表

年代(月/日/年)

事           

经文(使徒行传)

35夏

保罗归主

9:1-7

35夏-37夏

保罗在大马色与亚拉伯

9:8-25,加1:16-17

37仲夏

保罗首访耶路撒冷

9:26-29,加1:18-20

37秋

保罗赴大数、基利家

9:30,加1:21

43春

保罗到安提阿

11:25-26

47秋

保罗送捐项到耶路撒冷

11:30,加2:1-10

47秋-48春

保罗在安提阿

12:25-13:1-3

4/48-9/49

保罗第一次旅行布道

13-14章

49秋

耶路撒冷大会

15章

4/50-9/52

保罗第二次旅行布道

15:36-18:22

53春-5/27/57

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

18:23-21:16

5/28/57

保罗在耶路撒冷

21:13-23

6/3/57

被捉拿在公会前辩诉

21:26-23:35

6/9/57

在腓力斯前辩驳

24:1-26

6/57-8/59

在该撒利亚监中

24:27

8/59

在腓斯都前辩驳

25:7-12

8/59

在亚基帕王前辩驳

26章

8/59-2/60

赴罗马,第四次旅行布道

27章

2/60

到罗马

28:1-16

2/60-3/62

在罗马狱中

28:17-31

62-67

保罗被释后第五次旅行布道

教牧书信

68春

保罗为主殉道

教会传统

 

四、罗马书的写作时地

在罗15:19、23,保罗说他在马其顿以东已经把福音传遍了,甚至他说:“如今在这里再没可传的地方,”可知当时保罗已经不只一次在亚细亚、马其顿、亚该亚等地工作,所以这封书信应该写在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的末期。

从罗15:25可知保罗预备将马其顿和亚该亚教会的捐款带回耶路撒冷,供给圣徒与穷人,在林后八至九章,保罗勉励哥林多教会把捐款预备好,他去的时候可以把钱送去。这两件事互相吻合,所以本书是写在哥林多后书之后不久,就在还没回到耶路撒冷前写的,大约是主后56-57年。

本书16:23保罗替那接待他的该犹向罗马信徒问安,可见本书写于该犹家。而该犹是哥林多人(林前1:14)。另外在罗16:1中保罗特别介绍一个女执事非比,非比是坚革哩人,坚革哩是哥林多东南面的一个港口。这时非比预备到罗马去,保罗一方面向罗马教会介绍她,一方面也请她顺便带这封信去。因此,保罗在哥林多写的这封书信,是顺理成章的的事。

罗马书的笔法平稳,组织周密,推理严谨,显出保罗写作的时候心境平和,没有外在的搅扰。保罗在第三次旅行布道的末了,经过以弗所的风波,来到哥林多,在那里住了三个月(徒19:23-20:2)。在这里他有一段很安静的时间,很适合写罗马书这样的材料。保罗写本书时,提摩太与他同在(罗16:21)。路加告诉我们,保罗在哥林多时,提摩太是和他在一起(徒20:4)。从以上各方面的见证,我们可以断定罗马书是保罗在第三次旅行布道的末了,即主后56年冬或57年春,在哥林多写的。

这信是报给一位名叫德丢的基督徒笔述出来的,而德丢在信中竟可以使用自己的名义,添上一句候安的话(罗16:22)。

持信人为非比(坚革哩的女执事,16:1)。

五、罗马书的宗旨

罗马书是一封比较特别的书信。保罗在写本书以前没有到过罗马,罗马教会和保罗也没有特别个人关系,保罗也没有提到罗马教会面对任何特别严重的问题。保罗其他书信多半是为要处理教会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哥林多书,甚至于写给没有见过面的歌罗西教会的信,都是为解答一些信仰问题或处理一些基督徒生活上的问题。保罗为什么要写这么长的书信呢?

有人认为罗马书的目的是为要解决罗马教会中“信心软弱的”与“信心强壮的”两者间的冲突,但多整本书的结构与重点来看,这问题不可能是保罗写整本罗马书的重要原因。

写内容如此丰富的书信,保罗心中可能有多方面的思想,这是很自然的。让我们根据书中的一些内容,从几个角度来看。

1、   从福音的策略来看

保罗自己定了志向,不在基督的名被称过的地方传福音(罗15:20),在第三次布道旅程完成以后,在希腊以东的地方,福音已经传遍。作为外邦的使徒,保罗计划把福音传到更远的西方去。按着次序,希腊以后应是罗马,但现在罗马已经有了教会,所以保罗的目标是到西班牙去传福音(罗15:23)。

从过去的经验看,神工作的方式是在一个地方把教会建立起来,使这教会成为福音的根据地,把福音传到更远的地方去。保罗是从安提阿被差遣出去的,显然是安提阿教会支持他的布道事工,而他也是向安提阿教会负责,所以每次布道结束时,一定要回到安提阿向教会报告(徒14:25,18:18、22)。现在保罗要到西班牙去传福音,按当时旅行的情况,保罗很难每完成一个工作就回安提阿去交待。所以在去之前,他需要找到一个距离较近的教会作为他的根据地。罗马已经有了教会,如果愿意那是最理想的。因此保罗写这信预备他们。在罗15:24,保罗差不多已经说明了,他希望到了罗马和他们有交往以后,他们能给他送行。

