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章:毕士大神迹的启迪随笔

作者:黄晓远 来源:新浪博客 浏览:
本站提示:资料来源网络,仅供参考,谨慎分辨 毕士大神迹的启迪 经文:约5:1-18 耶稣从加利利来到耶路撒冷,同往常一样,是为了来此过节的。他在安息日特别来到毕士大池旁巡视...

本站提示:资料来源网络,仅供参考,谨慎分辨


毕士大神迹的启迪

经文:约5:1-18

耶稣从加利利来到耶路撒冷,同往常一样,是为了来此过节的。他在安息日特别来到毕士大池旁巡视。在这素有“医泉”之称的池旁,五个廊子中躺着瞎眼的、瘸腿的、血气枯干的许多病人,他们在此等候水动。内中有一个人,病了三十八年,从他行动不便可猜若不是瘫痪也是瘸腿。主耶稣就近他,并问他说:“你要痊愈吗?”之后,主吩咐他:“起来,拿你的褥子,走吧。”那人立刻痊愈,拿起褥子来走了。

这一件事,原本应该获得人人欢乐、感恩、庆贺,不料,却招来耶路撒冷宗教领袖的发怒,甚至他们越发想要杀耶稣,是因为他们觉得耶稣违背了安息日。

神迹的过程与结果就是这样,相信在座诸位都有所了解。今日,我们以题“毕士大神迹的启迪”来谈论这段经文。

 

一、启迪了信仰偏差的悲惨

1、本末倒置的可悲

“毕士大池”,意为恩惠的房子,满有慈爱与怜悯的居所。这名字与池水的一特殊功用有关联,据传有天使按时下来搅动池水,当水动的时候,谁先跳入池中,无论害什么病都可得痊愈。正因如此,这里成了“绝症候诊室”,许多无望的病人在此聚集,希望水动的时候,自己能成那一位幸运儿。

事实是这样的吗?当耶稣来到池旁,所看到是廊子中躺着瞎眼的、瘸腿的、血气枯干的许多病人,还有一个虽没有提及患什么病,但就三十八年时间就很惨了。为什么“恩惠的房子”不见恩惠,只见病痛?也许你会说,是水还没有动。

想象一下水动的情形吧。当水动的时候,为了争取第一个跳入水去获得医治,大家肯定不惜相互倾轧,相互扭打,喊声、哭声、咒骂声充斥空中,那混乱的场景一定惨不忍睹。第一个跳入水的人,固然得了医治,成了幸运儿。可是有谁会为他喝彩与祝福呢?他的医治意味着他人要等下一次,而下一次又会是什么时候呢?有谁能明白他们的痛苦有多深?绝望有多大?这恩惠之家,此时岂不成了名符其实的悲惨之家吗?

造成这一场景,是因为这些人,把所有的希望放在“地方”和“天使”身上,而不是放在恩惠之神的身上。神差遣天使下来,搅动池水以医治人,藉此无非让人知道神的真活,乐意向人施恩。可是人却只把目光集中在神施恩使用的“地与人”之上,忽略了施恩神的本身,这种信仰上的本末倒置,何等可悲。如若这些人透过这池子,将寻求的目光转移到神身上,那结果又会是什么呢?

过去的那些人如此,现今很多的基督徒也这样。他们在意神所使用的人与地方,却忽略了神的本身,有了病痛,把希望寄托在那神曾使用的人或神曾显能力的地方,岂不知神愿意做他个人的救主,何等可悲!

 

2、墨守成规的可怕

耶稣治好了三十八年的病人,但此事竟惹火上身,犹太人想要杀他,因为他在安息日治病,这令犹太人光火。为何安息日对犹太人来说这么重要呢?

