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灵修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浏览:
核心提示:引言: 道教之名称来自“道德经”之书名。“道德经”的“道”可谓“道路”或称“自然之道路”。早期道教的神观非常模糊,它融汇了中国古代之宗教信仰体系,而集于一身。从古代昊天上帝、寒暑、日月、风师、雨师、地只、人鬼、社稷、山川、五祀、蜡...

核心提示:引言:  道教之名称来自“道德经”之书名。“道德经”的“道”可谓“道路”或称“自然之道路”。早期道教的神观非常模糊,它融汇了中国古代之宗教信仰体系,而集于一身。从古代昊天上帝、寒暑、日月、风师、雨师、地只、人鬼、社稷、山川、五祀、蜡、厉、傩,以至其他小神都包含在内(注一)。李约瑟说:“道教的来源有二...



引言:

  道教之名称来自“道德经”之书名。“道德经”的“道”可谓“道路”或称“自然之道路”。早期道教的神观非常模糊,它融汇了中国古代之宗教信仰体系,而集于一身。从古代昊天上帝、寒暑、日月、风师、雨师、地只、人鬼、社稷、山川、五祀、蜡、厉、傩,以至其他小神都包含在内(注一)。李约瑟说:“道教的来源有二:其一是战国时代的哲学家。他们舍人道而从天道,因此弃官避世退居山林和野外,以参天地之法则,以观造化之无穷。(注二);另一起源,是上古的巫师和术士,他们很早就由北方和南方的发源地进入了中国,以后集中在东北海岸,以燕齐二国为最盛。巫师与方士是鬼神信仰与巫术的产物,他们深入广大的民众,却与儒家的宗庙、社稷的信仰相违背。(注三)”

一、道教创立之发展史

  1.中国上古史(B.C.5000至4000)玉皇五帝至黄帝轩辕氏,可称为道教学术思想之远古渊源。

  2.唐尧、虞舜、夏禹三代(B.C.2300-2200),是道教学术思想的胚胎期。政治与宗教互为体用,是君道师道合一的时期。

  3.商汤到西周(B.C.1800-1700),是道教学术思想的充实阶段。儒道不分家,天人、鬼神之宗教信仰萌芽期。

  4.春秋、战国(B.C.722-222),儒家与道家各立门户,后世道教与道家之学术思想开始分野,诸子百家学说门庭分立。

  5.秦、汉至二国时期(B.C.222-280A.D.),是道教学术思想孕育阶段。诸子百家学术思想,从繁而简,分而又合。巫术与巫师思想兴起,配合顺天应人的天人合一信仰。帝王政权是天命所托付的思想大为鼎盛。

  6.汉末、魏、晋时期(280-419A.D.),巫术与巫师和道教的宗教思想融合在一起,是道教成长时期。

  7.南北朝时期(419-588A.D.),因佛教的输入,引发民族意识的觉醒,产生本土文化运动,极力地建立自己的宗教,藉以抗拒外来的文化思想。这段时间可称道教的扩张期。

  8.唐朝(588-906A.D.),是道教正式建立的时期。唐朝开国,唐高祖(李渊)即尊奉道教为国教,道教地位确定且深植根柢。但唐太宗贞观二十年,佛教的名僧玄装至印度取经回,佛教兴起,常与道教对立,互争地位。

  9.宋代以后,经过元、明、清三个朝代(909-1900A.D.)道教产生复杂的演变。宋徽宗笃信道士巫术,造成道教在宋史上的污点。到宋真宗信道教后,正统道教已迈入道、佛合一,禅道同参的途径。元代立国之初,朝廷内外,虽笃信西藏密宗喇嘛教,但对世居龙虎山的天师道,尚能循宋代故事,加以敕封,而正名为正乙教主。明太祖朱元璋称帝时期倾慕道教传闻,在湖北省武当山设立道教胜地。清代的政治,到康熙时代以“外示儒术,内用黄老”为治国最高原则。代表正统的道教:北宗“全真道”与张天师世系的正乙派还受到相当的尊重。到满清中叶十九世纪以后,因受西洋文化的思想输入的影响,道教逐渐衰落,一蹶至今,尚未重新振起。

二、道教早期哲学家的教义(注五)

  西元前道教的两大主流思想是老子的“道德经”和西元前第四世纪庄子的著作。早期道教之教义可归纳为下列四项:

  A.宇宙万物的产生源自其背后一股神秘无形的力量,称之为“道”(圣经约翰福音一章一节:“太初有道”的道,取字于此)。通常“道”解释为“宇宙的规律”或“自然之道”。事实上“道”无法下定义。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虽然无名无形,却是宇宙万物的源头:“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宇宙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道”像流水一般无穷无尽,传流不息。

  B.生命是人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道是生命的源头,名声、财富、权势、功名均如漂浮云烟,一纵即逝。所以人当把全副的精神用于保全生命。这种思想导致道士寻求延寿不死,长生不老之神术。

  C.生命当回归简朴。生命源于道,道会毁弃一切人为的成就,所以人应该避开都市及邪恶的势利,过一种尽可能简朴的生活。有人即提倡回归自然隐居的生活。道德经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慾。”

  人最好无视于文明社会的成就,过一种尽可能清苦和安静的生活。早期的道士看重孩童式的纯真,认为全人类都应该努力去达到这种心志状态。孩童除求生之外无诡计、无野心。虽然如此,孩童仍受到照顾,被供给衣食。婴孩的柔弱就是道教的理想。(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凡要承受上帝国的,若不像小孩子断不能进去。”马可十:15)

  D.浮华与虚荣是可鄙的。道士所关心的是回归自然之道,过简朴的生活,所以鄙视世人孜孜以求的名声、浮华和荣耀。他们认为这些东西是社会斗争和倾轧的祸源。如果每个人满足于求生存的条件,不企图凌驾于他人之上,生活就会安详和平。谦卑是一种美德,骄傲终招折损,高木遭致先伐。道德经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谓“曲则全”者,起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注释:

  注一:小柳司气太,“道教概说”P.1-13
  注二:李约瑟,“中国之科学与文明”,第二册,P.49
  注三:李约瑟,“中国之科学与文明”,第二册,P.50
  注四:参阅南怀瑾着之“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出版。
  注五:霍普夫,“世界宗教”P.146-150


    分享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