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 (ACTS)灵修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浏览:
??????????????????????????????????????????????????????????????????????????????????????????????????????????????????????????????????????????????????????????????????????????????????????????????????? 使徒行传 杜仕德( Stanley D. Toussaint ) ?...

??????????????????????????????????????????????????????????????????????????????????????????????????????????????????????????????????????????????????????????????????????????????????????????????????? 使徒行传

杜仕德(Stanley D. Toussaint

?导论

在新约的著作中,使徒行传是一卷非凡突出的作品。这看法是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在正典中,它是继四福音之后的唯一一卷历史性文献。在新约里,再没有其他叙事是接续四福音书作者的讲述了。

并且,这书为保罗大部分的著作提供了背景资料。卜鲁斯(Bruce)写道:[但我们要感谢路加给我们提供了使徒保罗活动的紧凑纪录。若没有[使徒行传],我们必献入一个难以预测的贫瘠中,甚至有了它,保罗书信中许多困难的地方,仍是难以明白的,倘若没有使徒行传,这困难将会是何等的大!(E.F. Bruce,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the Acts, 页27)。

使徒行传为今日的基督徒提供了初期教会的基本资料和和亮光。路加勾划出基督这位新婚妻子所面对的张力、逼害、挫折、神学问题和盼望。倘若没有使徒行传的资料,教会的损失是何等的大!

此外,使徒行传也标志着教会从神在犹太人中的地区性工作,过渡成为他所建立的普世教会。真实的,读者在这二十八章的经文里,已从耶路撒冷走到地极。

除了这些以外,使徒行传向今日的每位基督徒发出鼓舞的挑战。这些早期圣徒的热心、信靠、喜乐,委身和顺服都是所有信徒的榜样。对要深入通晓这卷书的耶稣基督的跟从者来说,这是关键之所在。域汉(Rackham)肯定地说:[我们难以过于高估使徒行传的重要性](Richard Belward Rackham,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页xiii).

?

书名

[行传](Acts)这名称,现存最早的证据是在一份介于主后150年至180年间写成的文献:附加在路加福音上的反马吉安序言(anti-Marcionite Prologue to the Gosple of Luke)中发现。而为何或如何获得这名称,则仍未定论。

我们必须承认,[行传]并不是一个精确的名称,因为本书并没有意思将所有使徒的一切行动都包括在其中。只有彼得和保罗是被强调的。虽然,约翰这位大使徒曾被提及,但却没有记下他的任何说话。约翰的兄弟雅各之死,亦只用一句简单的句子作交待而已(徒十二12)。

若要给这作品一个更精确的名称,它应被称为[某些使徒的某些行动](Certain Acts of Certain Apostles). 然而[使徒行传](The Acts of the Apostles)这名称已广泛被接纳为路加写的作品,这辨识也是很好的。

?

写书之目的

在圣灵的默示下,路加必定有其写书之目的。他意图达到什么目的呢?用另一种讲法,就是,他为何选择他为本书所选用的那些资料呢?这问题有两个答案。

第一,有人说这书的基本目的是历史性的;第二,亦有人说它的目标是护

教的,换言之,它是辩护文件。所有人都承认它还有一些次要的目的,但问题仍是周旋于它的基本目的。

赞成使徒行传之写作目的乃是为保罗作辩的观点,从作者在彼得和保罗之间惊人的参照,可获支持(请参[彼得和保罗所行的神迹]表)。

大概路加意图使用这方法为保罗的使徒身份作辩;当然保罗的能力和权柄,绝不逊色于彼得。这也可以说明为何路加在使徒行传中,重复记载保罗的悔改三次(第九,二十二,二十六章)。纵然彼得和保罗的事工有明显互参之处,但以这书的首要目的,乃是为保罗的使徒身份作辩,这乃是有所保留的。而书中,也的确有很多事情与这目标无关的,徒六中七位执事的委任,二十七章里详述了海滩的事件,这些事情对这目的有何作用?

许多人承认,使徒行传显示了基督教的普世性。是否这就是它的基本目的呢?福音已传给撒玛利亚人、埃提阿伯的太监、哥尼流、安提阿的外邦人、贫穷人和有钱人、有教育的和没有教育的人、处高位的和处卑位的。这取向,也有助于解释徒十五耶路撒冷会议所强调的事情。然而,这仍然不能够解释书中某些资料,就像,徒一:拣选马提亚,或徒六:选立七执事等。

问题仍然存在,使徒行传的主要写作目的是什么?卜鲁斯,相信本书之目的是为作辩之用的代表人,肯定地说:[事实上,路加是首批基督教护教士中的一员。他藉这种特别的护教类型,向当时的世俗权势提出基督教顺从法律的特性,他绝对是一位先锋。](Bruce,Acts, 页24;参F.J.Foakes Jackson and Kirsopp Lake,eds., The Beginning of Christianity, 卷2,Prolegomena II:Critisim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1979., 页177-87)在使徒行传中,有许多事情可以确证这概念:本书是为在罗马统治者面前的基督教作辩而写的。

除了腓立比(第十六章)和以弗所(第十九章)两个地方以外,使徒行传所记载的逼迫,经常是宗教性。这相异的例外,是因利益冲突而有的。但在其他的逼害事件中,每次都是由犹太人挑起的。

尽管在使徒行传里有很多资料可以证明,然而,本书的最初目的是辩护性的,仍是有争论余地的。例如:为何要包慑徒二十七的海滩呢?另外一个反对以辩护为目的之理由是,路加福音与使徒行传的紧密相连。明显地,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是一本两册的著作;徒一1已足以证明这事实。因此,使徒行传的最初目的是辩护性的说法难以成立的原因,是因为路加福音并没有显示出这方面的意向。

远比最普及之观点为佳的是,使徒行传的目的是历史性的,根据这取向,路加的目的是要记录福音信息的广传:从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一8)。巴克莱断言:[路加的伟大目标,是要表明基督教的扩展,表明这宗教如何在少于三十年的短少时间内,从巴勒斯坦的一个小角落开展,而直达罗马。](William Barclay,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页xvii)这也解释了从犹太人的事奉过渡往外邦人,以及从彼得过渡至保罗的原因。此外,这观点也配合徒一,与路一1-4中的历史性展望。路一1-4 的序这就像希罗多德(Herodotus)、修西狄第(Thucydides)或坡里彼乌(Polybius)等历史学家的口吻。明显地,路加在他两卷的书卷中都是在撰写历史。

但路加是否只是一位历史编撰者?虽然路加福音、使徒行传都是历史,但它们也是极富神学性,特别是末世性的。使徒行传以一个末世论的问题开始(一6),亦以一个末世论的术语([神国],二十八31)作结。此外,使徒行传也强调神的至尊权能。尽管有各式各样的强烈反对出现,但神的道依然被传开,并被人信服。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拦阻基督教的稳定增长。使徒行传成书的目的,或许可以做出如下的陈述:他与路加福音一同描述神国的信息,从犹太人至外邦人,从耶路撒冷至罗马,有条理和大能的直接进程。在路加福音里,回答了以下的问题:[倘若基督教是植根于旧约和犹太教的,他是如何演变成一个普世性的宗教呢?]使徒行传继续路加福音的脉络来回答这同问题。

与这普世性进程并进的是,在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中,二者皆是强调末世论的思想。除了徒一6 和二十5的隐喻外,神国的先知性描绘在路加福音出现了三十二次,而使徒行传则出现了六次(参一3,八12,十四22,十九8,二十八23、31)。此外,还有许多藉其他术语和推论来指涉末世论的材料。(一11,二19-21、34-35,三19-25,六14,十42,十三23-26,32-33,十五15-18,十七3、7、31,二十24-25、32,二十一28,二十三6,二十四15-17、21、25,二十六6-8、18,二十八20)。处身于今世的教会,明显地,是极被强调的,但教会亦同样被视为神国的继承者。因此,我们可以下结论说,路加要让人知道:神国的信息怎样从以犹太人为主位发展至 以外邦人为主位,怎样从耶路撒冷伸展至罗马。

这进展是以一个有条理和至尊的方法引导的。在使徒行传的架构里,神至尊主权这主题,占着一个极重的位置。纵使面对强烈的反对,但在主的引导下,主的道依然不断增长和扩展。因此,路加撰写使徒行传的目的,是要展示神在这事代里,从犹太人和外邦人中拣选信徒成为他千禧年国度的子民这意向。

倘若这目的之陈述被接纳的话,也不会排斥先前的见解。它包慑了作为主要人物的彼得和保罗:彼得向受割礼的人传福音,而保罗则向未受割礼的人传福音。福音的普世性,也是路加在福音书和使徒行传中所强调的部分。在一8的宣告,肯定是与这陈述 互相配合的全书进展。在撰写使徒行传时,这一切都为路加的整全目的作出贡献。

路加可能曾经使用的资料

? 在圣灵的默示下,路加大概是用了若干的资料,最基本的是他的个人经历。这部分在使徒行传里的[我们]段落中(十六10-40,二十5—二十八31),是非常明显的。第二个资料来源是,路加曾与他长期相处的保罗——这位使徒的归信,以及他在传道生涯上的经历,当他们共处之时,必定会被提及。第三种资料是从路加所接触的其他见证人处得知的(参二十4-5,二十一15-19)。在徒二十一18-19,雅各被描绘为是路加所遇见的见证人之一,雅各当然可以为路加提供使徒行传最初几章的资料。事实上,使徒行传这几章,不经意地显露出其亚兰文形式的源头。兼且,当保罗在该撒利亚被囚禁(二十四27)这两年间,路加可自由地在巴勒斯坦完成他全面的研究工作(路一2-3)。谨慎地研究每位见证人的资料后,路加在圣灵的指引下,便下笔撰写使徒行传。

?

成书日期

?

?? 使徒行传的写作日期必定在主后70年,耶路撒冷圣殿被毁之前,因这样重大的事件,路加定然不会忽略而不谈。按照本书其中一个基本主题——因着犹太人拒绝耶稣基督,神便从犹太人中转向外邦人——来看,这便显得更真确了。

?? 倘若保罗的离世发生在撰写使徒行传之前(传统的日期是主后66-68年),路加定然不会删去这重要的事情。

?? 路加并没有提及主后64年罗马大火后,由尼禄王所展开的大逼害。

?? 此外,要利用使徒行传这书作为在尼禄面前为基督教辩护,而它的内容只诉诸于一些较低级的官员对保罗的处决,在这大逼害时期,不会有太大的效果。在这时候,尼禄极渴想摧毁教会,在使徒行传中所陈述的辩护,对他的劝阻效果是很微小的。

使徒行传的写作日期,保守派的学者通常都定在主后60-62年间。而写作地点是在罗马,或有可能在该撒利亚和罗马两地。在路加写使徒行传的时候,保罗获释的机会,可能块出现,或已经实现了。

本书的大纲

本注释所用的大纲,是基于使用使徒行传中的两把钥匙而得的结果。首要而明显的钥匙,是徒一8的主题钥节:[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第二把钥匙是使用路加在本书中多处作出[进展汇报](参二47,六7,九31,十二24,十六5,十九20,二十八30-31)。因路加并没有为这些汇报定下一个明确的公式,所以对某些其他的汇报(参二41,四31,五42,八25、40等)之确定,仍有争论。然而,这些其他的陈述句,既没有总括的意味,也欠缺终极性。

这种美丽的相互关系——徒一8的钥节和那七个进展汇报——成为了以下大纲的基础。

?

大纲

I.??????????????????? 在耶路撒冷的见证(一1-六7)

A.???? 蒙拣选之人的盼望(一-二章)

1.序言(一1-5)

2.留在耶路撒冷(一6—26)

3.教会的开始(第二章)

进展汇报一:(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二47)

B.???? 耶路撒冷教会的扩展(三1-六7)

1.教会遭受反对(三1- 四31)

2.教会总的惩治(四32-五11)

3.教会的进展(五12- 42)

4.教会的管理(六1-7)

、???? 进展汇报二:[神的道兴旺起来,在耶路撒冷门徒加增多数目甚多](六7)

II.???????????????? 在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的见证(六8-九31)

A.???? 司提反殉道(六8-八1上)

1.司提反被捉拿(六8-七1)

2.司提反的讲话(七2-53)

3.司提反殉道(七54-60)

B. 腓利传道(八1-40)

?? 1.在撒玛利亚传道(八1-25)

??? 2.向埃提阿伯的太监传道(八26-40)

C.扫罗的信息(九1-31)

??? 1.扫罗的归信(九1-19上)

??? 2.扫罗的争斗(九19下-31)

?

??? 进展汇报三:[那时犹太、加利利、撒玛利亚各处的教会…….被建立,凡事敬畏主,蒙圣灵的安慰,人数就增多了](九31)

III. 直到地极的见证(九32-二十八31)

教会扩展至安提阿(九32-十二24)

1.圣灵为普世的福音预备彼得(九32-十48)

2.圣灵为普世的福音预备众使徒(十一1-18)

3.圣灵为普世的福音预备安提阿教会(十一19-30)

4.耶路撒冷教会遭受逼迫(十二1-24)

进展汇报4 :[神的道日见兴旺,越发广传](十二24)

? B.教会扩展至小亚细亚(十二25-十六5)

?????? 1.巴拿巴和扫罗的蒙召及奉献(十二25-十三3)

?????? [第一次宣教旅程,十三-十四章]

?????? 2.小亚细亚的巡回布道(十三4-十四28)

?????? 3.耶路撒冷会议(十五1-35)

?????? 4.坚固小亚细亚众教会(十五1-35)

??????? [第二次宣教旅程,十五36-十八22]

??????? 进展汇报五:[于是众教会信心越发坚固,人数天天增加](十六5)

C.教会扩展至爱琴海地区(十六6-十九20)

?????? 1.马其顿的呼声(十六6-10)

?????? 2.马其顿的冲突(十六11-十七15)

?????? 3.亚该亚的布道(十七16-十八18)

?????? 4.第二次宣教旅程结束,十八19-22)

?????? 5.征服以弗所(十八23-十九20)

?????? [第三次宣教旅程,十八23-二十一16]

????? 进展汇报六:[主的道大大兴旺而且得胜,就是这样。](十九20)

D.??????? 教会扩展至罗马(十九21-二十八31)

1.第三次宣教旅程完成(十九21-二十一16)

2.保罗在耶路撒冷被囚(二十一17-二十三32)

3.保罗在该撒利亚被囚(二十三33-二十六32)

4.保罗在罗马被囚(二十七-二十八章)

进展汇报七:[保罗…….凡来见他的人,他全都接待,放胆传讲神国的道,将主耶稣基督的事教导人,并没人禁止](二十八30-31)

?

?

注释

?

I.??????????????????? 在耶路撒冷的见证(一1- 六 7)

A.???? 蒙拣选之人的盼望(一-二章)

1.序言(一1-5)

一1-2 路加在这卷书的头两节里,回顾了他的福音书。提阿非罗可能是在财政上支持路加撰写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的赞助人。无论如何,他在基督里是一位信徒。这两卷书在信仰上可坚固和指导提阿非罗和属基督的教会(参路一1-4)。

开头这动词,指出使徒行传是接续基督在地上所开始的事工和教训的记载。他今天藉着自己的子民仍在工作和教训。

一2 论及主的升天时,仍回顾着路二十四51的记载。

在主耶稣返回天上之前,他颁布了两个命令:(1)使徒小组仍要留在耶路撒冷(徒一4;参路二十四49);(2)他们要往普天下去作见证人(徒一8;参路十4,二十四47)。这两个吩咐似乎是矛盾的,但他们要按序服从。

一3 主复活后的显现,证明了复活的真确性。基督在这方面,给与许多的凭据。[凭据](tekmeriois),在新约中只在这里出现,其含义是目睹可供论证性的佐证,有别于见证人所提供的佐证。换句话说,这复活可从触摸,目睹和感觉来证明(参路二十四39-40;约壹一1)。

主复活后有四十天之久,向使徒显现,并与他们讨论神国的事。这名词是什么意思呢?神一直管治着这个世界,尤其是在以色列中(但二47,四3、25-26、32、34-37,五21,六25-27;诗五2,八十四3、八十九6-18。一0三等)。然而,特定的时刻讲道,一般称它为千禧年;那时,神会以一种惊人的方式闯进人类的历史——在地上建立他的统治。这就是[神国]的特殊意义(参太三2,十三10-16之注释)。虽然这题目是主在钉十字架前,大部分的教训和宣讲的主题,但在复活后这四十天的事奉期间,他认为这仍是一个适合做近一步讨论的题目。

一4 父所应许的礼物(在路二十四49 已预早提出了),显然就是圣灵(参徒一5;约十四16,十五26,十六7)。

一5? 事实上,约翰早已预告一个藉着主耶稣而有的灵洗(Spirit Baptism)。基督的伟大可以从约翰藉着水洗(water baptism)使百姓与自己认同;耶稣基督也藉着圣灵,使他的跟随者与自己联合这事实得悉。

受洗这字的正常意思是[浸入或沉潜],这里含有[联合]的意思(参林前十1-2),主作出要受圣灵的洗的预告,就是约翰也曾作过的(太三1;可一8;参徒十一1)。

2.留在耶路撒冷(一6-26)

(1)??? 耶稣升天(一6-11)

一6 门徒的问题,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是极具启发性的。

这句子已连接词[于是](men oun;和合本没有译出)开始,把第六节的思想与第五节串连起来。在门徒的思想里,圣灵的浇灌与应许的国度之来临,是密切相连的。他们应当这样,因为旧约常把二者相连(参赛三十二15-20、四十四4-5;结三十九28-29;珥二28-三1;亚十二8-10)。当基督告诉门徒,快将来到的圣灵时,他们立刻下结论:以色列国的复兴时间已逼近了(参三21之中有关[复兴]的注释)。

一7 有人从主的回答推断说,使徒们对神的国度拥有一个错误的概念,但这是错误的,因为基督并没有为此责备他们。倘若主耶稣的跟从者拥有这不正确的观点,这正是他可作纠正之时机。事实上,基督所教导的,是一个在地上的,具体的国度(参太十九28;路十九11-27,二十二28-30)。徒一3 清楚说明主教导门徒关于神的国,主当然会使他们对神国的特性和未来的来临有一个正确的印象。耶稣在这里所讨论的(第7节),是有关 神国来临的时间。时候(chronous)这希腊文,基本上是描写时间的持续,二日期(kairous)则包括了时间的长度和性质(例如,[艰难的日子])。门徒并……知道…..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那时候或危急时刻。稍后,关于这些事情,将会有进一步的启示(参帖前五1)。

一8 这节和第7节互相对比(alla,但是)。他们要为基督作见证直到地极,而不是要知道那时候和日期。当他们超自然地被圣灵赐下能力后,这就是他们要做的事。

你们要作我的见证,这子句的意思常使人产生疑问。这是一个命令,抑或是事实的简单陈述?在文法上,二者皆可兼容并蓄,但因着十4(参四2),它显然是含有将来时态的一个命令。

[直到地极]([地极]),在希腊文里,是单数词),大概是遥望罗马,这世界文明引以为傲的中心而言。在使徒时代,它距离耶路撒冷很远(直线距离超过一千四百哩)。

一9-11 这几节经文描述主的升天,但同时展望主的再来。他将会有形体地——从人的角度来看,驾着一朵云彩回来(启一7),降在橄榄山上(亚十四4);这与使徒看见他这样往天上去的情况相同。

基督的升天,标志着他在地上以肉身呈现工作已告终结,这同时将他高举至天父的右边(徒二33-36,五30-31;来一3,八1,十二2)。与此同时,基督升天也意味着,基督在地上的赓续工作,已交在他门徒手里(徒一1-2、8)。

升天一事的发生是绝对必要的,因为这样,那应许的保惠师才能够来到(参约十四16、26,十五26,十六7;徒二33-36)。当门徒为福音工作和等候神国时,圣灵必赐下能力给他们。

(2)??? 楼房上的祷告(一12-14)

一12-14 安息日可走的路程 ,约有三千尺,或约略超过半哩(参出十六9;民三十五5)。橄榄山距离耶路撒冷的东边,就是一个短短的路程。

众使徒在一间楼房上聚集。通常一大群人的聚集都会在楼房上,因为最大的房间是在楼上的(参徒二十8-9)。楼下的房间通常较少,以致它们的墙壁可以承受上层的重力。

?他们的祷告(一14)可能是特别为着第四节那应许的。在希腊文中,[祷告]这词有定冠词;因此,门徒是跟从耶稣所提出的指示来祷告(路十一13)。然而,从五旬节 这日以后,基督徒已毋须为圣灵的来临祷告了。(参罗八9)。

明确地,主耶稣的复活导致他的弟弟们归信(参约七5,林前十五7)。若是这样的话,这是基督在复活之后,向未得救之人显现的唯一记录。

(3)??? 使徒职位的完成(一15-26)

一15 使徒队伍的领袖,彼得,在聚集于耶路撒冷那大约一百二十名的群体中间站起来。明显地,在别的地方还有更多的跟从者(参林前十五6)。

一16-17 彼得引述旧约,表示他对圣经有高度的评价。诗篇是圣灵默示的,而藉大卫的口说出来。彼得的评估是,圣经上的话是必须应验的。动词[必须] 译自dei,常用来说明逻辑上或神的必须。

?

? 彼得 说大卫曾预言犹大。但大卫何时议论过迦略人犹大呢?当然,他并没有直接言及他或他的名字。在诗篇里,弥赛亚被预期为理想的君王;因此,论到以色列这位君王的皇家诗篇,经常是指向基督的。同样地,皇家诗篇之作者的敌人,也就成了弥赛亚的敌人。因此,正如徒一20所说的,犹大的事情在诗六十九25和一0九8里已被预告了。这两篇十篇都是皇家咒诅诗(参诗四十一9)。

? 一18-19? 虽然犹大没有亲身购买一块田,但却间接地买了,因为祭司将犹大丢在圣殿中,那些因出卖主而有的银子,以犹大的名义买了那块田(太二十七3-10)

???? 徒一18 犹大横死的记载,似乎与太二十七5——明显地说他[吊死了]是有矛盾的。其中有一种讲法是,犹大在上吊后,他的肠子迅速地肿起和膨胀,以致他的肚腹崩裂。另外一种较合宜的解释 是,犹大在一个崖边上上吊,其后用来上吊的绳子或树枝折断了;当他掉在岩石上时,结果,身体便[崩裂]了。

亚革大马就是亚兰文血田的意思。那田的正确位置不祥,但传统相信它是在希腊东正教会(Creek Orthodox Church)和圣安东尼比鲁女修院(Convent Saint Oniprius)附近——耶路撒冷城

东南边,欣嫩子谷和汲沦谷连接的地方(参看地图)。

一20 关于彼得引述六十九(参第16节)使用动词dei(和合本在第22节),来表示逻辑上或神的必须。有趣地,填补犹大所遗留下来的使徒职位之空缺,被视为合宜的。但当使徒雅各殉道后(十二2),却没有记载任何被委任的承继者。明确地,犹大的位置必须被取代,是因为他已经退出了太十九28中,所言及的那应许之位置。在那里主应许 ,当他回来统治地球的时候(参启二十一24),使徒们要坐在十二个宝座上治理属基督的以色列的国度。

一22 这填补的一个条件,就是那人必须是一位耶稣复活的见证人,由此可见复活的重要性。主耶稣的复活是基督教信仰的房角石(参林前十五章)。

一23-26 有两个人,约瑟(又称为巴撒巴和犹士都)和马提亚,可供选择。在选取过程中,使徒作了两件事:他们祷告(承认主的全知;参诗一三九1-6;约二25,四29)和摇签。摇签的方式大概是把每个人的名字各写在一块石头上,并放进容器里,当摇动容器时,首先掉出来的石头,就被视为是主的拣选。

这是圣经最后一次使用摇签的方式来决定神旨意的记载。根据两项观察,这行动是妥当的。第一,事情并没有涉及道德上的问题,它只是从两个显然同等资格的人当中,选择其一而已。第二,这程序可能根据箴十六33,那处说,摇签决定的事情是出于主。

有人觉得选择马提亚是错误的,他们力辩这是一个可悲的选择方法,而保罗才是犹大因背道而留下这空缺的填补者。然而,那些相信马提亚是正确人选的,则争辩说,太十九28在取向上是犹太人的,而保罗是外邦人的使者(加二9)。并且,路加(保罗的朋友们和同伴)也承认十二使徒是公认的一个组别(徒二14,六2)。最后,在使徒行传的记载里,对马提亚的被选,并没有任何责备的意味或精神。

3.教会的开始(第二章)

(1)?? 圣灵降临(二一13)

二1 五旬节是在初熟节第七个星期(或49天)以后的周年假期,所以它亦称七七节(Feast of Weeks;参利二十三15-2)。五旬,Pentecost,衍生自希腊文,意思是五十,因为这节期在初熟节后第五十天举行(利二十三1)。

基督的跟从者当时聚集的地点,不能肯定地知道。路加只是简单地写道,门徒都聚集在一处,或者他们聚集的地方就在圣殿的范围内。然而,那地方被称为[屋子](徒二2),似乎别不是指圣殿,虽然圣殿有时也会被视为一所房子(参七4)。倘若他们不是在圣殿聚集,并定是在附近(二6)。

二2-3 这里提及[风]和[火]是意义重大的。[灵](pneuma)与这里译作风(pnoe)的字有关连。它也含有气息的意思。这两个名字——[灵]和[风]或[气息]——都是从动词pneo([吹、呼吸])演变而来的。从天上有声响……..好像一阵大风吹过,这指出圣灵的能力和他全然的来临。

舌头如火焰乃描述神的同在。在旧约里,神有多次皆是以火焰的形式来展示自己(创十五17;出三2-6,十三21-22,十九18,四十38;参太三11;路三16)。

因为火焰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所以,没有一位使徒被拒于这次的经历之外。

二4 被圣灵充满与圣灵的洗是相异的。圣灵的洗在信徒得救的那一刻就已经发生了(参十一15-16;罗六3;林前十二13;西二12),但圣灵的充满不但在得救的时候可能发生,也同样可能在得救之后的某些特殊情况中发生(徒四8、31,六3、5,七55,九17,十三9、52)。

圣灵的洗的一个证明就是,说起别国的话(heterais glōssais;参十一15-16)。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当时流通的言语;在二6、8的用字是dialektō,其含意是[语言]而非神秘的宣告[Ecstaitic Utterrance].这使我们对徒二、十、十九,及林前十二-十四里,方言的含意有所启迪。

??????????? 这事件标志着教会的创始。在这时刻以先,教会只是期待中之事(太十六18),教会藉着圣灵的洗礼而被构建为身体(林前十二13)。因此,这第一次灵洗的发生,必然是教会开始的指标。当然,徒二1-4 并没有明言灵洗发生在五旬节那天。然而,一5对它的期待,以及十一15 -16 对它的回顾,好像已言及它已在五旬节那天发生了,教会因而便进入存在的的阶段了。

?????????? 二5-13 [散居]([分散、散住];参雅一1;彼前一1)的犹太人来到耶路撒冷过节。他们大概是说双语的:希腊语和本国的语言。他们因听见这些从加利利来的犹太人能够讲地中海周围地区的言语而愣然。

?????????? 会讲别国的话是否只限于十二使徒,或所有人(120)人?这仍是个问题。但有数个因素支持只有十二使徒才牵涉入这现象里:(a)他们被指为加利利人(徒二7;参一11-13)。(b)彼得和[十一个使徒]一同站立起来(二14)。(c)最接近第2节里面的[他们]的前述词,是一26中 的[使徒]。然而,这见解的难题是,在二9-11所列出的语言种类超过十二种。当然每位使徒顺序可说超过一种语言。但全部一百二十人同样有份说方言的可能性,仍是存在的。既然他们大都来自加利利,他们也能够被称为加利利人。而提及十二使徒,只显示他们是这一百二十人的领袖而已。

?????? 那些以这一切言语作讨论的百姓,他们的主题是,神的大作为,似乎他们正在赞美神。他们的信息并不关乎悔改,并不是福音信息。

?????? 既不能解明这神迹,不信的犹太人感到迷茫,有些人便诉诸于嘲笑,并且断言:他们无非是新酒灌满了。[酒](gleukous)是指新酿成的甜酒。

?

???? (2)彼得的讲道(二14-40)

??????? 这篇讲道基本上只有一个主题:耶稣是弥赛亚和主(第36节)。彼得的讲道大纲 如下:

I.??????????????????? 这是预言的应验(15-21节)

A.???? 辩护(第15节)

B.???? 解释(16-21节)

II.???????????????? 耶稣是弥赛亚(22-23节)

A.他的工作证明他是弥赛亚(第22节)

B. 他的复活证明他是弥赛亚(23-32节)

III.?????????????? 荣耀的弥赛亚耶稣,叫圣灵浇灌下来(33-36节)

IV.????????????? 应用(37-40节)

?二 14-15 彼得以反驳有关他们被指控为醉酒一事作开始。时候刚到巳初(NIV译作[只是早上九时];直译是[那天的第三个小时],而白天是以早上六时开始的,对于醉酒狂欢者来说,实在是一个太早买醉的时间!

? 二16-21 这些信徒并非醉酒,而是经历了约珥书第二章所描述的事情。彼得说,这正是先知约珥所说的。这子句的意思并不是[这好像是那样],而是五旬节应验了约珥所描述的事情。然而,徒二19-20所引述约珥的预言,并没有应验。它暗示了,余下的事情,若以色列人悔改的话,就必得应验。关于这种临时的情势,在三19-23 之注释中,将有更详细的讨论。

?? 二22 彼得说,耶稣所行的神迹,乃是神用来向犹太人(你们)证实耶稣的宣称之真确性的方法(参林前二22,十四22)。

?? 二23 这节的重点是清楚的:钉十字架并非意外,而是在神的…..先见(boulē,[计划])里,也是神的定旨,而不只是神的一种意向。它是一项属神的必须(参四28)。当彼得言及你们时,他是指犹太人而言;而无法之人(没有法律的[anomōn]大概是指外邦人而言。外邦人或犹太人都牵涉在耶稣的被杀里。使徒曾多次指控犹太人把耶稣钉十架(二23、26,三15,四10,五30,七52,十39,十三28),但他们同样认为外邦人是责无旁贷的(二23,四27;参路二十三24-25)。

?? 二24? 主的复活是使徒行传里一个基本的教义(二32,三15、26,四10,五30,十40,十三30、33-34、37,十七31,二十六23)。这里是另一个有关耶稣就是弥撒亚的指示:因为他原不能被死拘禁。(约二十9)。

二25-35 这些经节 包含了主复活和升天的四个证据:(a)诗十六8-11 的预言和现存的大卫的坟墓(徒二25-31;(b)耶稣复活的见证人(第32节);(c)五旬节的超自然的事件(第33节);(d)大卫伟大子孙的升天(诗一一0;徒二34-35)。

在第27节和31节里,译作阴间这词的希腊文是hadēs,意思是墓穴,活人死后灵魂居住的阴间。

?? 彼得的论点是,因为大卫(他们的祖先)和先知已经死了和埋葬了,这样,他在诗十六8-11的说话,就不可能是指着自己说的;那么,他便是记载关于基督(弥赛亚)和他的复活。这誓言(徒二30)可追溯至诗一三二11(参撒下七15-16)。这耶稣,神已经叫他复活了,并且被高举(参徒三13; 腓二9)在父的右边(和合本小字,参徒五30-31;弗一20;西三1,来一3,八1,十12,十二2;彼前三22)。因此,耶稣有权柄差遣所应许的圣灵(徒一5、8;约十四16、26,十五26,十六7);圣灵的来临藉着他们所看见([舌头如火焰],徒二3)和所听见的(像大风吹过的响声,第2节),以及众使徒讲起别国的话(4、6、8、11节)等事实而证明。

?? 一如大卫在诗十六8-11并非谈论他自己,所以,诗一一01也是这样,大卫既没有复活(徒二29、31)也没有升到天上(第34节)。主是耶和华神,他对我(大卫的)主(基督,神的儿子)说话。

?? 在使徒行传里,使徒曾五次言及他们是基督复活的见证人(二32,三15,五32,十39-41,十三30-31)。他们知道自己所说的是什么!

? 二36 在这里彼得总结了他的论证。指着基督所用的名词[主],极可能是指着耶和华而言。在21、34和39节中,同一的用字,Kyrios,也用在神身上(参腓二9),这是基督的神性的一种有力的肯定。

?? 二37?? 37-40 节包括了彼得的讲道的应用。扎心(katenygēsan)这动词,意即(猛烈打击或刺痛,使震惊),圣灵在他们心中的悔罪工作(参约十六8-11)是强大的。

?他们的问题是被绝望所笼罩的(参徒十六30)。倘若犹太人已钉死了自己的弥撒亚,如今他又被高举,这样,他们还有什么可做的呢?他们当怎样行呢?

? 二38-39? 彼得的回答是直接的。首先他们要悔改,metānōesate这动词的意思是[改变你的观点、改变你的心;或倒转你的生命方向]。这显然会导致行为上的改变,但它所强调的是思想和观点上的。犹太人曾拒绝耶稣,如今他们要信靠他。在使徒行传中, 悔改是使徒不断重复的信息(二38,三19,五31,八22,十一18,十三24,十七30,十九4,二十21,二十六20)。

?? 围绕着[受洗]的命令以及它与二38其余部分的关联所产生的问题,有以下几种观点。

(a)???? ???一种观点认为罪得赦免是悔改和受洗两者的结果。根据这观点,洗礼是救恩的必须。但这解释所产生的难题,是圣经别的地方言及罪得赦免,只是基于信心(约三16、36;罗四1-17,十一6;加三8-9;弗二8-9等)。不但如此,彼得这同一位发言人,稍后亦以信心作为赦罪的基础(徒五31,十43,十三38,二十六18)。

(b)??? ???第二种解释是把二38译作:[以你们罪得赦免的基础而受洗]。这里所使用的前置词(eis加上目的格,可解作[以……的理由;以…..为基础]。在太三11,十二14 和可一4里,便是这样使用。虽然藉这结构,解作{以…..为基础}是可能的,但这并不是它的正常意思。Eis加上目的格,通常用作描述目的或方向。

(c)???? ???第三种观点,视你们各人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这子句为 插句。有几个因素可支持这解释:a这动词使动词与名词的单数或众数式得以区分。[悔改]这动词是众数式,而叫你们的罪得赦(直译[为使你们的罪得赦],eis aphesin ton hamartiōn hymon)这子句中的代名词[你们]是众数式。因此[悔改]这动词必须与罪得赦免这目的并行,另一方面,祈使式用字[受浸]是单数词,这使它与子句的其余部分分割。B.这概念与徒五31彼得的宣告切合,该处出现了相同的描绘:[得蒙赦罪](aphesin hamaritiōn),因此,赦罪仍然是单以信心为基础。C.在路二十四47和徒五31里,同一的作者,路加也指出赦罪是悔改的结果。

圣灵是神应许(参一5、8,二33)赐给那些归向主的人的,包括了犹太人和他们的后裔,以及那些在远方的人,就是外邦人(参弗二13、17、19)在内。徒二38-39将救恩中人的那部分([悔改])和神的那部分([选召]),意即[拣选];参罗八28-30)放在一起。

????????????????? 二40 彼得在 这节里的说话,可追溯至第23节和26节。

?????????????? 以色列犯了一项惊人的罪。但那世代的个别犹太人,若悔改的话,他们必可得免神的审判(参太二十一41-11,二十二7,二十三34-二十四2)。若他们愿意与以色列人分离,就必归属于基督和他的教会。

?

(4)??? 对一个教会的描述(二41-47)

二41 信的人有三千,他们都受了洗,藉此展示他们与基督的认同,这群人进入了信徒的相交中。

二42? 这早期教会的活动是双重的。首先,信徒坚定地持续(proskarterountes;[坚持地或持续地];参一14,二46,六4,八13,十7,罗十二12,十三6,西四2)使徒的教训或教义。第二,他们彼此交接(相交),就是一起擘饼和祈祷,在[彼此交接]和[擘、祈祷]间并没有[和]字,这显示出最后的两种活动,与[彼此交接]是同位词。

擘饼,或许已包括了主餐和爱筵在内(参徒二46,二十7;林前十16,十一23-25;犹12节)。

二43? 奇事(terata;使人产生敬畏的神迹)和神迹(semeia;指向一神圣真理的神迹),确证了使徒宣讲的真确性(参林后十二12;来二3-4)。使徒行了许多这样的[神迹和奇事](徒四30,五12,六8,八6、13,十四3,十五121)。基督也行了许多[奇事]和[神迹],以及[大能](dynameis,[大能的工作])。

二44-45? 变卖财产和共同拥有变卖所得的金钱,意味着初期教会预期主很快便再来并建立他的国度。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何实践没有继续下去。实行凡物公用并不是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因为这是自愿的(参四32、34,五4)。同样他们的物品也不是平均分配,而是按着各人不同的需要而分配的。

二46-47 尽管他们天天(参第47节)恒切地(proskarterountes;参第42节)在圣殿里聚集,但42-47节所描述的活动,是倾向于初期教会与传统的犹太教作出区分。

使徒行传其中一个副题是喜乐,因为得胜的教会就是喜乐的教会,这从46-47 节和其他许多地方(五41,八8、39,十一23,十二14,十三48、52,十四17,十五3、31,十六34,二十一17)皆可看见。在他们的交接中,他们在家中擘饼(参二42)并存着欢喜的心一起用饭。(赞美[ainountes]这词在新约中共用了九次;路加用了其中的七次:路二13、20,十九37,二十四53;徒二47,三8-9。另参罗十五11;启十九5。)

路加在使徒行传中一共写了七个概括的进展汇报(参徒六7,九31,十二24,十六5,十九20,二十八30-31);这是他们用作结束段落的: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教会从开始已迅速地增长。

?

