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会现状勘忧,需要大家关注支持!灵修
您当前看到的这篇文章共计有8259个字
本资料来源网络,仅供参考使用,版权归原创所有
农村教会现状勘忧,需要大家关注支持!
小编感言
有接触过农村教会的肢体都会有种印象——荒凉。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教会也许盖起了宏伟的教堂,但是聚会人数却稀稀拉拉。讲台的供应是大问题,真理教导偏少,故事、见证居多;教会平时牧养也是问题,因为缺乏全职工人,加上有些地区居民分散,周间聚会难以维系,探访工作难以进行;农村受各种世俗影响颇深,教会不能本着真理积极面对,造成年轻人不断流失...
拿细耳平台曾经发表过一篇题为《把主日学办到教外去——农村教会的宣教新动态》的文章,探讨农村教会的发展问题。在此小编将该文与利未弟兄的《部分农村教会现状堪忧》(节选)一文加以整合,以使大家对农村教会状况及其发展机遇都有更深入的了解,让我们一起为农村教会守望。
《部分农村教会现状堪忧》(节选)
这几年来,已经好多次听家乡弟兄姐妹们说,现在农村教会如何的冷淡退后。这一次回到家中,参加了好几次聚会,也和带领弟兄有一些交通,果真存在许多难处,迫切需要众弟兄姐妹的代祷。
我们这边教会建立的时间比较早,以我个人为例,整个家族到我这一代为止,已经是第四代基督徒,一些农村教会在解放前就已经建立了。而且在我们这里,半数以上的村庄有教会,虽不是全村归主,倒也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村民都是信主的。更有甚者,是整个家族都同蒙神的恩典,这样的例子也有相当一部分。可是,如今不一样了,在国家经济腾飞的这几年里,教会却没有腾飞。“罪恶的潮水已经冲进了教会”,一位九十高寿的老弟兄惊呼。
主日聚会人数不断减少,迟到早退现象频繁。周一读经聚会,周三学习诗歌聚会,周五祷告聚会来的人更是聊聊无几。如果说教会只是人数减少那还好说,更可怕的是罪恶的潮流已经冲击教会,某些基督徒家的女儿在外地开发廊,用自己的身子赚取钱财,甚至有的教会中连姐妹都出去赚这样的不义之财,好些教会都有类似情形。停止领圣餐的人不少,而这些人却已经停止惯了圣餐,认为让自家发财致富自然比领受圣餐更为重要,至于发财的手段则不必细加追究。
在客观环境上,国内经济从原来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大批农民涌向城市,出现了“民工潮”;也有许多有头脑的农民弃农经商;还有一部分农民搞起了乡镇企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逐渐瓦解。在经济至上浪潮中,“礼、义、廉、耻”等传统思想快速瓦解,不择手段地赚钱已经成为共识。另有些人虽然没有赚上钱,却学习了互相摆阔、互相攀比的陋习。看到别人盖起了洋房,他就是借高利贷也要盖新房;看到别人摆了十桌酒席,他就要摆上十五桌才风光。超前消费已经成为一种风气。
在农村里,钱已经坐上龙头老大的位置,纯朴的民风难寻矣。谁家最有钱,谁家就是最风光的、最本事的,而不用问这钱得来的渠道是否正当。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教会中许多肢体爱心渐渐冷淡,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同时,许多肢体也只能顺流而下,淹没在市场经济时代的浪潮中。
农村教会最薄弱的就是真理的教导,在各教会负责教会的弟兄很少有读到初中毕业的,很多连小学都没有毕业。更不用说,教会中有些弟兄姐妹斗大的字都不认识一个。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当钱财和世俗的吸引一来,教会中就倒下了一大片。所以在文*革时期没有倒下的教会,在市场经济时代却倒下了,这真是值得深思。也正是因为农村教会缺乏真理的建造,有些人就陷在贪恋钱财的泥塘里,行了如前文所说的罪行。
农村教会的另一危机就是原先在教会有所负担的基督徒流失严重。现在中国正在走城市化的道路,城市的人口在不断的增加,农村人口不断萎缩。许多基督徒都搬到城里去了,他们离开了本家的教会,农村教会因失去了许多柱子而更加衰微。(本文来源于http://bbs.godoor.net)
把主日学办到教外去——农村教会的宣教新动态
笔者曾经在农村教会服侍过5年,接触到不少留守儿童,其中有一件事记忆尤为深刻。一对年轻夫妻,因长期在外务工,就让年迈的父母代养幼小的儿子。某年春节回家,他们买了很多衣服和玩具给孩子,孩子看到这些礼物固然很高兴,可是当妈妈要抱抱自己的儿子时,儿子就跑开躲到奶奶的身后。妈妈想拿手里的玩具吸引孩子,但孩子只要玩具不要妈妈。不管爷爷奶奶和旁人如何劝导,孩子总不开口叫“妈妈”。
值得感恩的是,因为他们全家信主,孩子在教会长大,能够得到及时的关爱,身心也算健康,所以很快就与父母恢复正常关系。
现今社会,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越来越突显出来,这些留守在农村的儿童及青少年与大多数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更容易产生认知及价值观的偏离,以及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甚至有些孩子因承受不了压力而自杀。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已成为普遍现象,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教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应当有所看见,也要有所担当。
主日学起源始于十八世纪晚期,那时英国的城市和工业开始发展,大量未受过教育的农民家庭从乡村涌进城市居住,寻找工作机会。不少贫穷家庭的子女因为要在工厂工作,所以没有机会接受教育,他们在休息日(主日)于城市街头流荡和喧嚷,触犯法律,给小区带来许多问题。