2、   从真理的栽培来看

教会有责任支持传福音的工作,这是当然的真理。由于罗马教会并非保罗所建立,保罗清楚他们教会没有这方面的教导,稍微提醒还不够,需要使徒把整个真理向他们讲解。

同时在另一方面,一些传讲错误教训的人,特别是一些犹太教的人,他们所传的已使帖撒罗尼迦教会受搅扰(参徒17:1-15),他们会不会继续西行到罗马传讲他们的教训呢?为了预防罗马受到搅扰,保罗特写了这封书信。这样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明白为什么本书中的教义,特别是因信称义及救恩的真理,会讲得那么详细。

3、   从环境的预备来看

坚革哩教会的女执事非比要往罗马去,保罗因他的身份及他在罗马认识那么多人,所以写信介绍她。又由于保罗的福音计划,需要罗马教会作预备工作,当时信件来往不方便,既然有一位姊妹要到罗马去,保罗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叫她捎信向罗马教会解释他的计划。

4、   从圣灵的启示来看

不论环境和需要多么大,使徒的行动是受神掌管的。为了后世教会的需要,特别是明白基督教神学和有关救恩的真理,罗马书是不可或缺的一本书。所以神藉着圣灵感动使徒写下这书,作为整个教会真理的教导根据。在思想整个罗马书写信原因与目的时,绝对不能忽略圣灵的启示工作。

六、罗马书的特征

1、是书信中最系统性与逻辑性的论文:推理性极强,用希腊问答式的教导对读者进行教训,给人留下深入而不可磨灭的印象。

2、引用旧约预言61次,也胜过所有书信引用之总和。

3、与加拉太书为宗教改革时期最富影响力的二卷,它被誉为马丁路德反抗天主教之武器。马丁路德曾言:基督教只要有约翰福音和罗马书就不致消灭了。

4、在所有的书信中,神学最为广泛及深奥,文学最优美及严谨。马唐纳说:“罗马书是经典着作。对未信的人来说,本书清楚地揭示他们有罪、失丧的本质,以及神拯救他们的公义计划。初信者可以从书中学到他们是与基督同证的,和如何藉着圣灵的能力得胜。成熟的信徒会感到乐趣无穷,因为所涉及的真理范围很广阔,包括教义、预言和实践。”

5、单在引言(1:1-16)内已是一篇小论文 ,或小系统神学。

6、影响后世极深,特别在古圣徒归主或生命改变上。

7、钥字包括义 、律法 、福音 、罪 、死、肉体 、相信等。钥节为1:16-17。

七、罗马书的地位

1、是新约之中的新约:是新约27卷圣经中的精华。这书是把耶稣的一生集中起来,也就是将神完备的救恩加以理论化、系统化、总结化、实践化,所以说是新约中的新约。也是理解其它圣经的基础。特别是旧约,不然容易触犯原则。

2、是基督信仰的基础:本书将因信称义的原则告诉我们。这因信称义纯的正信仰也是宗教改革的核心。(教会到了十六世纪时,已堕落到一个可怕的地步。马丁路德、加尔文,就是掌握这个原则进行宗教改革,使教会回到使徒时代的纯正信仰中。)明白该书能谨防异端攻击。当记得,明白得救的原理是每位神工人所必须的。不然,容易会触犯教义。

3、是建立教会的蓝图:在圣经位置中本书在书信的第一封,设在使徒行传后(福音传开了,教会也建立,需要健全),说明它的重要性。福音传开后,也就是说教会建立以后,该如何建好教会,如何进一步进行属灵的建造,使教会走向成熟,当注重本书。

4、是信徒灵程的指标:本书是保罗多年来蒙恩经历的一个总结,也是他属灵生命成长、老炼、成熟、丰盛的一个总的回顾和写照,是他经过多年的祈祷、读书、受苦、与人辩论真理、领受启示的丰苹盛果。所以本书有其特别深刻的重要意义,不仅是教会史上的明灯,也是信徒灵程的实际指标。

5、是教义神学的精华:该书是保罗所研究过的系统神学或教义神学。1-8章:救恩哲学,人如何能在神前称义、成圣、得胜,是因神伟大奇妙的作为;9-11章:历史哲学,将以色列人的从前与将来,总结归纳化。讲到以色列人历史失败的根本——离开上帝,他失去救恩的根本原因——不信耶稣为基督,最后,神怎样记念与亚伯拉罕的约。12-16章:行为哲学,即基督徒的实际生活和行为的准则,对神、对自己、对人、对仇敌、对执政者等等的关系。

6、旧约精神的发挥:罗马书多引旧约圣经中的经文,胜过所有的书信引用旧约的总和,用旧约证明新约的教义真理,用新约来解释旧约的精神。通过该书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旧约里面神一切的应许、预表都由耶稣来成全,耶稣即是神所应许的基督,先知所预言的弥赛亚。(全书引用旧约61次。第10章仅21节经文,引用旧约就达11处)。

八、罗马书的章题

为便于记忆,每章用一个标题,实在是一件很美好的事。现将陈终道牧师对于各章的标题摘录,如下:


第一章——外邦人的罪

    第二章——犹太人的罪

    第三章——普世人的罪

    第四章——亚伯拉罕称义

    第五章——亚当与基督

    第六章——罪奴与义奴

    第七章——善恶律之争

    第八章——圣灵与肉体

    第九章——窑匠与泥土

    第十章——信道与传道

    第十一章——橄榄与野橄榄

    第十二章——活祭与事奉

    第十三章——顺服与爱心

    第十四章——食物与信心

    第十五章——开荒的心志

    第十六章——举荐与问安

0


    分享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