B.???? 耶路撒冷教会的扩展(三1-7

1.????? 教会遭受反对(三1-四31)

(1)??? 诱发事件(第三章)

三 1 明显地,在耶路撒冷的圣殿里每天都有几次祷告的时间—上午9时,和下午三时(申初)。这里说明是下午三时,是因为它可以帮助解释四3。

???? 三2 描写那一个人生来是瘸腿的,是为强调他完全无助的光景。这人已经超过四十岁(四22),有人天天把他抬来,放在圣殿一个称为美门的门口那里,让他可以行乞(求人周济)。这可能是圣殿东边的一扇门,从外邦人院转入女院的门。

三3-11? 神藉着彼得和约翰对那瘸腿的人作出超自然的医治(第7节;以及他得医治后的狂喜(第8节),吸引了一群对所发生的事情感到惊讶(满心希奇惊讶)的人。他们跑到所罗门的廊那里聚集(所罗门廊是挨着外院东边建造的一条长柱廊;参五12)。在使徒行传中,还记载了另外两个瘸子得医治的事迹(九32-34,十四8-10)。

三12 彼得衡量环境以后,便使用它作为宣讲的机会。他信息的内容包括:(a)详解 (12-16节)和(b)劝勉(17-26节)。

三13-15 彼得把医治的能力归于耶稣,这里称耶稣为神的仆人(参26节;四27、30)这名词使人回想起赛四十二1。四十九6-7,五十二13,五十三11 中的[耶和华的仆人]的名号。有趣地,交付(paradidēmi)的动词形式在七十士译本的赛五十三12中也使用了两次。这位卑微的[仆人](参腓二6-8)已被犹太人的列祖,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神(参创三十二9;出三6、16;太二十二32;可十二26;路二十37 ;徒七32)高举(荣耀;参约十二23,十七1;徒二33;腓二9;来 一3-4、8)。彼得强调百姓在行为上的三项违抗所引来的严重后果(三13-15)。首先,他说,当彼拉多定意要释放基督的时候,犹太人却要求处死他。第二,犹太人弃绝了那圣洁公义者,反而要求释放一个凶手。第三,以色列人杀了那生命的主,神却叫他从死里复活了。彼得称呼基督的称号是很有趣的:[他的仆人耶稣]、[那圣洁公义者](参来七26),和[那生命的主](参约十10)。第三个名号,其嘲讽性是强烈的:他们杀了那生命的主但他却从死里复活了!(关于耶稣的复活,请参徒二24之注释,二有关耶稣复活的显现,请参二32。)

三16 那瘸腿的人得健壮,是因着他相信耶稣的名。在耶稣所医治的许多人中当中,他们的信心往往是有目共睹的(例如可五34,十52;路十七19)。在圣经时代,人的名乃代表他和他的品性。路加在使徒行传中,至少提及(耶稣的)[名]这字三十三次(参徒二21、38,三6、16,四7、10、12、17-18,五28、40-41等)。

三17-18 彼得对百姓的劝勉从这里开始。百姓和他们的官长(参路二十三13)是在他们尚未真正肯定耶稣确实是谁的情况下,无知(不知)地作了这事(参徒十七30;弗四18;彼前一14)。所以,神赐给他们另一个悔改的机会。虽然他们无知地把他钉十字架,但基督的受苦却应验了旧约的预言(参徒十七3,二十六23)。

三19-21 就像他在五旬节的讲章一样(二38),彼得劝勉百姓要悔改。彼得在这里是否说,如果以色列人悔改,神的国就会降临在地上?因着以下几个理由,这答案是肯定的:(a)复兴(三21)这词与 一6 之中的[复兴]是相关的。在三21里,是以名词形式(agokatastaseōs)出现,而在一6中,却是个动词(apokathistaneis),两种情况都期待着以色列国的复兴(参太十七11;可九12)。(b)当复兴这观念应用在以色列国的时候,它是与重生同义的(参赛六十五17,六十六22;六十九28;罗八20-22)。(c)徒三19和20的目的子句是各异的。19节的所以是译自pros to(有些手抄本作eis to)加上不定词、是指向一个短近的目的。而19节下和29节所出现的所以,是译自一个不同的结构(hopōs加上虚拟语气动词),是指向较遥远的的目的。因此,悔改所产生的是一个较近的目的——罪得赦免(19节上)。这样,倘若以色列人整体悔改的话,第二个较远的目的——神国(基督第二次降临时的安舒日子)的来临便必实现。(d)基督(亦即弥撒亚;第20节)的被差派,意味着神国的降临。(e)旧约[预言了这些日子](第24节;参第21节)。但旧约的众先知完全没有预言教会,对他们来说这是个奥秘(罗十六25,弗1-6)。但先知却常常谈到弥撒亚的黄金时代,就是千禧年。

救恩和千禧年的提供,皆指明神的恩典和以色列人的不信。一方面,基督复活这神迹发生后,神再给予犹太人悔改的机会,他们一度拒绝了[未钉十字架前的]耶稣,现在他们再获神赐与一位复活后的弥赛亚。另一方面,彼得的说话强调了以色列人的拒绝。他们已获赐下约拿的神迹,但他们仍然拒绝相信(参路十六31)。就某种真正意义而言,这信息确证了以色列人的不信。

?

?????? 某些圣经学者反对彼得在提供国度这观点。他们是基于几个反对而有的:(a)因为神知道以色列人会拒绝这提供,所以这是不适当的提供。但这与福音向任何未蒙拣选之人呈现时的情况下相同。(b)这会把国度真理放进教会时代。然而,教会真理是在五旬节教会开始前已奠定的了(参太十六18,十八17;约十16,十四20)。(c)这观点会导致极端的时代主义。但这并非是必然后果,若这提供被视为在教会时代里的一个过渡,使徒行传必须被视为枢纽之书;一卷将基督在地上的工作串连至与他如何透过地上的教会来作他的工作的过渡书卷。

?

? 总而言之,徒三17 指出以色列人的悔改是有两个目的:(a)对个别的以色列人,这是罪得赦免,和(b)对作为一国的以色列而言,她的弥赛亚必回来统治她。

三22-23? 耶稣在这里被描绘为[新约的摩西]——应验了申十八15-19(参约六14)。基督再来的时候,不单像摩西般施行拯救,她同样入摩西般施行审判(参利二十三29和申十八19;民十四26-35)。

?三24-25 彼得提及撒母耳是在摩西以后的第二位先知(参十三20),这清楚暗示约书亚并没有应验申十八15。

?

众先知(参徒三18、21)从不同的角度来记述这些日子(即是弥赛亚时代)。犹太人是亚伯拉罕之约的先知的子孙;这约是神赐给亚伯拉罕(创十二2-3,十五18-21,。十七1-8,二十二18),并由犹太人的祖宗证实的(例如,以撒[创二十六41]).因此,若犹太人像亚伯拉罕般相信,他们必能得着祝福(参罗三28-29,四3;加6-7).事实上,万族必因亚伯拉罕得着祝福(参创十二3;罗四12、16;加三29;弗三6)。

三26 神的仆人(参第13节;四27、30),耶稣,……差到你们(即犹太人)这里来,这种时序的模式在四福音和使徒行传中到处可见(例如,太十5;徒十三46;罗一16)。这样做的理由是,神国的建立是一直以来都是系于以色列人的回应上(参太二十三39;罗十一26)。

?

(2)??? 监禁(四1-22)

四 1-2 参与逮捕彼得,约翰和那被医治的人(第14节),有祭司们和守殿官,并撒都该人。守殿官因为是负责维持圣殿秩序的,毋怪乎他要跟祭司们和撒都该人一起中断彼得和约翰的讲话,好把人群赶散(参三11)

祭司在他们的宗教性同盟中,主要是由撒都该人组成(五17);所以今次主要的主控人是撒都该人。这些人具有几项独有的特征:(a)不信身体复活,也否认天使或灵体的存在(二十三8);(b)忠于罗马政府;(c)、渴望维持现有的身份;(d)与富有的阶层联合;(e)只坚守摩西五经。彼得和约翰的教训使撒都该人很烦恼,因为它直接反对撒都该人对复活的否定,而且也动摇了他们所订立的制度。

四3 因为天已经晚了,(就是,将近黄昏的时候,参三1之中的申初),提出审讯已太迟了;所以,两位使徒被囚了一夜。

四4 使徒行传其中一个副题,就是神的道,尽管遭受反对,仍是成长不已。这信息勇往直前,一如忆加勒般(注:Juggernaut,印度教的神,被自己的乘驾所碾死,即时升上西天,引为不受阻之意)。虽然两位使徒领袖被捆绑,但神的道不能被捆绑(参二十八30-31;腓一12-14。)

四5-6 路加对犹太人的众领袖的仔细描述,强调了这词聚会的壮观和权力。朴实的渔夫、身处地上最高领袖层的中间!官府、长老和文士,皆在犹太最高法院(公会)之中(参第15节)。亚那是该亚法的岳父,曾在主后6-15年任大祭司,但现已被免职。他的女婿该亚法 在主后18-36年任大祭司。但亚那显然仍是一位祭司政治家,在当时犹太人的心目中,他仍被视作他们的大祭司。(请看[亚那家族]表。另参路三2 之注释:约十八13;徒七1。)这集会也曾对耶稣作出审讯;讽刺他,现在他们所面对的竟是耶稣两位杰出和勇敢的跟从者!这里提及的约翰和亚历山大,我们对他们一无所知。

四7-10 当彼得和约翰被带到公会前的时候,被质询有关他们权柄的基础;彼得,这位发言人,被圣灵充满(参二4)。这是彼得在使徒行传中的第四次讲话,事实上,他语带讽刺地说,[我们受审,就是因为我们在一个残疾人身上行了一件善事?]这神迹不是凭他们自己的能力行的,而是…….耶稣基督的名(参三16,四7、12、17-18)虽然他们曾把耶稣钉十字架,但神已经叫他从死里复活(参二23-24,三15)。

四11 医治这瘸腿的人,就是匠人所弃的那石头。彼得在这里引述诗一一八22,这经节的背景备受争议。被拒的石头(诗一一八)可能是:(a)一块真正用作建筑的石头;(b)以色列国;或(c)大卫。又或者它是一句没有特定应用的格言。对大卫来说,诗一一八22里的那被弃的石头,极可能是指以色列,一个被其他国家拒斥的国家。无论如何这经节在基督耶稣里已得着最终应验,因耶稣就是那[理想]的以色列人(参赛五1-7;太二15,二十一42;可十二10;路二十17;彼前二7)。那被弃的石头(国民在钉基督十字架时,已弃绝了他),却成了房角…….石头,那复活的主。

四12 拯救这字可追溯至彼得刚才所引用的诗一一八,因在期间它是一个明显的主题。诗一一八22-29乃预期千禧年的拯救。彼得在徒四12所讲的,不单是个人的称义。同样是是诗一一八所预告的全国性救恩。

这样,指控使徒的领袖,反而成为被告人!他们拒绝了以色列唯一的救主,并妨碍了神的建筑物的建成;因此,再没有别的拯救方法适用于这百姓了(参约十四6;提前二5)。

四13-14 掌权者对彼得和约翰……这些没有学问的(agrammatoi,文盲)小(idiōtai,平凡的)民,竟能如此有胆量的讲话,深感希奇。胆量(parrēsia ,[勇敢]或[公开而坦白发言的勇气])是使徒行传中另一个突出的主题(二29,四13、29、31,二十八31;参九27-28中之动词[放胆传道];十三46,十四3,十八26,十九8,二十六26)。公会便知彼得和约翰是跟过耶稣的(参约七15),便无话可说。这样,使徒亦经历了基督所应许的(太十19-20;路十二11-12,二十一25)。

四15-17 重要的是,当权者既不能亦不可否认这神迹的真实性。他们故意拒绝提及[耶稣]这词,而用这名来指向(参大祭司在五28的相同拒绝)。

有关这些闭门聆讯的资料,路加或许从某些人,例如尼哥底母或保罗那里得知。尽管保罗不是撒该都人,他或许可以阅读这些资料。

公会是犹太人最高法院的管理机关;由七十一个人组成,包括大祭司在内,公会的成员大多数是撒该都人。在使徒行传里,某些耶稣的跟从者曾被带到公会共四次之多,这是首次(参彼得和众使徒,五27;司提反,六12;和保罗,二十二30)。

四18-22 当彼得和约翰被禁止……不可奉耶稣的名讲论和教训人的时候,他们抗辩说,他们必须听从神而不是听从人的权力机构(参五29)。他们只是照着主所吩咐的为他作见证(一8)。公会只好恐吓他们(若他们继续传讲耶稣,就要受惩罚)。就把他们释放了。他们害怕刑罚他们,是因众人为(使徒)所行的奇事,都归荣耀与神(参三9,五26)。

(3)??? 祈求(四23-31)

从这早期教会的祷告,我们可以识别出三个状况:(a)神是至高无上的(第24节);(b)神的计划包括信徒要面对如同弥撒亚所遭受的反对(25-28节);(c)因着这些事,他们要祈求神赐给他们勇气来传讲(29-30节)。

四23-24 ?藉着圣灵托…….大卫的口,这说话一如其他许多经文般,强调圣经是藉着人类媒介的神圣默示(参二十八25),徒四25-26 包含了一段引自诗二1-2 的经文,是有关大灾难之预言的。在初步的含意上,彼得明白神的受膏者(tou Christon; 参徒四27:[所膏的]),弥撒亚所遭受的逼迫——大卫在诗二中所预言的——已在早期教会之中应验了。这里的同义是明显的。

外邦(ethnē,徒四25)与外邦人(ethnesin, 第27节);万民(laoi ,第25节)与以色列民(laois Israēl ,第27节)作比较;君王(第26节)与希律(第27节)作比较;臣宰(第26节)与本丢彼拉多(第27节)作比较。

?????????????????? 四28-30 正如神至尊的能力和旨意已预定基督要遭受反对;因此现在彼得和约翰祈求神的能力在使徒教会的大放胆量上被彰显出来。他们也祈求主赐下超自然的医治能力,并因耶稣的名行神迹(sēmeia, 参二43)和奇事(terata, 参二43)。

????????????????? 四31 主回答众信徒为胆量的祷告,就是使他们聚会的地方震动。这回答也包括了圣灵的一次超自然充满(参第8节)。像这里一样,当路加使用一个动词形式来指出信徒被圣灵充满的时候,他通常表明那充满一面倒地是由神赐下的。这与弗五18的祈使式语气相异,该处说基督徒是有责任被圣灵充满的。

????????? 2.教会中的惩治(四32-五11)

???????????? (1)产生的分配(四32-37)

???????????????? 路加有两个理由要把这事件放置在这里,首先,他使用它作为向自己的读者介绍巴拿巴,这是他常用的写作技巧;路加在介绍他笔下的人物时,会先以其配角身份为简介,接着便以其为主角登上舞台;他亦是以同样的方法来介绍巴拿巴。

?

???????????????? 路加在这段经文的第二个目的,是为指出巴拿巴和教会其余的人与亚拿尼亚和撒非喇的对比(第五章)。教会的慷慨行为,特别是巴拿巴的,明显地与亚拿尼亚和撒非喇这对夫妇的自私行为大有分别。

???????????????? 四32-35 信的人不但在灵里合一(一心一意),在物质上也是如此(参二44-45和那处的注释)。他们甘心地变卖自己的田产,并按照各人的需用来分配。主答应他们祈求胆量的祷告,因使徒持续向人见证基督的复活。恩(第33节)这用字在使徒行传中曾多次出现(例如,六8,十一23。十三43,十四3、26 ,十五11、40,十八27,二十24、32等)。

?????????????? 四36-37? 约瑟的绰号,巴拿巴翻出来就是劝慰之子之意,他这绰号,显然是因着他能鼓励那些垂头丧气者的品格和能力而有。

?????????????? 一个利未人怎能够像巴拿巴般拥有产业呢?利未人不是被禁止拥有产业吗?(民十八20、24)?答案可能是,利未人虽然不能在以色列拥有土地,但他们能够在别的地方拥有土地。巴拿巴明显是生在居比路岛的,故在那里拥有土地,而他们一起把它卖掉。但最有可能的是利未人已不再遵守民十八20、24的禁例了,如从耶利米的事例中所得知的(参耶一1,三十二6-15)。

????????????? (2)亚拿尼亚和撒非喇的欺瞒(五1-11)

??????????????????? 这事件使我们想起约书亚记第七章钟的亚干(参民十五32-36,十六1-35)。

????????????????? 五1-2 在3-4 和第9节中,已说明了亚拿尼亚和他的妻子撒非喇的罪。当然,他们可以将变卖田产所得的收入保留,但他们彼此同谋说谎,说自己已将全部价银奉上;事实上,他们只是把几分(部分)价银奉上而已。

???????????????? 放在使徒脚前这片语,跟四35、37相同:它使亚拿尼亚和巴拿巴的行为成为天壤之别。

??????????????? 五3 彼得在回答时,责备亚拿尼亚说,撒旦充满了你的心。翻作[充满]的动词eplērōsen(从pleroō而来),在这里含有控制或影响的意思。相同的动词也用在(要被圣灵充满)这命令里(弗五18)。亚拿尼亚,一位信主者,竟受撒旦而不是圣灵的影响!彼得问为什么……这事暗示撒旦能够控制亚拿尼亚,是因着他没有处理在生命中某些往昔的罪。

??????????????? 五4 彼得先前指称亚拿尼亚[欺哄圣灵](第三节);现在,则指称他欺哄神。这是对圣灵的神性的一个肯定。

??????????????? 信徒拥有保存自己钱财权力这事实,表明这并不是一种基督徒社会主义。这是为支持教会而有的一种自愿安排;但只是一种短暂行动,是因为早期教会显然盼望基督在他们的那个世代再回来。

???????????????? 五5-6 当亚拿尼亚听见这话,就仆倒断了气。正如彼得后来所写的[审判要从神的家起首](彼前四17)。这也是[至于死的罪]的一个事例(约一书 五16)。这惩罚是厉害的,因为它要作为一个示例;就如亚干是以色列的示例一样(参林前十六6)。

五7-10 ?接着,撒非喇(她并未觉知自己丈夫的突然死亡)也同样在卖田地的价银这事上说谎。

???????????????? 彼得斥责撒非喇与亚拿尼亚同心试探主的灵。[试探圣灵]就是在他审判之前,人认为自己可能逃脱的程度;其含意是冒犯他,看他能否成就自己的说话,或歪曲他审判权的极限(参申六16;太四7)。

?

??????? 五11? 惩罚这对夫妇的结果,就是所有听见这事的信徒(全教会)和不信的人,都十分惧怕。这结果已在第5节中陈述,在这里重提是为强调的缘故(参十九17)。

?????????? 在叙事中这记述的目的是多样的:(a)它揭示了神不喜欢罪,特别是在他的身体——教会中的不诚实的罪。(b)它标志着教会与以色列国的相异,因这样的惩罚在以色列人中并没有见过。教会(使徒行传中首次使用这词)在这里的意思是指普世性的教会,而九31和二十28的情形也是一样;至于十一26 和二十十三1 则指地区性的会众。(c)它指出神在这新群体中作工。

3??????? 教会的进展? (五12-42)

(!) 使徒的明证(五12-16)

这段落乃为预备读者面对紧随的事情。这样的活动,绝不能不受人注意!

五12 神再次使用使徒行了许多神迹和奇事(参二43之注释)。初期耶路撒冷教会常规聚会的地点是在所罗门的廊下,这是很有意思的,因为这里是百姓听见瘸子得医治后聚集的地方(三11)。

五13 这经节的意思大概是,再没有虚伪者或不信的人敢贴近他们。亚拿尼亚和撒非喇的事件,使他们极度害怕!

没有一个这用语的直译是[再没有其他人](tōn loipōn oudeis).[其他人]是指失丧者(在路八10中译作[别人];参罗十一7;弗二 3;帖前四13,五6)。

五14 尽管未得救的人不愿意加入这信徒群体,但信而归主的人,还是越发增添,连男带女很多。人数迅速增长是初期教会的一个现象(参二41、47,四4,六1、7,九31)。

五13-16? 在这年轻的教会中,神迹(第12节)确证了神的话语。随着神对教会的管治,这表明了神对教会至尊的承认。许多人不单显明他们对使徒医治能力的确信,亦显露了他们的迷信。他们认为彼得的影儿若落在病人身上,他们也会得医治。

??????????????? 使徒被赐予这神圣的治病和赶鬼的能力,与主对他们的应许(太十8;可十六17-18)是一致的。

?(2)使徒第二次被囚和被释(五17-20)

?????? 五17-20 当使徒——显然是十二个使徒——在第二次被捕和下监后,神超自然地藉着一位使者(或天使)释放他们,并吩咐他们要继续公开(在殿里接近教会聚会的地方;参第12节)宣讲这生命的道(直译是[这生命的一切说话]。一种言及福音的不寻常方法)。在使徒行传中,这是三个监狱神迹的第一个(参彼得,十二6-10;保罗和西拉,十六26-27)。

(4)??? 使徒的受审和辩护(五21-32)

五21 明显地,众使徒遵照天使的指示(第20节)而行。虽然在昨晚,他们的睡眠时间被缩减了,但在天将亮的时候,他们就进殿里去(参第20节)。

五21下-25 在这几节经文中所记载的事实,充满着讽刺:(a)看守的人一直谨慎地为那些空空的监牢作保安(21下-23节)。(b)以色列人中的最高权力分子集合起来审讯他们已不再拥有的犯人。(c)当忿怒的领袖正讨论那些被他们囚禁的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的时候,有人告诉他们,那些使徒正在殿里教训人。守殿官和祭司长(参四1)听见这话,心里犯难(diēporoun,直译是[受窘困]或[被为难]),不知道怎样解释,这些仍关的极妥当,但却是空无一人的监牢。或许因着他们的囚犯不见了,他们料想这事将来对自己的影响(参十六27-30)。

五26-27 守殿官和监牢的差役,谨慎地重新将使徒们逮捕(没有使用强暴,因惧怕会引起民众的愤怒),并将他们带到…..公会前接受查询。(请参四15关于公会的注释;另参六12,二十二30。)

五28 大祭司使用了代名词——这两次,表明他不愿意言及耶稣的名字(参四17[这名])。明显地,他非常憎恨耶稣基督。

五29 彼得在这里重复四19-20已肯定的一个基本原则。它的逆向命题也是真确的:基督徒要顺从他们的政府,除非这顺从是一种罪行(参罗十二1-7,彼前13-17).

五30-31 彼得和众使徒在回答中提及耶稣的复活,必然激怒了撒都该人(参四1-2,五17,二十三8)。彼得再次成为众使徒的发言人,但他的信息是与以前所宣讲的相同:(a)他们杀害了耶稣。但神已经叫他从死里复活(参三23-24、36,三15,四10);(b)他们若悔改归向他(参二38,三16,四12,八22),就必得赦罪。

五32 使徒非常清楚自己的责任,因为他们确言,我们为这事(rhēmaton,[说话、言论]或[事情])作见证,兼且,圣灵超自然地,使他们藉着所赐的能力放胆传道,并施行神迹奇事,来确证他们的见证,这相同的圣灵也赐给凡相信基督的人。(罗八9)。

(5)??? 众使徒获释(五33-42)

五33 这些领袖恼怒使徒,是可预料的。领袖们想要杀他们,他们的敌对态度,和数星期前对主的敌视之模式相同,也在这里出现。

五34-35 迦玛列,一位受敬重的教法师和法利赛人,说服公会不要反对众使徒,他不是为了同情教会而发言,而是从神在地上的至尊作为这亮光来看此事(参第39节)。

五36 关于丢大和附从他的四百个暴徒终归失败的事情,我们一无所知。虽然第一世纪的犹太史学家约瑟夫(Jesephus),也曾描述过一个名叫丢大的人所策动的叛乱,但那一次叛乱发生在较后的时期,而且规模较大。此外,这叛乱是紧接37节所描述由犹大所领导的叛乱之前。

五37 迦玛列的第二个示例,就是由加利利的犹大所策动的叛乱。关于这一次动乱,约瑟夫有较详细的报道;虽然它最后被平息,但它仍然撒下了进一步动乱的种子。

五38-39 这是迦玛列言论的结论和主要的苛评。只要细看这运动的结果,便能告诉他们,这是出于人还是出于神。有趣地,就某种意义而言,这番说话,是藉敌对教会的一个代表人,为耶稣基督的教会作出辩护:凡试图阻止神之工作的,就好像是攻击神。

五40? 公会把他们打了,又吩咐他们不可奉耶稣的名(参看三16关于耶稣的[名]之注释)讲道,而完全不理会这样一味对使徒作出惩戒是否适当。鞭打使徒,显然是惩罚他们违反较早时的禁令(参罗四18、21,五28)。

五41-42 尽管惨被鞭打,使徒们离开公会时,还是心里欢喜的。在此,喜乐作为使徒行传其中的一个主题,是明显地(参二46-47之注释)。得胜的教会,尽管受逼害,还是在神的工作中喜乐——使他们有时候甚至像这里一样,与此为喜乐的因由:、众使徒以配为主名(请参三16中的[这名];另参彼前四14、16)受辱而感到光荣。稍后,彼得也鼓励基督徒,当他们要因基督的缘故而[身陷]苦难时,应当[欢喜快乐](彼前四13;参彼前二18-21,三8-17)。

路加撰写徒五17-24 的目的是,是要指出作为一个民族的以色列,在拒绝耶稣作为自己的弥撒亚这悲剧的道路上,如何继续堕落下去。

4.教会的管理(六1-7)

???????????? 六1? 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不懂得说亚兰语——居住在以色列地的以色列一位的人的日常本土用语。他们大概是在以色列以外的地区生活长大,故是双语的:说希腊语和他们本国的语言(参二5-11)。可能,转信犹太教后来成为基督徒的外邦人,亦在这组人中。至于本土的犹太人也同样可能说亚兰语和希腊语(参二十一40)。在犹太人的世界里,说希利尼语的犹太人和说亚兰语的犹太人(和合本作希伯来人)之间,一直存在着张力;不幸地,这些张力也被带进教会里。

?? 六2 [桌子](trapezias; 和合本作管理饭食)可以指放置食物或分配金钱的桌子(即银行)。在这里大概是指某些寡妇提供金钱和粮食的地方。

十二使徒清楚知道他们正确的优先次序是传讲神的道和祷告(参第4节)。

六3-4 使徒对那些将会参与服侍的人,提出三项资格:他们必须(1)被圣灵充满,(2)智慧充足(参第10节),而且(3)他们在以上的两项资格里,要有好名声。在处理金钱的事情上,这三项资格是必须的。(第5节的信心,并不是另一项资格,因为相信只是被圣灵充满的媒介。)

拣选七个人,可追溯至犹太人社团中的传统——七位受尊敬的人,在官方议会中,负责管理公共事务。

藉拣选这七个人,十二使徒就能够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参第2节)。

六5? 十二使徒的建议,使全组的门徒都喜悦。重要的是,这七个人都有希腊文的名字,暗示他们都是希腊化外人士。最后的一位,名为尼哥拉,他甚至不是犹太人,而是先进了犹太教,后转信基督徒教的人。初期教会显然感觉到,对说希腊语的犹太人寡妇的无心疏忽所引致的问题,交由希腊化的犹太人来解决,是最适当的;当然,这些人也不会忽略那些说亚兰语的寡妇之需要。

对这七人的介绍,是准备读者来观看司提反和腓利(名单中的首二人)的事奉。此外,在此言及说希腊语的犹太人,是向前瞻望这福音 在耶路撒冷和犹太地区以外的更广泛的传播。(关于其他四人:伯罗哥罗、尼迦挪、提门、巴米拿 的事迹,我们一无所知。)

六6 虽然基督徒群体选出了这七人,但仍是由使徒作委任。这委任包括了祷告和按手。按手在别人头上这行动的实施,含有委任和授权之意。(参八17-19。十三3,十九6;提前四14,五22;来六2)。

这些人是否就是首批执事?在此所见,是那种教会中的职务?这些问题有三个答案。

(1)??????????????? 有人说这是教会的首批执事。支持这观点有几个理由。第一,保罗书信中,假定了执事这职务(参腓一1)。他们争辩说,如徒六1-6不是记述执事的起源;那么,执事这职务始于何时、何地?第二 与执事有关的用语,可在此寻见:第一节 的[供给](直译作服侍)是diakonia,而在第2节的[管理]是diakonein.然而,这些人在此从未被称为[执事](diakonia)。较后,他们被称为[这七人](二十一8)。此外,[供给]和[管理]这些用字,在此并没有专门术语的含义。这些用字在希腊文新约圣经里,一般被使用时,皆是以其非特殊含义来使用。

(2)??????????????? 其他人则认为这些人是教会长老职务的先驱者。这虽然不是一种普及的见解,但它却从徒十一30获得支持,该经文指出救灾捐款是交给耶路撒冷教会长老的。他们争辩说,若较早前负责处理金钱的人是执事(第六章),他们稍后必定演变成为教会的长老(第十一章)。然而,长老的职务是源于犹太人会堂的。

(3)??????????????? 第三种观点认为这七人承担了一个临时职位,为的是要解决当时的一个特殊需要。基于如下的几个理由,这似乎是这问题最佳的解决进阶。第一,这些人只因一项特殊,而非全面的职责被选。第二,他们是因着在耶路撒冷教会的公社性质,而要承担一项暂时的责任。即或如此,这些人所作的,仍然例示了执事的角色和功能。

?六7 这经节包含了另一个路加的进展汇报。教会在人数上迅速增长(参二41、47,四4,五14,六1,九31),并且甚至有不少犹太人的祭司成为信徒(信从了这道;参罗一5)。随着这些人的被委任,读者已被准备,来观看司提反和腓利的工作,以及福音在耶路撒冷以外的地区被宣扬。

II.???????????????? 在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的见证(六8-九31)

A.司提反 殉道(六8-八1)

1.司提反被捉拿(六8-七1)

司提反的传道、被捉拿和受审,明显地与主所面对的相似。

六8 司提反像基督和使徒一样,满得神的恩惠和能力(参四33;路二40、52)。有趣地,司提反是被五样要素所[充满]或控制:圣灵、智慧、信心,恩惠和能力(徒六3、5、8),何等出类拔萃 的领袖!此外,他也行了大奇事和神迹(参二22;路二十四19;亦参徒二43)。这是神在他每天侍奉寡妇工作的责任上,额外加添的赐恩的证据。

六9-11 利百地拿(含义是[自由人])会堂大概是由一些从战犯或为奴的情况下得自由的人(又或者他们的祖先是这样的人)所组成。但要精确地知晓其身份,则还未能肯定。

这会堂的成员来自三个相异的地区——北非(古利奈和亚历山太是当地的两个主要城市),亚西亚(今天土耳其的西部地区)和基利家。这可能是保罗所参与的会堂,因大数城位于基利家省内。

司提反除了是那七个人中的一个,以及是一位施行奇事者外,他也是一位高明的辩论家。他的反对者都抵挡不住司提反以智慧和圣灵的说话(参第3节[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和第五节及七55之[圣灵充满])。

???????? 为了除掉司提反,食堂的人暗地里劝诱人来控告他。就像那些指控主耶稣的人一样,他们控告司提反谤渎(参太二十六65)。

??????? 六12-14 这些说话足以唤起平民百姓和领袖捉拿司提反,并在公会前起诉他,这是使徒行传中,四次记载有关主的跟随者在犹太议会前受审判的第三次;其余的三次分别是彼得和约翰(四15),彼得和众使徒(五27),以及保罗(二十二30)。

这些作假见证的人毋须是被收买的说谎者,因司提反可能真的曾讲过一些他们所指控的事情。然而,他们却错解了他说话的意向和意义(参太二十六61;可十四58;约二19)。主自己曾预告圣殿的被毁(太二十四1-2;可十三1-2;路二十一5-6),虽然他从来没有说,这是他所使然的。另一半对司提反的攻击,涉及摩西制度的暂时性质。毫无疑问,他看出因信称义的神学意义,以及在基督里律法得以完全。此外,倘若福音是为整个世界而设的(徒一8);那么,律法便只是一种暂时性的措施了。

六15 在公会里,所有人(七十一个)都定睛看他怎样回答。他们看见他的面貌,好像天使的面貌,明显地,他的面貌散发出荣光(参出三十四29、35,摩西的面)。

七1 这里提及的大祭司可能是该亚法,就是负责审讯主的那位大祭司(太二十六57;可十四54;路二十二53、24;参徒四5-6之注释)。

2.司提反的讲话(七2-53)

? 七 2-53 这是使徒行传中最长的笔录信息,由此看出路加对它的重视。司提反,一位操希腊语的犹太人,藉着自己的生命说话,为福音传至犹太教以外的范围预备道路。

?? 但司提反在这篇有力的讲论中,究竟讲了些什么,以致引来杀身之祸?虽然他曾触及这些指控他的事情,但司提反并没有为自己作出合法的辩护。反而,他铺陈以色列过往的历史和神过往的作为,是为了辨明基督教。

?? 在这讲论中,有三个概念像绳线贯穿布匹般:

(1)??? 神的计划是渐进和改变的。神在处理人类(特别在以色列)的事情上,都是富创造性和革新的。司提反从五个论点中来发展这思想:(a)神对亚伯拉罕的应许(2-8节)。主开始向人类展开工作,他全权地呼召犹太人之父——亚伯拉罕从米所波大米前往应许之地,并赐给他十二位成为以色列十二支派之祖的曾孙。(b)约瑟的侨居9-16节) 。这次迁居埃及,应验了神在6-7节所记录的预告。它亦是雅各子孙的一个急剧转变。(c)摩西的拯救(17-43节)摩西和出埃及是司提反这篇讲论中的重要部分,是以色列历史中另一个重要的阶段。(d)建造会幕(44-46节)。建造一个可供携带的会幕,暗示了它是暂时性的。(它被称为法柜的帐幕,或[见证之会幕][NIV: the tabernacle of Testimony], 因它证明了神在他们当中。)(e)建造圣殿(47-50节)。即使圣殿是神同在的象征;但却不是神真正的家。

?? 神在这民族中的作为(丛亚伯拉罕开始直到所罗门),是革新而改变的。因此,论点是清晰的:倘若神在以色列人中的历史中,改变了许多事情;这样,谁敢说律法和圣殿是永恒呢?

(2)??? 神的赐福并不限于以色列地和圣殿地区。以色列人所领受的某些最伟大的恩惠,是在圣殿和圣地以外赐下的。

司提反列举了四个例子(a)以色列的族长和领袖都是在圣地以外蒙福的。亚伯拉罕在米所波大米亚蒙召,而在他还未住哈兰的时候就领受了神的应许。(2-5节)。约瑟……在埃及法老面前蒙恩,是因为神与他同在(9-10节)摩西是在米甸被神委任的(29-34节)。为了证实当摩西仍在米甸时,已被神赐福这事实,司提反谨慎地重述了摩西在那里生了两个儿子。(b)律法是在圣殿以外赐下的:摩西曾在旷野会中(第38节)。(c)会幕是在旷野建造的。这会幕与他们的祖宗在旷野同在(第44节)。事实上,是犹太人把这账幕搬进承受为业之地(第45节)。(d)甚至圣殿,虽在圣地中,也不可受制于它的神学。因为当圣经宣称,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脚凳时,人又怎能说这圣殿就是神的居所呢(第49节;赛六十六1)?

(3)??? 以色列在过往的历史中,证明了她本身就是反对神的计划和属他的人的一个模范。这是司提反讲论的主要论点,也是他讲论的高峰所肯定的(徒七51-53)。你们……时常抗拒圣灵,你们的祖宗怎样,你们也怎样!这主题在这信息中随处可见,但其中一些是极其明确的。(a)亚伯拉罕并没有直接从米所波大米亚前往应许之地,他定居于哈兰(2-4节)。(b)约瑟被他的兄弟卖到埃及作奴仆(第9节)( c)摩西被以色列人拒绝(23-29)。

约瑟和摩西直到他们第二次出现时,才被接纳,这是极其重要的(13、35-36节)。其中与基督的对应,是司提反的听众不能不明白的。(d)以色列拒绝真正的敬拜而转向偶像(39-43节)。她这明显的不信,从她的偶像崇拜上得见,这罪是使徒时代的犹太人特别厌恶的。结果,神审判这国家,把她迁到巴比伦去(第43节)。(e)以色列的百姓误解了圣殿的要点(48-50节)。司提反这清楚而有力的主张(第48节),暗示了犹太人相信圣殿就是神在地上的居所,就是犹太人心目中的奥林比亚山。事实上,圣殿只是一个敬拜和祷告的地方,而非神的家(参王上八23-53节)。

司提反在这讲论中的三个主要论点互相配合。因着神的计划是渐进的,而他的赐福亦不限于圣殿;所以,以色列人必须谨慎,不要在过往般[抗拒](徒七51)神的工作。因以色列人拒绝细察神在教会中的工作,和他在以色列地以外的赐福,他们仍会抗拒神的计划。这抗衡特别与犹太人在六11-14对司提反的指控互相关联。

?? 徒七6 存在着一个年代上的问题,司提反说,以色列要作奴仆并受苦待四百年。但保罗在加三17暗示从创十五13-16神向亚伯拉罕应许开始,直到西乃山,其时间是四百三十年。这四百年和四百三十年的差异,能轻易地说,司提反以约数来计算,便能解决。另一种解释是,以四百年为受奴役的确实时间,而四百三十年是描述神在创三十五9-15坚定盟约至主前1446年出埃及的时间。然而,主要的难题,仍是在以色列人在埃及受奴役的时间有多长。若加三17 的四百三十年是指从神赐给亚伯拉罕的应许(创十五章)至出埃及记为止;那么,以色列人在埃及的时间就只有二百一十五年。然而,若按照徒七6的表面意思来接受,受奴役的时间却是四百年。或许最佳的解决方法,乃是以保罗所注视的是时期(periods of time)。这些应许是神赐给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这三位族长同是神应许的领受者。当雅各前往埃及时,神在别是巴向雅各再次坚定他的应许(创四十六1-4)。从那时(神赐给族长们的应许的终止时间)开始直到出埃及为止就是四百年。(请参看Harold W.Hoehner. “The Duration of the Egyptian Bondage, “Bibliotheca Sacra 126. October-December 1969:306-16.)