创一至二章记载神六日创造天地,第七日安息,是为安息日。神既是六天工作,第七天休息,人也当如此,所以定了第七日为安息日,并在摩西十诫里,吩咐人当守安息日。然而,神只给了我们“守安息日”的大原则,却没有告诉我们怎样去守,什么才是工作,什么不是工作。于是犹太人开始加上一些仪文规矩,列明什么是工作,什么不算工作,那些法利赛人及文士正是这些仪文的专家。他们列出三十九类在安息日不可作的非法工作,其一是“不可挑重东西”,现在那病人拿着褥子走,褥子是重担,所以犹太人对他说:“今日是安息日,你拿褥子走是不可的。”

本来神吩咐我们守安息日,是叫我们好好休息,叫我们得释放、得自由。正如耶稣说:“安息日是为人而设的。”但犹太人却把它律法化、封建化、制度化,并制定许多繁文缛节,且把这些仪文变成枷锁,加诸众人身上。当耶稣在安息日让一个被疾病捆绑了三十八年的人得着真正安息的时候,他们不是欣慰这人所得到的,反而指责那人,并仇恨耶稣。从他们身上,我们看见宗教的狂热可以变成病态的,他们只顾维护自己的权益,持守自己的仪文规矩,而不理会人的需要,人的感受,甚而做出凶残的事情来。可怕啊!

看到这样一个真实的见证:一对夫妇深觉神呼召他们作宣教士,毅然抛弃了在美国舒适的生活和职业,到海外作宣教工作。这对夫妇有个古怪的嗜好,他们很喜欢吃花生酱。可惜,他们事奉之地没有花生出产,花生酱更属罕见。于是他们托在美国的友人,按时邮运花生酱给他们。当他们收到第一瓶花生酱时,他们甚是快乐,并邀请其他宣教士一同分享。岂料他们看到台上的花生酱时,个个脸色都沉下去,一声不响,而且摸也不摸。夫妇觉得有点奇怪,不知自己犯了什么弥天大罪。到了第二天,那儿的宣教主任召了夫妇来,对他们说:“我们这儿有一个不明文的规矩,宣教士是不准吃花生酱。”那年青夫妇听后吃了一惊,连忙问道:“请问吃花生酱有何不妥?”那主任说:“不够属灵,又缺乏爱心!”“甚么?花生酱与属灵有何关系?我们请你们吃饭,竟说我们缺乏爱心?”主任解释说:“我们有一位早期的宣教士,看到本土人没有花生酱,他为了与他们认同,也为了基督的缘故,便牺牲不吃花生酱,这是属灵牺牲的象征。”那夫妇不以为然,说:“你若觉得不吃花生酱是为了认同这儿的人,我非常尊重你的信念,但我没有这信念,也不觉得这是有意义的牺牲,更看不出这是属灵的象征,你不能把个人的信念看作律法,硬要人人遵守,所以我们会继续吃。”于是他们起了争论,后来更不欢而散,夫妇两人终于被迫辞职,伤心地离开工场。

其实,类似的例子实在多不胜数。因循守旧时,忘了出发点,就成了封建枷锁。

 

3、自我中心的可怜

三八年的病人,得了耶稣的医治,拿着褥子在殿中行走时,犹太人追问为何在安息日拿褥子?他的回答是:“那叫我痊愈的,对我说‘拿你的褥子走吧。’”可犹太人再问那人是谁时,他竟然答不上来。竟有这样的人,只顾拿褥子,却不留意生命的恩人。在那么多的病人中,耶稣医好了他,可他竟然只顾自己走掉了。

后来,得知是耶稣时,去打了小报告,不知出于什么目的。与那蒙医的天生瞎子相比,他实在不肯付上责任,亦不敢挺身而出。太自我了!难怪耶稣警告他:“不要再犯罪,恐怕你遭遇的更利害。”

想到了那九个麻风人,他们也一样。求恩时,很大声;洁净了,连回来说一声“谢谢”都不愿意,主还在那里等着呢。

旷野中的以色列民,也是“自我中心”最好的代表。苦境埋怨,恩典认定理所当然,所信的神是为他们服务的大能之仆,稍微不周(自我感受)就怨声载道。

现今的一些基督徒,也是如此,他们信仰注重自我得失,“荣耀神”那只是一句属灵的口头禅而已。可怜!