罗拔·伟奇(Robert Raikes)是英国格拉斯特报纸Gloucester Journal的创办人,因见到这些童工缺乏人生目标和方向,容易由街头浪子沦为监犯,所以决意为他们开办主日学,藉教导圣经真理和基本教育,让他们重获生命的意义和个人发展的机会。他们采用奖励的方式首先教导孩童读书认字,午膳后有崇拜时间,随后教导圣经真理。主日学渐渐改变了许多顽劣不受约束的小生命,小区的少年犯案率也不断下降。主日学成为了社会的极大祝福,也为教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现在的留守儿童问题和当初的英国极为相似。和英国教会一样的是,很多中国城市教会在开展民工福音运动,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果效。和英国社会环境不一样的是,中国农村的年轻夫妻到城里工作后,把小孩留在了农村。所以单单在城市里开展民工运动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这些留守儿童的问题没有得到教会的重视和解决。
另外,因为农村的年轻人都到城里就业,农村教会的人数逐年在递减,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农村教会非常冷清。大部分人都觉得这是一个自然现象,农村教会人数的减少甚至教会的消失都是必然的趋势。虽然农村被掏空是现今社会的现状,但我们应该尽自己的本分,不要让农村教会如农村小学一样逐年减少。
笔者认为,农村教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就是农村教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要做好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工作,教会不管是在思想或是在行动上都要有所改变。
首先,从责任来看,农村教会必须要去关怀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教会是社会的良知,当社会上不断出现留守儿童问题的时候,教会必须要看到自己在这方面是有责任的。雅各教导我们:“在神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并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1:27)雅各叫我们“看顾患难中的孤儿寡妇”时并没有为我们设立界线说只眷顾教内的孤儿寡妇,故此教会不应该单单埋首于自己的会众,而应该让自己的爱心跨过教会达及周边的村落。在留守儿童的问题上,教会有责任尽上自己的力量去扭转这些问题,正如罗拔·伟奇(Robert Raikes)开办主日学扭转了童工的问题。
其次,农村教会面临很严重的问题——资源缺乏与人才流失。年轻人进城谋生,传道人也不愿意下乡,这局限了农村教会的发展,使教会丧失活力。但农村这片麦田不应该被大公教会忽视,我们肯花极重的代价去推进边远地区宣教、跨文化宣教、少数民族宣教,我们认为这是上帝托付给教会的使命,认为这些代价都是值得的。同样的,农村地区也应该成为这个时代教会的宣教对象,要我们花时间、精力去守住农村这块“红豆田”。(参撒下23:12-13)拥有较多资源的城市教会要多多去帮助农村教会,要帮助农村教会提高硬件设施,也要派遣“宣教士”去建设农村教会。
神学院校、圣经培训机构也应该要尽己所能为农村教会提供各样的帮助,最低限度要为他们提供教材,最好是可以和一些农村教会达成长期固定的合作,坚持差派有负担和恩赐的神学生去协助农村教会各项事工,甚至可以将其纳入神学实践课程。
再者,从农村到城里谋生的年轻人要多多关心农村教会,这些年轻肢体要成为教会开展留守儿童事工的坚定支持者。他们要让自己的子女主动的参与留守事工,使子女成为留守事工的直接受益者和传播者。如果条件允许,在城镇打工的肢体在周末尽量回到自己老家的农村教会,亲自参与教会的事工。
最后,我们相信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农村教会开展留守儿童事工必然会蒙神悦纳,所以农村教会千万不要因为自身条件的缺乏而踌躇不前。我们的神是“从婴孩和吃奶的口中建立能力”的神,祂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参诗8:2,林后12:9)农村教会当大胆的迈开步伐,不是因为自己已经完全了,乃是因为帮助我们的是耶和华,为我们争战的乃是全能的主。(参代下32:8)我们虽然缺乏,但因着明白这是神要我们去做的事情,就愿意把船开到水深之处,神必将各样的鱼聚拢到我们所洒下的网里。(参路5:1-7)
留守儿童事工的开展,最为理想的模式就是把主日学办到教外去。教会现有的主日学对象一般是会友的子女,而农村教会要做的就是拆掉这层篱笆,接纳教外的留守儿童,正如主日学刚出现的时候接纳那些外来的童工。教会应当考察周边的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出吸纳这些留守儿童的措施。比如,开展丰富多彩的主日学教育(可以寓教导于游戏),让教会原有的主日学学生邀请他们的同学来参与;教会可以定期举行活动,让教会周边的留守儿童参与;教会可以安排合适的肢体去探访、关心留守儿童。
笔者认为主日学不应该是死板的教导圣经知识,而是培养孩子对教会的亲切感,引导孩子亲近神,注重孩子生命和品格的塑造。如果我们能在这些方面做到位,即使孩子没学到多少圣经知识,也不愁他们长大后会偏离正道。对于孩子而言,重要的不是学到知识,而是建立可信赖的关系。只有这种亲密又牢固的关系建立起来,圣经知识的传讲才变得有意义。
约翰·诺克斯曾祷告:“主啊!给我苏格兰,否则情愿让我去死。”今天,盼望教会能如诺克斯一样祷告:“主啊!给我留守儿童,否则情愿让我去死。”如果教会依靠神大胆开展这样的事工,农村的复兴将不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