?

司提反这讲论中的另一个明显差异在徒七14,司提反说,雅各的全家有七十五个人,但在创四十六27和出一5的希伯来经文皆是[七十]人。但在七十士译本中,以上两处同是七十五。一般而言,司提反即是操希腊语的犹太人,必然会使用七十士译本;所以,他只是犯了一个[诚实的]错误而已。然而,这难处是有其他解决方法的。最广泛被接纳的解决方法之一,是认为希伯来经文包括了雅各,约瑟和约瑟的两个儿子(以法莲和玛拿西)合共七十人。而七十士译本则删去雅各和约翰,而包慑了约瑟的七个孙子(在代上七14-15、20-25被提及)。这见解在希伯来文圣经创四十六8-26 中得着支持,该处列举了六十六个名字,却删除了雅各,约瑟和约瑟的两个儿子。另一个解决方法是,七十士译本的七十五人,包括了以上的六十六个人,再加上雅各十二个儿子的中的九个妻子(犹大和西缅的妻子已离世,约瑟的妻子则在埃及)。

? 徒七16也包含了另一个明显差异,司提反的说话暗示雅各葬在士剑,但是旧约圣经却清楚说明他和他的妻子利亚(和他的父母以撒和利百加,以及他的祖父母亚伯拉罕和撒拉)都是葬在希伯仑的麦比拉洞(创四十九29-五十13)。无论如何,葬在士剑的尸体并不包括雅各,而只包括约瑟和他的兄弟。约瑟最初葬在埃及,后来再 葬在士剑(创五十26;出十三19;书二十四32)。确实地,书二十四32只提及约瑟的骸骨,但显然他的兄弟也葬在士剑(虽然约瑟夫有另一种说法)。因此,那代名词[他们的](和合本没有译出)。并不包括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只是回顾第15节我们的祖宗这用语,就是指约瑟和他的兄弟。

?? 司提反的片语,亚伯拉罕在士剑用银子从哈抹子孙买来的坟墓(第16节),引来了另一个难题,事实上,这是雅各而不是亚伯拉罕买下的一块地(创三十19)。这难题可能藉着,就某种意义而言,亚伯拉罕的孙子,代替他买下这地作解释。因此,透过雅各,士剑的地权便归在亚伯拉罕的名下。

?? 司提反正面地言及撒玛利亚人的[京城]——士剑,肯定不会讨他的听众喜悦。但他论及撒玛利亚,却预备了读者来看福音外延的下一步(徒八)。

?? 3,司提反殉道(七54-60 )

七54-56 宗教领袖对司提反的信息的回应是易于预测的:众人听见这话,就极其恼怒(参五33),向司提反咬牙切齿。

?? 虽然被威吓,司提反却被圣灵充满,定睛望天,看见神的荣耀,又看见耶稣站在神的右边。正常地,主耶稣应坐在父的右边(诗一一01;罗八34;四三1;来一3、13,八1,十12,十二2;彼前三22)。这站立的姿势,可能暗示主基督站起来迎接司提反。

?? 徒七56 是这章经文的高峰点,原因如下:首先,它重复了基督在大祭司面前受审时,所作出的宣称(可十四62)。正由于这宣称,结果他被指控犯了亵渎的罪,这些说话也同样给司提反带来暴戾的回应。第二 神子这专名被披满意义。这是新约圣经中最后使用这词的地方,也是在福音书和使徒行传中,唯一一次不是由主耶稣亲言的。神子这用字,表示耶稣就是弥赛亚,因这词出自但七13-14,其含义肯定是末世性的。(参可八31有关[人子]的附加注释。)第三,徒七56 综合了二段伟大的弥赛亚性经文——但七13-14 和诗一一01。但七13-14 强调主的治权是普世性的这层次。他不但是犹太人的统治者,也是世人的救主。诗一一01表明了弥赛亚 在神的右边,这除了强调他的能力和地位以为,也表明了他的被接纳。因此,基督就是那中保。(参提前二5)。证明了人不用再藉着圣殿和它的祭司便能进到神那里。

?七57-58 公会的回应是即时和强暴的。他们迅速地看出司提反的教义——以色列人犯罪;律法是暂时的;圣殿必然过去——的神学含义。所以,他们把他推到城外,用石头打他。亵渎应处以死刑(利二十四16)。犹太人杀害司提反,是一件讽刺的事情,因为他们的祖先也曾拜[摩洛](徒七43,若按照摩西的律法(利二十2),他们应当被处死。

?一个名叫扫罗的少年神学生也同意司提反应被掷石头。作见证

的人把衣裳放在他脚前,这意味着,藉看守他们的衣服,来表示他自己的同意。[八1,二十二20]。

七59-60上 司提反将他的灵魂交给主,又为他的敌人祷告,在用字上,使我们想起主自己的说话(参路二十三34、46)。路加简略地记载了他死亡的事实,他就睡了。对基督 而言,他的身体(不是他的灵魂)在死亡中睡了(参约十一11;帖前13、15)。

?? 七60下? 喜悦(syneudokōn)这用字,表示主动地赞成,而非被动的同意(参罗一32)。它赋予保罗在徒七58的行为一个完全的含义。

???????

C.???? 腓利传道(八1-40)

1.在撒玛利亚传道(八1-25)

(1)??? 教会遭受逼迫(八1-3)

第八章与第六和第七章紧密的相连。逼迫的主题在第六章开始,而持续至第八章。此外,第七章所引介扫罗这人物,在第八章也再出现。腓利(第八章)和司提反(六-七章)之间也有紧密的关系,因们同属于[那七个人]的组合(六5)。甚至他们二人在六5 的排名次序,在六8-八40的叙事中亦依次排列。

?

? 八1 从这日指出司提反的殉道已为教会的受逼迫亮起红灯。它暗示犹太人的领袖认同司提反的处决。以色列人仍在坚持她拒绝耶稣作为自己的弥赛亚这悲剧性选择的过程中。

?? 除了使徒以外,耶路撒冷的所有信徒都分散在犹太和撒玛利亚各处这事实,是神用作成全徒一8之使命的方法。八4 亦使用[分散](diesparēam)这词,它源于动词speirō,常用作指撒种(太六26,十三3-4、18。二十五24、26;路八5,十二24等)。这陈述句也为腓利在撒玛利亚的传道工作预备道路。

?

? 虽然路加提及[所有],但他并非包括每一个信徒,因为教会仍然继续存在于耶路撒冷。从上下文来看,可能的结论是,十次的逼害对象 ,主要是操希腊语的犹太人。他们易于识别,并且会被认为是与司提反同伙。

? 为什么众使徒没有离开耶路撒冷,路加并没有明言。或许他们对耶路撒冷教会的责任感,使他们留在这里。毋疑,耶路撒冷教会拥有更多犹太色彩了,因为那些同情司提反的人都撤退了,。与此同时,这逼迫加深了教会和犹太教之间的分裂。

八2-3 这两节经文彼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有虔诚的人,把司提反埋葬了;而另一方面,扫罗却开始残害教会。[残害]elymaineto,新约只在这里使用)这词曾在七十士译本诗七十九13中出现(和合本是诗八十13),该处言及野猪怎样[糟蹋](和合本)葡萄园。扫罗那么热心攻击基督徒,仿如狂野地暴虐他们(参徒九1、13),他残暴地拉着男女下在监里(参二十二4-5节、19)和打他们(二十二19,二十六11),这蹂躏了耶路撒冷的教会(九21),扫罗稍后作为基督的使徒而被囚,正因他囚禁主的跟随者相对。

司提反的殉道连同继后对教会的逼迫,确证了以色列人的不信和她顽固地拒绝耶稣作为自己的救赎者。

?

(2)??? 宣讲信息(八4-8)

八4 在希腊文中,这节以[所以,另一方面](men oun, NIV及和合本均没有译出)这片语来开始。因着逼害,信徒便分散(参第1节),而神的道便传开了(参罗八28;林后二14;腓一12-14)。这是神至高管治的另一个证据;尽管有反对,但神的道仍是生长的(参徒十二24,十九20)。

八 5 腓利是一位操希腊语的犹太人,因此,较住在以色列操亚兰语的犹太人(参六1),有更广阔的胸襟。他往撒玛利亚人那里去。撒玛利亚位于耶路撒冷以北,而路加说腓利下撒玛利亚城去,是因为撒玛利亚的水平线低于耶路撒冷,当徒八5与太十5-6 ,路九52-54和约四9互相比较时,便能看出腓利在这个没有记名之城市的传道事工的意义。

? 八6-7 腓利藉着所行的神迹(sēmeia;参第13节)来确证他对基督的讲论;因此,那里的人都同心合意的听从他的话。这些神迹(赶逐污鬼,就是邪灵,和医治瘫痪及瘸腿的人[参三1-10 ]都印证了他的信息(参二43)。

八8 福音再次使人大有欢喜(参二46-47之注释)。

(3)??? 信仰的表白(八9-13)

?? 八9-10 有许多传说环绕着西门这位术士而生,以下是其中某些说法:(a)他是诺斯底异端的奠基者;(b)他前往罗马,在该处歪曲了基督徒的教义;(c)他参与一个与彼得竞行神迹的比赛而失败了。无论如何,这位撒玛利亚的西门,地却常在那城里行邪术…..使撒玛利亚的百姓惊奇。因着他的[邪术],靠着鬼魔的能力来控制自然界和/或人,故百姓称他为…..大能(NIV译作:[那伟大的能力])。他们或许会或不会认为他是具有神性的。但无论如何,西门妄自尊大;撒玛利亚的百姓亦相信他。而且,他也喜欢他们的谄媚。

八11-12? 西门的幻术,就是他的邪术,他的鬼魔力量(希腊文的[行邪术]和[幻术]等用字是相关的)。当腓利来到撒玛利亚时,他传神国的福音和耶稣基督的名(参三16)。/[神国])这术语乃指着那将降临之国度而言(参一3、6)。[耶稣基督的名]是聚焦于他作为弥赛亚的地位(参八5,[基督]直译是弥撒亚)。换言之,这信息的意思是,撒玛利亚人若相信弥撒亚耶稣,便可以成为千禧年的承受者。

?? 撒玛利亚人连男带女(参第3节的[男女])就受了浸,作为他们相信的凭据。西门和腓利之间的相对和比较是惊人的,。他们二人都行神迹:西门藉鬼魔的力量;腓利则依靠神的大能。西门自夸并喜欢别人对自己阿谀奉承;但腓利只传讲基督。百姓都惊讶西门的邪术;但百姓因着腓利的事奉,而归信基督。

八13 惊奇地,西门自己也信了并且受了浸。现在,不再是百姓根从西门,而是他跟从了腓利(常与腓利在一处。他对腓利的回应必然深深地影响他们的根从者。

西门是否得救呢?路加没有清楚标明这点,所以是难以判断的。但有七个事实表明西门极可能还没有重生:(1)[信](pistenō)这动词,并非常言及得救的信心。西门的信可能只像雅二19中所谈及的鬼魔之信——纯理性上的赞同。(2)并且,以神迹为基础的相信并非可靠的相信(参约二23-25,四48)。(3)此外,路加从来没有说西门接受圣灵(徒17-18)。(4)西门在展示神迹的能力上,仍然拥有一种自我中心的私心(18-19节)。(5)第22节所使用的动词,[懊悔](metanoeō,悔改),正常地,是向那些失丧的人说的。(6)在第20节中用[灭亡](eis apōleian)这词是很强烈的。这词与约三16中的[灭亡]相关。(7)徒八23对西门的描述,表明他是一个失丧者多于一个得救者(参申二十九18)。但人仍然不能够在这点上作出定论,唯有主方知道谁是属他的(提后二19)。

?

(4)工作的证明(14-17)

八 14-17 基于数个理由, 耶路撒冷的使徒必须差派彼得和约翰往撒玛利亚去。正常地,圣灵施洗、内住和授印于人相信的那一刻。

但在这情况里,这一切的迟延是为了数个目的:(a)彼得和约翰的祷告(求赐下圣灵)和按手(结果是圣灵的降临),确定了腓利在撒玛利亚人中的事奉。这也向耶路撒冷的众使徒确证了这新工作,(b)这也确认了腓利向撒玛利亚人的 事奉。腓利宣讲的信息藉着圣灵的降临——将临的神国的一个记号(参第12节;耶三十一31-34;结三十六23-27;珥二28-32)而获确认。(c)神迟延圣灵的降临直等到从耶路撒冷教会的使徒代表到达,最重要目的或许是为防止分裂。因着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所存在的分裂的自然倾向,彼得和约翰正式欢迎撒玛利亚人进入教会是绝对必须的。约翰在这里的态度,与他在路九52-24神的态度之相对,是富意义的。

?

(5)?? 曲解真理(八18-24)

???????? 八 18-19 ?西门看见…..有圣灵赐下这子句暗示了,这次圣灵的降临有一些外在的显明可作佐证。虽然经文没有这样说,但可能是说方言(参二4,十45-46,十九6)。

?? 圣职买卖(Simony)这术语,源于西门渴想购买能将圣灵分给别人的权柄(NIV译作:能力)这事情;其含义是,出售或购买被视为富宗教性 或神圣之事务。例如,教会中的公职。

? 路加包慑西门事件,是要指出基督教的超越性,其远超于蛊术和鬼魔的事情。在使徒行传里,曾多次发生这类型的冲突,但基督永远是那胜利者(十三6-12;十六16-18,十九13-20,二十八1-6)。

? 八20 彼得对西门的请求之回应及其愤怒:你的银子和你一同灭亡罢!

? 彼得如此强烈的措辞,是因为西门误解了恩典——神的救恩和恩福白白赐予的本质。彼得解释自己使用这强烈措辞时说,因你想神的恩赐是可以用钱买的!

?? 八21-22 这节的措辞,你在这道(logo, 话语、事件)无分无关,暗示西门并不是一个基督徒。(相似的术语请参申十二12,十四27。就像利未人在应许之地上没有产业般;同样,西门在救恩的事情上也没有份儿。)或者这副词的意思,并非意味着神不愿意赦罪,问题是西门是否懊悔(悔改)他自己心中的意图。

八23-24 苦胆(cholēn pikrias)这引述似乎是来自申二十九18的,该处言及拜偶像和恶毒的离道叛教(参来十二15)。西门已被虚假的教义和罪所牢笼。西门的回应是真诚的或只是因恐惧而有的叫喊,至少他已明悟自己这悲剧式要求的结果(徒八18-19)。

(6)??? 工作的推广(八25)

?? 八25? 使徒(彼得和约翰)确信神在撒玛利亚人中作工,当他们回耶路撒冷去的时候,他们亦向撒玛利亚人,就是在撒玛利亚好些村庄中传扬福音。对这两位犹太使徒而言,他们自己所做的是不寻常的事!

2.向埃提阿伯的太监传道(八26-40)

(1)??? 命令 (八26)虽然路加没有记述神命令腓利向撒玛利亚人传道(第五节),但神却全权地 引导腓利往迦萨(参徒九之地图)。那路是指旷野之路,这描述可能是指一条旷野的道路或 在旷野中的一座城。古代的迦萨城已于主前93年被毁,而于主前57年在更接近地中海的土地上重建这城。这古城被称为旷野的迦萨(Desert Gaza).根据希腊文,这天使的命令可译作:[起来,向南走,往那从耶路撒冷下迦萨的路上去,那是旷野之地。]八36所指的,可能已暗示了是在旷野地区的一条路,而不是一座城。

(2)??? 接触(八27-30)

八27 路加较全面地描述这位埃提阿伯的太监,他是个有大权的太监,在埃提阿伯女王干大基的手下总管银库。这里所提及的[埃提阿伯]并非今天的埃塞俄比亚,而是古时的努比亚(Nubia),一个从埃及南部的亚斯旺 (Aswan)延展至苏丹的喀土木(Khartoum)之地区。[干大基]是用作称呼王太后的头衔,就像使用[法老]这头衔来称呼埃及的君王一样。当时,埃提阿伯的政权操在干大基的手上,因皇储被视为太阳之子而受人膜拜;因此,他超越一切尘世的事情,就如治理一国等。真正的统治权,因此便赋予王太后。事实上,这太监要上耶路撒冷礼拜是有趣的,因犹太人的律法禁止太监进入耶和华的会(申二十三1)。然而,赛五十六3-5 却预指了一个在千禧年时代中为太监而有的伟大的恩福。明显地,这太监虽然不是一位全面转教者,但却是一位敬拜耶和华的人。

?? 八28-30 这太监的财富,从他坐在自己的车上,这简洁的描述便可得知。当这位财政大臣乘车时,他正念先知以赛亚的书。因着习惯上会将圣经大声读出;因此,腓利轻易地听见这太监所念的那部分经文(第30节)。有趣地,腓利先被一个天使指引(第26节),然后再被圣灵引导(第29节)。

(3)??? 归信(八31-35)

八31-25 赛 五十三7-8 的引述,正困惑着这位太监。他乐得有此良机,便邀请腓利上车,为自己解释这段经文。这埃提阿伯人知道这段经文是描写某一个人的。但这人是以赛亚还是别人呢?腓利抓紧机会,便从赛五十三向他传讲耶稣的福音(参约五39)。

?

?

?

?

?

(4)??? 结果(八36-40)

八36-39 腓利传福音的第一个结果就是太监的归信。他回答说,我受洗有什么妨碍呢?这显示用水施洗是个人决定信靠耶稣的印记(参太二十八19)。第二个结果是喜乐。因为那太监…..就欢欢喜喜的走路。第三个结果是福音进一步伸展至一个外邦人(非洲人,既非犹太人也非撒玛利亚人)身上,一个没有完全转信犹太教的敬拜耶和华的人。这太监可能没有受割礼。(在NIV的边注中表明,徒八37只在较后期的希腊文钞本中出现;因此,这经节极可能不在原稿中。)

当施洗完毕之后,主的灵把腓利提了去,太监也不再见他了。至于这埃提阿伯太监日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则不得而知!

八40 后来有人在亚锁都遇见腓利。这城就是亚实突,古时非利士人的京城。当腓利向该撒利亚前进时,他在途中的各城里宣传福音(关于亚锁都和该撒利亚的位置,请参第九章的地图)。明显地,腓利从那时起,就定居该撒利亚,因为约在二十年后,他仍在那里(参二十一8)。布道者可能会驻守或巡回作工,这是重要的。但腓利却从事了这两类型的事奉。

稍后,彼得也造访了亚锁都和该撒利亚周围的地区(九32-43)。纵使腓利这位布道者居住在撒利亚,但主却呼召彼得从约帕前往该撒利亚,向哥尼流传讲福音(十-十一章)。

C扫罗的信息(九1-31)

有人相信自从五旬节后,扫罗(保罗)的归信是教会最重要的事情。路加当然重视扫罗的归信,因他在使徒行传中把它重复记录了三次(九,二十二,二十六章)。

在这接连时刻记载扫罗的归信,是使读者在福音传给外邦人的事上作好准备(第十章)。但这位外邦人的使徒(加二8;弗三8)却先于彼得向哥尼流和他家人传福音之前步上舞台。

? 这里所载有关扫罗在大马士革路上的经历,可能是 与司提反的殉道相关的。司提反的宣讲似乎刺激起扫罗要重新竭力消灭基督教(徒八1-3)。倘若司提反宣讲的教义是正确的话;这样,摩西律法便陷于危困了。因此,扫罗保持自己过往的热心,持续逼害教会(参加一13;腓三6)。

?? 但扫罗这位逼害者,快将成为保罗——耶稣基督的使徒!他的背景和资格,明显地使他适合神呼召他所要从事的工作,因为:(1)他非常明白犹太人的文化和语言(徒二十一40;腓三5);(2)他在大数受教育,故此他熟识希腊文化和哲学(徒十七22-31;多一12)(3)他拥有罗马公民的一切特权(徒十六37,二十二23-29,二十五10-12);(4)他受训并优于犹太人的神学(加一14);(5)他拥有世上谋生的技能,使他能自食其力(徒十八3;林前九4-18;林后十一7-11;帖前二9;帖后三8);(6)神赐给他热心、领导才能,和神学上的洞察力。

?

I.????????????? 扫罗的归信(九1-19上)

(1)??? 扫罗的悔罪(九1-9)

九1上? 仍然这副词,使我们想起八3的事情。当福音到达耶路撒冷以外更远的地区时,扫罗仍然继续对教会做出冷酷的逼害。

九1上-2? 扫罗对教会的憎恨是多么的大,以致他要去见大祭司,求文书给大马色的各会堂。大马色(其位置请参阅地图)并不在犹太,加利利或低家波利的控制下。大祭司拥有甚么权柄可以管辖大马士革的众会堂呢?通常的回答是:当耶路撒冷的大祭司发出请求时,罗马政府便会授予这引渡权。但也有另一途径能解释这事情,在那时,大马士革可能在拿巴天王(Nabatean King)亚哩达四世(参林后十一32-33)的统治下。为讨反罗马的犹太人欢喜,憎恨罗马人的亚哩达必会给与大祭司这特权。

提及[大马色的各会堂],表明基督教仍与犹太教有紧密地联系(在雅二2里的[会堂],就是希腊文synāgogēn这字)。提到大马士革(大马色),亦表明基督教正在迅速扩展。

奇怪地,扫罗以这道,这只在使徒行传中使用(十九9、23,二十二14,二十四14、22)的术语来指基督教。

九3-4 扫罗既听见主耶稣的的声音,也看见他(参九17、27,二十二14,二十六16;林前九1,十五8)。虽然这里并没有清楚言及扫罗看见基督,但已隐藏在从天上发光这片语中,这是扫罗的使徒身份的基础。就是他看见了复活的主(参林前九1)。

你为什么逼迫我(参徒九5)这问题是满有意义的,因他表明了基督与他的教会的联合。主并不是问,[你为什么逼迫我的教会呢]问题中的[我]字,使扫罗首先瞥见[基督徒是在基督里的]这伟大教义。相同的真理,当较早前路加言及主在教会中继续他自己在地上的工作时(一1),已暗示了。同样,亚拿尼亚向彼得说谎,就是欺哄圣灵(五3)。路加与保罗,视基督和教会就是头和身子的关系般。

九5 有人把扫罗查问中的[主](主啊[kyrie],你是谁?)译作[先生](sir).这名词在太十三27,二十七63;约四11;徒十4和别的地方确实可以有这含意。然而,在这段含慑着超自然因素的经文里,使用一个纯人性的称呼语:[先生]。似乎是不足够的。纵使保罗在此刻并不能立时确认[这位]就是耶稣,但他必定会承认这是一位超自然的存在者。接着,耶稣便向扫罗表明身份,我就……耶稣(参九17)。

[你用脚踢刺是难的](参KJV)这片语并不存在于较好和较早时期的希腊文抄本里。但这用语却在徒二十六14出现。

九6 复活的主命令扫罗,起来,进城去,你所当作的事,必有人告诉你。但这并非意味着,如某些人所宣称的,亚拿尼亚(第10节)将因信称义的教义教导扫罗。反之,亚拿尼亚告诉保罗。他必须宣扬福音,并为此受苦(15-16节,二十二10、15,二十六16-20)。是主自己在大马士革的路上亲自教导保罗因信称义的真理,徒二十六18的记载清楚说明了这点(参加一11-12)。

九7 第7节与二十二9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在九7路加记载与保罗同行的人……听见声音(phōnēs),但在二十二9 路加言及:[(他们)却没有听明那位对我说话的声音(phōnēs).字义上,二十二9的子句可以译作:[他听不见那声音]NIV及和合本正确地译出这经节,因[为[听见]这动词连属格,意味着[听见一种声音]。若连同受格,则含有[听见而明白]的意思。在九7 是属格,而在二十二9则是受格;所以,与保罗同行的人都听见了那声音(九7),但却不明白基督所说的是什么(二十二9)。

九8 倘若扫罗[肉体上的那根刺]是眼疾的话(参林后十二7 之注释),这事件可能是它的序曲。无论如何,徒九1的扫罗与徒九8的扫罗,是截然不同的。急忙间,他狂奔上路,决意捉拿并囚禁基督徒。转瞬间,他像一个小孩子般被人拉着手领进了大马色。神的恩典常在大能的行动和明显的灾难中展示出来。

九三 三日的瞎眼,禁食和祷告(第11节),是一段等候的时间。扫罗仍然没有得着神所应许他的信息(第6节)。

(2)??? 扫罗的悔悟(九10-19上)

九10-14 神藉着一个异象指示犹豫不决的亚拿尼亚,前去恢复扫罗的视力。(叫他能看见)。他要前往直街,在一个名叫犹大的人家里找扫罗。直街是贯穿大马色城西至城东二条平行大道之一。第11节首次提及扫罗的出生地——大数(参地图;另参第30节之注释)。

?有趣地,这是使徒行传首次称信徒为圣徒(第13节)的地方。教会是由[分别出来的人]所组成的(hagiois;参林前一2;弗一1;腓一1之[圣徒])。徒九14证实扫罗前来逼害大马色信徒的消息,在他到达以先已传到该城,而亚拿尼亚亦害怕扫罗可能会做的事情。

九15 主对亚拿尼亚保证说,他是我所拣选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并以色列人面前,宣扬我的名。扫罗要成为保罗,作未受割礼者的使徒(罗十一13;加二2、7-8;弗三8);其中包括了君王(巡抚腓力斯[徒二十四1-23),巡抚波求非斯都(二十四27-二十五12),犹太王希律亚基帕二世[二十五13-二十六32],可能罗马君王尼禄[二十五11]也在其中)。当然,这位使徒同样会服侍[以色列的百姓](参九20,十三5、14,十四1,十七2、10、17,十八4、19,十九8,二十六17-20;罗一16)。一个曾猛烈逼害基督徒的人,将会转化成为一位福音的见证人,这是何等的奇妙。这样的见证是满有动力和大能的。

九16 从扫罗受苦的清单(林后十一23-27),我们已看见这预告的部分应验。

在亚拿尼亚与主对话的经节中。等量地三次提及名这字(徒九14-16;参三16)。

九17 兄弟扫罗——对扫罗来说,这是一句多么激励的说话。亚拿尼亚是圣经所载第一位称扫罗为基督徒弟兄的人。徒二十二14-16更详细地记载了亚拿尼亚这次对保罗的说话。因着主的指引,亚拿尼亚对扫罗的忧虑已转变成为对他的爱。亚拿尼亚把手按在扫罗身上表示与他认同。

? 扫罗被圣灵充满,清楚地紧接着他归信以后(参四8、31;弗五18)。

? 九18 当扫罗的瞎眼得医治时,他的眼睛上,好像有鳞立刻掉下来,他就能看见。[鳞]这字(lepides,源自动词lepō,[剥皮])是指鱼类和鳄鱼身上之鳞片。正如在使徒行传中较早前所载的多次归信一样,用水施洗紧随在归信之后(八12、38).

在这事件后,亚拿尼亚便消失于这叙事中,除了第二十二章,当保罗细述自己的归信时曾提及他,全书便再没有提及亚拿尼亚了。

?九19上 三日不吃不喝,再加上他在复活的基督面前的[敞开]所引来的震惊,使扫罗的身心非常软弱。然而,有几件事情使他重新得着力量(就健壮了):他与亚拿尼亚相会,他被医治,他被圣灵充满,他受洗,以及他吃饭。

3.扫罗的争斗(九19下-31)

(1)??? 扫罗的认信(九19下-22)

? 九19下-20 扫罗与大马色的基督徒同住了一些日子之后,就开始在各会堂里宣传耶稣,说他是神的儿子。在犹太人会堂里向他们传道,同样是保罗宣教旅程时的策略(第一次旅程——十三5、14,十四1;第二次旅程——十七2、10、17,十八4;第三次旅程——十八19,十九8)。徒九20 包慑了全本使徒行传中唯一一次使用的片语:[神的儿子]。扫罗在大马色路上第一件学晓的事情,就是,耶稣是谁。

九21 犹太人都惊奇;这回应是可理解的。希腊文动词existanto,直译是[他们忘形了;他们失却了意识];有些人也曾对耶稣作出相同的回应(可二12,五42,六51)。这用语在使徒行传中共用过五次(二7,八18,九21,十45,十二16)。扫罗的强烈逼迫行动,在耶路撒冷造成了残害(参八3,二十二19,二十六11)。

九二十二 扫罗使用自己的神学训练,在教导有关主耶稣是弥赛亚这真理上占尽优势。他前来大马色是为逼迫教会,结果却是:他传讲耶稣。何等大的对比!何等奇妙的恩典!难怪大马色的犹太人被驳倒(synechynnen,[昏乱、困惑],源自syncheō,在新约中只用于徒二6,九22,二十一27、31)。

(2)??? 攻击扫罗的阴谋(九23-31)

a.?????? 在大马色? 九23-25 在这段落强调了使徒其中的一个主题——犹太人领袖对福音的反对。林后十一32-33清楚指出,这是犹太人和亚哩达王(拿巴天人)的提督的联合行动:然而,犹太人是这阴谋的发起人。扫罗的根从者(他的门徒)知道了犹太人商议要杀扫罗,便用筐子把他从城墙上缒下去,因为那城已有人把守。扫罗逼害大马色基督徒的计划,得着一个意料之外的结果;他瞎着眼进城,而坐在筐子中离城!讽刺地,他已成为被逼害的对象。

经文提及扫罗的[门徒](mathētai)表明他已拥有累累之果的事奉。他是一位满有恩赐的领袖。

?

? 路加为了缩压这叙事,便把保罗在加一17提及自己曾短暂逗留在亚拉伯的事迹删略。这事情可能发生在徒九22和徒二十三之间。我们并不知道保罗前往亚拉伯的目的,可能他前往该区传福音,但那地区的人口稀少,而扫罗的福音策略是以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为目标。因此,他离开大马色可能是为了减轻人对教会的逼迫。又或许,极可能地,他前往亚拉伯,是为了默想和学习。

b.????? 在耶路撒冷(九26-30)九26-28当扫罗离开耶路撒冷前往逼迫大马色的教会时,他是基督教的死敌;但在神至尊的恩典中,他加入了信徒的行列并在这城市中传讲福音。他参与耶路撒冷的工作,但信徒拒绝相信他(参第13节,亚拿尼亚类似的恐惧)。在大马色,扫罗需要一位朋友,亚拿尼亚;在耶路撒冷他需要另一位朋友,巴拿巴。巴拿巴向扫罗证明了,他自己的名字的真义[劝慰子],[激励之子];四36)。在使徒行传另外四个场合里,仍可瞥见巴拿巴:(1)十一22-24;(2)十一30,十二25;(3)十三1-2、50,十四12;(4)十五2、12、22、25、37。巴拿巴使耶路撒冷的信徒相信扫罗真的归信了,他们便让扫罗和门徒出入来往。在大马色时,扫罗奉耶稣的名放胆传道;在耶路撒冷,他也奉主的名放胆传道(参四31有关[放胆]的注释)。

?九29 扫罗与说希利尼话犹太人讲论辩驳,因而接续了司提反的工作(参天8-10)。扫罗的辩论能力显然优胜于操希利尼话的犹太人,以致他们企图要杀害他。

?九30 于是,在耶路撒冷的弟兄们就护送扫罗往六十五哩(按路程计算)外的海港——该撒利亚去,并打发他回到他的家乡——大数。大数是一个超过六千年历史的古城,是罗马帝国著名的学术城市。(有关大数历史中重要事迹的概览,请参V.Gilbert Beers, The Victor Handbook of Bible Knowledge.Wheaton, I11: Scripture Press Publication, Victor Books,1981, 页555。)

?扫罗在第九章的行程可概述如下:

(1)??? 耶路撒冷(1-2节)

(2)??? 大马士革(3-22节)

(3)??? 亚拉伯(加1-17)

(4)??? 大马士革(徒九23-25;加一17;林后十一32-33)。

(5)??? 耶路撒冷(徒九26-29;加一18-20)

(6)??? 该撒利亚(徒九30)

(7)??? 大数(第30节,加一21-24)

c.?????? 结论? 九31? 在犹太、加利利、撒玛利亚各处的教会。这片语中,[教会]一词是单数词。路加显然在论及分散在圣地各处的普世教会。

当扫罗离开这地区后,这里的教会都得平安。可见犹太人对扫罗和他的事奉的反对是多么强烈。

? 教会虽然仍然只限于犹太人,半犹太人(撒玛利亚人),和归信犹太教而成为基督徒的人(只有埃提阿伯的太监是一个例外,八26-40)。但这一切已为教会向外扩展至世界人口的新领域作好准备。

? 路加藉着这有关教会在属灵和人数增长的七个进展汇报中的第三个(参二47,六7,十二24,十六5,十九20,二十八30-31),作为全书中这段落的结语。

III.?????????????? 直到地极的见证(九32-二十八31)

A.???? 教会扩展至安提阿(九32-十二24)

1.圣灵为普世的福音预备彼得(九32-十48)

(1)??????????????? 彼得在吕大(九32-35)

? 九32-35前文最后提及彼得的地方是八25,当时他与约翰从撒玛利亚返回耶路撒冷。彼得在犹太从事巡回布道,因而使他来到吕大。吕大在新约中只在这里被提及,即今天的诺德(lod);以色列的国际机场正位于这城的北边。林前九5证明彼得后来继续这广大的巡回布道。这情形在彼得第一封书信的受信人中(彼前一1)也暗示了。腓利在彼得来到该撒利亚以先,已在这里和环绕它的地区传福音了(徒八10)。

? .以尼雅得了瘫痪,在褥子上躺卧八年,而神迹地得医治,是叫许多人相信基督的一个机会。路加在使徒行传里,曾三次使用归服主这用语来言及救恩(九35,十一21,十五19)。福音正开始吸引更广大的听众,因住在这海岸地区的人,有许多是外邦人。沙仑是沿着巴勒斯坦海岸,约十哩宽、五十哩长的肥沃平原。吕大位于这平原东部的边陲。这是彼得第二次医治瘫子的神迹(参三1-10;亦参十四8-10)。

(2)??????????????? 彼得在约帕(九36-43)

?九36-43 当彼得在吕大时,有一位受人敬爱的基督徒妇女(一个门徒)——多加,在约帕…..患病死了。多加的希腊文含义就是羚羊,而与它相配的亚兰文就是大比大。她以广行善事,多施周济而闻名。由于吕大和约帕相距只有十二哩,于是当地的门徒便打发两个人前往请求彼得的襄助。(有关约帕的历史撮要,请参:beers ,The victor Handbook of Bible Knowledge,页559。)直到此刻,在使徒行传的记载中,并没有言及在初期教会里曾有人从死里复活;但约帕的信徒是大有信心的,他们期望主使用彼得使多加复活。

九39-41 当彼得抵达时,他叫那些悲哭的寡妇和其他信徒离开楼上的房间。他便跪下为多加祷告并吩咐她起来(参可五41)。为了避免礼仪上的不洁(参利二十一1;民五2,九6-10,十九11),彼得直到神使她恢复生命后,才触摸她。

九42-43 像以前的神迹一样,这神迹也叫许多人信了主(二43、47,四4,五12、14,八6,九33-35)。行了这神迹后,彼得仍停留在约帕,在一个硝皮匠——西门的家里住了多日(直译:[足够的日子])。西门的家是[在海边的](十6)。

这段经文(九32-42)表明神给与彼得最佳的装备,来经历随即而至的哥尼流事件。(a)神藉两个突出的神迹来确证他的事;神以一个特殊的途径与他同自在。(b)他正在一个有外邦人居住的地区工作。(c)他居住在硝皮匠西门家里是有意义的。硝皮匠被认为在礼仪上是不洁的,因他们常接触已死动物的皮毛(利十一40)。

(3)??????????????? 彼得和哥尼流(第十章)

?? 路加重复记述这事件三次——首先是徒十这里,然后在徒十一,最后在徒十五6-9——可见这事件的重要性。使徒行传记载福音在地域上的扩展,乃是初步应验耶稣在太八11的说话:[从东从西,将有许多人来,在天国里…..一同坐席。]

a.?????? 哥尼流的异象(十1-8)十1 藉着彼得和哥尼流所看见的不同异象,使他们为这重大的事件作好准备。路加首先描述哥尼流和他的异象。哥尼流是意大利营(由六百名军人组成)的一个百夫长(负责管辖一百名士兵的罗马军官)。在新约圣经里所记载的百夫长,大都是获称许的(太八5-10,二十七54;可十五44-45);徒二十二25-26,二十三17-18,二十七6、43)。百夫长哥尼流成为五旬节后,第一批得闻耶稣基督赦罪福音的外邦人之一。

十2? 从描述哥尼流是个虔诚(eusebēs, 只在这里和第7节;彼后二9中使用)和敬畏神的人([公义和敬畏神],徒十22)来看,这能够指出他并不是一位转信犹太教的人(因他还没有受割礼,十一3),但却是一位敬拜耶和华的人。明显地,他参加会堂,并尽他的知识和能力遵从旧约圣经。虽然如此,他尚没有踏进新约的救恩里(参十一14)。

十3-6 ?这里提及申初(下午三时)这时辰,可能是指犹太人的一个祈祷时间(参三1)。果真日此,则主就是在哥尼流祷告时(参十9),藉着一位天使向他说话。稍后,哥尼流称这位天使为[一个穿着光明衣裳的人](第30节)。哥尼流藉[主啊,什么事呢?]这问题,来回应天使。这里的[主](kyrie),大概是[先生]的意思(参九5之注释)。这位军人的敬虔,从他的祷告和慷慨地周济穷人(参十2)得以证明。天使指示他要打发人往硝皮匠西门的家里,邀请西门彼得来(参九43)。

十7 当向他说话的天使去后,这百夫长就叫了他的三个亲信来——两个家人(仆人)和一个军中的副官(也是一个虔诚[eusebē]兵;参第2节)。毫无疑问,这三个人都受了哥尼流的敬虔所影响。

十8? 哥尼流把这事都述说给他们听,这里使用的希腊文分词(exēgēsamenos),与英文“exegesis([释义])这名词相关.这动词表示他向他们[解释]每一件事情。

这三个人便往离该撒利亚以南三十三哩的约帕进发,邀请彼得来见哥尼流。

b.????? 彼得的异象(十9-16)十9 彼得在早上和黄昏时祷告是可假定的,因这是正常的祈祷时间。此外,他也在午正祷告。一日三次祷告,并不是圣经的命令,彼得是在效法往昔一些敬虔人的榜样(参诗五十五17;但六10)。彼得上房顶(屋顶)去祷告,这处可给予他私隐。

十 10-12 当时彼得饿了,他魂游象外,神便使他看见有一物降下,好像一块大布….在地上,里面有各样……的走兽…..昆虫,并…..飞鸟的异象。

十13-14 但当神命令彼得吃这些动物时,他的回答是,主啊,这是不可的!意义深长地,他的拒绝([这是不可的])是mēdemōs,一个较oudamōs([决不可],只在太二6中使用)更有礼貌和主观的用语。在彼得的事奉里,这是他第三次直接拒绝神的旨意(参太十六23;约十三8)。

?