 

二、启迪了由罪而病的愁苦

毕士大池旁这些躺着的病人,瞎眼的(不认识神的)、瘸腿的(无力行道的)、血气枯干的(生命失去活力的),都在无声地向我们述说着人生的愁苦与艰难。是的,人类自从在亚当里堕落后,活在世上就深陷“劳苦愁烦,转眼成空”之中(参诗90:10)。特别是这三十八年的病人,因着罪而病,品尝着罪的果子,昔日罪中之乐,现今苦不堪言,无法摆脱。他是亚当后裔的一个典型,也是一个缩影。

1、病了许久

三十八年,人生在世有日子有多少个三十八年,近一半的时间在疾病的折磨中度过,真是不幸!

2、孤单无助

“水动的时候,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长期的疾病,使那些帮助他的人,不是去世了,便是爱心渐渐冷淡了。而身边的这些病人,更指望不上,因他们也需要别人的帮助,何况他们本身也是希冀比他先入到水中。

3、失望多年

一年又一年,他的希望成了泡影,谁能体会他的痛苦有多大?但是他仍然没有放弃希望。经过三十八年的病,受一次又一次地挫折之后,他仍是屡败屡战。在水动的时候,虽然没有人帮助,虽然明知有人比他身手敏捷,但是他仍然努力挣扎——我正去的时候。可惜的是,他努力的方向是错的,因此永远是可望不可及的。

4、等候死亡

这位被世界所遗弃的人,从人生的快乐与目的来说,可谓是个十足的死人,在此惟一的等候也就是等着躯干走进坟墓。

回味蒙恩信主以前,我们的人生难道不是这样的吗?病了,是生命的残缺,不完美;孤单,是喧嚣后最深的感受;失望,是在于原本就没有指望,有的也只是短暂的;死亡,是旅途的终点,迄今为止,无人能胜。悲哀、叹息、绝望、黑暗,不知路的方向……

 

三、启迪了基督恩典的丰盛

毕士大池旁绝望的双神,因着耶稣的到来变得闪烁,有了亮光;毕士大池旁软弱的身躯,因着耶稣的到来变得强壮,欢喜跳跃。因着耶稣——救主的到来,阴云被驱散,阳光洒落,引导脚步到达平安的路上。藉着毕士大池旁三十八年的病人得医,耶稣基督向我们展露了他那丰满的恩典,并呼吁我们,来享受他的祝福。

1、慈爱的看顾

“耶稣看见他躲着”,此人蒙医前,先得耶稣的眷顾,不但看见他,而且知道他病了许久。耶稣深深体贴他的苦境,不需他哀求,主白白赐恩给他。若不是那颗挚热的爱灵魂之心就看不见他人的苦痛,你我看见了吗?

2、关切的问询

“你要痊愈吗?”耶稣盼望这人不要因病了三十八年,又经过一次次的挫折而丧掉生活的勇气,特借这问候使他觉悟,并激发他的希望。

3、权能的吩咐

“起来,拿你的褥子走吧!”决非强人所难,因基督的吩咐,有全备的能力,即赐下起立行走之能力(参路1:37)。当病人起立时,正是痊愈时。承认主的能力,照他吩咐去顺从,不要再留恋这块地了,因真正的慈悲者已来到,在毕士大池外,还有使他痊愈的方法。

4、严肃的警告

“不要再犯罪”,说明他的病是犯罪的结果;同时说明他仍有失败的危险,所以当谨慎自守,免得跌倒。耶稣给了他责任,也指明了他今后的方向。

耶稣,慈爱的主,怜悯了这一病人,也愉悦了我们。感恩他。

 

结语:毕士大池子到现今已然消失,虽有旧址已被挖掘,但面目全非。可那池旁所发生的神迹已被记录在经上,但愿能常提醒与督促我们的信仰;而曾经经过毕士大池旁,并医治了病人的那位全能者仍然活着,且永远活着,但愿我们认识他并经历他那丰盛的一切!

0


    分享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