彼得从律法得知,他不应吃不洁净的动物(利十一)。但他岂不是可以只宰杀和吃那些洁净的动物,而不理会那些不洁净的吗?极可能彼得明白这命令是包括其中所有的动物。又或许在那块大布里,只有不洁的动物。

十15 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这反驳使可七14-23 得着更丰富的意义(参提前四4)。一般都承认马可福音是马可笔录彼得的讲论。因此,当彼得回顾耶稣的教训时,必能却知耶稣作为弥撒亚已洁净所有在礼仪上不洁之物。

十16 为何彼得一连三次拒绝吃这些不洁的食物呢?这可能只是为了强调而已。但犹有进者,这可能显明其中的肯定性和真确性,是彼得的顾虑超越了神旨意的一个记载。他的意图是良善的,但他却是不顺服的。同样,这里是否与彼得三次不认主(约十八17、25-27),和他三次确认自己对主的爱(约二十一15-17)有某些串连?

c.?????? 使者到访(十17-23上)十17-22 在这奇妙的时刻,就是藉着全权之神的协调,三位使者和彼得相会了。圣灵告诉彼得有三个人来找他,较早前彼得所听见那把没有显明身份的声音(13、15节),可能也是这位圣灵。

?

哥尼流所差来的人都同声称赞自己的主人(参2、4节),并向彼得传递他们前来的目的。

十23上? 彼得就请他们进去。既然彼得正在等候吃午饭(参第10节);现在便与这些访客一同用膳。或许彼得已开始明辨出自己所见之异象的含义了!

d.????? 造访外邦人(十23下-43)十23下? 彼得和他的客人吃过午饭后,已赶不及在当天动身返回该撒利亚了。次日,他们展开了约需时两天的旅程。(哥尼流的使者在某日下午三时离开该撒利亚[3、8节],两日后的中午才到达约帕[9、19节]。参第30节之[前四天]。)

?? 彼得带了约帕的几个弟兄与自己同去。在福音书和使徒行传里,两个两个的桥段(two-by-two motif)是很普遍的;基督徒工作者常常是两个两个出去的,在这富有争议的情况里,至少有六个人与彼得联袂前往(十一12)。因此,有七个见证人将会为所发生的事情作见证。

十 24 哥尼流 深信彼得必定会来,并且他十分期待彼得的信息,他便请了他的亲属密友前来聚集。

十25-26? 当彼得抵达时,哥尼流俯伏在这位使徒面前敬拜他。动词prosekynēsen的含义是[他敬拜],NIV译作[尊敬]。彼得拒绝这种敬礼,他嘱咐哥尼流起来,因他只是一个人而已。

十27-29 彼得清楚觉知自己在外邦人家里与他们相交的结果是什么(参十一2-3),但他已学晓了那异象的真义。要他吃不洁的动物之命令,乃意味着无论什么人,他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洁净的。因此,他就不推辞而来了。

十30-33 当哥尼流重述邀请彼得前来自己家里的详情后,便说,现今我们都在神面前,要听主所吩咐你的一切话。一位何等庄严地准备自己的听众。

?十34-35 彼得这些话是革命性的。他们扫除了犹太教历世历代以来的偏见和教导。然而,外邦人的救恩,肯定地是旧约圣经中已知的教义(参约拿书;创十二3)。在旧约里,犹太人是神的选民,是神的启示和应许的特殊的领受者。但彼得在这里明言神的计划是透过教会向普世伸展的。

彼得说,在各国中那敬畏主,行义的人,都为主所悦纳,这说话引来不少讨论。但这并非教导靠善行得救,因为一个人在神面前首要的责任是敬畏他,这等同于

信靠和尊敬他,这是新约与弥六8的对应。犹有进者,神接纳这样的人,是言及他欢迎他们藉着相信基督而与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关系。

十36-37 接着,彼得说出基督, 这至高无上万有的主的成就(36-43节),神藉着他传和平的福音。研读圣经者通常都察觉到这讲论与马可福音几乎是完全同义的。马可以约翰的洗礼开始,然后追溯主耶稣的事奉从加利利直到犹太和耶路撒冷,最后被钉、复活和大使命。

?

十38 弥赛亚是[受膏者]的意思;所以当彼得说,…..膏拿撒勒人耶稣时,他是说:[神宣告他就是弥赛亚](参赛六十一1-3;路四16-21;徒四27)。这宣告在主受洗时,也曾出现(参太三16-17;可一 9-11;路三21-22;约一32-34)。先知以赛亚曾论道这受膏者必成就伟大的工作(赛六十一1-3);这就是彼得所宣告的,他周流四方行善事,医好凡被魔鬼压制的人。

十39-41 彼得断言,他和自己的伙伴就是耶稣所行这一切事件的目击证人。他们(即犹太人)竟把他挂在木头(一种极羞辱性的死刑形式 )上杀了。较早前,彼得对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来说,[你们杀了那生命的主];面对治民的官,他说,[你们钉了他](十4);并回答公会说,[你们把他挂在木头上],把他[杀害了](五30)。而司提反同样告诉公会,[你们谋害了他](七52)。在使徒行传里,使徒曾五次明言,他们是基督复活的见证人(二32,三15,五32,十41,十三30-31)。基督复活之后,门徒曾和他同吃同喝(参约二十一13)。这证明了主耶稣复活并不是没有躯体的幽灵,这也解释了基督为何能被人看见(徒十40)。

十42 -43 彼得清楚指出基督事奉的成果既是审判(第42节)亦是救恩(第43节)。其关键片语是,凡信他的人。其希腊文结构是,定冠词加上现在时态分词,这几乎相等一个名词(在这事例里是,[在他里面的每一位信徒])。因此,救恩的关键要素是信心,相信基督。这因信弥撒亚而使罪的赦免的信息(参二38,五31,十三38,二十六18),众先知早已论及了(例如,赛五十三11;耶三十一34;结三十六25-26)。

e.?????? 圣灵的证明(十44-48 )十 44-45 彼得的信息迅速地被圣灵全权的介入而结束:圣灵降在一切听见彼得有关有关耶稣讲的讲道而相信的人身上。那六位(参第23节,十一12)奉割礼….的信徒….就都希奇(exestēsan;[他们忘形了];参九21),这表明外邦人信徒与犹太人信徒是平等的证据。

十46 神使用说方言的记号来证明外邦人得救的事实。(有关使徒行传中说方言的意义,请参十九1-7之注释)。

十47-48 彼得迅速地领悟到所发生的事情中,至少三项的神学意义:(1)他不能与神争辩(十一17)。(2)哥尼流和他的家人虽然没有受割礼(十一3),仍被施洗,是因为他们相信了基督,并得以领受圣灵为证。这些事件的次序是,相信基督,领受圣灵,说方言,并以水施洗。(3)哥尼流归信的真确,从彼得和他同住了几天可得证明,彼得极可能是指导他有关这新建信仰更全面的内容。

2.圣灵为普世的福音预备众圣徒(十一1-18)

(1)??? 控诉(十一1-3)

?十一1-2? 犹太人基督徒对这事情的回应是混乱的,奉割礼的门徒(也使用于十45)这措辞显然是指那些仍然持守摩西律法的基督徒而言(徒十五5,二十一20;加一12)。

十一3 对彼得所提出的控诉是,他进入未受割礼之人的家和他们一同吃饭,首要的问题不是他向外邦人传道,而是与他们一同吃饭(参可二16;路十五2;加二12)。这使彼得所看见之异象的意义更显重要(徒十9-16)。与某人一同吃喝是接纳和相交的记号(参林前五11)。这问题可导致教会严重的分裂。

(2)??? 答辩 (十一4-17)

?? 十一4 -14? 彼得向耶路撒冷受割礼的信徒,简略地重述了所发生的事情(参第十章),包括自己的异象(十一5-7),自己对他所作的回应(8-10节),以及前往哥尼流之家的旅程(11-14节)。

十一15-16 在重述接着发生的事情中,彼得对主所预告受圣灵的洗(一4-5)与五旬节作出了一个重要的认同。路加在第二章并没有明确地说明五旬节就是应验,但在这里彼得却以我一开讲这片语来指明这点(参十47,[与我们一样];和十一17,[像在我们信主…..的时候,给了我们一样])。因此,教会时代就在五旬节那日开始。

十一17 彼得的辩护并不是根据他自己所作的,而是根据神的作为。既然神在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没有作出区分,彼得又如何能作呢?

(3)??? 开释(十一18)

十一18 彼得与众圣徒都认明外邦人的归信是神所发动的,故此他们不应取代神的方法。这回应产生二个持续而重大的结果。第一,它保守了???????????????????????????????????????????????????????????????????????? ?????????????????????????????????????????????????????????????????????????????????????????????????????????????????????????????????????????????????????????????????????????????????????????????????????基督的身体,教会的合一。第二,它扩大了教会时代的信徒与耶路撒冷圣殿敬拜者之间的大裂缝。在此之前,一般的犹太百姓对基督徒皆表赞同(参二47,五13、26);但不久之后,犹太人都反对教会。这敌对从以色列人对处决雅各的回应可得证明(十二2-3,参十二11)。或许,。是次与外邦人的会合,就是犹太人反对教会的起点。

3.圣灵为普世的福音预备安提阿教会(十一19-30)

(1)??? 教会的世界性性质(十一19-21)

?? 在使徒行传记载里,这是个决定性的关键。因为这是教会首次主动使外邦人归信的开始,第八章的撒玛利亚人是有犹太人血统的;埃提阿伯的太监是从耶路撒冷返国,自己在路上读赛五十三的;即使哥尼流也是采取主动,而从彼得的讲论中寻得福音。但在这里,是教会踏出第一步,将这信息带进那些没有受割礼的希腊人那里去。

十一 19 这叙事追溯至司提反(八1-2)。指出他的殉道带来了另一个结果,他的死已促使福音传到撒玛利亚(参八4与十一19 的相似性)。同样,司提反的受死激发起更猛烈地逼害教会(八3),以及他最后的归信(九1-30)。现在,司提反殉道所带来的第三个结果,就是福音向外邦人的地土(腓尼基、居比路和安提阿)扩展。

十一20 提及叙利亚的安提阿,是使读者看见这城在其后的叙事中的重要性。这城市(众多以此为名的城之一)仅次于罗马城,和亚历山太城,是罗马帝国的第三大城市。位于奥朗底河(Orontes River)十五哩的内陆地区,故亦以奥朗底的安提阿见称。优美的环境,严谨的规划,使它成为一个商业中心,也是一个庞大的犹太人社群的根据地。尽管安提阿是一个败坏的城市,在庙宇崇拜中广泛的不道德和礼仪上的淫行;但神仍指定它作为保罗旅行布道的根据地。罗马的讽刺诗人祖云奴(Juvenal)曾挖苦地说,[叙利亚奥朗底河的污水,长久以来都排入台伯河中]祖云奴藉此表明,安提阿城虽离罗马城超过一千三百哩,但因其败坏非常,故连罗马城也受其影响。

?踏出向外邦人(安提阿的希利尼人)传福音这惊人的一步,是藉着一些在这信仰中的无名襄助者来完成的。无论如何,藉着这些从居比路(临近???????????????????????????????????????????????????????????????????????????????????????????????????????????????????????????????????????????????????????????????????????????????????????????????????????????????????? ???????????????????????????????????????????????????????????????????????????????????????????????????????????????????????????????????????????????????????????安提阿的一个海岛)和古利奈(北非的一个城市;参太二十七32;徒二10,六9 ,十三1)。而来的信徒写的,是勇敢而富争议的行动。

?

十一21 信而归主这子句,毋须指向两种独立的行动。在希腊文的结构中(不定时态分词加上一个不定时态的固定动词),这经常指向两个同时发生的行动。因此,这子句的意思是[在相信中,他们归向主]。

(2)教会的认可(十一22-26)

?? 十一22 教会有如此重要的行动,当然逃不过耶路撒冷的母会的目光。较早时,耶路撒冷的众使徒曾差派彼得和约翰检阅腓利在撒玛利亚的事奉。

现在,耶路撒冷的众圣徒又打发巴拿巴前往北方三百哩外的安提阿去。选拣这位合适的代表人是非常重要的,而巴拿巴基于以下几个理由,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第一,他象其中某些福音使者一样是来自居比路的(四36,十一20)。第二,他是一个胸襟广阔的人(四37);因此,常为别人着想。第三,他是一个恩慈的君子,从其绰号可知(四36),而路加也为他作见证(十一24)。

十一23? 巴拿巴不能不作结论,确认神真的在安提阿作工,而正如路加经常提及的,其回应是欢喜快乐。一如其绰号,劝慰子(四36),巴拿巴劝勉当地的信徒(参十四23)。(巴拿巴也在以下的经文中被提及:徒九27,十一25、30,十二25,十三1-2、7、43、46、50,十四3、12、14、20。十五2、12、22、25、35-37、39;林前九6;加二1、9、13;西四10。)

?

十一24 有三项论及巴拿巴的事情:他原是一个好人,他被圣灵充满,以及他大有信心和被圣灵充满;六5)。徒十五39记载了保罗和巴拿巴之间的抗衡后,路加也对巴拿巴作出这样的描述,既然路加是保罗的旅行伙伴,对这样巴拿巴的评价,必定是保罗所赞同的。

?十一25 安提阿的工作发展至这大比例,巴拿巴必须寻找援手,除了居住在大数的扫罗以外(参九30),他不再想起有谁人更适合了。保罗在林后十一23-27所描述的某些苦难和逼害,可能是在他在大数时候所发生的。这地方亦可能是保罗在林后1-4所言及他得着启示之处。根据徒二十二17-21 的记载,有人认为当巴拿巴接触保罗,把他带返安提阿时,包罗已向外邦人展开工作了。

十一26 巴拿巴和扫罗在安提阿工作足有一年,教训了许多人。教会在人数上持续增长(参二41、47。四4 ,五14,六1,九31,十一21、24)。

耶稣的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Christian(基督徒)的尾缀 “-ian”,含义是[属于某团体的]。因此,[基督徒]就是那些属于耶稣团体的人了。[基督徒]在新约别的地方只用了两次:徒二十六28和彼前四16。这名字的意义,从希腊文的字序可见其重要,他显示百姓认识到基督徒乃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教会越来越与犹太教互相分割了。

(2)??? 教会的慈惠工作(十一27-30)

十一 27 几位有说预言恩赐的信徒,从耶路撒冷下到安提阿。(安提阿虽在耶路撒冷以北,但因着耶路撒冷的海拔较安提阿高;故此,他们[下到]安提阿。)

十一28 亚迦布(在二十一10-11再次被提及)预言说,天下(NIV译作[整个罗马世界])将有大饥荒。这确实是在罗马皇革老丢(主后41-54年)统治年间,打击着罗马帝国的连串严重饥荒。同一位革老丢稍后将犹太人赶逐出罗马城(十八2)。(请参路二1 之罗马君王名单。)

十一29-30 在安提阿的基督徒,照各人的力量捐钱(参林前十六2;林后九7),将钱送给犹太地区的信徒。无疑地,这种爱的表达,使两所教会连结起来。(参罗十五27)。

? 当巴拿巴和扫罗将礼物带返犹太地时,他们把捐项…..送到众长老那里。这是使徒行传首次提及教会长老的地方,重要的是他们接受了这笔金钱。明显地,他们是教会各方面事奉的最高监察者。稍后,保罗和他的伙伴也把亚该亚,马其顿和小亚细亚各教会的捐献,送给耶路撒冷教会的长老。这可能发生在保罗最后一次到达耶路撒冷时(徒二十一18。虽然这经节没有提及捐项的事情)。

虽然可能仍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但在徒十一27-30因饥荒而有的造访,极可能就是加二1-10 所提及的同一次。

4.耶路撒冷教会遭受逼迫(十二1-24)

?使徒行传这段落的目的,是要确证以色列人拒绝弥撒亚。路加巧妙地将主题编织在全书里,直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从下列经文看见这情况:四1-30(尤其是四29),五17-40,六11-八3 ,九1-2、29。以色列人的仇视,成为第一次宣教旅程的舞台。

(1)??? 雅各殉道(十二1-2)

?? 十二 1-2 路加巧妙地把安提阿教会对耶路撒冷众圣徒的爱,与希律和犹太人对教会的冷酷仇视相比。

这里提及的希律王是亚基帕一世,一位受犹太人欢迎的统治者,因他是哈斯摩尼的后裔,拥有部分犹太人的血统,他的国土所覆盖的范围,基本上与他的祖父大希律相同。他以尽可能为犹太人做每件事情来取悦他们而见称;因此,他运用政治手段捉拿基督徒,并处死约翰的哥哥雅各。希律亚基帕二世。从主后50-70年作犹太王。保罗曾在亚基帕二世和他的姊妹百尼基面前受审(二十五13-二十六32)。(请参路一5希律家族之列表。)

(2)??? 彼得被囚和逃脱(十二3-19)

这事件清楚指出教会已成为犹太人所确认一群被憎恨和藐视的群体。

十二 3-4 希律明白到处决雅各已取得犹太人的喜欢,于是他又在除酵节拘捕了彼得,收在监里。这为期七天的春季节期紧接在逾越节之后。希律的意思是要在逾越节后,当着百姓面前审判彼得。这里的[逾越节]是指合共八天的节期——逾越节本身再加上随后的七天除酵节。希律至少有两个理由,认为处决彼得是恰当的。第一,彼得被确知为当时教会的领袖;第二,他与外邦人有紧密的交往。

? 希律为了确保彼得监牢的保安,便特别交付四班兵丁看守,每班四个人!极可能其含义是指有两个兵丁与他锁在一起,左右各一,而另外两个则在囚室外看守(参6、10节)。四班看守,极可能是每班负责看守六小时。明显地,当权者记起较早前彼得的逃脱(参五19-24),而希律并不希望历史重演。

十二5? 于是彼得被囚在监里,教会却为他切切的祷告神。其对比是明显的:彼得被捆绑,但祷告却是自由的!

十二6 彼得十分信靠主,在受审讯前一夜,他仍可以安眠(参彼前二23,五7)。他没有为自己的生命担忧,因基督曾说,他必能白发而终(约二十一18)。

十二 7-10 这是天使第二次帮助彼得脱狱(参五17-20)。天使拍醒彼得后,就告诉他赶快穿上衣服,跟着他离开监牢。神超自然地使锁链从他身上脱落下来,又使看守的人继续沉睡,并打开了监牢的铁门。

十二11 使徒行传其中的一个副题是,尽管福音遭遇反对,它仍不断扩展。这从彼得的得释可见。当彼得被晚风轻吹,醒悟过来时。他才知晓神已救他脱离希律和犹太人的手。现在他知道这并不是一个异象。(第9节)。

十二12 在这经节中,为读者引入了约翰马可,他是保罗第一次宣教旅程中的显著人物。明确地,他的母亲马利亚是一位卓越而富有的妇人。她的房子,极可能是初期教会一个主要聚集的地方,因此它必然是宽阔的。因着没有提及约翰马可父亲的名字,故马利亚可能是个寡妇。同一位马可可能就是那卷以他自己名字命名之福音书的作者(参可十四51-52;彼前五13)。

十二 13-17 彼得出人意料地抵达约翰马可的家这事迹,是充满幽默和人情味的。使女…..罗大应彼得的敲门并认出(听得)他的声音,这事情再次显明使徒行传中喜乐这主题。虽然众圣徒正为彼得的释放逼切祷告(第5节)。但他们没有预期答案是如此快速的!当罗大坚持说彼得站在门外时,他们回答说,你是疯了…..必是他的天使。这说话暗示他们相信个人的天使(personal angels),就是每个人都有神所分派的天使(参但21;太十八10)。这同样暗示了他们相信天使与他们所认同之人的样貌相似!

?

当他们看见彼得时,就甚惊奇(exestēsan; 参九21)。彼得言及雅各,显示雅各在耶路撒冷教会有显著的地位。这位雅各显然就是主的同母异父的弟弟。

当彼得让弟兄姊妹知道自己的事情后,便出去往别处去了。地点在那里,我们却不知道。但因着彼前一1说他往小亚细亚去了,这是可能的。及后,彼得到了叙利亚安提阿(加二11)。保罗曾提及彼得巡回传道的事工(林前一12,九5)。

十二18-19? 对彼得的逃狱经过一番调查后,希律….审问看守的人,并残酷地吩咐人把他们处死。希律作出如此残酷的判决,无疑是按推论认定这些让囚犯逃脱的守卫是不负责任和不可靠的。因这决定 ,希律损失了十六个守卫(参第4节)。接着。希律便离开犹太往该撒利亚去,并住在那里。该撒利亚是罗马犹太省的省府,罗马总督在此处治理全省。

(3)??? 希律亚基帕一世之死(十二20-23)

十二20-23 推罗和西顿在希律管辖之内,基于某些原因,他们触怒了希律。因这两个城市需要从加利利的土地得粮,他们便渴望与希律亚基帕相合。极可能他们贿赂了王的内侍臣伯拉斯都,充当调试人。在所定的日子,当希律发表演说时,百姓尊崇他如神,神便施行审判使他死亡。这事情发生在主后44年;约瑟夫的《犹太古史》19.8.2也有相应的记载。希律死后,腓力斯和非斯都,相继成为犹太的总督。

在使徒行传较后的叙事里,希律的三个儿女都成为显著的人物——腓力斯的妻子西拉(二十四24-26),百尼基(二十五13、23),和希律亚基帕二世(二十五13-二十六32)。

(4)??? 教会的昌盛(十二24)

十二24 神的道日见兴旺,越发广传(参六7,十三49,十九20的类似用字)。尽管在反对和逼害中,主全权地昌盛了他教会的工作。藉着这进展汇报,路加总结了这段落(参二47,六7,九31,十六5,十九20,二十八30-31)。现在,安提阿已准备就绪将福音信息向小亚细亚推展了。

B.???? 教会扩展至小亚细亚(十二25-十六5)

1.巴拿巴和扫罗的蒙召及奉献(十二25-十三3)

十二25 巴拿巴和扫罗将救济饥荒的捐款交给耶路撒冷的长老后(十一27-30),便折返安提阿。他们从耶路撒冷(徒十二12)带着巴拿巴的表弟(西四10)称呼马可的约翰(参十三5)同去。

[第一次宣教旅程,十三-十四章]

十三1 现在,安提阿的教会成为扫罗事奉的策源地。耶路撒冷仍然是母会,但差传的教会却是奥朗底河的安提阿。兼且,彼得再不是中心人物,扫罗将会取代他的位置。

安提阿教会领袖的不同背景,表明该教会的大都会性质。巴拿巴是从居比路来的一位犹太人(四36)。西面也是一位犹太人,但他的拉丁文绰号尼结不但指出他黝黑的皮肤,并且也指出他活跃于罗马人的社交圈子中,他可能是那位替基督背十字架的古利奈人西门(太二十七32;可十五21),但这仍有极大的争议。路求来自北非的古利奈(参徒十一20)。马念拥有更高层的接触面,因他与分封王希律一起受抚养;事实上,这位希律就是把施洗约翰斩首,并使主在审讯中受羞辱(请参路一5附近之希律家族表)的希律安提帕。在审讯中,一位(马念)成了门徒;另一位(希律)却成了敌对者!名单中最后的一位是扫罗(因他是其中最后信主的),一位曾在拉比学校受训的犹太人。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这些人却如同一个人般来完成任务。

?

巴拿巴的名字放在名单的首位上,极可能因他是耶路撒冷母会所委派的代表,而使他拥有这优先的位置。

?

十三2 明确地,神藉教会中的[先知]显明他自己的旨意(参第1节)在使徒行传中,圣灵经常引导属神的领袖(例如,八29,十19,十三4)。在这里,圣灵引导这五个人,当他们事奉主和禁食的时候,圣灵吩咐他们要为他分派巴拿巴和扫罗出去。二人一起工作的原则再次被强调。[分派](aphorizō这动词曾三次使用在扫罗生命中的三个分别出来中——在他出生时,已被分别出来归神(加一15);在他悔改时,为着福音,他被分别出来(罗一1);如今在安提阿,他被分别出来从事特殊的工作(徒十三2)。

? 十三3? 教会领袖便按手在巴拿巴和扫罗头上,就打发他们去了。按手乃表明教会认同他们的事奉,并承认神给与他们的指引(参亚拿尼亚按手在扫罗头上与他认同,九17)。在这意义重大的使命中,其中二位最优秀的人选被差派出来。

2.小亚细亚的巡回布道(十三4-十四28)

(1)?? 在居比路(十三4-12)

十三4 他们既被圣灵引导(参第2节),首先便下到西流基(离安提阿十六哩的一个港口),从那里坐船往居比路去。这海岛,就是旧约中所言的基提(创十4),是巴拿巴的故乡(徒四36)。这暗示巴拿巴乃是这团体的领袖(参十三2、7之名字次序)。

十三 5 撒拉米是居比路东半部最大的城市。那里显然住了许多犹太人,因巴拿巴和扫罗是在各会堂(而非[一个]会堂)里传讲神的道。

进入这些宗教中心去,是明智之举,因为:(a)它给予那世代的犹太人一个首先接受福音的优先权(参罗一16;徒十三46,十七2,十八4、19,十九8)。(b)会堂中的外邦人会成为传播福音的良田,因他们已熟悉旧约圣经 ,并且期待着其中所应许的弥赛亚。

?

巴拿巴的表弟约翰马可(西四10),作他们的帮手(参徒十二25)。[帮手](hypēretēn)的含意到底是什么,仍受争议。他极可能是指导新归信者,协助施水礼(参林前一14-17),并尽可能在各方面作出帮助的人。

十三6 路加没有说明在撒拉米工作的结果。帕弗,他们下一个传道的地点,位于撒拉米西南一百哩,省政府的所在地。在这里发生的事,对日后向外邦人传福音的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巴拿巴和扫罗在帕弗遇见一个有法术假充先知的犹太人,名叫巴耶稣。[有法术](magos)这词,可用来描绘一位辅导员 或受尊敬的绅士(例如,太二1、7、16的[博士]),又或者像这里一样,是指一位欺诈的术士。与使用在西门身上的动词(徒八9)--[行法术](mageuō)相关。

十三 7 巴耶稣常和方伯士求保罗同在。因着这方伯是个通达人,他对福音的兴趣,给这位术士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方伯是罗马元老院委派的总督;另一方面,巡抚则是由罗马君王所委派的。新约圣经曾提及三个犹太巡抚:本丢彼拉多(主后26-36年),安东尼斯腓力斯(主后52-59年)和波求非斯都(主后59-62年)。

十三 8 那行法术的……要叫方伯不信真道。

?以吕马这名字是有疑问的。它极可能是闪语(意即[术士],由别人或以吕马为自己所起的一个绰号。

十三9 在这关键性时刻,扫罗首次被称为保罗,正步上前线领导的地位和责任。保罗极可能是一位较巴拿巴更进取和更了解外邦人思想的人。从这时候开始,保罗成了领袖。除了在耶路撒冷(十五12、25)和十四14 ,他的名字皆列于巴拿巴的名字之前。

此外,保罗这罗马名字从这里开始便一直使用;而他的犹太名字扫罗则只在他的个人见证中,言及他过往的生活时才使用(二十二7,二十六14)。

十三10 在亚兰文中,巴耶稣就是[耶稣之子]的意思。但保罗告诉以吕马,他不单不是耶稣之子([耶稣]乃[耶和华是拯救之意]),而是魔鬼的儿子(huie).保罗以强烈的措辞谴责巴耶稣:他是众善(直译是[公义]的仇敌,充满各样诡诈(dolou)和奸恶(rhadiourgias,[狂妄危险的行为,易于欺诈的工作];新约只在这里使用),以及混乱主的正道。藉着鬼魔的帮助和控制来行使能力、法术,使他作出所有迷惑别人的行径,并歪曲了真理。秘术的确是危险的。

这是使徒行传里,四次与鬼魔发生冲突而得胜的事件中的第二次(参八9-23,十六16-18,十九13-17)。

十三11-12 在施行审判时,保罗使以吕马暂时失明。这是保罗行神迹的第一个记录。这是因一个犹太人在向外邦人传福音的事情上起了冲突而施行的。

士求保罗看见这神迹时,他对神的道之兴趣(第7节)便变成了真正的基督徒。有趣地,这方伯的希腊名字与这位使徒的名字同是:扫罗。

这事件之所以意义重大有三个理由:(a)它标志着保罗在是次旅程中领导地位的开始;第13节已提及[保罗和他的同伴]。(b)从这时候开始,传道事工更明确地倾向于外邦人。(c)它充满了表征意义。正当一位犹太人拒绝这信息之际,一个名为保罗的外邦人却愿意接受它。这犹太人的瞎眼正勾划出以色列人司法上的盲目(参二十八26-27)。路加藉此强调使徒行传的过渡性质:一方面,外邦人成为福音的主要对象;另一方面,神暂时转离犹太人,并因而审判他们。

(3)??? 在彼西底的安提阿(十三13-52)

a.?????? 约翰马可离队 十三 13 藉着甘愿让保罗作领导,可见巴拿巴伟大之处。于是,保罗和他的同人从帕弗开船来到旁非利亚。但约翰(即约翰马可)却离开他们回耶路撒冷去。是什么原因叫马可丢弃职务,仍有许多推测:(1)或许他因领导人的易改而感到幻灭。无论如何,原来的领导人,巴拿巴毕竟是约翰马可的表兄。(2)对外邦人的崭新强调,对一位像马可般活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来说,可能需要更多的调整。(3)他可能对保罗决定取道托鲁斯山脉这险峻 的山路前往彼西底的安提阿感到害怕。(4)有证据显示保罗在别加曾患大病,由于别加这城市常遭受疟疾蹂躏,保罗所患的可能就是疟疾。此外,保罗说他向加拉太人传福音[是因为身体有疾病](加四13)。这布道团可能为了避开疟疾的侵袭,便前往内陆更高的地区。马可因而气馁,便回家去了。(5)有人认为马可患了思乡病。他的母亲可能是一个寡妇(徒十二12),或许马可因想念着自己的妈妈和家,而觉孤寂。无论理由如何,保罗视其为一种变节和失职(参十五38)。

b.????? 在第一个安息日的讲论(十三14-41)十三 14 其实这安提阿位于弗吕家,但因接近彼西底,而别称为彼西底的安提阿。安提阿像其他城市一样——例如路司得、特罗阿、腓立比和哥林多——是罗马殖民地。保罗造访这些城市,乃因它们位于战略性的证据上。

十三 15 保罗和巴拿巴首次有机会讲道德地点就是会堂。在会堂崇拜中,习惯上会诵读旧约其中两部分的经文:律法(摩西五经)和先知的书。[律法和先知的书]是指着整卷旧约说的(参太五17,七12,十一13,二十二40;路十六16;徒二十四14,二十八23;罗三21)。明显地,在聚会前,保罗和巴拿巴已向管会堂的人介绍了自己。当诵读圣经后,他们就被邀请分享一些能劝勉众人的话。

?

?

?

十三16-25 保罗抓紧机会,表明旧约的弥赛亚期望已在耶稣身上得着应验。路加在使徒行传里,记载了保罗不少的[讲道样本](参十四15-17,十七22-31,二十18-35)。这是首次纪录的保罗讲道,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篇;其中显示了保罗如何向一群根植于旧约之听众宣讲。

这篇信息可按照其中所出现的三次直接称谓(十三16、26、38)来划分为三部分,其大纲如下:(1)期待和准备弥赛亚的来临(16-25节);(2)主耶稣的被拒绝,被钉和复活(26-37节);(3)应用和恳求(38-41节)。

?保罗以呼格,以色列人和一切敬畏神的人,来开始他的讲道(第16节),这称谓包括了犹太人和外邦人。这些外邦人极可能仍未完全归入犹太教。虽然他们尊敬以色列人的耶和华(第26、43节),然则他们仍没有新约的救恩。(第43节译作[敬畏进犹太教的人]这片语,应译作[敬虔者]。它所指的是那些异教敬拜者,而不是指那些完全归入犹太教的归信者。在使徒行传里,这片语差不多是照着一种专门的含意来使用。

当保罗概述以色列历史时,他提及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寄居埃及(第17节)、出埃及(第17节)、四十年的旷野漂流(第18节)、征服和占领巴勒斯坦(第19节);被神所灭之迦南地七族的名单祥列于申七1)、士师时代(徒十三20),以及在扫罗和大卫统治下的王朝(21-22节)。言及大卫的目的是使提出救主耶稣和他的先驱施洗约翰(24-25节)的事情能易于转移。(请参七2-47司提反的信息。)四百五十年(十三20)包括了在埃及所受的压逼(四百年),旷野漂流(四十年)和约书亚带领的征服迦南(十年)。

十三26-37 保罗,如彼得(二23、36,三15,四10,五30,十39)和司提反(七52)般,直接谴责犹太人杀害耶稣。在使徒行传中,耶稣的复活,通常是由他的跟随者宣告的。是被人…..多日看见的。这是使徒行传中第5次论到使徒明言他们自己就是耶稣基督复活的见证人(二32,三15,五32,十39-41,十三30-31)。

[叫耶稣兴起](NIV,和合本作[叫耶稣复活])这说话是指他的复活或是他的高升呢?基于以下几个理由,这应是后者:(1)在下一节提及复活时,它清楚说明是从死里复活的。(2)相同的动词([兴起],anistēmi)在三22、26,七37中使用时,含有高升之意。(3)十三22 使用了一个同义词(egeirō)来指大卫登上王位。(4)而这动词应指向耶稣高升的最主要原因,乃是诗篇二7 的意义。保罗所引述旧约的这段经文(徒十三33),是描写君王的受膏,而最终应验是在千禧年。

关于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事实,保罗引用赛五十五3和诗十六来作证明(徒十三34-35)。较早时,彼得也从诗十六10提出相似的论题(参徒二25-32之注释)。

十三38-39 在使徒行传中,使徒常常提及赦罪的事情(参二38,五31,二十六18)。徒十三39是保罗的加拉太书的主题,这书信紧接在第一次宣教旅程结束后和耶路撒冷会议(徒十五)前写成,(参[保罗在旅途和被囚期间所写的书信]列表。)

十三40-41 十三41 引述哈一5 ,这是一个对逼近眉睫的审判的适当警告。先知哈巴谷说,犹大将亡于巴比伦(哈一6),这必是神的作为。这里,保罗仍保留没有言明当时不信的犹太人所面临的审判的源头。保罗的警告是:相信或是受审判。

c.?????? 第二个安息日所发生的争论(十三42-52)十三42-43 会堂的领袖对保罗的信息感兴趣,渴望多听一点。亦有一些人愿意接受福音,保罗和巴拿巴……劝他们务要恒久在神的恩中。

十三44-45 到了下一个安息日…..犹太人(即犹太人的领袖)因着嫉妒,便硬驳保罗所说的话([硬]乃译自希腊文分词blasphēmountes,[无理的、不当的])。

?十三46 为了反攻犹太人的攻击,保罗和巴拿巴放胆说,神的道先讲给你们原是应当的。使徒的宣讲常以其勇见称(参四13之注释)。

使徒必须先向犹太人传福音的几个理由:第一,神国降临在地上这事实,是基于以色列人对基督再来的回应(参太二十三39;罗十一26)。第二,只有当以色列人拒绝福音后,保罗才能够专心向外邦人传福音。第三,耶稣的信息,压根儿是属于犹太人的,其中的旧约圣经,弥赛亚和诸应许都是犹太人的。(关于[先给犹太人],请参徒三26;罗一16).

于是,保罗在安提阿就转向外邦人去,这模式一城接着一城的重演,直到保罗抵达罗马(参徒十三50-51,十四2-6,十七5、13-15,十八6,十九8-9)。甚至在使徒行传结束的时候,使徒保罗仍是从犹太人转向外邦人去(二十八23-28)。

十三47 在转向外邦人的事情上,保罗和巴拿巴从赛四十九6看见先知所预言的向外工作:我已经立你作外邦人的光。这段旧约经文,至少应用于三个人身上——以色列人(赛四十九3),基督(路二29-32)和保罗,这外邦人的使徒。

十三48 外邦人对事情转变感到欢喜快乐,而凡预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我们难于忽略这里所提及有关神拣选的教义。[预定]这用语 来自动词tassō这军事术语,其意是[安排]或[指定]。路加在这里使用这词,乃表明神拣选的御旨是包括外邦人在内的。

十三49-51 因着福音的 被分享,主的道传遍了那一带地方(参六7,十二24 ,十九20)。但因犹太人与高层人士的接触,便利用他们发动逼迫保罗和巴拿巴的事情。在这情况下,这两位使徒亦遵照主的指示(太十14),对着众人垛下脚上的尘土,并离开那城。

?

十三52 喜乐再次成为福音所结的果子(参第48节,二46)。此外,他们又被圣灵充满(参二4)。

(4)??? 在以歌念(十四1-6)

十四 1-2 这段落(1-6节)证实了在西底安提阿所发生的事件。神的灵使这两位使徒的事奉非常成功,从他们在那里讲的,叫犹太人和希利尼人信的更多,便得确证。但他们再次遭受反对(徒十三49-50中的增长和反对),是次反对的结果见于十四6。

十四3 NIV将连接词oun(通常译作[因此]译成[所以](和合本没有译出)。这连接词有少许疑难,它可以用作表明当反对兴起时(第2节),却为宣讲提供了进一步的机会。又或许它指出这反对乃是神在人心中工作的明证(参林前十六8-9),因而导致进一步的宣讲。后者是较可取的解释。

使徒的勇敢再次确现(参徒四13,十三46)。

这里所提及的神迹奇事,进一步确定神对今次事奉的支持(参二43,四30,五12,六8,八6、13,十五12)。及后,保罗引述这些神迹来证明福音在加拉太人当中的真实性(加三5)。当然,这是假定[加拉太]书的收信人是南加拉太人这观点而说。(请参加拉太书导论所讨论有关南、北加拉太人的观点。)关于神迹这赋予确定的性质,请参林后十二12和来二3-4 之注释。

十四4 这使徒队伍在这里被称为使徒(apostles).他们确是,因这词的含义正是[那些被差遣并赋予权柄作为别人代表的人];这些人带着奥朗底河的安提阿教会赋予的教会权柄(十三3)被差派出去。

十四5-6 当保罗和巴拿巴知道有人要凌辱…..用石头打他们时,他们就逃到吕高尼的路司得和特庇那里去,虽然以哥念也是一个吕高尼人的城市,但它的居民主要是弗吕家人。而路司得 和特庇,无论在地点和性质上都是吕高尼人的(参第11节之[吕高尼人的语言])。

(5)??? 在路司得(十四7-20节)

a.?????? 外邦人的迷信(十四7-18)十四7 保罗和巴拿巴往路司得和特庇,并非单单为着逃避逼害,他们同样到那里传福音。在那里传福音的动词结构乃强调这行动的持续已超过一段时间。

十四8 路司得,一个罗马殖民地,也是那绝望的瘸腿者的家乡。这人的悲惨景况,可从那重复的观念中看出:两脚无力…..生来是瘸腿的,从来没有走过。在路司得显然没有犹太人的会堂,所以神使用了另一种相异的突击方法:医治这无助的瘸腿者,藉此将福音带给这些人。这是使徒行传中第三次记载瘸子得着医治(三1-10,九33-35)的事件。

?

十四9-10 保罗医治这病者,与彼得在第三章的医治事奉十分相似,。在二个事例中,那残疾的人都是生来就是瘸腿的(三2,十四8);彼得和保罗都是定睛看着这将得痊愈的人(三4,十四9);而两个得医治的人的回应都是跳跃和行走(三8,十四10)。这表明保罗和彼得的使徒职分是相等的(参导论)。

十四11-13 吕高尼群众的回应是异教徒轻信的一种表现。因着群众使用他们的本地话来交谈,所以,保罗和巴拿巴不能明白他们说什么。他们认为巴拿巴和保罗是神,这可以追溯至一个传说,就是关于丢斯和希耳米曾造访一对为腓利门(philemon)和包塞斯(Baucis)的年老吕高尼人夫妇,由于他们款待了丢斯和希耳米,而得到丰厚的回报。

丢斯是神,希耳米是使者,他们相等于罗马人的犹彼得(Jupiter)和麦古里(Mercury).既然保罗是领袖,为甚么巴拿巴反而被视为丢斯呢?答案是,因保罗是发言人,而被称为希耳米;相比之下巴拿巴较为退隐,就如丢斯这位庄严而身处幕后之神般。

在这自发的行动中,丢斯庙的祭司牵着牛,拿着花圈来到(城)门前,使百姓可以向保罗和巴拿巴献祭。花环是一种放在献祭的动物身上羊毛环。

十四14 当两位使徒察觉这是甚么一回事的时候,他们非常恐惧。他们撕开衣裳,藉此表示对亵渎的强烈反应。一般情况下,这撕裂是从衣服的领口撕开四或五寸。

十四15-18 这篇信息是另一个讲道样本,它显然是由两位使徒一同宣讲的(希腊文的动词是众数)。这讲章说明了这些早期的传道者如何处理那些迷信的异教徒。这与保罗的第一篇信息,例示了如何向精通旧约圣经的人讲道(参十三16-41)相对。

? 当他们向众人否定了自己的神性后,就鼓励他们的听众离弃虚假的神,转而归向那位又真又活的永生神。这位神创造了万物,所以他是超乎万有的(参十七24;罗一19-20)。人不但可以从他赐下雨水和丰年来认识他,也能够从他施恩惠供应饮食和喜乐来知道他。

? 有人解释徒十四16 的含义是,神不会审判那些活在使徒行传时代之前的异教徒。然而,第16节必须与17节相连。直到教会时代为止,神并没有向万国(外族人)直接启示自己;所以,他们只要为自己对创造中所能领悟的神的一般启示的回应负责任(参十七27、30和罗一18-20之注释)。

b.人用石头打保罗 十四19-20 上? 某些犹太人再次被证明是恩典福音的敌人,他们挑唆那些刚刚尝试使保罗和巴拿巴成为神明的群众攻击使徒,以致他们就用石头打保罗。这是因着保罗的事奉,群众五次被煽动来攻击他的第二次(参十三50,十六19-22,十七5-8、13,十九25-34)。保罗是否真的死了,圣经没有清楚说明;他极可能只是失去知觉,并身处

?

死亡边缘(参林后十二2-4)。无论如何,他如此迅速地复原,必定是神迹性的。圣经别的地方曾提及保罗被人用石头打(林后十一25),据我们所了解,应该就是这一次(参提后三11)。

(6)??? 在特庇(十四20下-21上)

十四20下-21上使徒在这次宣教的旅程中,来到小亚细亚东部几个偏僻的城市,他们在这里的事奉十分成功。福音没有遭遇重大反对,而使徒却使好些人作了主耶稣的门徒(参二十4)。

(7)??? 返回叙利亚的安提阿(十四21下-28)

? 十四21下—22? 保罗的家乡大数,虽然距离特庇约有一百六十哩;但两位使徒为了坚固那些刚刚建立的教会,便折回小亚细亚。

? 保罗和巴拿巴以警告和应许来坚固(参十五32、41)和鼓励信徒。往昔巴拿巴也曾鼓励在叙利亚安提阿的信徒(十一23)。在使徒的警告中,包括预言他们会经历许多艰难。而他们的应许是:期待进入神的国。最后的术语肯定是描述基督在地上的末世性统治。

十四23 使徒不但给信徒训诲,也给予他们组织。保罗和巴拿巴在各教会中选立了长老。这些长老并非信仰上的初信者(提前三6),他们极可能是出身于会堂而对圣经有深入研究的人。于是,从会堂出来的长老就成为了教会中的长老。

?十四24-28 当使徒回到安提阿(按照原路经过彼西底和旁非利亚回去,并在别加传道;参十三13-14),就向差派他们的会众(NIV作[教会])作出详细报告,述说神藉他们所行的一切事。神怎样为外邦人开了信道的门,这子句非常重要的。(a)它表明福音已传给外邦人。(b)它是一个[藉信],而非是藉着遵守律法的信息。(c)这是神的作为,因他开了这扇门。

? 这样,首次宣教旅程便结束了,历时一至二年;期间保罗和巴拿巴横越了七百哩陆路和五百哩海路。不但如此,它拆毁了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的墙(参弗二14-16)。这两位使徒被安提阿教会所托并且蒙神之恩(参徒十五40),他们看见神的恩典在工作(参十三43,十四3之[神恩])。

保罗极可能是在首次旅程结束后不久,而在耶路撒冷会议(徒十五)之前,在安提阿撰写加拉太书。

3.耶路撒冷会议(十五1-35)

(1)??? 关于割礼的纠纷(十五1-2)

? 十五1-2 那些从犹太下来安提阿的人,可能与加二12 所提及的人相同。他们坚持割礼是称义的必须。或许他们的神学是根据创十七14和出十二48-49 等经文而有。

无论如何,他们确实使教会产生了严重的分裂,因着他们的教训,引致保罗和巴拿巴与他们大大的分争辩论。

? 这些来自犹太地区的人,事实上并没有得着耶路撒冷的教会的授权,他们的教义是独断的。他们如何解释哥尼流的事例(徒十)或巴拿巴的工作(十一22-24),圣经并没有明言,或许他们觉得哥尼流的事例是独特的。而第十一章的安提阿信徒是微不足道的,不足以为引例。但现在这已成为压倒性的运动,他们这样作,是为求自保。

?

安提阿教会觉得与耶路撒冷的使徒和长老来讨论这事,方为明智。于是,他们把这工作委托给保罗和巴拿巴,并智慧地叫……本会中几个人与他们同往以作为见证人,这些见证人可保护保罗和巴拿巴免除因有人歪曲事实而被指控。

(2)??? 讨论割礼的问题(十五3-12)

?十五3-4 当这代表团起行前往耶路撒冷,路经腓尼基和撒马利亚时,他们将外邦人归主的事向当地的弟兄汇报。再一次,信主的教会的回应就是喜乐!(参二46)兼且,耶路撒冷教会与他的领袖一同接待保罗和巴拿巴,这确实难以是敌对者的回应。

十五5 问题由几位信主的法利赛人直接地言明。余有意思的,同样包慑了遵守全部旧约律法的问题在内,正如保罗后来所言的(加五3),称义的方法最终也会决定成圣的方法(西二6)。

十五6-9 使徒和长老聚会商议这事。

?

此外,还有许多其它信徒出席(参12、22节)。

这并非一个小问题,因而引来了许多辩论(zētēseōs,意即[质问、讨论、质疑];在第2节译作[辩论];提前六4作[争辩];提后二23和多三9作[辩论])。彼得明智地让这辩论持续一段时间,免得使人有一种这是一个预先决定的结论之印象。这次会议的日期,一般都把它定于主后49年。当彼得提及神早已拣选了哥尼流时,他正回顾约十年前所发生的事(徒十1-十一18)。有关应否接纳外邦人的问题,早在那时已解决了。彼得说,这事的明证就是因为神已赐圣灵给他们(外邦人;十44-46),好像赐给犹太人一样(二4,十一5)。因此,神在相信的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并不分其背景,所有人都是藉着信而被神接纳的。

十五10 要求外邦人遵守摩西律法而行割礼 会产生两个结果:(1)犹太人会试探 (peirazete)神(参申六16);(2)他们把一个不能负的轭,放在门徒的颈项上(参太二十三4)。

[试探]神就是要看人能够同意神至甚么程度(参徒五9)。将轭放在门徒颈项上是说出第二个结果的一个适当方法,因为在习惯上,他们会用[负轭]来描述外邦人转信犹太教。它言及一种约束。

当讨论这问题时,彼得不但涉及外邦人,也同样谈到所有在律法之下的信徒。因此,[门徒]这用语是用于犹太人和外邦人两者身上的。

十五11 我们得救….和他们一样,这用语是使人惊异的。一个在律法下的犹太人必会说出相反的说话。并倒叙说出([他们得救和我们一样])。但一个明白神恩典的人,像彼得般,必不会说这样的话。救恩对任何人——犹太人或外邦人——都是神的恩典(第11节),并且是藉着信心来领受的。(第9节;参加二16;弗二8)。

十五 12 接着巴拿巴和保罗,便向会众宣讲,他们描述神怎样藉他们在外邦人中所行的神迹奇事(sēmeiaterata;参二43[参该处的注释],五12,六8,八6、13,十四3)。这些事情使犹太人特别信服(参林前一22),所以,众人都默默无声地听。这回应暗示他们将不会争论有关彼得、保罗和巴拿巴的见证。

(3)??? 割礼间问题的解决(十五13-29)

十五13-14 雅各,明显是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接着他便参加谈论,并提出总结陈词。雅各是耶稣同母异父的弟弟。也是雅各书的作者。

?

他以彼得的经历(徒十)作为讨论的开始。雅各使用西门这名字称呼彼得,以当时耶路撒冷的背景来说,这是合乎逻辑的(事实上,希腊文是用Symeon这个更接近犹太人的拼法;这字在新约只用于这里和彼后一1)。

当初这片语是很关键的,因它确定了保罗和巴拿巴并非首先前往外邦人那里。正如彼得曾说的(徒十五7-11),这问题在保罗和巴拿巴进行第一次宣教旅程之前,事实上,其原则已经确立了(十-十一章)。

十五15-18 当然地,除了各人的经历证明外,会议还希望有其他支持。他们想知道这事如何符合圣经的证据。这是最终的验证。

雅各引述摩九11-12 ,证明外邦人的救恩是与割礼无关的,这是旧约的教义。但这引述却产生了几个问题。

其中一个问题与经文有关。雅各在这里引述的经文与七十士译本(旧约希腊文译本)相似,但却与希伯来文景文相异。摩九12的希伯来文可译作:[这样他们便能拥有以东的余民,和所有称为我名下的国。]但雅各使用的名词是人(或[人类])而不是[以东],而动词则是寻求而非[拥有]。

希伯来文[以东](Edom)和[亚当](Adam)的子音是相同的(’dm)。母音(在后期才加上)的混乱是可理解的。至于希伯来文的[拥有](yāraǎ)和[寻求](dāras)两字之间的区别只是一个子音。雅各所用的经文很可能是原本的经文。

另一个主要问题是与释经有关的。当阿摩司撰写这几节经文时,他的含义是甚么,而雅各是如何使用这段经文呢:在解释这段经文之前,有数个观察是必须注意:(a)雅各并没有说摩九11-12在教会里应验了;他只断言在教会中所发生的事情,是完全与旧约众先知 的意思相合的。(b)[众先知]的意思乃暗示这从阿摩司书中所引用的经文,代表了众先知就这方面所作出的肯定。(c)雅各的重点是清楚的:外邦人在靠律法以外得着救恩,这并不与旧约众先知相抵触。(d)此后这词并不存在于马所拉抄本(Masoretetic text)和七十士译本中;二者只有[到那日]这用语。任何解释这段经文的方法,必须考虑以上的几个因素。

研读圣经的人,在解释这几节经文时,都离不开以下的三种方法。那些持守非千禧年神学的人说,这重新被修造大卫倒塌的帐幕(skēnēn)就是教会,神使用她向外邦人传道。虽然这观点乍看之下似乎有理,但有几个理由可反对它:(a)徒十五16所使用的动词回来(anastrepsō)是指一个真正的回来。路加只在五22([回来]和这里使用(他没有在自己福音书中使用);两次使用中,都是描绘一个真实的、肉身的回来。既然神的儿子还没有连同肉身的回来,所以这重修的工作仍未发生。(b)在新约其他经文中,我们得知耶稣现今在天上的工作,与大卫的宝座没有相关关系。他现在坐在神的右边(诗一一01;罗八34;西三1;来一3,八1,十12,十二2;彼前三22)。当他回来时,他必坐在大卫的宝座上(撒下七16;诗八十九4;太十九28,二十五31)。(c)教会是个奥秘,这真理并没有向旧约的圣徒启示(罗十六25;弗三5-6,西一24-27)。所以,不应将教会反置于阿摩司书中。

?

解释这段经文的第二种观点,通常由前千禧年派提出。根据这观点,在这段经文里包含了四个按照年代次序而有的进展:现今的教会时代([选取百姓归于自己的名下],徒十五14),基督返回以色列(第16节上),大卫国度的重建(第16节下),以及外邦人归向神(第17节)。虽然这样可以逻辑地解释这几节经文,但这方法仍有某些困难。(a)这引句以[此后]这用语来开始。前千禧年派断言,雅各使用这片语是符合他对这段经文的解释。但这引句既然以[此后]这用语来开始。雅各必定是引述摩九11的含义。所以,这片语所回顾的,并不是徒十五14,而是摩九8-10,那里是描述大灾难的(即[雅各遭难的时候 ,耶三十7)。(b)倘若[此后]这暂时性质的片语,在摩九11是指现今的时代,那么,阿摩司在旧约圣经中已把教会预告了。

第三种观点也是前千禧年派的,它似乎更合理。雅各只简单地断言,当基督再来,并重新修造大卫倒塌的帐幕(亦即恢复以色列国)这千禧年时代中,外邦人将会得救。阿摩司可没有言及外邦人必须奉行割礼。以下几个因素支持这解释:(a)它符合会议之目的。倘若外邦人在神国的时代(千禧年)将会得救、在教会时代,外邦人为何要守割礼而成为犹太教的归信者呢:(b)这见解符合摩九11[到那日]的意思。神在大灾难期(摩九8-10)以后,要建立弥赛亚的国(摩九11-12)。雅各(徒十五6)把[到那日]的意思解释成为[当神完成这事情(大灾难)后,他要作另一件事情].就这意义,雅各可以用[此后]来表达,(c)此解释显出第14节[当初]这词的重要性。哥尼流和他的家人都是在首批成为基督的身体——教会中的一分子的外邦人中,外邦人的得救将会在千禧年中达至其最大的蒙福(参罗十一12)。(d)正如雅各在徒十五15所说的,许多先知皆预言外邦人在千禧年中得救(例如,赛四十二6,六十3,玛一11)。

十五 19-21 作为这神学性讨论的结果,雅各作出一项实用性的决定。据他的意见(krinō,直译是[我判定]),教会不可难为(parenochlein,[打扰];新约只在这里使用)那归服神的外邦人。雅各这思想与彼得在第10节表达的意见是一致的。雅各建议只要(alla,.[但],一个强烈的反义连接词)写信肯定一个不会绊倒熟谙旧约者的指引便可。

外邦人要禁戒以下三件事情:(a)偶像的污秽(食物);(b)奸淫;(c)勒死的牲畜和血。许多圣经教师说,这些只是礼仪上的事情。因为被偶像污秽的食物,在第29节中被解释那些[祭过偶像的食物](参二十一25)。果真这样,这便是可争议的,参阅保罗所讨论的同一问题(林前八-十章)。禁戒不道德的性行为,便被解释做,是指利十八6-20的婚姻律法。禁止吃血也是利十七10-14 的事情。根据这解释方法,所有三项禁戒只是回顾犹太人的礼仪法律而已。

然而,较佳的处理方法,乃是把它们视为道德问题。关于被偶像污染的食物,我们可藉启二14、20的意义来了解。外邦人惯常在偶像的庙里摆设筵席和庆祝。保罗曾责备基督徒参与这些宴会(林前十14-22)。通奸是在外邦人中常有的罪,因它是一种被接纳的行径。不道德的问题,甚至在基督徒中也经常发生。这从新约许多针对这罪的禁令就可得知(参林前六12-18,保罗显然在该处驳斥这些支持荒淫的议论)。第三项禁戒应追溯至较利十七更早的时候——创九章,神在该处订立了挪亚之约,一份至今仍然有效的[合约]。神在约里给予人类吃肉的权利,但动物的血却必须先放出体外。

关于徒 十五 20 的三项禁戒,最好还是把它们看作有一种伦理或道德的意识。若真的如此,今天的基督徒仍有责任遵守,甚至应到达不吃灌血肠和生肉这标准。当外邦基督徒藉着不参加庙宇的宴会,不参与奸淫,或不吃带血的肉来保持一个高水平的道德标准时,这样便不会绊倒他们的犹太人兄弟。因有基督徒不遵守这些约束,所以在每个城市里常有被绊倒的犹太人。这些以色列人都是非常熟悉这些道德问题的。

十五22 全教会的人(参第12节)都获准就这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有趣地,他们为了保护双方,双方也委派了两个见证人与保罗和巴拿巴同行(参第2节),这两人要[亲口证实]所写的事情(第27节)。再没有人能够说自己在这个敏感的问题上缺少沟通了。

西拉是这两人其中一个。这里保存了路加的独特风格——较轻描淡写地将一个人带出场。这人稍后便作一位重要人物(参第40节)。这两位首领也是[先知](第32节),他们可能分别代表耶路撒冷教会中的两组人——犹大(极可能是约瑟的兄弟[参一23])代表希伯来人;西拉(一位罗马公民[参十六37])则代表希腊人。

十五23-29 使徒和长老写信证实会议的决定。教会赞赏保罗和巴拿巴,在信中称他们为我们亲爱的巴拿巴和保罗,并承认他们为我主耶稣基督的名(参三16之注释),不顾生命(参十三50,十四5、19)。余有意思的,信中言及圣灵在这次辨别真理的事件中,正是那[发起人](The Prime Mover).

(4) 在外邦人中间的代表团(十五30-35)

十五30-35? 代表团与犹大和西拉一起从耶路撒冷下安提阿去(安提阿的海拔较耶路撒冷低)并交付书信。安提阿的弟兄们因着这封信,而得鼓励;而且,犹大和西拉,这两位先知也进一步鼓励安提阿教会,并以一篇长信息来坚固他们。

安提阿的圣徒欣赏犹大和西拉的事奉;便打发他们带着祝福回去。平安表达人的一种意愿,盼望他们在生活上事事安宁。

有好些重要的希腊文抄本都没有34节。这可能是后来一位抄经员为了解释西拉的择选 (第40节)而附加的。

随后的几个月,保罗和巴拿巴继续留在安提阿,事奉当地的圣徒。

4.坚固小亚西亚众教会(十五36-十六5)

?[第二次宣教旅程,十五36-十八22]

(1)??? 保罗和巴拿巴之间的争论(十五36-41)

十五 36-41 稍后,保罗向巴拿巴建议,要回去坚固他们第一次宣教旅程时所建立的教会,当时巴拿巴…..要带称呼马可的约翰同去。但保罗不赞成这建议,因为马可在较早时,在旁非利亚离开他们(参十三13)。他们的讨论演变成尖锐的争论(paroxysmos,[激动、激励、激发];英文“paroxysm” [发作、激发]的字源),甚至彼此分开了。然而,主掌管这次争论,因为透过这事情,原来只组成的一支布道队现在变成了两支——巴拿巴和马可往居比路去;保罗和西拉则前往叙利亚、基利家,最后抵达欧洲。极可能保罗和巴拿巴对马可的评价都是正确的。在这时候要马可跟着一位像保罗如此支持外邦人的使徒冒险工作,似乎是太早了。但巴拿巴也肯定和正确地看见他表弟马可是可造之材(参西四10;提后四11;门24;彼前五13)。后来,保罗以正面的说话赞赏巴拿巴的工作(林前九6;西四10)。使徒保罗实在欠下巴拿巴不少恩情,尽管他们在马可的事情上有激烈的争论,但他们仍是朋友。

从这时开始,使徒行传再没有记载马可和巴拿巴的事情。同样的事实,在耶路撒冷会议(徒十五)之后,也再看不见彼得了。

保罗拣选西拉(他的罗马名字之希腊文拼法是西云奴(Sylvanus,参NIV,林后一19;帖前一1;彼前五12。和合本全作[西拉])是明智的。因为:(a)他是耶路撒冷教会差派往安提阿,提交耶路撒冷会议的决定的官方代表(徒十五22)。(b)他是罗马公民(徒十六37)。(c)他是位先知(十五32)。(d)安提阿教会对他有深彻的认识;所以保罗和西拉蒙弟兄们把他们交于主的恩手中。(e)西拉曾作为彼得的书记,所以他必定熟悉希腊文(参彼前五12)。保罗和西拉的事奉包括了坚固众教会(参徒十四22;十五32)。

(2)??? 征召提摩太(十六1-5)

十六1-3 提摩太的家乡在路司得,他是一名混血儿:母亲是犹太妇人,父亲却是希利尼人。提摩太大概在保罗第一次前往路司得传道时,悔改归主(参提前一2)。但有人认为是他的祖母罗以和他的母亲友尼基带领他信主的(提后一5)。无论如何,他成为了保罗的学生。因着提摩太有好名声(徒十六2),保罗要带他同去,极可能是作为一位像马可般的帮手。然而,尚有一个疑难:那些保罗曾向他们传福音的犹太人,若知道一位男士,他的母亲是犹太人而本身并没有受割礼的话,这将会触怒他们。于是,保罗给提摩太行了割礼。明显地,提摩太没有受割礼是因受他父亲的影响。

这与加二 3-5 保罗拒绝给提多行割礼的思想出现冲突。然而,其处境是相异的。加二的问题是称义的方法;而这里只是一个避免绊倒犹太人的问题(参林前九19-23)。当然,耶路撒冷会议已决定受割礼并非得救的必须(徒十五10-11、19)。但保罗在徒十六所作的,乃是为了事奉的缘故,这是一个明智的行动。

十六4 当他们经过各城的时候,他们把耶路撒冷会议所定的条规交给门徒遵守(十五23-29)。设定保罗是在第一次宣教旅程后,并在耶路撒冷会议提前写成加拉太书的话;那么,这份议决的报告便有力地确证他所传讲和撰写的福音内容。

十六5 路加以另一个(进展汇报)(参导论)来结束他这段落。坚固(esterecunto,[使坚硬或坚实])异于同义词epistērizō([使坚固];十四22,十五32、41)。

?

C.???? 教会扩展至爱琴爱地区(十六6-十九20)

1.马其顿的呼声(十六6-10)

十六6-7 神的引导,起初是否定的。明显地,这宣教团体起初企图前往亚西亚省的全部(其主要城市是以弗所)。所以,他们经过弗吕家和加拉太一带地方(参十八32)。可能此处应被理解为加拉太省弗吕家人的地区。然后,他们继续往西前进,到达每西亚东部,并想要往庇推尼去,但耶稣的灵再次阻止他们。这些阻碍如何能达成,圣经并没有言明。它可能是环境、一句预言的说话、一个异象或某些其他现象,。但无论如何,神计划在以弗所和庇推尼两地的人要在稍后的时间方得闻福音(参十八19-21,十八24-十九41;彼前一1)。

十六6-9 最后,他们来到爱琴海,临近特洛伊(Troy)古城的海港特罗亚,神在这里藉着夜间的异象向保罗作出正面的引导。马其顿是罗马元老院的省份,大概相当于今天希腊北部的地区。

十六10 使徒行传中的我们段落从这里开始,表示路加加入保罗、西拉和提摩太这团体了,至于路加如何和为何加入这团,以及精确的入团地点等均不着一言。

2.马其顿的冲突(十六11-十七15)

(1)??? 在腓立比(十六11-40)

a.?????? 吕底亚归信(十六11-15)十六11 这次从特罗亚坐船往撒摩特喇,和腓立比的海港尼亚波利的航程是很迅速的,暗示了他们顺风而行(参二十6,一次从反方向而行需时五天的旅程)。

?十六12? 宣教士们从尼亚波利沿着伊格纳提大道(Via Ignatia)约行十哩,一直来到腓立比,路加描述它是马其顿这一方的头一个城,也是罗马的驻防城。路加颇清楚地展示他以腓立比,这个他所爱的城市为荣。有人认为路加在腓立比长大,并在该处习医。腓立比,原名肯尼突(Crenides,[喷泉]),后来被马其顿的腓力(Philip)攻占,并以自己的名命名。主前168年,腓立比成为罗马的属地。主前42年,当马可安东尼(Mark Antony)和渥太维(Octavian)在腓立比附近打败刺杀凯撒犹流(Julius Caesar)的布鲁图(Brutus)和加修斯(Cassius)后,这城就成为罗马的殖民地,这使它得着不少特权(例如,缴纳较少的税项)。但更重要的,这城市变成了好像一个[迁徙的]罗马城(参腓立比书注释之导论)。罗马建立殖民地的最终目的是军事上的,因罗马统治者觉得把罗马公民和支持罗马的人迁居到一些战略性的据点上,是明智之举,所以渥太维(他在主前27年成为第一位罗马皇帝,凯撒亚古士督)于主后31年,在亚田安 (Actium, 位于希腊西部的海岸)打败安东尼后,就迁徙更多移民(主要是前任军人)往腓立比。

十六13 在腓立比的犹太人人口必定是有限的,因这里并没有会堂的设立(组织会堂只需要十位犹太男子而已)。腓立比有一个祷告的地方,位于城西约一哩半的的甘芝突河(Gangites River)河边,它可能是一个露天的地方或是一座简单的建筑物。

这些宣教士向在该处聚会的妇女传福音。

十六4 吕底亚是一位售卖紫色布匹的妇人。这种紫色染料可能来自骨螺,或来自一种植物的根部,她来自推雅推喇城——一座小亚细亚以商业著称的城(参启二18-29有关推雅推喇的注释)。她是敬拜神的人——一个用来描述没有转信犹太教,但却敬拜耶和华的外邦人(例如,哥尼流[徒十2]与那些在帖撒罗尼迦(十七4)和雅典(十七17的人)术语。虽然如此,他们仍未归入新约教会——基督的身体。主就开导她的心(参路二十四45),叫她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路加再次强调神在救恩中的主权(参徒十三48)。

十六15 吕底亚显然在相信基督不久之后,就领了洗。倘若她是寡妇的话,她一家极可能是指着她的仆人和她的儿女而言。在新约里连同[家人]一起相信基督的人还有哥尼流(十24、44)、腓立比的狱卒(十六31)、亚利多布(罗十六10)、拿其数(罗十六11),和司提反(林前一16)。

吕底亚是一位颇为富有的妇人。这可以从她家([房屋])的面积得以证明。她的房子足以款待四名男士与他的家人同住而没有窘迫之感(参徒十六40)。

b.????? 占卜者得释放 十六16-18 有人利用一个被鬼附而得着预言未来智能里的使女(女奴)取利。NIV的翻译:[她藉着一个灵预言未来],乃译自两个希腊字,[一个灵,一条巨蟒](a sprit, a python).(和合本只译作[被污鬼所附])。这观念可追溯至希腊得非城(The City Of Delphi)有关亚波罗神的传说,该城的人相信亚波罗化身在一条巨蟒身上。得非城最初的女祭司被宣称有亚波罗附体,因而能够预言未来,因此凡被巨蟒之灵附体的人,都能够预告将会发生的事情。无疑这是一个真实的鬼魔给予这样的人有预言的能力,藉此使人敬拜假神。(参十七23;林前十20)。

使女紧随着保罗和其他宣教士,并大声喊着说(未完成时态),他们(至高者神的仆人)以及他们所传讲的内容(救人的道)。虽然她的说话是真确的,但把基督的福音与一个被鬼附的使女相连,福音必受损害。所以,一连多日之后,保罗便直接与那鬼说话,驱逐他离开。(其他记载在使徒行传中胜过秘术的事件,还有八9-24,十三6-12,十九13-20。)

c.?????? 禁卒归主(十六19-34)十六19-21 每个罗马殖民地都由两位称为[杜维里](douviri,拉丁文)的领袖负责治理。官长这名词,译自相等于这拉丁字的希腊文stratēgois.

使女的主人控告保罗和西拉,显然是出于偏见。在这事发生之前,罗马皇革老丢曾把犹太人驱逐出罗马(十八2)。腓立比,这罗马的殖民地,当然接受这种反闪族的主张,这也有助我们解释为何提摩太和路加没有被带往当权者那里去。提摩太是半个外邦人(十六1),而路加极可能是一个外邦人。

此外,保罗和西拉是被指控分裂该城,因他们….罗马人所不可受,或不可行的规矩,罗马准许其殖民地的百姓拥有自己的宗教,但却不允许他们使罗马公民归信。民事领袖不能区分犹太教和基督教(参十八14-15);所以,他们视保罗和西拉的讲道乃严重违犯了帝国的法律。

十六22由于众人的催逼,官长便吩咐人剥了他们的衣服,并打他们,[打]这动词译自(rhabdizō,意即[用棍打]。这是保罗在林后十一25 提及被人打了三次的其中一次;亦是新约唯一使用这动词的地方。

?十六22-24 保罗和西拉被打了许多棍,接着便将他们下在监里。这就是他们在欧洲第一个城市出传福音时所获得的接待!禁卒接获严格的命令后,不敢冒险,立刻把他们下在监里(可能是一个土牢,但至少也是一个最稳固的囚室)并在各人的两脚上了木狗。

十六25 保罗和西拉在内监里唱诗赞美神,给使徒行传中喜乐这主题加添了特殊意义(参诗四十二8;[黑夜我要歌颂祷告…..神])。他们的祷告和唱诗,不但神听见;同样,众囚犯也听见了。

十六26 这超自然的释放,使读者想起彼得的相应经历(参五18-20,十二3-11)。这肯定是监牢中一次不寻常的午夜经历——地震、监牢摇动-监门迅速地打开….囚犯的锁链松脱。

十六 27-28 因为任何囚犯逃脱,禁卒都要承担责任(参十二19);所以,他立刻拔刀要自杀。但保罗明白所发生的一切,便向他保证囚犯并没有逃走。众囚犯或许被保罗和西拉的神深深震慑,以致他们不敢逃跑。

十六 29-30 禁卒进到保罗和西拉的囚室,战战兢兢…..说,二位先生,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这问题充满着重大的意义。他必定明白自己所问的是什么。他显然已曾听闻那女奴的事迹,以及他如何宣告这些人乃是带着救恩信息的神仆(第17节),可能他也听见保罗和西拉的祷告和唱诗(第25节),可怕的地震与接着囚犯得脱的机会,加上保罗的保证,这一切迫使他求问得救的方法。

十六31-32 第31节是整个信仰的中心信息。称义所需的一切就是信主耶稣。禁卒直问他自己当怎样行。答案就是他不需要作什么(善功),只需要相信耶稣是主。

和你一家这用词的意思是凡在他家里,年岁已达至足以相信的,当他们信靠基督时,就必得救(参第34节)。每一位家庭成员,必须相信才可得救。

十六33? 禁卒…..洗保罗和西拉的伤(参第23节)——一位狱卒为他的囚犯作这样的事情,实在是不可思议的。接着,他和属乎 他的人都受了洗,证明他们的罪已被洗去。

十六34 禁卒领这两位囚犯回家,并给他们饭吃!他和全家都很喜乐。喜乐就是得胜的福音的明证。

d.????? 保罗和西拉得释放(十六35-40)十六 35-36 明显地,禁卒将保罗和西拉带回监牢。甚么事情令官长迅速地改变他们的主意,并没有明言。或许是那场地震刺激了他们的意识,又或者进一步的反省是他们确知自己所作是不公义的。

十六37-40 保罗要求长官亲自领他和西拉出监,似乎是为了辩白。但保罗这样做极可能是为了保护腓立比这年轻教会免受进一步的骚扰。这肯定地可以使信徒在官长面前,处于一个更安全的地位。

但为何保罗耽搁这么久才提出他的罗马公民权呢?或许是审讯时的喧嚣,使人听不见他的话(19-22节)。又或者保罗刻意等待,直到一个最适合的时间才提出这身份。保罗既生为罗马公民(二十二28),他当然拥有各种特权,包括公开聆讯的权利。法律规定不得鞭笞罗马公民。

根据使徒行传的记载,保罗只在两个地方被外邦人伤害和恐吓——腓立比和以弗所(十九23-41)。这两件事件皆因人在既得的利益上,金钱蒙受损失时引发,但每次保罗皆是在罗马官府面前得以辩白。当保罗和西拉获释之后,他们就往吕底亚家里去,在那里与信徒见面(参十六15)。

随着保罗的离去,第一个我们段落也在这里结束,显示路加仍留在腓立比(参十六40的他们。)

(2)??? 在帖撒罗尼迦(十七1-9)

十七1? 从腓立比往 帖撒罗尼迦的路程约有一百哩,途中经过暗妃波里和亚波罗尼亚这两个穿插在依格纳提大道上,每个约相隔三十哩的城市。保罗没有在其中停留下来,显然那两个城是没有犹太人会堂的。会堂给福音提供了最佳的接触点(参第19节),所以,保罗留在帖撒罗尼迦[即今天的沙朗尼基(Saloniki) 传道。

????????? 十七 2? 经文提及三个安息日。当并不表示宣教队伍只逗留在帖撒罗尼迦三周。保罗持续三个安息日集中在犹太人中工作,然后才转向外邦人。保罗向外人传道,是在这三个安息日以后的数周。这是基于以下三个理由而有的立场:(a)保罗在这造访期间,腓立比教会至少曾两次向他送赠金钱(腓四15-16),这暗示了一个在时间上超越三周的延长。(b)不但如此,保罗依靠手工艺来维持自己的生计(帖前二9;帖后三7-10)。这可能指出了在腓立比的支援尚未到达以先,已有一段颇长的时间消逝了。(c)在帖撒罗尼迦的大部分信徒都不是来自会堂,而是来自热衷于拜偶像的外邦人(参帖前一9)。

十七3-4 保罗和西拉传讲耶稣就是基督(弥赛亚),以及他的被钉和复活,而得着了回应:有些犹太人,许多敬虔的希利尼人(参十六14;相同的希腊文也用在吕底亚,这位被称为[敬拜神]的人身上;参十七17相同的用字)和不少尊贵的妇女(参第12节)。福音信息为不同种族和社会阶层的人所接受。

十七5 路加把这事件记录下来,显然是要再次强调犹太人持续的拒绝。耶逊极可能给保罗和西拉提供住宿之处。犹太人热心寻找保罗和西拉,要将他们带到百姓那里。帖撒罗尼迦是一个自由的城市,意味着在本地的事务上有其主权,而毋须依赖行省的行政局来处理这些事情。除了本地的治理官员外,帖撒罗尼迦还拥有自己本地的议会,称为dēmeos, 在此译作[众人](第8节,参见NIV的边注;参十九30的[百姓]和十九33 的[众人]也是这名词。

十七6-7 因群众找不着保罗和西拉,他们就抓住耶逊和几个信徒,在地方官(Politarchas; 直译[城市统治者])面前指控他们。在马其顿各城的市议会都是由这些地方官所组成的。这次控告特别针对耶逊(他可能是保罗的亲戚;参罗十六21),因为他收留了那扰乱天下人的人——明显地,是一种动词——以及反抗凯撒的命令,说另有一个王,耶稣。第二个指控是重大的,因它表明了犹太人正是整个骚乱的幕后黑手(参徒十七5);只有他们能如此深知保罗的神学,以致能够作出这样的一个指控。(犹太人也曾指控耶稣宣称自己是[王],路二十三2。)此外,这也反映出保罗的宣讲内容。正如保罗在帖撒罗尼迦书信所指示的,他宣告主耶稣再来时,他必会建立这弥赛亚的国度(帖前三13,五1-11;帖后一45-10,二14;参路二十三2;约十八33-37)

十七8-9众人和那些地方官听见这话,就很惊慌(etaraxan,[烦乱、不安、烦恼];参约十一 33;徒十六20);大概是因为他们找不到保罗和西拉(十七6),这城市问题的根源。那保状是由耶逊保证保罗和西拉离城并且不再回来。倘若再惹起更多麻烦的市,耶逊和其余的人就会失去他们的金钱。这可能解释了为何保罗被禁止回去(帖前二18)的原因。尽管如此,在帖撒罗尼迦的基督徒仍继续放胆传扬福音(帖前一7;参二14-16)。

(3)??? 在庇哩亚(十七10-15)

十七 10 在黑夜的掩护下(参保罗另一次黑夜逃亡;九25)。教会的弟兄们就打发保罗和西拉往庇哩亚去,提摩太可能与他们同行,或稍后才与他们在庇哩亚会合(参十七14)。庇哩亚位于贴撒罗尼迦西南边约四十六哩,一座山的东面山坡上。庇哩亚也是前往亚该亚省——相当于今天南希腊地区的必经之路。所巴达是来自庇哩亚的(二十4)。与往常一样,保罗和西拉进入….会堂里去(参十七2、17,十八4、19,十九18)。

十七11-12 庇哩亚的犹太人贤于帖撒罗尼迦的人。他们欢迎保罗的信息,甘心领受这道,天天查考圣经,要晓得这道是与不是。这与在帖撒罗尼迦的犹太人——只有一些人相信(第4节),而大部分嫉妒保罗,并引来麻烦——相异。庇哩亚人对这道的兴趣,结果有很多犹太人和希腊人归信。有趣地,在帖撒罗尼迦和庇哩亚二地的尊贵妇女也接受基督(4、12节)。

十七13-14 从帖撒罗尼迦前来的不信的犹太人,再次促使对保罗的驱逐。搅扰与第8节言及的[惊慌],是同一希腊字。当保罗继续向南走的时候,西拉和提摩太仍留在庇哩亚,帮助坚固这雏形教会。

十七15 保罗从陆路或坐船前往雅典,我们不得而知,但在那种情况下,都有一些弟兄亲自送保罗前去,以确保他能安全抵达。保罗告诉这些朋友,请他们代通知西拉和提摩太速速到雅典来与他会合。

帖前三1-2、6 清楚指出西拉和提摩太的确在雅典与保罗会合。同样地,保罗后来亦吩咐西拉离开雅典,然后到哥林多与他会合(参徒十八1-5)。

3.亚该亚 的布道(十七16-十八18)

(1)??? 在雅典(十七16-34)

十七16 希腊在主前第五和第四世纪的光荣,到了保罗时代已失其光采,甚至这希腊 精神引以为傲的中心——雅典、其全盛期也告终了。即使这样,她仍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拥有一所世界闻名的大学。在培里克利斯(Pericles;主前461年-429年)统治期间所建筑的著名建筑物,许多仍矗立不倒。建筑和艺术形式虽然如此美轮美奂,但仍不能使保罗顿足观赏,因为他看见满城都是偶像,就心里着急。雅典的艺术是其宗教崇拜的反映。世界的知识首府,竟创作出偶像崇拜。

十七17 保罗在两条战线上,会堂和市场展开它的属灵战争。保罗在会堂里无疑会使用他的正常途径,从旧约圣经证明耶稣是弥赛亚(参2-3节)。在这会堂里的人,是犹太人和虔敬的外邦人(参第4节)而市场(agora,市民生活的中心)则是哲学家辩论和发表自己观点的地方,保罗就在那里与他所遇见的人辩论。

十七18 保罗在agora 的主要对手,是以彼古罗和斯多亚两门的学士。以彼古罗派,以彼古罗(Epicurus; 主前341年-270年)的根从者说,人生的最终目标乃是享乐和欢愉。他们相信这种享乐,藉着避免暴饮暴食和惧怕死亡,藉着寻求平静和脱离痛苦,和藉着爱人类而能达到。 他们相信就算众神存在,他们也不会涉入人类的事情中。

???????? 另一方面,斯多亚派是哲诺(Zeno;约主前320年-250年)的跟随者:哲诺习惯在雅典一些颜色鲜艳的圆柱门廊(Stoa)教导人,这也是他们名字的由来。斯多亚派持反神论的观点,他们觉得有一伟大的[目的]正引导历史,人的责任是要透过悲剧和凯旋,让自己切合这[目的]并与这[目的]连成一线。这种见解无疑会令人产生若干高贵的品质,但颇为明显的,它也会使人极度骄傲和自负。

?

当这些哲学家与保罗相遇时,他们就开始跟他争论,有的说,这胡言乱语的要说甚么?[争论]的希腊文是syneballon(直译:[投掷],就是,你来我往地投掷意见),这与保罗在会堂所作的稍有不同。在会堂里,他是与人辩论(dielegeto,[讨论、对话],第17节;参第2节,十八4、19,十九8的相同用字)。译作 [胡言乱语的(人)]的希腊文是spemologos(直译,[啄食种籽者]。它描绘某些像雀鸟啄食种籽般,这里学一点那里学一点,然后便冒充为他自己所有的人。有的说,他似乎是传说外邦鬼神的。这回应是基于他们不能掌握保罗有关基督和他复活的教义,这对他们的思想而言,是完全陌生的(参十七31-32)。

十七19-21 亚略巴古(直译,[亚略山])是亚略巴古议会,雅典司法和立法事情最高机构的集会点。在使徒时代,它的权利已削减至作为监管宗教和教育事务的机构。

????????? 这议会在保罗时代,是在那里聚会的,仍有疑问,有人认为他们是在agora背后,亚克罗波里(Acropolis)的正西面,传统的战神山(Mars Hill)上聚会,但也有人说,他们是在斯多亚巴息利奥斯(Stoa Basileios; agora其中的一栋建筑物)那里聚会。这议会想知道一些传到他们耳中关于保罗令人感到奇怪的新教训(新道)。雅典是古代世界的知识中心,住在那里面的雅典人和外来的人都喜爱拿一些新闻(NIV作[新思想]作为辩论的题材。这种公开辩论的气氛,让保罗有机会传讲他的信息。

十七22 从这节开始(一直到31节)是保罗的另一个[讲道样本](参十二16-41;十四15-18;二十18-35)。这次讲道显示了保罗怎样向异教的知识分子传福音。他信息的冲击力是清楚的:从自己的创造物中揭示自己的造物主,现正在吩咐所有人悔改,因为每一个人都要在神叫他从死里复活的基督面前汇报自己的一生。

保罗的讲论包括了三部分:(a)导言(十七22-23);(b)未识之神(24-29节);(c)从神而来的信息(30-31节)。

保罗开始时,明智地承认他们是十分敬畏的。[十分敬畏的]译自希腊文deisedaimonesterous, 源自deidō([惧怕或尊敬]),daimōn(神祗、邪灵))和stereos(坚固、坚硬)。其观念是,雅典人对他们的神灵之尊敬是坚定而严肃的,这是精挑细选的用字。当雅典人听见这话时,便会想起他们的众神祗。但保罗巧妙地表明他们的神明只是一些邪灵或鬼魔,而非众神。偶像的背后就是鬼魔(参十六16之注释)。

十七23 雅典人唯恐忽略尊崇某些他们所不知道的神,于是也设立了一座供奉那[未识之神]的坛。当保罗提及这事情时,他并非强调那坛,而是指出他们对真神的无知。

十七24 因为神创造万物,所以他超乎万有至上——天地的主(参十四15;参诗二十四1)。如此伟大的神不会像雅典人所想象,他们的希腊众神般居住在人手所造之殿宇中。(参司提反在徒七48-50的说话)。

十七25 神既超乎人说所造的殿,就不用依靠人的供养,因他自己也是自足的。这真理会引起彼古罗派的共鸣,因他们相信神或众神的存在完全超越人的事情。

这经节最后的部分提及神将生命(参第28节)和物质的需要(参十四17)赐给人,这也与斯多亚派的哲学相吻合,因他们认为人要将生命和宇宙的那[目的]相连而成一线。于是,保罗就着自己听众当时的处境开始讲论,并按着他们不成熟的真理概念来引导他们。

十七26 从一本是指着亚当说的。这片语痛击了雅典人的骄傲,因他们与其他每一个人相同,都是源于同一的一个原始创造!这创造其中的一个目的,是要让人居住在这星球上(创一28)。

?这位至高的神已全权地为万民立了他们的历史(年限)和所住的疆界(参申三十二8)。希腊并非全地唯一的国家!

?十七27 神在创造和历史中启示自己的其中一个目的,是要叫人寻求他(参罗一19-20)。虽然他是至高的(徒十七24),但他同时也是内住的,也不是离开我们很远,以致他自己不能被寻见。

十七28 保罗显然引述革哩底诗人(Cretan poet;也是保罗后来在多一12引述的那位)伊比麦尼德(Epimenides)的说话来支持自己的论点。伊比麦尼德说[我们生活(徒十七25)、动作、存留都在乎他。]保罗也引述他家乡基利家的诗人亚鲁达(Aratus)的说话 :[我们也是他所生的]第二个引述句乃出于亚鲁达的著作Phainomena.所有人——包括雅典人和其它一切人——都是神的后裔,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是神所救赎的儿女,或他们都拥有一种神性元素;而是就着他们都是神所创造,并从他那里得着气息(第25节)这方面的含义而言。雅典人的真正受造和持续存在,全赖于这位他们所不认识的神!希腊人所敬拜的众假神,从来没有在任何的事实中作出这样的声称。

? 十七29 这结论是必然的:既然人是神所造的,他就不可能以偶像的形式,一种按着人的心思所想象和用手所做的形象出现(参罗一22-23)。([神性]译自theion;一个在古典希腊文中经常出现,但在新约中,则只有这里和彼后一3-4 中使用的希腊文。)对雅典人来说,这实在是一个革命性的观念,因在他们的城里到处都是偶像(徒十七16)和各种敬拜的事物(第23节)。

?十七30 人类蒙昧无知(从制造偶像之事已可显明)的时候,神并不监察,换言之,他仍然忍耐。虽然人在他的忿怒之下(罗一18),并且因着自然启示使人无可推诿(罗一19-20),但神仍[用忍耐的心,宽容(anochē,[押后、延迟])人先时所犯的罪](罗三25)。这与徒十四16,[任凭万国各行其道]的说法相同(参看该处的注释)。一直以来,外邦人要为所给与他们的一般启示负责任;如今,福音已在普世中被宣告;所以,外邦人也要向这特殊启示负责任。这回应乃是,要遵行神的命令,悔改离开他们的罪行。

十七31 保罗在这时候,将基督教一个独特的概念引介出来。他言及[那人],这显然就是但七13-14 所说的人子;这位被父神所设立的,将会按公义审判天下(参约五22)的人子。基督的复活正是他的位格和工作的确证。保罗在这里再次传讲基督的耶稣的复活,复活的观念(参徒十七18、32)与希腊人的哲学是互不相容的。希腊人渴望除掉自己的肉体,而非再次取回!个人的审判也是希腊人所讨厌的,但福音信息正敲打着雅典人的需要的核心。

?

有趣地,保罗讨论的主题(30-31节)与耶稣所言圣灵要叫人为罪([忏悔])、为义([公义]),为审判([审判天下])而悔悟过来(约十六5-11)的三个范围相同。

十七32-34 对希腊人来说,要他们相信一个人能够从坟墓出来并永远活着,实在是愚不可及的。所以,有人讥诮保罗。但那些较为慎重的人则说,他们要再听保罗讲论这个题目。结果有几个人贴近(根从)保罗,并信了主,其中包括了亚略巴古的官(即该议会的一位议员;参第19节之注释)丢尼斯,并一个妇人名叫大马哩。使徒行传中其他归信的妇女保括:吕底亚(十六14-15),帖撒罗尼迦城中几位尊贵的妇女(十七4),和庇哩亚城中一些尊贵的希腊妇女(第12节)。

保罗在雅典的事奉是否失败,这是难以评估的。圣经没有记载在雅典有教会的成立。后来,保罗提及在哥林多的司提反一家(林前十六15)是亚该亚[初熟的果

子](即首位归信者)。(雅典在亚细亚省内。)倘若徒十七所断言的,在雅典有几个人归信;那么,以上所言是怎能够的呢?这问题极可能的答案是,以司提反为亚该亚省[一所教会的]初熟果子。而[初熟果子](firstfruits)这用字,可能也可用来指超过一个人。

倘若在雅典没有教会的成立,失败的可不是保罗的信息或方法,而是雅典人的心硬。

(2)??? 在哥林多(十八1-18)

?十八1 路加没有解释当时的环境,只简单说,这事以后,保罗离了雅典来到哥林多。雅典和哥林多两城距离只有五十哩,但二者却是全然相异的。雅典以其文化和学术闻名,但哥林多却以其商业和放荡见称。哥林多位于亚该亚省一条窄长地峡的南部。这地峡将彼罗波尼修半岛(The Peloponnesus Peninsula)与亚该亚北部的地区连接起来。因此南北的陆路贸易,和东西的海上贸易都会路径哥林多。哥林多拥有两个海港城市:利革音(Lechaeum),位于面对亚底亚海的哥林多湾西边两哩;坚革哩,位于哥林多东南七哩,带来爱琴海的商贸。由于彼罗波尼修半岛南端对海洋航运有危险,所以船只会在哥林多其中一个港口卸下货物,然后便将货物运送到海峡另一端的港口才继续船运。

?主前146年,罗马人摧毁哥林多城。然而,它的战略位置,却不容许这城就此灭亡。一个世纪以后,哥林多于主前46年再被重建。

?正如人可以想象一个以商业和游客为支柱的城市,会是一个怎样的城市般;哥林多就是以放荡和淫乱的生活为标记的城市。这城是敬拜爱情女神阿富罗底特(Aphrodite)的中心,她以宗教的名义来推动邪淫。

在政治上,哥林多是罗马殖民地,也是亚该亚省的首府。

当保罗前往哥林多时,我们从林前二1-5 中可体会他当时的情绪。他承认自己软弱,惧怕并且十分战兢,这可能基于以下一个因素:(a)他只身而来。(b)自从来到马其顿以后,所面对的许多困难,使他忧虑,当他到达哥林多,自己又会遭遇什么事情呢(参徒十八9-10)!(c)纵使人对放荡的事感到不悦,但哥林多人在性放纵上却享有盛名。

?保罗独自一个人来到哥林多,这事实可能说明为何他会亲自为这城的某些人施洗,按照常规的习惯,他会委派别人负责此事(参林前一14-17)。

十八2 保罗在哥林多遇见亚居拉和他的妻子百基拉。亚居拉是一个出生于本都的犹太人。一个位于小亚细亚东北部,黑海南部的省会。主后49或50年革老丢勒令驱逐所有犹太人离开罗马,于是亚居拉和百基拉便来到哥林多,努力从事他们的手工艺事业。(革老丢在主后41-54年统治罗马;请参在路二1附近之罗马君王名单。)绥屯纽(Suetonius;主后69?-140年),罗马君王传的作家,他描述了当时发出御令的可能理由。在他的《革老丢生平》一书里(25.4),他提及犹太人在基里斯督(Chrestus)的煽动下,经常发生骚乱,或许基里斯督这名字就是指基督而言。

亚居拉和百基拉与保罗相遇前,是否已是基督徒,我们不得而知,但因着亚居拉被称为[一个犹太人],意味着他可能并不认识基督[参另一个犹太人,亚波罗;徒十八24)。我们也不能因着保罗与他们同住就争辩说他们是信徒;保罗与他们同住,只因他们都是造帐棚的人(参第3节)。

圣经多几次把百基拉的名字放在亚居拉之前(18-19、26节;罗十六3)。这可能是因着她尊贵的家族背景使然。

十八3 他们的共同职业是制造帐棚。有人根据这里所使用的术语skēnopoioi,认为其中包括了皮革业。或许用来制造帐棚的皮革就是山羊的毛,这是保罗家乡基利家著名的出产。

这是在中东地区仍然流行的习惯,就是工匠的店铺在同一栋建筑物的下层,而上层则充作住所。

十八4 保罗按照自己的习惯,再次在会堂里开始它得布道工作(参九20,十三5、14,十四1,十七2、10、17,十八19,十九8)。

十八5 因着西拉和提摩太从马其顿的到达(参十七14-15),保罗为

道迫切。译作[为….迫切]的希腊文动词是syneicheto(源自synechō),在此其含义是被动的:[被强迫]。西拉和提摩太的来到使保罗得到鼓励,有以下几个原因:(a);两人显然从马其顿带给保罗财政上的帮助(参林后十一9;腓四15)。由于这金钱上的馈赠,保罗毋须再从事手工艺,并能够全身投入福音工作中。(b)帖撒罗尼迦教会坚定不移的好消息,使保罗精神焕发。(参帖前三6-8),(c)他们的伙伴情谊成为了这位使徒的鼓励。

他的信息与他在大马士革路上所学习的相同:耶稣就是基督,即弥赛亚(参徒二36,三18、20,十七3,十八28)。

十八6 犹太人反对福音,接着保罗只有转向外邦人,这模式再次出现(参十三7-11、46,十四2-6,十七5,十九8-9,二十八23-28)。

保罗抖着衣裳这行动,与保罗和巴拿巴跺下脚上尘土(十三51)的意义相同。当保罗说,你们的血(参和合本小字)归到你们自己头上时,他是指着他们的灭亡和他们要为此负责(与我无干)而言(参结三十三1-6)。

十七7-8 保罗离开会堂后,他找着一个可以让众圣徒和聚会和传福音的美好地方,提多犹士都的家,一个靠近会堂的地方。提多犹士都极可能是一位外邦人,因他被称为敬拜神的人(参十六14,十七4),此外,管会堂的基利司布和他全家都信了主。基利司布非常熟识旧约圣经,他的归信肯定成为了许多哥林多人归信的推动力。

十八9-11 某些威吓事情的出现,促使了这个从主而来的异象。或许这是神对保罗许愿的回应(参第18节和该处的注释)。主鼓励保罗只管继续在哥林多传道,并保证没有人可以伤害他。无疑保罗必定欢迎主这番说话,因新近临到他的攻击不单在别的城市(参十七5、13),也在哥林多本地发生(十八6)。保罗顺服地遵从主的指示,在那里住了一年零六个月(参第18节),哥林多是保罗逗留时间仅次于以弗所(十九10,二十31)——他在那里共住了三年——的地方。

?

有趣地,十八10用来描述百姓的希腊文是latos,一个经常用作指称

神的选民,以色列人的用字。明显地,主为世人定下的计划,意味着教会将会暂时取代他的选民,犹太人的地位(参罗十一11-21)。

十八 12?? 12-17 节是路加护教的重要关键。它之所以重要,第一,是因为迦流的身份。他是一位罗马的方伯(亚该亚省的总督)。他所宣告的任何判定,都会成为法律上可援引的先例。兼且,他是辛尼迦(Seneca, 主前4?-主后65年),一为对罗马政权极具影响力的哲学家的兄弟。

不信 的犹太人并不打算停止逼害保罗(参第6节)。他们同心…拉他到会堂去。

十八 13-35 犹太人控告报罗,说他劝人不按着罗马人的律法敬拜神。罗马并不容许新宗教的传播。但犹太教却是一个已被承认和建立的信仰。这些犹太人的说话,其实是要指出基督教是一个有别于犹太教的新宗教。

然而,迦流的看法却是相异的。基督教对他来说只是犹太教的一个宗派,因此,这并不是一宗需要在地方法院解决的事。这决定是极其重要,因这等于以罗马律法的角度来看,基督教是合法的。

十八 16-17 民众自发地对管会堂的所提尼所爆发出的暴力行为,把埋藏在哥林多这粉饰社会下的反闪族情绪显露出来。哥林多的外邦人全不重视犹太人的争论。所提尼显然代替基利司布成为管会堂的人,并且率领犹太人控告保罗,他可能在后来归信基督教,而与在林前一1所提及的所提尼为同一人。

迦流也不管这样的小事情。虽然这是暴力事件,但他对这些宗教事情毫不在乎。

十八 18 保罗逗留在哥林多的时间实际上有多长,我们并不清楚,因为十八月的时间(第11节)可以从保罗得见异象之日算起,但亦可能包括了保罗停留在哥林多的所有日子(从第5节开始)。

然后,保罗就离开(辞别)哥林多,返回叙利亚奥朗底河的安提阿,那差派他的教会那里去,但因为他曾许过愿,所以在离开之前,要在哥林多南边的港口坚革哩剪了头发。保罗在何时许下这愿,圣经没有明言。他可能在离开特罗亚前往马其顿时,又或许在哥林多开始传道时,但最有可能的,还是在主给他异象之前,他许了这愿(9-10节)。在许愿的期间,保罗任由自己的头发长长。现在守这拿细耳人的愿的日子已过(约一年半后);于是,保罗在坚革哩把头发剪去(参民六1-21)。

犹太人历史家约瑟夫曾论及,某些犹太人在遭遇不幸之后,立刻剃头,并在三十天内不作献祭(Jewish Wars 2.15.1).倘若这就是当时的情形,保罗应在他许愿之始便剃头,但这似乎不大可能,因为圣经并没有提及保罗当时有任何疾病或苦痛之事情(除非林后十二7-9是与此相同的事情)。

当保罗在哥林多时,他写了帖撒罗尼迦前后书(参徒十三38-38之列表)。

4.第二次宣教旅程结束(十八19-22)

十八19 百基拉和亚居拉陪同保罗直至以弗所。明显地,西拉和体摩太仍然留在马其顿和亚该亚监督两地的教会。百基拉和亚居拉为何前往以弗所,我们并不知道,或许是为了福音的缘故。

正如在每一个拥有会堂的城市一样,保罗都会进内和犹太人辩论(参九20,十三5、14,十四1,十七2、10、17,十八4,十九8)。

十八 20-21 以弗所会堂的犹太人不像其他人会堂的犹太人那么固执地拒绝相信,他们愿意进一步与保罗交换意见。然而,保罗却急于起行返家。有些希腊文抄本在这里加插说,保罗渴想赶紧回耶路撒冷是为了守一个节期。倘若这是真的,他极可能想回去守逾越节。

十八22 从以弗所坐船回到巴勒斯坦海岸的该撒利亚全程约是五百海哩。保罗在该撒利亚下船后,就上耶路撒冷去问教会安,随后下安提阿去。[上去]和[下去]几乎已成为指前往和离开耶路撒冷这海拔地区的术语。

5.征服以弗所(十八23-十九20)

[第三次宣教旅程,十八23-二十一6]

(1)??? 保罗第三次旅程的开始(十八23)

十八23? 路加以一句十分简洁的说话,涵括了使徒第三次宣教旅程的第一部分。明显地,路加的目标,是要强调保罗在以弗所的事奉。当保罗前往以弗所时,他路径加拉太和弗吕家(参十六6),坚固众门徒。毫无疑问,其中许多人都是在他第二次宣教旅程时归主的。基于这理由,十八24-28的事件,习惯被用作保罗在以弗所工作的导言。

(2)亚波罗的教导(十八24-28)

?这插段(十八24-28)和接着的事件(十九1-7),我们可以假定亚波罗没有接受基督徒的洗礼,而他大概也没有接受圣灵。

使徒行传这部分同样指出,基督教是旧约圣经和施洗约翰的事奉的必然结果。事实上,保罗的信息较施洗约翰这位属灵巨人的更超越。虽然约翰的信息已远达亚力山太和以弗所,但约翰的工作唯在基督里才能得着结果。

十八24 ??24-28节的事情发生在保罗离开以弗所以后(第21节)及再回来之前(十九1)。在这期间,大概在亚居拉和百基拉影响下,一所教会开始了。满有天才的亚波罗从北非的亚历山太来到这教会。作为一个犹太人,他非常熟识旧约圣经。

十八25 关于耶稣的事情,他的教义虽是真确,却不充分。大概这意味着亚波罗并不知晓有关圣灵的洗这事,约翰的洗礼象征着因人悔改归向神而被神洁净(参十九4)。但基督徒的洗礼描绘着信徒藉着圣灵的洗,与基督的死、埋葬和复活联合这异象(参罗六3-10;林前十二13;加三27;西二 12)。

?十八26 百基拉和亚居拉没有公开纠正亚波罗,反而接他到家里去,将神的道(参第25节)[主的道])给他讲解更加详细。

十八27-28 亚波罗带着这新教义,横渡爱琴海往亚该亚(大概是哥林多),在那里被神大大使用。他极有能驳倒犹太人,引述圣经(这是他非常熟识的;第24节)证明耶稣是弥赛亚。这也是保罗常用的方法(第5节)。亚波罗的事奉如此有力,因而使哥林多那些好结党的信徒组成了亚波罗党(林前一12)、没有证据显示亚波罗曾鼓吹这样的一个党派,而保罗也没有在任何地方言及亚波罗要为此负责任。

(2)??? 福音的影响(十九1-20)

a.??? 与那十二个人(十九1-7)十九1-2 以弗所成为保罗第三次宣教旅程的行动中心。以弗所是亚底米神庙——古代世界七大奇景之——故乡。根据他的遗址,这神庙长418尺、阔239尺,按面积计算是雅典巴特农(The Partheron)神庙的四倍!作为一个商业城市,它是西亚省的首府。它今天这广大的废墟遗址,正揭示了它昔日的光荣。然而,佳士特河(Cayster River)淤泥把以弗所的港口填满了,这港口日后也被弃置了。这城市在保罗时代已达至其全盛时期。

保罗使用内陆道路(经过上边一带地方;或许是较短的路程)前往这个大都会,途中他遇见几个门徒。路加使用[门徒]这术语的意思是什么,我们不清楚。正常情况下,路加使用这词来描述基督徒;它在这里也可能包含这含义,是因保罗的问题你们信(就是,相信耶稣基督)的时候这用语。

?这些门徒的回答也是令人费解的。当他们说,没有,甚至(NIV的翻译)也未曾听见有圣灵赐下来。他们的意思大概是指他们没有听闻

,已赐下圣灵或现正赐下圣灵这事。约七39 的希腊文也使用这相同的结构。况且,施洗约翰已清楚指示圣灵将来的工作(太三11;可一8;路三16;参约一32-33)。

十九3-4 这些以弗所门徒像亚波罗一样(十八25),只知道约翰的洗礼(一种向神悔改的记号,太三2、6、8、11;可一4-5;路三8)。于是,保罗便告诉他们应当相信约翰所指向的那位——耶稣基督(太三11-12;可 一7-8;路三16-17)。

十九5 这是新约中唯一一次提及重洗的地方。明显地,约翰的事奉是期待性的,但基督却是一切事物的应验。

十九6 按手可能与洗礼同时,但更可能是在之后进行。结果,圣灵便降在这些门徒身上,他们就说方言,又说预言。使徒行传里说方言这主题,印证了保罗对方言作为[为不信的人…作见证](参林前十四22 之注释)的宣信。说方言的目的是要征服人的不信。前页的列表将使徒行传中说方言的事情作出比较,并指出它的目的。

我们也应注意,在使徒行传里,信徒领受圣灵是没有依循任何既定形式的。他在信徒受洗前(徒十44)、在洗礼期间或洗礼后(八12-16,十九6),藉着使徒的按手临到信徒身上(八17,十九6)也藉着使徒保罗的按手临到信徒身上(八17,十九6)。而保罗也宣告人若没有圣灵就不是基督徒(罗八9)。很明显的,使徒行传这卷具有过渡性质的书,不应用作如何领受圣灵这教义的典据(参林前十三8-十四25有关说方言之注释)。

十九7 这里提及十二个人,但这数字并非如某些人所建议的:暗示教会是以色列人。若这数字具有任何重要意义的话,这只是圣灵全备的祝福也将会临到以色列人而已(参结三十六26-27;珥二28-32;亚十10-14)。

b.??? 在会堂里? 十九8 保罗遵守自己的承诺(十八21),返回以弗所会堂,一连三个月放胆讲道。一连三个月在会堂传道而不引起骚乱,总算是保罗的一项纪录。或者以弗所这大都市的特性,使这里的犹太人有更大的量度。关于使徒的胆量,请参四13之注释。

保罗的讨论题目是神国的事,其中当然包括了基督的位格和工作,同样也必定言及对基督千禧年统治的期待(参一3、6)。

c.??? 在推喇奴的学房(十九9-13)十九9 的犹太人又重弹反对的旧调(参十八6)。这次,犹太人在众人面前毁谤这道(有关[这道],请参九2,十九23,二十二4,二十四14、22)。所以,保罗就离开他们。

保罗带领信徒离开会堂后,便在推喇奴的学房天天辩论。推喇奴显然让那些旅行教师使用他的演讲厅。有一卷希腊文抄本更补充说,血房的开放时间是早上十一时至下午四时;这是最多人吃午饭和[午睡]的时候,这传统大概是正确的。每日其余的事件,保罗就是亲手作维持生计之工(二十34)。

十九10 保罗在以弗所传道有两年之久。但根据徒二十31,他在这里逗留了三年。因习惯上会将部分时间作整体计算,所以他事奉的实际时间应介乎在二至三年之间。

保罗这工作非常有效,使福音传遍整个亚西亚省(现今土耳其西部的海岸地区)。这期间教会分别在歌罗西,老底嘉和希拉波立等地建立(西四13)。有人相信启二至三的七间教会,都是在这时期开始的,但这不应视为绝对。

十九11-12 保罗的功绩与彼得是在五15-16 所行的奇事相应。很清楚的,神施恩的手正支持着保罗。手巾或围裙显然是神的能力藉着他的使徒施展出来的象征;这些物件本身并没有任何魔力。当然不能以此为根据,尝试在今天重复施行这样的神迹。我们从使徒行传中多次看见,神迹是用来确证使徒工作的(二43,四30,五12,六8 ,八6、13,十四3,十五12;参林后十二12;来二 3-4)。

这里提及恶鬼,不要把这部分与下一个事件(徒十九13-20)连接。

d.??? 驱魔与邪术(十九13-20)使徒行传其中一个主题是基督胜过一切邪术(参八9-24,十三6-12,十六16-18)这事件是他的能力胜过鬼魔的另一个例子。

十九13有几个周游各地的犹太术士,显然使用各种不同的语调和方法,企图利用主耶稣的名胜过那被恶鬼所附的人。

?十九14 这里被称为士基瓦的那人,是犹太人的祭司长。但或者他只是自认而已,路加却简单地记下他所夸称的。或者士基瓦真的是一位祭司长,但他的七个儿子却走上驱邪(Exorcism )的歧路上去。

?十九15 恶鬼(INV作邪灵)在这里使用了两个不同的动词来表达[知道],其中或许是有某些含意的。他说,耶稣我知道(ginōskō 因着相互影响和经验而知道;和合本作([认识]),保罗我也知道(epistamai,[知道,明白])。但这恶鬼却不知道士基瓦的儿子们。

?

十九16 这七个人中的二人(am-photerōn,一般的含义是二者[both],但亦可能表示[所有])不但没有把这恶鬼赶出,而是恶鬼所附的人便得极其强壮,将他们打伤,并胜过他们。他们赤着身子,受了伤,从那房子里逃出。鬼魔多时能够使他们所附的人拥有不寻常的体力。(参可五3-4)。

十九17-18 结果,这事使无论是犹太人和外邦人(参五5)都感到惧怕(或恐惧,phobos),而耶稣的名从此尊大了(跟企图利用他的名字作驱邪之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参十九13)。许多参与巫术和降神术的基督徒,都公开承认他们的邪恶行为。译作[行为]的希腊文是praxeis(和合本作[所行的事]),这字可能是用来描述邪术的咒语和套语。将这些秘密公开,会使它们失去本身的能力。

十九19 此外,许多人更公开地将他们行邪术的手册烧了。人行邪术为要藉着鬼魔的帮助,企图获得力量来胜过别人。译作钱的那个希腊文argyriou实际是 [银子])的意思,因此,我们不能确知道这银币的价值。但五万块银币肯定是价值不菲的。

十九20 被洁净的教会,成为了满有能力和增长的教会。(神道的广传,在六7,十二24,十三49亦曾提及。)路加以这第六个[进展汇报]最作为这部分的结语(参二47,六7,九31,十二24,十六5,二十八30-31).

D.??? 教会扩展至罗马(十九21-二十八31)

1.第三次宣教旅程完成(十九21-二十一16)

(1)。以弗所的骚动(十九21-41)

十九21 这经节为使徒行传余下的部分调校好音调。现在,保罗把自己的目光转移往罗马(经由耶路撒冷),而他的最终目标是前往西班牙(士班雅,罗一15,十五22-24)。路加没有提及西班牙,因他撰写使徒行传的其中一个目的,是随着保罗的脚踪追溯至福音扩至罗马,当时罗马帝国的中心为止。有人曾注意到路加把他的福音书的焦点集中在耶路撒冷;而使徒行传却强调福音信息走出耶路撒冷扩散至罗马。这两个城市似乎是路加福音和使徒行传的焦点。

?

保罗心里定意(NIV只简单地译作[保罗决定了])其希腊文是 etheto ho Paulos en tō pneumati,这可以指保罗自己心意(Paul’s own spirit)或圣 灵(the Holy Spirit).但因着其动词是[定意]而非[被引导];因此,它所指的应是保罗自己的心愿。

?

无论怎样,他首先盼望造访马其顿和亚该亚的教会。这旅程的目的是要:(a)坚定众教会;(b)把捐献送给耶路撒冷的圣徒。

十九22 提摩太再次在舞台上出现,最后出现是与保罗在哥林多的时候(十八5).他和以拉都被打发往马其顿去,显然是为保罗的造访作准备。保罗在提后四20也提及以拉都。

十九23-24 保罗离开以前,以弗所发生了骚乱,这次骚动或许是保罗离开的一个诱因。有关这道的意思,请参九2之注释。

在使徒行传的记录中,外邦人对保罗的反对只有两次;(a)以弗所,和(b)腓立比的占卜者(十六16-24)。这两次事件,都是由于金钱上的利益受损而有的。

事实上,小亚细亚有两位女神都名叫亚底米。第一位是希腊文化所崇拜的,司狩猎的处女神,她相等于罗马的戴安娜(Diana);另一位是以弗所人所敬拜的亚底米,一位拥有许多个乳房,是司生殖的女神。或许其原来的的[雕像]只是一块陨石,而酷似一个拥有众多乳房的女性而已(参十九35)。

制造这位女神雕像(银龛)的银匠,因着福音的能力,引致他们的生意一落千丈。

?

十九25-27 底米丢(第24节),一位银匠,便召集其他同行,以生意(我们这事业,被人藐视)和宗教(大女神亚底米的庙,也要被人轻忽)作为基础向他们进行游说。他诉诸于亚底米崇拜,显然是虚伪的,因为他所关心的只是自己的财政收益。除了以弗所外,亚底米还在许多城市中被膜拜。明显地,保罗的论点,人手所作的偶像不是神,已摧毁了他们昌盛的偶像制造业。

?

十九28-29 底米丢毁谤保罗的说话激怒了其他银匠,他们便煽动起这场暴乱,并拥进以弗所的戏园里去,该城供人聚集的最大地方,拥有二万五千个座位。众人拿住….该犹和亚里达古作为反对的表征(参二十4)。该犹是一个普通的名字,所以,他与罗十六23和林前一14所提及的该犹是否同属一人,至今仍不能肯定。亚里达古在徒二十4和二十七2 也被提及,他们两人显然都逃脱了,也许只受了一点轻伤或完全没有受伤。

十九30-31 这节经节之所以重要,不但因为它们直接陈述了所发生的事,也包括了其中所暗示的意义。保罗热心为福音作辩,准备承受这次反对!但其他基督徒却劝他不要冒险,甚至当时还有亚西亚几位首领(官长),都不让他在骚乱中被人捉拿,这些Asiarchs(直译[亚西亚之统治者])是负责社群中有关政治和宗教事务的人,他们与首都罗马有密切的联系,这证明基督教已能够获得当时政府的好评。

十九32-34 我们可以从这段经文中看见路加的幽默感。讽刺地,聚集的人…大半不知道是为什么缘故聚集。因为犹太人是一神论者,并且强烈反对偶像;他们把亚力山大推往前,无非是要他代表犹太人作出否认:希望人明白叫亚底米的偶像生意下降,并不是他们的错失!然而,反闪族的情绪已控制一切,群众拒绝聆听一个犹太人的发言;他们只是在狂乱中称赞:大哉以弗所人的亚底米阿!如此约有两个小时。

十九35-39 城里的书记(grammateus,直译是[抄写员]这术话使我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人的地位。事实上,他是这城的至高行政官。当他出现时,百姓都听他。

他首先诉诸于以弗所作为亚底米的庙和她那从天上降下来的像和看守角色。较后的确言,可能是对陈辞(第26节),[人手所作的不是神])的一种巧妙驳斥,他辩称亚底米并不是人说所作的。所以,他们为何要这么担忧保罗的讲道?第二,城里的书记断言该犹和亚里达古的无辜,因而也证明了保罗的无罪(第37节)。第三,他指出诉讼的合法途径——透过公堂(NIV作:合法的集会,和合本小字)或方伯,和一个照常例的聚集,彼此祷告(38-39节),而这次集会是不合法的。

?十九40-41 最后,这位无名的官员对今次城中发生的扰乱。提出了

富政治意味的警告;他们难于为这次骚乱向罗马作出合理的解释,为这缘故,以弗所可能会被递夺某些自由。所以,无论在宗教或政治上,保罗都是清白无罪的。

当保罗在以弗所时,他撰写了哥林多前书,以及另一对在较早时寄给哥林多人的书信(参林前五9;但这书信没有列在圣经正典中)。此外,这期间他第三次造访哥林多,但这次造访并未载于使徒行传中(参林后十二14,十三1;请看林后导论中的[接触与通讯]。

(3)??? 离开马其顿和亚该亚(二十1-6)

二十1-2 路加简略地汇报了第三次宣教旅程中的这片断。林后二12-13,七5-7 提供了保罗为传福音的缘故停留在特罗亚,并在那里盼望多给他带来有关哥林多教会的报告等进一步的资料。后来,保罗往马其顿(参徒十九21)与提多会合,并写了哥林多后书。

这这时期,保罗的传道工作大概已远达以利哩古,约相等于今天的南斯拉夫(罗十五19;参林后十13)。

二十3 保罗停留在亚该亚的三个月,期间他从哥林多写了罗马书(参罗十五23-十六2)。

犹太人设计要害保罗;他们显然想在船上刺杀他,然后弃尸海上。但这阴险的计划,无意中给保罗知道了,他便定意不直接坐船往地中海东部,而从马其顿回去。很可能保罗渴望赶回耶路撒冷守逾越节;但现在,他最佳的想望只能够是五旬节了。(徒二十16)。

二十4-6 提及这七个人的名字,暗示他们曾在别的经文中被提及,保罗关心为耶路撒冷圣徒所作的捐献。这些人都是不同教会的代表,负责八捐项带往耶路撒冷。其中三人来自马其顿(所巴特、亚里达古和西公都),四人来自小亚细亚(该犹、提摩太、推基古:参弗六 21;西四7;提后四12;多三12)和特罗非摩(参徒二十一29;提后四20)。他们约定集合的地点是特罗亚。徒十九29说该犹是[马其顿人];而在二十4中的该犹是特庇人。因此,他们大概是两个人(参林前一14,那里还有第三个该犹,是哥林多人。

?从徒二十5-6 开始是路加所写的另一个我们段落。路加从第十六章开始就留在腓立比;明显地,他一直逗留至此。接着他便加入这组人与保罗结伴往耶路撒冷。除酵节是在春天的。他们用了五天的时间从腓立比坐船往特罗亚,航程约一百五十哩。

?

(3)保罗在特罗亚的讲话(二十7-12)

二十 7 这是新约圣经中最清楚的一节经文,指出星期日是使徒教会的正常聚会日子。保罗在特罗亚逗留了七日(第六节),而教会就在七日的第一日聚会。路加在这里计算日子的方法并不是犹太人的方法(从日落至日落算作一天),而是罗马人的方法(从午夜至午夜算作一天)。因天亮(第11节)就是次日(第7节)。所以,这立论是极肯定的。

因着大部分人都在白天工作,教会大概要到晚上才可举行聚会。因着保罗要离开他们,而这次见面可能是最后一次;所以,保罗延长自己的讲论直到半夜。

二十 8-10 聚会的地方点了好些灯烛,由于灯烛消耗了氧气,而形成了一个催眠的(缺氧的)环境。可能加上人过于挤逼,以致环境更加恶劣。

有一个少年人名叫犹推古(字义是[幸运]),其遭遇证明其名字的真实。路加医生肯定当犹推古从三层楼上的窗台掉下来,被人扶起时,已经死了。按照当时的正常情形,一栋建筑物

最大的房间是在顶层的(参一13之注释)。保罗使用以利亚和以利沙的方法(王上十七21;王下34-35 )抱紧犹推古,于是,这位年青人再次活过来了。

?

二十11-12 他们在进餐时也同一守主的餐(擘饼,吃了;参第7节);这聚会一直持续至天亮。那幸运的童子(参9-10节),犹推古也活活的回家去了。

?(4)保罗在米利都的讲论(二十13-38)

二十13-15 保罗逗留在特罗亚的时间,显然较他原定的计划较长(第7节)。为了补偿时间上的延迟,他打发同行其余的人先上船…..去。从特罗亚经陆路前往亚朔较海路为短。保罗藉着这安排,便能够在特罗亚停留较长的时间。他们从亚朔起航经过米推利尼…..基阿….撒摩和米利都。这航程最后三个停泊点,每点每程需时一日。

?二十16-17 保罗避免停留在以弗所,是因为….巴不得赶五旬节能到耶路撒冷。他知道要告别以弗所的许多朋友实在需时不少。米利都陆路距离以弗所以南三十里,因此,保罗打发人请以弗所教会的长老到他那里。明显地,他所乘坐的船中途要在米利都的港口停留数天。

二十18 这段落是保罗另一个[讲道样本](参十三16-41,十四15-17,十七22-31),对象是一群他深爱的基督徒领袖。讲论可分为三部分:(a)回顾保罗过去三年在以弗所的事奉(二十18-21);(b)描述现在的情况(22-27节);(c)以弗所长老的未来责任(28-35节)。

二十19 跟别的地方一样,以弗所的犹太人也曾设计谋害保罗。虽然徒十九所记载的骚动强调是从外邦人来的反对,但路加在这里提及这谋害是因犹太人而有的,只是没有详细说明(参保罗在林前十五30-32,十六9;林后一8-10的说话。)

二十20 保罗在各人家里的事奉(参二46),与他的公开事奉相对,这大概是指那些家庭教会。若是这样,则每位长老可能就是一所家庭教会的监督。保罗在他们当中除了讲道,也有教导。

二十 21 在希腊文里,悔改和信靠两字是藉着一个定冠词而相连的。这可能暗示 它们强调相信基督的两个层次(参二38)。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信心放在基督里的时候,这样他便是从自己过往的不信中回转(即悔改)。无论对犹太人和希里尼人(亦即外邦人;参十九10,加三28),这是相同的一个信息。

?二十22 保罗在这里开始描述现今的情况(22-27节)。心甚迫切,字义是[灵里的捆绑](dedemenos….tō pneumatic;和合本小字作 [心被捆绑])。这大概意思是指圣灵在这位使徒生命中的引导(参路二27,四1;徒八29,十19,十一12,十六6-7)。保罗往耶路撒冷去的理由,虽然没有陈明,但显然是为了把各教会的捐献送给耶路撒冷的穷苦圣徒(二十四17;参二十一12-14之注释)。

二十23 圣灵已警告保罗——显然是藉着有圣灵所赐的先知 恩赐的人向他说的——在耶路撒冷有捆锁与患难等待他。当保罗写罗十五30-31 时,已预期在耶路撒冷将有麻烦发生。但他还是决定前往那里(参徒十九21,二十16)。

二十24-25 当我们把这些经节一同诵读时,便能清楚知道传讲神国的道和神恩惠的福音是相关的。神恩典的工作,能够使相信的外邦人拥有得救和进入主所统治的千禧年的特权。

因着这警告(第23节),保罗断定以弗所的众长老,将不会再见他的面。(NIV的[你们没有一个]在语气上似乎强了一点。)希腊文是指他们[所有人](作为一组人而言)将不再看见保罗(字义是[你们所有人](作为一组人而言)将永不再看见我))。他并非说他们将没有一个人再看见自己(参第38节之众数动词;和合本的译法[你们都不得],较合原意)。保罗所渴望的是行完这路程,这就是后来他所说,他已经行完了的。(提后四7)。

二十26-27 与结三十1-6 类似,保罗宣告以弗所无论何人死亡,罪不在他身上(参徒十八6之注释),因为他已向[所有人]宣讲了(参十九10之[一切住在亚西亚的,无论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而他的宣讲内容全是关乎神的旨意(boulen, [目的、计划];参二23,四28,十三36;弗一11;来六17)。有趣地,保罗使用了不同的字汇,来指出自己在传达福音时所扮演的角色:(a)[传讲](徒二十20;和合本译作[说 ]和[宣告](第27节;和合本作[传])两字源自anagello;([宣告、发布]);(b)[教导](源自didasko;第20节);(c)[明言](第24节)两字均源自diamartyromai([严肃地为…..作见证]);(d)[公告](martyromai,[证明](和合本的翻译);第26节)。

? 二十28保罗在28-35节里,将话题转移到以弗所众长老将来所要承担的责任上去。第一,他们要为自己和全群谨慎(prosechete,[注意],看顾的意思)重要的是,在他们能够供应群养以先,他们必须看顾自己属灵上的健全。

?

在这里长老被描述为监督(episkopous,源自动词episkopeō,[寻找、照顾])。[长老]这术语 最初源自犹太人,强调该职位的尊贵。同样,[监督]主要是从希腊文衍生出来,并强调该职位的责任,就是[照顾]其他人。

长老所牧养(poimainein,现在时态不定词;参彼前五2)的群羊,其价值从保罗 称它为神的教会(就是说,这教会是神所拥有的),并指出他们是他用自己的血所买来的(参诗七十四2)便可得知。圣经没有别的地方提及父神的血。希腊文在这里可以读作[藉着他自己(就是,他自己的儿子)的血]。希腊文的买字,是[获得、得到]的意思。

?

二十 29-31 这些经节详述为何需要嘱咐长老要为自己和为全群谨慎(第28节)。称为内暴的豺狼的假教师必会进入羊群之中。甚至在他们自己中间也必定有一些人起来歪曲真理(说悖谬的话)。后来,某些言及以弗所教会的经文证实了这警告(提后一6-7、19-20,四1-7;提后一15,二17-18,三1-9;启二1-7)。保罗再次提醒那些领袖应当警醒!他曾一而再地警告他们要注意教义上的谬误的危险。事实上,他曾流泪劝戒他们。(参徒二十19)。

二十32 接着保罗把他们首先交托神,然后再把他们交托给神恩惠的道。虽然信靠神是绝对必要的,但也必须以遵守他的道作伙伴。这会引来教诲(这道能建立你们),以及叫一切成圣的人…..得基业(参二十六18;弗一18;西一12;彼前一4)。

二十33-34 辛劳工作,使保罗也能够扶助软弱的人(参帖前五14)。主耶稣的说话,施比受更为有福,并没有记载在四福音里。它代表着流传于初期教会的口头传统。

二十36-38 长老们对保罗的深爱,在这里流露出来。在前往耶路撒冷余下来的旅程中(二十一1-25)充满了许多这样对保罗深爱之情的表达详情 。为何路加一直在这些要点上徘徊呢?他这样做,为的是要把身处外邦地区的人对保罗的回应,和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对保罗的回应作出对比。

(5)从米利都到耶路撒冷的劝阻(二十一1-16)

二十一1 从哥士到罗底再到帕大喇,每一站船行的时间显然都是一天的海程(参二十13-15)。

二十一2 与其整天逗留在一艘每天都要驶进港口停泊过夜的小船上,明显地,保罗登上了一艘较大的船,以致能够不停站地直接前往腓尼基。

二十一3-4船经过居比路的南边,他们便在推罗上岸,因为船在那里需要七天的时间来卸货(第4节)。在早期耶路撒冷教会遭受逼害时,有些信徒便逃往腓尼基;因此,保罗能够在那里找着一些信徒。

推罗的信徒被圣灵感动,对保罗说不要上耶路撒冷去。基于[被圣灵感动]这片语,而保罗坚持要上耶路撒冷去,这是否他的错误?基于以下几个理由,他大概没有违背神的旨意。

(a)??????????? 徒二十二22和二十一14暗示神要保罗继续前往耶路撒冷(参十九21)。(b)神安慰他(二十三11),这暗示保罗并非固执地拒绝主的旨意,(c)保罗在二十三1声称自己行事为人,一直都是凭着良心的。

因此,[被圣灵感动](二十一4)这说话的意思,大概是指他们透过圣灵知道保罗会在耶路撒冷受苦 (参二十23),为了他的安全起见,所以他们便尝试劝阻他。

二十一5-6这是保罗首次与推罗的教会接触,虽然只是短短的一星期,但他们已有深厚的情谊。分离的情境虽不及在米利都那次的悲伤(二十37),当仍是蛮有意思的。

二十一7 船继续向南行,到了推罗以南二十哩的多利买,即今天的亚克里(Acre)或亚柯(Akko),便在这处停泊一天。那里的教会和推罗的教会一样,可能也是十一19所提及的逼害事件的结果。

二十一8-9 前往该撒利亚的四十哩旅程,可经由陆路或海路;但因该陆路较海路困难,而该撒利亚的港口是方便的,他们大概选择了后者。

在该撒利亚款待保罗的主人家是传福音的腓利。他是那七个执事里的一个(参六1-5),也曾在耶路撒冷服侍那些寡妇。路加在第八章描述了他的传福音事奉。尽管该撒利亚在以色列中是一个最罗马化的城市,腓利却定居在那里,当保罗来到的时候,他已在该撒利亚居住了二十年。

他有四个女儿,都是处女(parthenoi),是说预言的。这种属灵的恩赐,在初期教会里,显然地,并不限于男士(参林前十一5)。因着其他一切有关保罗将会在耶路撒冷受苦的预言,他们竟默然不语,这实在使人惊讶!

二十一10-11  十一28已曾介绍的先知亚迦布,从犹太下来。他显然从耶路撒冷,他的家乡下来,而该撒利亚是在犹太省内的。他戏剧性地讲出保罗要怎样在耶路撒冷被人捆绑。先知经常会象征化自己的预言(参王十一29-31;赛二十2-4;耶十三1-7;结四)。保罗被囚的事情,已有好几个人知道,包括保罗自己在内(徒二十23)。

二十一12-14当众人听见这预言 后,他们都苦劝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参第4节)。这里使用我们,县是路加也加入了这苦劝的行列。但这位使徒并不听劝。

?

虽然路加没有这样说,但基于一个理由,今次前往耶路撒冷的旅程对保罗来说显然是重要的,因他要将捐献送给耶路撒冷的信徒(参二十四17;罗十五25-27;林前十六1-4;林后八13-14,九12-13;加二10)。为了确立犹太人和外邦人在基督里是合一的的这个基本教义(弗二11-22,三6),保罗认为自己必须完成这金钱上馈赠。

二十一15-16 该撒利亚距离耶路撒冷约六十五哩,以马代布仍需走两天。有人认为拿孙的家位于路中途,故保罗和他的同伴在其家中渡宿。但更可能的是,拿孙居于耶路撒冷。有趣的是,拿孙来自居比路——巴拿巴出生的海岛。

2.保罗在耶路撒冷被囚(二十一17-二十三32)

? (1)拘留保罗(二十一17-36)

a保罗的愿(二十一17-26)

?二十一17-19 保罗和他的同伴很快就获得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雅各(参十五13-21),和教会所有长老的接见。路加只提及保罗向他们汇报神怎样用他传教,和在外邦人中间所行之事(参十四27),明显地,保罗在此时,也把捐赠给耶路撒冷众圣徒的金钱(二十四17),在长老面前送交雅各。或许因路加所强调的,是福音从犹太人传到外邦人的事情,而忽略了这与金钱有关的事情。

二十一20-21 当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听见保罗在外邦人中的事奉时,就归荣耀与神。无疑在这归荣耀与神的事情上,他们也会为外邦人送给耶路撒冷犹太信徒的馈赠感恩(参12-14节之注释)。

当他们为保罗的汇报欢喜快乐之际,同时也忧虑那些为律法热心的信主犹太人对保罗的批评。一个有关保罗创新而虚假的留言已传开了。保罗确曾教导外邦人,有否给自己的孩子行割礼在宗教上并不重要,而他确实地也没有教导他们关于犹太人的规条。然而,他从没有教导犹太人…..不要给孩子行割礼或忽视犹太人的规条。

二十一 22-24 雅各和众长老建议保罗带同当时四个有愿在身的人,同去圣殿行洁净的礼,并替他们拿出规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安抚那些犹太人信徒,保罗的行动是否达到目的,路加并没有说明,因这是在他写作目的以外的事情。

我们不知道这愿的详细内容,因此,只能测保罗所做的事情。那四个人显然是许了拿细耳人的愿,当他们的愿完结后,每人都被要求献上贵价的祭物(参民六13-17)。但这几个人显然十分贫穷,以致没有能力支付这一切,雅各和众长老请求保罗承担他们献祭的费用,藉此表示他同情那些为律法热心的人。

?保罗参与这种与律法中某特殊部分有关的安排是否错误呢。基于以下几个理由,这应当是没有错的:(a)保罗过往也曾许过拿细耳人的愿(徒十八18)。(b)后来他在腓力斯面前也毫无羞愧地言及这事情(二十四17-18)。(c)对保罗来说,这行动只是确定他事奉的一个原则——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作律法以下的人,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林前九20)。(d)保罗前来耶路撒冷其中的一个目标,是藉救援穷苦信徒,而促使犹太人和外邦人的合一。(e)保罗没有因着献动物的祭,而否定了基督所成的就的工作。我们从保罗这时期所写成的书信(加拉太书,帖撒罗尼迦前后书,哥林多前后书和罗马书),便能清楚看见这样的否认是费解的。保罗必定视这些献祭为纪念性质的。无论如何,这可能是含有千禧年献祭的意义(结四十三18-四十六24;玛一11,三3-4)。(f)后来保罗断言他从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徒二十三1)。

二十一 25-26 耶路撒冷会议的决定在这里再次被复述(参十五20、29)。长老向保罗保证他们的计划(二十一23-24所提及的)与较早时会议所拟定的并没有冲突。于是保罗遵照长老们的建议,带着那四个人….与他们一同行了洁净的礼。(23-24节)。这与保罗所所教导的,无论犹太人和外邦人都不能够靠着守律法得救——并没有冲突,因为这只是犹太人的惯例,与救恩或成圣无关。

b.百姓的暴行(二十一27-36)二十一27 是次对保罗的反对不是来自犹太人信徒,而是来自不信的犹太人。某些从亚西亚省(福音在当地获得重大的成果)来的犹太人煽动是次暴动。这些上耶路撒冷过五旬节的犹太人,在殿里即时辨认出他们的宿敌,便激动众人下手拿它。这是第六次因保罗的事奉,群众被煽动的事件(十四19,十六19-22,十七5-8、13。十九25-34)。

二十一 28-29 这对保罗公然而虚假的指控,与指控司提反的内容相似(六11、13-14)。指控保罗带着希利尼人进入圣殿,这是他们所使用的谎言。这行动,在犹太人眼中,是污秽他们的圣地。外邦人只准许进入外邦人院,便不得再越雷池。在一排分隔外邦人院与圣殿其余地区的栏杆上发现了两项题铭,这些刻文警告外邦人要为他们自己的死亡负责,倘若他们越过这栏栅,这事情的发生是肯定的(参弗二14)。

即使违犯者是罗马公民,罗马政府仍准许犹太人执行这死刑,可见其予人的感受是何等深切。

、二十一30 合城都被震动而采取行动,他们拿住保罗,拉他出殿。这里的[殿]显然是指男(以色列人)院。当他们把保罗拉出以后,殿门立刻都关了;因此,没有人能够再越过外邦人院,而使圣殿被玷污。

二十一31-32 连接圣殿西北地区的是安东尼亚堡,从那里下两连阶梯就可以进入圣殿的外院(请参圣殿区域图)。兵丁驻守在此,当犹太人守节时,驻守的兵丁便会加多。他们隶属于罗马第十军团,革老丢吕西亚(参二十三26)是这堡垒的司令官(NIV),他立时带着兵丁和几个军官(NIV)跑下去到他们那里。[司令官]的希腊文是chiliarchos,一千名士兵的统领(和合本作千夫长;另参二十五23)。[军官](hekatontarchas,字义是[一百个人的首领]或百夫长[和合本]是众数词,显示当时至少有二百名兵丁在场。

二十一 33-36 这些人救出保罗,但他迅即被千夫长吩咐人用两条锁链捆锁。把他拿住(epelabeto,[逮捕];与30节所用的动词相同)。当时的场面非常混乱和凶猛,兵丁只得将保罗抬进营楼去。但众人却仍喊着说,除掉他!在同一个城里,百姓也曾喊着类似的说话来攻击主耶稣(路二十三18;约十九15)。

(2)保罗的辩护(二十一37-二十三10)

a.在暴民面前(二十一37-二十二29)二十一37-38 千夫长希奇保罗能操希利尼话,他以为这位使徒就是罗马人想捉拿归案的那件作乱的埃及人。明显地,这作乱的埃及人并不能够,或是拒绝说希腊语。

约瑟夫曾提及一位自认是先知的埃及骗子。他说这埃及人聚集了三万名跟随者(路加说四千人,这是正确的;约瑟夫常有把数字夸大的倾向),在主后54年来到橄榄山向他的拥护者应许说,只要他发出命令,耶路撒冷的城墙就会倒塌。但罗马的军队迅即围剿他们,击杀了一些人,又逮捕了另一些人,余下的人便四散,这埃及人也逃脱了。

以色列的百姓无疑会乐于亲手逮捕这引起许多麻烦的人。当吕西亚目睹在圣殿中的暴动时,他假定那受人注意的中心人物就是这埃及人,,而犹太人正要把愤怒发泄在他身上。

二十一39-40 保罗向千夫长保证自己是个犹太人(有权在圣殿中),也是大数,他学习希腊文之处的市民。大数是个享有盛誉的城市,是当时的教育中心。但这时,保罗仍未表明自己罗马公民的身份(参二十二23-29)。

保罗获准向群众讲话时,他使用当时在中东一带普遍使用,也是巴勒斯坦犹太人所用的希伯来话(亚兰文)对他们说。他站在堡垒的台阶上俯视着台阶下的群众(百姓)。

保罗的辩护分为三部分:(a)他归信前的行为(二十二1-5);(b)他的归信(二十二6-16);及(c)他的传道使命(二十二17-21)。

二十二1保罗以诸位父兄来开始他的讲话,这称谓也是司提反所用的(七2)。司提反的讲话和殉道,给保罗留下不能磨灭的印象(参八1)!

二十二2 当百姓听见他用亚兰语向他们讲话时,便安静下来。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希奇像保罗这些散居的犹太人竟能说出流畅得像说希腊语般的亚兰文;无疑地,这更讨得他们喜欢。所以,他们便安静下来,并聆听。

二十二3-9 保罗在耶路撒冷接受教育(参二十六4)的时间有多久,我们不知道,译作长的希腊文动词anatrephō,亦含有[教育]之意。保罗一生中,其中一位良师就是那受爱戴和被尊敬的迦玛列(参五34)。

保罗在这里的论点是明显的。他曾完全委身于律法,并要根绝基督教。关于道,请参九2之注释(参十九9、23,二十二4,二十四14)。他的决心既是如此坚定;因此只有一种彻底的超自然转化,才能改变他的观点。他便重述自己归信的过程(二十二6-9;参九1-6)。

二十二10-11 在那里要将所派你作的一切事告诉你(参九6),这断言前瞻保罗将来的事奉,并使人期待他在二十二14-15的言论。

二十二12-13 犹太人对这讲论的观点,从保罗对亚拿尼亚的描述便可得知;他按着律法是虔诚人,为一切住在那里的犹太人所称赞。这些有关亚拿尼亚的事实,在徒九里并没有提出。兄弟一词的意思反映了二十二5 的相同观点;在该处,大马士革的犹太人被耶路撒冷的犹太人称为[兄弟]。

二十二14-15 看见基督,那义者的指涉是重要的,因为它使保罗有资格成为使徒(参林前九1,十五8)。司提反也曾使用[义者]这术语(徒七52)。保罗向其传福音的万人,包括了外邦人、君王和犹太人(九15)。

二十二16 有两个问题环绕着这经节。第一,保罗何时得救——在大马色路上或在犹大家中?以下几个因素显示他是在大马色路上得救的:(1)福音直接由基督传给他(加一11-12),而非后来藉亚拿尼亚传给他的。(2)保罗说自己已经(徒二十二10)相信基督了。(3)保罗在用水施洗之前,已被圣灵充满(九17-18),(4)译作求告他的名的希腊文epikalesamenos,是不定时态分词,即可指同时发生的行动,亦可指在主动词之行动发生前的行动。在这里,保罗(为救恩)求告基督的名乃在用水施洗之前,因此,这分词可用译作[已经求告他的名]。

第二,这样,洗去你的罪的含意是指什么呢?它们是否教导人要藉着用水施洗才得救恩呢?因着保罗在灵里已得洁净(参前段注释);因此,这些用语必定是指洗礼的象征意义。洗礼是神在人内心洁除罪恶的外在表达(参林前六11;彼前三21)。

二十二17-18 根据九29-30 ,保罗离开耶路撒冷是因着基督徒弟兄的劝谕。事实上,保罗返回大数是结合了神圣的启示(二十二17-18)。和人的指引。

二十二19-20 保罗对主的回答,显明他以为犹太人会因着自己生命的完全改变而受感动;毕竟自己曾极度热心地逼迫信徒(八3,九2,二十二4-5,二十六11),甚至有份参与司提反的殉道。(七58,八1)。

二十二21-22 当保罗提及自己的使命是要向外邦人传道时,群众便被激怒和狂暴起来。

向外邦人传道并是不能引起如此猛烈的回应,因以色列的宗教当局也曾向外邦人传道(参太二十三15)。保罗的信息之所以令群众愤怒,乃因为他的信息提出,虽然外邦人没有摩西的律法,但他们与犹太人仍是平等的。(参弗二11-12,三2-6;加三28)。

这回应对使徒行传的立论是重要的。它指出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已断然地拒绝耶稣基督的福音,并决定了自己的命运。不到二十年之后,耶路撒冷城在主后七十年变成了石堆和废墟(参太二十四1-2,二十一41,二十二7)当然,这并非意味着以色列全国将来也不会再被恢复(参罗十一26)。

?? 二十二23-24 群众中有人摔掉衣裳,并且把尘土向空中扬起来,表示他们的剧怒。千夫长并不懂亚兰文,以致对所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感到困惑。他决定要彻底查出其原因,甚至不惜鞭打保罗。

? 这种鞭打与保罗在腓立比和其他两次被人用棍打(林后十一25;徒十六22-23)的事件不同。也与犹太人用长鞭鞭笞犯人三十九以下的刑罚相异(这是保罗曾遭受五次的刑罚;林后十一24)。罗马人的鞭笞,乃使用一种较短的鞭,鞭条系着一些金属片或骨片,并连接在一把的木手柄上。这种鞭笞,可夺人性命,或导致终身残废。这正是主耶稣所受的鞭伤(太二十七26),以致他不能背负自己的十字架。

二十二 25-27 在法律上,一个罗马人(公民)在没有定罪以前是不能被鞭打的。保罗以这问题来提醒百夫长注意这事实。当千夫长得悉这事时,他深表怀疑,保罗这个被犹太人如此憎恨的人,怎可能是罗马(公民)呢!

二十 二28 在革老丢皇统治期间 (主后41-54年;请参路二1之罗马君王列表),罗马公民这身份是可购买的(入了罗马的民籍)。在政府里有权出售这特权的官员都受贿而中饱私囊。但保罗和这千夫长相异,他生来就是罗马公民。

二十二29 千夫长知道自己捆绑了保罗也惧怕起来,唯恐罗马政府得知自己曾违反罗马的法律。那些锁链大概是为紧系犯人,以便鞭笞而有的。稍后,虽然保罗身为公民,但仍带上锁链(二十六29)。

有没有人只因口里声称自己是罗马公民,而能免受鞭笞呢?或许能够,但倘若一个人虚称自己是罗马公民而被揭发,他必被判处死刑。

b.在公会前(二十二30-二十三10)二十二30这时候,千夫长得知对保罗的控诉是属犹太人律法的(参23-23节),而揭露这事情最佳的方法是把保罗带往公会作聆讯,若因这囚犯是无辜的,他就可以释放他,但倘若控告确有其事,他便会把案件移交巡抚(当地的罗马总督;参二十三26-30)。

二十三1-2 这里提供了今次简短的审讯的背景。当保罗生称在自己的事奉中,他都是凭着良心行事时(参二十四16;林前四4),大祭司亚拿尼亚吩咐旁边站着的人打他的嘴。亚拿尼亚的反应与约瑟夫所描述的一致;约瑟夫描写他是一个骄横、急躁、不敬虔和贪婪的人。讽刺地,在保罗的事奉开始时,另一位亚拿尼亚帮助他得回视力。

二十三3-5 保罗的激动,是被大祭司的不法命令所挑起的。一位祭司坐堂审问一位可能违反律法的人时,他自己怎能够也违背律法?按犹太人的律法,先假设被告人为无辜者,直至被证明有罪为止。亚拿尼亚好像一幅粉饰的墙,外表看来很完美,但内心却是软弱和败坏的。耶稣在审讯时,同样被人掌嘴,耶稣也曾挑战这行动的合法性(约十八20-23)。

?保罗的说话:弟兄们,我不晓得他是大祭司,引来一个疑问。这事难以归咎于他的不良视力,因保罗曾定睛atenisas; 直译[专心的看])看着公会的人(徒二十三1)。保罗的说话可能带有讽刺,意思是他不能够承认这样粗暴的一个人为祭司。然而,[弟兄们](第5节)这词使上述的解释变成不大可能。产生这样的混乱,可能是由于没法辨知大祭司的身份。极可能因亚拿尼亚没有穿上大祭司的服饰。亦有可能是保罗自己不认识亚拿尼亚,因这使徒已多年没有和公会接触了。更何况当时的大祭司人选是经常易手的呢(请参四5-6亚那家族表)!

?无论如何,保罗尊重大祭司的职分,即使他不敬重这位祭司的为人。

二十三6-9 在这样的情景中,公正是不可能的。当保罗了解这形势后,他完全改变自己的策略,站在法利塞人那边,言及自己受审是为盼望死人复活的缘故(关于这盼望,请参二十四15,二十六6-7,二十八20)。这说话立刻使审判过程中断,因它使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展开争论(参四1-2)。保罗藉着运用这明智的策略,便分化了他的敌人。使人惊讶的,法利赛人起来为保罗,这法利赛人同道辩护。

二十三10 保罗在犹太人中的处境,较他在罗马人的监牢更危险。所以,他再次被抢军队抢救出来。然后军队把他带回安东尼亚堡的营楼里去(参三十一35)。

(3)保罗面临危险(二十三11-32)

二十三 11 这异象的重要性,不但在于它的安慰和鼓励(参十八9-10),也在于它给与保罗前往罗马之计划的肯定。基督的福音将会藉着使徒保罗,真实地从耶路撒冷传到罗马。这是主赐给保罗的第四个异象(参九4-6,十六9,十八9-10)。

二十三12-13 犹太人对保罗的恨恶是何等的深,到了天亮就有四十多位狂热的犹太人,同谋起誓说,若不先杀保罗,就不吃不喝(参群众竭力想杀害他,二十一31)。[起誓]这动词anathematizō(英文的 “anathema”[咒诅]源于此字),其含义是人若不实践自己的誓言,便身陷咒诅中。我们推测这些人后来会按照律法师的指示脱离他们的誓言,因为经过一连串戏剧性的事件以后,保罗的处境改变了,以致他们不能够达到目的。

二十三 14-15 祭司长和长老在这事上的同谋。显示他们欠缺合法途径来攻击保罗。同时也揭露了他们的卑劣品性。那四十多人的狂热程度也从这里看出:要完成自己的计划,他们便要击败保罗的护卫;这样,被杀是势所难免的。

二十三16-22 保罗的外甥(路加没有记下他的名字)无意中听见这四十多人设下埋伏(阴谋),便来到营楼告诉保罗,并上呈千夫长。许多没法解决的问题浮现:保罗的外甥是基督徒吗?他如何得知这可靠消息呢?保罗的姊姊(NIV)是否住在耶路撒冷?倘若保罗有亲属住在耶路撒冷,为何他不与他们同住呢?

保罗的外甥是个少年人(17-19、22节)。第17节所使用的希腊文(neanias(少年人),在较早时也用在保罗(七58)和犹推古(二十9)身上,这字可指年龄介乎二十至三十岁之间的男子。(neaniskos, neanios的同义词,在二十三18和22节中被使用。)当千夫长听见这计划后,便吩咐保罗的外甥不要告诉任何人他曾将这事报给千夫长。

二十三23-24 千夫长决定让保罗离开这个危险地方。于是,他尽可能给保罗提供保护,使他能安全离去。第一,他差派超过四百七十人——两个百夫长….步兵二百(每位百夫长负责带领一百人),马兵七十,长枪手二百——与保罗同行。第二,他们在晚上九时(今夜亥初)出发,在黑夜的掩护下前进。此外,该撒利亚远比耶路撒冷安全,在那里不会像耶路撒冷般,易于发生暴乱。这是保罗第三次(!)要在夜间偷偷摸摸地离开一个城市(参九25,大马色;十七10,帖撒罗尼迦)。

二十三25-30 当一个囚犯被转解往上司那里去的时候,下属是要写一份书面报告向上司解释案情的。所以,这报告书要连同犯人一起送去。

革老丢吕西亚在这份文书里,简略地将案件的重点陈明。不过,这一位千夫长似乎将事实稍为歪曲了,他说他拯救保罗(第27节)是因为他从下属知道保罗是罗马公民(二十二26)。此外,他也谨慎地略去他准备鞭打保罗的事情(参二十二25、29)。

?从二十三29 我们可以看见这文件的重要性,在那里千夫长宣告保罗是无罪的。请比较迦流(十八14-15)、以弗所城之行政官(书记;十九40)、法利赛人(二十三9)、非斯都(二十五25)和希律亚基帕二世(二十六31-32)等人类似的评论。

二十三31-32 从耶路撒冷往安提帕底的旅程超过三十五哩。因他们在第二天就已经到达了,这显然是一次强逼的行军。从耶路撒冷到吕大或亚帕(即今天的诺德[Lod];参九32-43。两地距离安提帕底七至八哩)是相当难走的路,也为伏击者提供了一个适当的掩护。但当护送行动到达安提帕底后,便不再需要军兵了,余下前往该撒利亚的二十七哩路程,相对来说,危险程度就大大减少了。

(3)保罗在该撒利亚被囚(二十三33-二十六32)

(1)保罗在腓力斯面前辩护(二十三33-二十四27)

二十三33-35 当马兵和保罗来到该撒利亚后,腓力斯召开了一次小型的初级聆讯。腓力斯约在主后52-58年担任犹太的巡抚(总督)。他是新约中提及的三位罗马巡抚之一。

其他两位是本丢彼拉多(主后26-36年)和波求非斯都(主后58-62年)。腓力斯娶了希律亚基帕二世的姊妹土西拉(二十四24)为妻,这亚基帕就是二十五13-二十六32所提及的那位。(请参路一5附近希律家族表。)

当腓力斯知道保罗是基利家人之后,就决定要细听保罗的事,明显地,当时的案件可以在被告人所属的省份,或在控罪发生的省份中提出诉讼。这问题事实上牵涉到保罗是从[(poias)省来的,在那时候,基利家仍未成为一个正式的省,故受管于叙利亚的地方总督;而非力斯正是当时叙利亚总督的代理人。那位总督也不想处理这宗如此轻微的案件。而且,腓力斯也不想招惹犹太人的愤怒,强逼他们把保罗的案子呈往保罗老远的家乡,大数城那里。腓力斯别无选择,只好决定聆讯这案。但控告保罗的证人必须出庭作证。(参徒二十三30)。

二十四1 大祭司自己连同几个公会的长老一同下到该撒利亚。他们还聘请了辨士(rhētoros,意即[公开发言人、雄辩家];新约只在这里使用)帖土罗,在腓力斯面前将案件提出来。

二十四2-4 这律师花在开场白上的时间,与花在对保罗之特别控罪上的时间,几乎相等,他对腓力斯的描述显然是谄媚奉承,因腓力斯以滥用暴力镇压和收赃受贿著名,腓力斯曾作奴隶,后获得自由,就巴解罗马皇室人员。罗马历史家塔西图(Tacitus)以一句尖刻简洁的评论,为腓力斯的品格作出总结:[他以奴隶的心态来行使君尊的权力]。

二十四5-8 控告分为三方面:(a)保罗是位普世性的生乱的人,在各处鼓动…..人暴乱(b)他是拿撒勒教党里的一个领袖。(c)他企图污秽圣殿。

第一个控罪有政治含意,因罗马政府希望自己帝国能够维持安定繁荣。

第二个控罪同样与政府有关,因帖土罗强调基督教是与犹太人的宗教分离的。罗马政府承认犹太教是个religio licita(合法宗教)。但并不容许任何新宗教的出现,藉称基督教为拿撒勒的[教党](haireseōs,[小党派、政党、学派];英文的 “heresy”[异端]源于此字)。这辨士是要使人相信保罗的信仰只是一个党派或异端。

?污秽圣殿的控罪也沾上政治意味:罗马人曾准许犹太人处决那些进入圣殿禁区范围以内的外邦人(参二十一28)。帖土罗在这点上修正了二十一28的原来指控。保罗在那里被指控带领外邦人(以弗所人特罗非摩)进入圣殿的院里;但在这里,它只说保罗企图污秽圣殿。所以,我们把他捉住了,这子句严重地损害了事情的真确性,暗示了是他们拿住保罗,并把他逮捕。(NIV边注在第6-8节里加插了一些说话;这是根据一些可信性较低的希腊文抄本。)

二十四9-10 帖土罗陈词后,一些犹太人也起来证实他们的代言人所提出的指控是真确的以后,保罗获准为自己答辩。

他的开场白远比帖土罗的简短和真实。他暗示腓力斯了解犹太地的情况。因此,他可以作出正确的判决。

二十四11 保罗在他的自辩中提出几点。第一,他在耶路撒冷逗留的时间,并不足以煽动暴乱。事实上,他来耶路撒冷的其中一个目的,是礼拜和守五旬节(二十16)。另一个理由,在二十四17-18才提出。

二十四12-13 第二,即使是毁谤保罗的人也不能列举实例,证明他当时在城中煽动暴乱。

二十四14-16 第三,他事奉以色列的神,乃完全合乎律法和先知所载(参二十六22,二十八23)。(关于[律法和先知]一词,请参太五17。)兼且,他的信仰并不是异端,而是那被称为道的基督教(参徒九2,十九9、23,二十二4,二十四22)。他对复活的盼望与指控他的人是一样的,他们也有这盼望(保罗推测在他们当中有不少法利赛人)。保罗藉此表明基督教乃是旧约的自然发展。此外,保罗竭力常存无亏的良心(参二十三1)。[无亏]译自aproskopon(字义是不使犯错,或不犯罪);在新约中只有保罗自己再使用这词两次(林前十32 ;腓一10)。

二十四17 这是使徒行传中唯一提及保罗将外邦教会的捐献带往耶路撒冷这目的。路加没有强调这点,是因为这不是他讨论的重要因素。然而,对保罗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从他的书信中多次提及这事就可以证明(罗十五25-28;林前十六1-4;林后八13-14 ,九12-13;加二10)。

当保罗说他带着……捐献上耶路撒冷去的时候,他的意思是什么呢?或许他的意思是[进殿….供献](参徒二十四18)。但更可能的是,为着神赐福他的事奉,他在殿里献上感恩祭。

二十四 18 保罗再次断言他不是煽动吵嚷的人(参第12节)指控他的人才是!

二十四19-21 最后,保罗说真正控告他的人如今都不在场,就是那从亚西亚来的犹太人,就是那些原本捏造谎言者和引发圣殿暴动的人(参二十一27)。因着公会没有定他为有罪(二十三1-9),所以帖土罗的说话不可能拥有任何合法的指控。

二十四22 至于腓力斯如何认识基督教,则只能臆测了。他大概是从自己妻子,土西拉那里听闻。土西拉是希律亚基帕一世的女儿,和希律亚基帕二世的姊妹。因她是一个犹太女子(第25节),所以,她会知道这道。除此以外,腓力斯也统治了犹太地好几年的时间,因此,他是不可能不知道一些关于早期教会信仰的事情的。

与其贸然作出决定得罪犹太人的宗教领袖,腓力斯便采取拖延策略。他说,等千夫长吕西亚下来,我要审断你们的事。至于革老丢吕西亚(参二十三25-30)后来有没有下到该撒利亚去,已是题外话了,但这案件显然是无限期地被押后了。

二十四23 腓力斯显然知道保罗是无罪的,便使他在百夫长的看守下,虽作为囚犯仍得着有限度的自由(宽待他,也不拦阻….亲友来供给他)。后来另一位百夫长在西顿也给与保罗同样的自由(二十七3)。

二十四24-26 腓力斯和他的夫人….土西拉可能曾外出作短途旅行。当他们回来以后,腓力斯就叫了保罗来,听他讲论信基督耶稣的道。当保罗讲及公义、节制,和将来的审判时,无疑是在定腓力斯的罪。他当然是应当被定罪的,因他与土西拉的结合,已是他的第三次婚姻了,而且他为了与她结合而离异。他担任巡抚时,亦是以不公义著称,这与神的公义相对。此外,他是个非常缺乏自制的人。

腓力斯的口是心非和贪婪,从他指望保罗会问及他有关行贿的事情上可见。

二十四27 尽管腓力斯知道保罗是无罪的。但为了安抚犹太人,他仍留保罗在监中,最后,腓力斯因在镇压该撒利亚犹太人和外邦人的冲突上,残酷地使用暴力而被革职。

(2)保罗在非斯都面前辩护(二十五1-12)

二十五1 这部分(1-12节)是很重要的,因保罗在这里提出要向该撒上诉。这为使徒行传余下的部分调校了方向,并且显明这位使徒如何到达罗马。

波求非斯都于主后58-62年出任犹太地的罗马巡抚(总督),有关他的资料所知甚少,但历史所揭示的是美好的。他渴望能治理得完善,可从他到了任,过了三天就上耶路撒冷去这事得以证明。无疑他知道耶路撒冷是个不稳定的城市!

二十五2-3 犹太人的宗教领袖仍然念念不忘要控诉保罗。他们自知本身证据的薄弱,因此,唯一能够除掉保罗的方法,就是在他从该撒利亚转解到(提到)耶路撒冷途中,埋伏把他杀死。

二十五4-5 非斯都显然感觉到他们的要求是不合理的, 所以,他答允在该撒利亚重审此案,

因保罗正身处于此,而且非斯都也正返回那里。

二十五6-7 上次审讯的情景再次重现。然而,路加仍补充说,是次却是许多和重大的控告。

二十五8-9 当保罗简短而明确地否定这一切攻击他的捏造指控后,非斯都就问这位犯人是否愿意上耶路撒冷去,作另一次审断,非斯都改变自己的主意(参4-5节),显然是觉得这是安抚犹太人的一个合宜妥协。而且,他也自知自己并不懂得如何处理这类宗教案件(第20节)。

二十五10 基于以下几个理由:保罗认为这骤变是不能接受的:(a)从该撒利亚前往耶路撒冷的旅程是非常危险。两年前那四十多位犹太人(参二十四27)曾起誓要杀害保罗(二十三13-14);或许他们现在已经脱离了他们的誓言,但他们可能仍想杀害保罗。(b)在耶路撒冷获得公平审讯的可能似乎是微乎其微的。(c)他已厌倦过去两年在该撒利亚的被囚。

控告保罗的案件是民事性质的,(他们说他向犹太人行过不义的事情);所以非斯都代表凯撒的审讯(在该撒的堂前)是合适的。

二十五11 这些控罪的严重性,足以引来死刑。保罗说,若这些指控真的属实,他就是死也不辞。保罗解释非斯都要他上耶路撒冷的建议(第9节),就是等于把他交在犹太人的手里,即使审讯是由非斯都亲自主持。

二十五12 有人提出争辩,在法理上,非斯都是否必须把案件转解该撒(尼禄,主后54-68年作王),或许他可以选择自行处理这案件。倘若非斯都决定听审这案件,并作出负面判定,保罗仍然可以上诉于凯撒。但非斯都可能已没有选择余地,只得把案件转往罗马。当非斯都和议会的人商量之后,就依照保罗的上诉要求,宣告他可以往该撒利亚去。

(3)保罗在亚基帕二世面前辩护(二十五13-二十六32)

二十五13 这里提及的亚基帕王,是大希律(太二1)的曾孙,希律亚基帕一世(徒十二1)的儿子——希律亚基帕二世。(请参路一5 附近希律家族表)。当时,希律亚基帕二世是一名年约三十岁的年青人,但已有作王的称号,统治巴勒斯坦东北部的地区。因着他是罗马皇室的好友,便得着指派犹太人大祭司的特权,也曾成为圣殿宝库的管理人。他的背景使他具备听审保罗案件的明显资格,他也极其熟悉犹太人的宗教(参徒二十五26-27)。

亚基帕二世和他的姊妹百尼基,来到该撒利亚问非都斯安。虽然百尼基倾向支持犹太人,但她的生活却是放荡的。她与她的兄弟亚基帕犯了乱伦的罪。

二十五14-21 非斯都将处理腓力斯留下来有关保罗的事告诉亚基帕。非斯都坦白承认自己没有能力处理这宗案件(第20节)。他尤其是不明白为何保罗要坚持基督的复活(第19节)。

二十五22 非斯都向亚基帕的重述,显然已达到某种结果。希律家族之所以对罗马有利,就是因他们对犹太人事务的知识;而亚基帕的洞察力将有助于非斯都。

二十五23-24 这小王亚基帕和他的姊妹百尼基利用这机会,来炫耀他们的地位、服饰,和礼节。路加无疑要拿保罗这位卑微的囚犯,与那坐在大会议厅里的亚基帕、百尼基、众千夫长和城里的尊贵人相对。因着有五个罗马兵团(每兵团有一千人)驻守该撒利亚,那里共有五位[高级将领](NIV;和合本作[众千夫长][chiliarchoi, 字义是[千人的司令官]]。与希腊文的意思相合;参二十一31)。非斯都告诉亚基帕说,犹太人都认为保罗是该死的。

二十五25-27 第25节的断言是重要的,因它表明非斯都与前任巡抚腓力斯一样,查明保罗并没有犯什么该死的罪(参二十三9、29,二十六31)。

若非斯都要把保罗解往凯撒那里去,而不指明他的罪案,这对他的仕途不利。非斯都相信亚基帕,以他对犹太人的习惯和律法的认识,可以帮助他写出一些明确的控罪,足以奏明凯撒尼禄。

在这章经文里,发现了两个与罗马王身份有关的有趣术语,第一个是sebastes,意即[崇敬]或[威严];在新约中只在徒二十五21、25和二十七1 中使用。在第二十五章被译作[皇上]或[皇后](Emperor),在二十七1 则译作[御](Imperial).

另一个是kyrios,[主]的意思。在二十五26中被译作[主上]。亚古士督和提庇留都拒绝使用这称号,因他们自觉这样会把他们抬举得太高了。然而,在保罗向凯撒上诉的那时期,尼禄在位,[主上]这词已更普遍地被用作对这位该撒的称号了。虽然尼禄的确接受了[主上]这称号,比较起他后期的统治,这时候他的统治仍未算为过。这时,尼禄仍被人称颂为一位公正的统治者。

二十六1 保罗已在非斯都面前为自己辩护(辨明,二十五6-12,所以,这位使徒现在转而向亚基帕讲话。今次的讲论,目的是资讯性的,好像亚基帕知道有关的情形。

用手势示意(伸手),可能是那时代演说者的风格。这篇演讲分为几个部分:(a)夸奖的发言(二十六2-3);(b)保罗早期的犹太生活(4-8)节;(c)他反对基督教的热心(9-11节);(d)他的归信和使命(12-18节)。(e)他的事奉(19-23节);(f)与非斯都和亚基帕在言词上的针锋相对(24-29节)。

二十六2-3 保罗对亚基帕这些夸奖是真诚的,因他知道亚基帕非常熟悉犹太人的规矩和他们的辩论,除此之外,他也是活跃的有犹太人。

?帖土罗在腓力斯面前承诺一个简略的陈词(二十四4),这对比着保罗表明自己的辩护可能需要较长的篇幅。这是使徒行传记载保罗所有自辨的最高峰(参二十一1-21,二十三1-8,二十四10-21,二十五6-11)。

二十六4-8 概略而言,保罗在这里强调他自幼开始就按着…..以色列最严紧的教门和指望过生活(6-7节;参二十三6,二十四15,二十八20)。(有关保罗在耶路撒冷居住的事情,请参二十二3。)他明言,这指望包括从死里复活。这就是基督为何引述摩西的说话(出三6)作为对复活教义的辩护之理由(太二十二32)。因耶和华是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神,百姓为要得着神给他们列祖的应许,故此必从死里复活。同样,给予犹太人的应许,也要求他们要在那将临的弥赛亚时代中复活。

保罗提及以色列十二个支派,这证明一些人提出英国人乃是[以色列十个失落支派]之后裔(British-Israelism)这怪论是荒谬的(参太十九28;路二十二30;雅一1;启七4-8,二十一12)。

二十六9-11 保罗除了委身于犹太教以外,他也热心于反对基督教(参八3,九2,二十二4-5、19)。保罗获得权柄把基督徒囚在监里,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是公会的成员。它可能只是简单地指保罗同意公会的行动(参八1,二十二20)。

当保罗逮捕基督徒时,他尝试强逼他们说亵渎的话,就是要他们撤回对耶稣的信仰。

二十六12-18 当保罗复述自己的归信事迹时(参九1-19,二十二1-21),他再次讲述他看见从天发光,比正午的日头还亮(二十二6)。这是读者第一次得悉那从天上来的声音是希伯来话(NIV作亚兰文),虽然在九4和二十二7中,扫罗这名字的拼法,已暗示了那是亚兰文。

有人相信,你用脚踢刺是难的。已意味着保罗在逼迫基督的信仰时,已有罪疚感,并且违背了自己的良心。然而,保罗后来写道,尽管他亵渎、残害和逼迫教会,但神仍然向他施怜悯,因他是在无知和不信时作这些事的。(提前一13)。踢刺显然指他对教会的逼迫是徒劳无功的。

关于保罗的使命(徒二十六18),与赛三十五5 ,四十二7、16,六十一1所预言之弥赛亚工作非常相似。作为主耶稣基督的代表,保罗确实象征性地作了耶稣将来某天要在地上确实施行的事。从属灵的意义来看,保罗已带领许多人从罪恶的黑暗中(约三19;林后四4;弗四18,五8;西一13)归向基督的光明(约十二36;林后四6;弗五8;西一12;帖前五)。这救恩使人从撒旦权下得释(约八44;来二14),并使人得蒙赦罪(徒二38,五31,十43,十三38;弗一7;西一14),和一切成圣的人(就是那些藉主耶稣的救赎工作,在地位上被分别出来归给神的人[参林前一30;来十10;十三12])同得属灵的基业(罗八17;西一12)。

二十六19-23 保罗在第20节的断言多少是有点疑问的。他说,他先在大马色,后在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劝勉人悔改归向神。但保罗在加拉太书写道,犹太地的各教会都不认识他(加一22)。有人觉得这里的经文可能是由于早期抄写时的讹误,原来的希腊文应读作:[先在大马色,后在耶路撒冷并遍及每一个地区,向犹太人和外邦人….]无可否认现今的希腊文版本是难读的(它从与格改为受格),但这经文修正,却是极端推理和不必要的。

保罗大概是首先总结自己对犹太人的事奉,然后再描述自己在外邦人中的工作。这与他在徒十六17-18 所确言的大致相同。换言之,保罗这里的说话,不是按照严格的年代次序,而是他事奉的一个概览。他先向犹太人传福音,然后向外邦人,这与一8相符。两组人都必须悔改并归向神。在使徒行传里,使徒经常言及悔改(二38,三19,五31,八22,十一18,十三24,十七30,十九4,二十21)。

此外,保罗断言他所宣讲的有关弥赛亚的受死和复活之信息,是旧约许多预言的一个应验(二十六22;参二十四14,二十八23)。在使徒行传里,使徒们也经常谈论基督的复活。

二十六24-29 非斯都从自己希腊人的观点来看,耶稣复活的教义是不可能的(参十七32,二十三6-7),所以,他打断了保罗的宣讲,但保罗已将他的重要论点提出来了。非斯都说,保罗是癫狂的,这完全是由于他的学问太大所致。

但保罗明确地断言自己是头脑清醒的,然后再次转向亚基帕。保罗深信这些事没有一件——就是,基督的受死和复活,以及教会的开始——能向亚基帕隐瞒(隐藏)。他非常熟悉犹太教的事情,而他亦清楚知道基督教并非秘传的神秘社群。

最后,保罗提出一个率直的问题来坚持其立论。他说,亚基帕王啊,你信先知吗?(参二十六22)我知道你是信的(参二十四24保罗对腓力斯的见证)。

现在亚基帕已陷困境。倘若他接纳众先知,他必定被迫承认耶稣已应验了他们的预言。他唯一的出路,就是以一个有关自己的疑问来回避这问题。

和合本二十六28 的翻译,完全捕捉了亚基帕问题的神韵。他大概是以取笑的形式向保罗提出抗辩。

保罗对亚基帕的回应很看重,因他为着主的缘故爱每一个人。纵使要花很长时间(多劝)来领亚基帕归向基督,保罗也愿意付出这时间。他回答说,他祈求神叫亚基帕和一切听他说的人,要像他一样(就是,成为基督徒),只是不要像他有这些锁链。(这是自二十二29以来,首次提及保罗身上的锁链)。于是,保罗的自辩宣告结束。

二十六30-32 早已有人宣告保罗是无罪的:法利赛人(二十三9),耶路撒冷的千夫长革老丢吕西亚(二十三29),和巡抚非斯都(二十五25)。现在,亚基帕这位有权势,熟悉犹太教并同情犹太人的王也说,这人并没有犯什么该死该绑的罪……若没有上告于该撒,就可以释放了。

4.保罗在罗马被囚(二十七-二十八章)

(1)海上的旅程(第二十七章)

为何路加用这么长的篇幅来记载从该撒利亚到罗马去的海上旅程呢?这是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

(a)???? 它可能纯粹是强调保罗的旅程和抵达罗马的一种设计。正如福音书的作者强调主最后上耶路撒冷的旅程,和他在那里最后的日子,是为加强他的受死和复活的冲击力;因此,路加在路—徒这书卷中亦以保罗在罗马的京城向外邦人宣讲神国的福音作其高峰。

(b)??? 路加可能采用了那时代一些伟大史诗的例子,这些史诗的主题通常都有暴风和海滩,就像今天的电影和电视剧中经常运用的追逐镜头一样。这观点的疑问,只是很简单的:这论点如何有助于路加之写作目的?单单为着跟随古代史诗的例子,而加插这段落的理论是难以成立的。

(c)???? 路加可能想表明,这与约拿和他的风暴(拿一4-15)是对应的。当约拿藉着神迹 的救援经历风暴而得存活后,他来到一个外邦人的大京城里传道。这与保罗的相比是明显的。

(d)??? 这叙事的目的,无非是要表明神全权的护佑及对保罗事奉的引导,神的旨意是要这位使徒前往罗马传福音。

(e)???? 这是路加表明保罗的领导地位,藉此强调一个事实:现在神的计划已变化为以外邦人为首要,保罗正是神此刻的仆人这意向。在叙事中,保罗确实成为具支配性的人物,即使在海洋航行和沉船的境况中亦然。

(f)????? 有人认为这事迹多少有点寓意。旧约中把海描绘成敌人,在这里,它被描绘为福音广传的抗拒者。尽管面对这一切反对,神国的福音依然得胜,最终必会达至所预期的目标。但这过于寓意,是一种极不可能的观点

?? 要回答为何路加极强调前往罗马之旅程这问题(a),(c),(d) 和(e)等答案的一个综合,可能是合宜的;但无论如何,这也非绝对的。

二十七1 陪同保罗前往罗马的别的囚犯究竟是谁及人数的多少,都是没有答案的,这些囚犯为何被解往京城,同样没有向读者交待。

百夫长…..犹流 在这事件中是位主要人物;他是御营里的百夫长。[御营]是该撒颁布给某些兵团的荣耀称号。[御]字乃译自希腊文sebastes,意即[崇敬](参二十五25之注释)。每位百夫长负责指挥一百名士兵(参十1,二十一32)[NIV作[军官]],二十二25-26,二十三17、23,二十四23)。

使用我们这代名词,显示路加在这次旅程中与保罗同行。

二十七2-3 亚大米田 ,这船只的产地,位于小亚细亚西北部之特罗亚东南偏东的地方。这艘船显然作他它不宜航海的暴风季节 ——冬季来临前驶回船坞的最后一次航程。明显地,百夫长想找一艘可直航罗马,或前往伊格纳提大道,然后使用这大道把囚犯解往罗马。

? 亚里达古与保罗同行,显然是为了在途中服侍他。保罗在罗马被囚期间,亚里达古一直陪伴左右(西四10,门24)。

船离开该撒利亚后,第一个停泊的港口是西顿;有趣地,保罗在那里竟然有朋友。这位百夫长宽待保罗,使我们回想起另一位百夫长的款待。(徒十四23)。

二十七4-8 在这些经节中所提供的资料,强调了从地中海东部往西部的航行的困难。地中海通常吹西风,所以,船只要先驶经居比路东岸,然后沿着小亚细亚西南部的海岸缓航(因为被风拦阻),再前往革哩底东部。当保罗上次从反方向返回巴勒斯坦时,船只使用了一条较直接的航线(二十一1-3)。

?

船只来到每拉,小亚西亚南岸的一个港口城市,在那里百夫长遇见一只亚力山太的船,要往意大利去。这是一艘装载谷物的大船(二十七38),足以容纳二百七十六位乘客(第37节)。埃及是罗马的粮仓。这些运谷船通常北航往小亚细亚,然后利用岛屿的保护西渡地中海。

这第二艘船继续把保罗从每拉带往革尼土(另一个海岛),然后再向西南方航行,来到革哩底南边一个…….名叫佳澳的地方。革哩底人以懒惰和邪淫闻名(多一12)。后来,保罗曾写信给提多要他委任岛上各教会的长老(多一5)。

二十七9-12 这里所指的禁食节期,大概是在九月底和十月初之间的赎罪日。每年过了这时候,地中海不稳定的气候对海上航行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那些日子里,从十一月初开始,海上运输便告终止。

因着保罗的的旅行经验(参林后十一25,[遇着船坏三次])和他的天赋领导才能,使他有分参与该船的船务会议。但大多数人(掌船的和船主;徒二十七11)和保罗的意见相左,他们认为最好能够驶往另一个较宽敞方便的海口过冬。最后的决定落权落在百夫长的手里,因运谷船是为政府服务的,因此,他们便继续沿着革哩底南边的海岸航行,希望能到非尼基的港口过冬。

二十七 13-17 一旦被那股从东北方吹来的强风抓住,他们便不能继续受到革哩底的保护;这艘船便无助地被风刮往大海里。高大,一个位于革哩底南边二十五哩的小岛,使他们的船只稍能得息于风暴的吹袭。当船只驶至小岛南边时,他们便竭力拖回救生艇(小船)。正常情形下,这只救生艇应被大船拖着行走,但此时可能已注满水了。

他们用缆索捆绑船底的意思不大清楚。或许是指水手用缆索将船缠绕,使支持甲板的横梁不致分离,让船在海浪和狂风的压力下不致漏入更多海水。

赛耳底的沙滩乃位于北非利比亚对开的海岸上,译作篷的希腊文是skeuos,字义是[容器]或[装备],可指船上任何器具。然而,它大概是指那船上的锚(NIV).

二十七18-26 风浪继续翻腾,因此,第二天众人就把货物抛进海里;到了第三天他们又把船上的器具抛弃。这风暴如此可怕,以致多日后,他们连活命的指望都绝了。

?

乘客(大概也包括船员在内)已多天没有吃什么了。这可能是由于暴风损毁了大部分的粮食,而肯定有些人晕船,亦可能他们大部分人已沮丧得不想吃什么了(参第33节)。当保罗提醒他们较早时在革哩底应该听他的话后(参第10节),他就以来自神的一篇信息激励他们。这并不是神头一次藉着异象来激励保罗(参十八9-10,二十三11);事实上,在耶路撒冷的异象里(二十三11),神已应许保罗,他不但得平安,而最终必得平安的路途往罗马去。神在这里(藉着一位使者)[NIV作[天使]]再次应许保罗必定站在该撒面前。保罗两次劝告同船的人( 所有二百七十五人;参二十七37)可以放心(22、25节)。在新约圣经里,[放心](euthymeo)这动词只使用了三次——这里两次和雅五13 (和合本作[有喜乐])一次。这动词含有拥有良好感觉或精神饱满之意。即使作为囚犯,保罗亦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对神的信心公布。

二十七27-32 新约时代使用亚底亚海这名词时所包括的范围,不但是介乎意大利南部和希腊之间的海域,同时也包括了意大利和南部和西西里至米利大一带的海域。在风暴中渡过了两周以后,水手们以为自己已渐近旱地了。因海水逐渐变浅了(从十二丈至九丈)。他们的测深(探深浅)方法,是用绳子将铅锤抛在水里([测深]的希腊文bolisantes,字义是[拉起铅锤]的意思)藉此测度水的深度。当他们进到较浅的水域时,他们就从船尾抛下四个锚。保罗提醒百夫长,那些企图逃出的水手必须等在(留在)船上(参24节)。于是,兵丁砍断小船(救生艇)的绳子让它飘去,这意味着船上所有人,现在只能依靠神的拯救。

二十七33-35 因着保罗深信神必保守船上所有人平安(第24节),他便鼓励他们吃饭(33-34节)。接着,保罗拿着饼在众人面前毫不羞愧地向神祝谢,然后擘饼开始进食。乍听起来,这好像守主餐般,但它极可能不是,因船上二百七十六人大部分都不是基督徒。反之,我们应视保罗这行动,是在人面前公开他对神和对主耶稣的父之信靠,同时也是进食的实际行动,为了恢复体力来应付前面的严格考验。

二十七36 第33节提出了两个难题——船上的人已有两星期[忍饿]和不断的[悬望]。但现在,他们都放下心(字义是[他们都精神饱满],euthymei, 参22、25节),而开始进食(也就吃了)——这便解决了33节的两个问题。

二十七37-38 这艘运谷船,不但装满谷物,而且也运载了二百七十六位乘客和船员。至于囚犯(第42节)的数目却没有言明。这艘船并不是一艘非常巨大的船,因约瑟夫(Josephus)在他的著作中曾言及自己曾搭乘一艘可载六百名乘客的大船前往意大利。

二十七39-40 天亮时,他们看见一个海湾,他们商议尝试把船拢进去。他们砍断缆索把锚弃在海里,同时也松开舵绳,拉起头篷….向岸行去。译作[舵绳]的希腊文pedalion原意是描述桨或橹的扁平部分,以及指那在船只两旁突出的桨舵。当船抛锚时,这些桨舵就被绑起。

二十七41船冲向一个水手看不见的浅滩上,于是便搁了浅。因着船头在沙中胶住不动,船尾被巨浪的猛力冲坏了。

二十七4 因着任何囚犯的逃脱,看守的兵丁便要以命抵偿(参十二19,十六27);所以,船上的兵丁计划把囚犯杀了,恐怕有伏水逃脱的。对兵丁来说,这只是为求自保的事情。

然而,百夫长要救保罗。他明白这位囚犯的价值和可信;所以,他不准他们任意而行。明显地,神全权地在作工,他保存保罗的性命,为要使他能到罗马作工,并保证神自己的预言(第24节)必能应验。在寒风冷雨中(二十八2),百夫长嘱咐懂得游泳(伏水)的乘客(包括兵丁与囚犯)和船员先游水上岸;其余不懂游泳的人便藉着船的碎片帮助上岸。

正如保罗所预言的——船只损失了(二十七22),他们在某海岛上触礁(第26节),并且没有一人死亡(22节)。

(2)逗留在米利大(二十八1-10)

? 二十八1-2 他们在西西里南边六十哩的一个小岛米利大沉船。米利大拥有优良的海港,并且是理想的贸易地方。这场风暴在两个星期内把他们从革哩底的佳澳向西带到这相距六百哩的小岛上。译作土人的希腊文是hoi barbaroi(意即[野蛮人]),这是希腊文的术语是用来描述那些不操希腊语的人。并不是意味着它们都是野蛮或未开化的,而是说他们的文明并非源自希腊而已。他们以非常的情分来款待这些遭遇海难的不幸者,为他们生火和欢迎他们。

二十八3 因着天气寒冷(第2节),有一条蛇给冻僵了或正在冬眠。火的热力当然会把这条毒蛇从火焰中赶出来,并使他更富活力。

二十八4-6 目睹保罗被蛇咬时,土人认定他是一个凶手,现正遭受天愆(天理还不容他)。但当他没有因被蛇咬而出现中毒现象时(甚至他的手也没有肿起来),土人迷信地说保罗是个神。虽然经文没有言明保罗对土人这说话的回应,但他的反应无疑会与路司得的情况相同(十四8-18)。

二十八7-10 部百流带保罗和其他人(我们,当然包括路加在内)到自己的田产里,尽情款待他们三日。保罗在这里的事奉所带给人的恩惠,就是医治了部百流的父亲(他患了热病和痢疾)和岛上其余的病人。有趣地,保罗不但没有给毒蛇伤害,神反而使用他医治了其他人。毋怪乎岛上的土人多方的尊敬这些遭遇海难的人,甚至在他们坐船离开之前的三个月内(第11节),都给予他们所需用的一切。土人提供这一切需用完全是出于感谢保罗的服事。

(3)保罗在罗马服事的总结(二十八11-31)

二十八11 因船员和乘客在十月或十一月间离开革哩底([过了禁食的节期];二十七9),同时又在风暴中度过了两周,并在米利大逗留了三个月,以度过冬季,这时已是第二年的二、三月了。那时,他们看见有另一艘船停泊在米利大的海港。因这艘船原属亚力山太,大概也是一艘从埃及开出的运谷船(参二十七6、28)。因着冬季航行的危险,这船也停泊在米利大的港口度过为期三个月的冬季。或许是停泊在维利他港(Valletta harbor).

根据希腊神话,丢斯和莉达(Leda)之双生子就是迦斯托(Castor)和玻吕斯(Pollux);这艘船的船头雕像就是这双生子,人们认为他们会给海员带来好运。在风暴期间,若能看见他们的星座(双子座),那就是一种好运的征兆。路加包慑这细节,可能是为了把米利大、罗马、希腊和埃及人的迷信与基督教相对。

二十八12-14 路加把这余下的航程谨慎地追溯出来:从米大利往西西里的叙拉古;再往意大利的[脚趾]上的利基翁(即今天的利吉奥[Reggio]);接着往离罗马城以南一百五十二哩的部丢利(即今天的波索利[Pozzuoli]);最后,抵达罗马城。部丢利是利基翁和罗马路途中的一个重要商业港口。保罗和他的同伴在部丢利那里遇见一些弟兄。这是重要的,因它表明福音已从罗马城扩展至这个意大利港口。在罗马城里无疑已有一所由罗马犹太人所建立的教会;这些犹太人曾回到耶路撒冷过五旬节。听见彼得讲道、得救,然后将福音带回家里(二10)。保罗接受信徒的邀请,与他们同住了七天。那位百夫长可能需要负责船上卸货的工作,或是另有别的事情要完成,而必须在部丢利逗留一周。

二十八15 罗马的基督徒迅速地听见保罗来到的消息,于是就出来到亚比乌市(距罗马城四十三哩的一个市集)和三馆(距罗马城三十三哩),迎接保罗和他的同伴。译作[迎接]的apantesin, 在希腊文中是用来描述一位侍从跑往城外迎接一位官员进城。这词也在帖前四17使用,该处论及信徒[被提在空中与主相遇(apantēsin)].信徒就像一名侍从,被提时,会在云中与耶稣(他们的救主和主人)相遇;耶稣从天上来接他们到他那里去。保罗期待着参与这群体。

保罗见了他们,就感谢神,放心壮胆(字义是[得到鼓励],tharsos其动词tharseō在七十士译本中用作描述一个在苦恼中的人,后获得鼓励;参可六50的释义)。神终于把保罗带到罗马来。那些与保罗素未谋面,而前来迎接他的信徒,使他的精神为之一振。他们沿着那被誉为[长路之后]的亚比安大道(Appaian Road)继续往罗马城的路程。

二十八16 因着保罗是位可信赖的囚犯,便蒙准和一个看守他的兵丁另住在一处。保罗便居住在自己所租的房子里(第30节)。

二十八17-20 在将近结束全书的这些经节里(17、24节),便步入了全书的最高峰。这里言及犹太人再一次拒绝福音,然后保罗将信息传给外邦人(第28节)。

与往常一样,保罗首先向犹太人讲话(参九20,十三5、14,十四1,十七2、10、17,十八4、19,十九8)。但今次的情形稍有不同,因被囚的缘故他不能到他们的会堂那里去;所以,保罗请….首领来。

?

保罗在他的发言中,提出几个重要的论点:(a)在干犯犹太人(本国的百姓)或他们的规条等事上,他是无辜的(二十八17)。(b)驻犹太地的罗马政府官员也认为保罗是无罪的(第18节;参二十三29,二十五25,二十六31-32)。(c)因着犹太人拒绝公平地对待保罗,他唯一的权利就是上告于该撒(二十八19;参二十五11)。(d)这第四点是首要的论点:他并非坚持要指控以色列人,只要想获得释放而已(二十八19)。(e)他邀请他们(领袖)前来说话的主要目的,是要向他们讲论以色列人所指望的事情。这术语和概念在使徒行传的最后部分里,曾多次被保罗使用(参二十三6,二十四15,二十六6-7)。以色列人的指望并非只是一个复活,它意味着旧约圣经对以色列人所有应许的应验(参二十六6-7)。保罗深信耶稣就是以色列人的弥赛亚,他某日必定再来,并使自己成为以色列人的君王和万民的主(参一6)。

二十八21-22 首领的回应是两向性的:他们说,他们自己并不知道关于保罗的事情,而他们有关基督教这教门的汇报是反面的。有人怀疑这些领袖是否诚实,因作为犹太人的领袖,他们怎可能不知道罗马城已有一些犹太人成为基督徒;而且,他们怎会不知道耶路撒冷的教会和犹太教之间所存在的紧张关系呢?很可能他们真的从未曾听见过保罗的事情,但关于基督教,他们所知的或许较他们所说的认识更多。但他们有兴趣听保罗的意见,因为他们知道有人毁谤他所传讲的信息。

二十八23-24 当这些犹太人领袖第二次与保罗会面时,他们对福音的回应是较具决定性的。这次,他们来了许多人,而谈论的时间也较长。保罗整天对他们讲论证明神国的道,引摩西的律法和先知的书,以耶稣的事劝勉他们(参二十四14,二十六22)。

[神国]这术语,是以基督的受死和复活作为基础,但同时展望基督将来在地上的统治。清楚地,它包含着末世意义(参一3-6,八12,十四22,十九8,二十25,路一33,四43,六20,七28,八1-10,九2 、11、27、60、62,十 9、11,十一2、20,十二31-32,十三18、20、28-29,十四15,十六16,十七20-21,十八16-17、24-25、29-30,二十三42-51)。

对犹太人来说,弥赛亚为赎罪而死的概念,以及因信称义是进入神国的唯一途径等教训,都是不可思议的。

犹太人因不同的回应而分裂:有信的,有不信的(徒二十八24)。希腊文动词[信]是未完成事态,所以它可以译作[开始信服],换言之,他们并不是完全信服的。第23节所使用的相同动词被译作[劝勉](NIV作[企图信服]。

二十八25-27 罗马城的犹太人领袖对保罗的信息彼此的意见不合,显明他们并不易于顺从福音。保罗以先知的洞察力,将以赛亚的说话(赛六9-10)应用在与他同时代的人身上。固执的拒绝相信,结果是心里刚硬(油蒙了心),听不进真理(耳朵发沉)和属灵上瞎眼(眼睛闭着)。这情形同样发生在以赛亚和保罗时代的以色列人身上(参罗十一7-10)。有趣地,保罗将以赛亚的说话归因于圣灵的默示(参徒四25)。

二十八28 在这书的最高峰里,现在福音的焦点最后也是转向外邦人,从耶路撒冷到罗马,大部分的犹太人都拒绝了这信息;一城接着一城,这信息皆逐一转向非犹太人。如今在罗马帝国的首都里,相同的现象再次出现;这现象将会持续至外邦人得救的数目添满了为止。(罗十一19-26)。

二十八29 某些希腊文抄本在这里加上:[保罗说了这话,犹太人本身议论纷纷,并离开了。](参和合本小字)无疑这是他们的回应(参第25节),但这经节大概不应包括在经文中。

二十八30-31 这些经节是路加最后一个[进展汇报](参二47,六7,九31,十二24,十六5,十九20),保罗在自己所租的房子里,可自由传讲神国的道。这末世论的措辞不但显示犹太人和外邦人都是因信称义;而外邦人和犹太人也将会同享千禧年的国度(参二十八23之注释)。

经过两年被囚后,保罗后来的活动引起了一个问题。他发生了什么事?大概保罗在罗马城没有被人起诉,并获得释放。犹太人必知晓在犹太地以外控告保罗,能够获胜的机会不大,所以他们不会勉强在罗马城提出诉讼。

保罗获释之后,大概会返回马其顿,亚该亚和亚西亚等省份,然后依照他原来的计划转向西边的西班牙(罗十五22-28)。最后他再次回到爱琴海地区传道,然后在那里遭逮捕,被解回罗马,并被处决。

保罗在这两年间撰写了一般被称为[监狱书信]的几卷书函——以弗所书、歌罗西书,腓利门书和腓立比书(参徒十三16-25附近[保罗在旅途和被囚期间所写的书信]表。

当保罗在罗马被囚期间,福音并没有因此受阻碍。他继续放胆传讲(参徒四13之注释)。使徒行传的最后一个希腊文是副词akolytos,意即没有人禁止。人可以把传道人绑起来,但福音不能被捆绑!

就是这样,神国的信息,在神全权的掌管下,从犹太人传到外邦人,从耶路撒冷传到罗马。

?

参考消息

Alexander, Joseph Addison. Commentary on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 1875. Reprint (2 vols. In 1). 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n.d.

? Barclay, William.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Press,1953.

Bruce, F. F.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the Acts.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54,Rev.Ed, 1994.

Dunnett, Walter M, The Book of Acts. Grand Rapids : Baker Book House 1981.

Harrison, Everett F. Acts: The Expanding Church: Chicago: Moody Press,1975.

Hiebert, D. Edmond. Personalities around ?Paul. Chicago: Moody Pess,1973.

Jensen, Irving L. Acts: An Inductive Study. Chicago: Moody Press 1968.

Kent, Homer A Jr. Jerusalem to Rome: Studies in the Book of Acts.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1972.

Longenecker, Richard N, “The Act of the Apostles .” In The Expositor’s Bible Commentary, vol.9.Grand Rapids: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1981..

Lumby, J. Rawson.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Cambridge: At the University Press1882.

?

? Marshall, ?I. Howard.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The Tyndale NewTestament Commentaries. Grand Rapids: Wm.B.Eerdmans Publishing Co.,1980.

Morgan, G. Cambell.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o., 1924.

Neil, William. Acts. New Century Bible Commentary Series. Rev. ed . Grand Rapids: Wm. B. publishing Co.,1981.

Rackham, Richard Belward.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An Exposition. London: Methuen& Co., 1901.Reprint.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1978.

Ryrie, Charles Caldwell.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Everyman’s Bible Commentary. Chicago: Moody Press,1967.

Thomas, W. H. Griffith. Outline studies in the Acts of? the Apostles.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1956.

?

?

?

?

?

?

?

?

?

?

?

?

?

?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