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国教化时期灵修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浏览:
核心提示:第二课 国教化时期从“康士坦丁即位”到“西罗马帝国衰亡”(476年)康士坦丁的改信 康士坦丁的悔改信主,是教会史上的转捩点。他不只是代表逼迫的停止,也起始了基督教国教化的过程。军事上的胜利,是他信主的关键。根据当时学者拉克坦提 Lanctant...

核心提示:第二课 国教化时期从“康士坦丁即位”到“西罗马帝国衰亡”(476年)康士坦丁的改信  康士坦丁的悔改信主,是教会史上的转捩点。他不只是代表逼迫的停止,也起始了基督教国教化的过程。军事上的胜利,是他信主的关键。根据当时学者拉克坦提 Lanctantius 的记载,与史家优西比乌 Eusebius 记载...


第二课 国教化时期

从“康士坦丁即位”到“西罗马帝国衰亡”(476年)

康士坦丁的改信

  康士坦丁的悔改信主,是教会史上的转捩点。他不只是代表逼迫的停止,也起始了基督教国教化的过程。军事上的胜利,是他信主的关键。根据当时学者拉克坦提 Lanctantius 的记载,与史家优西比乌 Eusebius 记载康士坦丁的亲口见证,康士坦丁于梦中蒙指示将基督名号的代表字母 Chi-Rho 置于盔甲与军旗上,因而不断得胜(他将此记号自315年起铸于钱币上)。最为脍炙人口的是312年2月18日的墨尔维安桥之役,在此战前夕他于异象中看见十字架横在正午太阳之中,上面有“靠此得胜”这句话。康士坦丁靠此扭转劣势,获得决定性的胜利。其实,更早之时,有次他与入侵的蛮族打仗(很可能是311年他与法兰克人之战)时,即有类似异象。总之,很明显的,康士坦丁深知自己的得胜,乃是基督教的上帝的恩赐。324年彻底击垮后来逼迫基督徒的东部皇帝里吉尼,康士坦丁靠主恩典终于统一了天下。

善待教会

  虽然有人因康士坦丁初信时对基督教的信仰认识不清,而怀疑其动机,但是从他313年之后的书信与信主之后所做所行来看,他是真基督徒是无庸置疑的。虽然他并未定基督教为国教(这要到皇帝提尔多修 Theodosius 在位时 [379-395] 才实现),但是他特别优惠基督教:出资发行圣经,重建教堂,将皇宫赐给罗马主教作为座堂,将钜额公款拨作教会慈善救济经费。他更致力将基督教理念付诸施行,立法保护儿童、农夫、奴隶、囚犯等。例如他于316年颁布谕令,禁止在囚犯脸上烙印,“因为人是照上帝的形象造的”;321年他颁布法律,规定法院在星期日公休,但仍可释放奴隶;他也将“工作七天,市集一天”的旧例改为“六天工作,主日市集”,使星期日成为基督徒敬拜与安息之日。总而言之,从康士坦丁主政起,基督教会与国家的关系否极泰来,受苦的教会变为帝国的新贵,至终成为国教。

尼西亚会议

  自康士坦丁于324年统一全国,首都也迁至拜占庭之后,他发现东方希腊语教会正处于尖锐的教义之争。原来在埃及的亚历山大,主教亚历山德 Alexander 因其属下一位长老亚流 Arius 传讲异端教训而开除其教籍。亚流认为圣子与圣父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换句话说,圣子不是自有永有的,乃是被造的。可是亚流却在埃及之外获得友人有力支持,造成东方教会的派系之争。康士坦丁为要教会合一和睦,就在325年于尼西亚 Nicaea 召开“大公会议”并亲自主持。来自各地参与大会的主教共有220位,除了2位例外,全都签署遵守根据圣经制订的“尼西亚信经”,表明“圣子与圣父是同质的”,定亚流为异端。

  正统信仰在“尼西亚会议”上获得胜利,并且“尼西亚信经”在康士坦丁337年过世之前一直都是信仰的检验标准。但是好景不常,亚流派的势力,在与皇帝亲近的尼哥美地亚 Nicomedia (皇宫所在地)主教优西比乌的主谋之下集结起来,运用政治斗争,将尼西亚正统派的领导人物一一铲除。到了康士坦丁逝世后,其众子执政时,亚流派就掌权得势。在328年继任亚历山大主教的亚他那修 Athanasius,为了坚守“尼西亚信经”遭受五次放逐,仍屹立不屈,解明“尼西亚信经”的重要意义,领导正统派死守善道,被称为“正统信仰之父”,在历史上留下美好见证。亚他那修于 373年逝世,领导棒子传到“加帕多三杰 Cappadocian fathers”(巴西流 Basil of Caesarea,其弟贵格利 Gregory of Nissa,与其友贵格利 Gregory of Nazianzus)的手中,“三位格,一本体”的正统教义发展愈来愈广为众教会所支持。后来当反亚流派的提尔多修大帝在位时,亚流派失去了向来所恃的政治靠山。提尔多修在381年于康士坦丁堡召开第二次大公会议,此“康士坦丁堡会议”确认尼西亚信经为正统,也确认圣灵是完全的神,亚波留那利 Apollinarius 的异端教训则被定罪。从此,“三位一体”的正统教义终告确立,亚流异端彻底失败,只能在北方蛮族中生存,一两百年后就消失无踪了。

大公会议

  大公会议在教义的发展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圣经中早有前例可循,使徒行传十五章的耶路撒冷大会,即为先河典范。大公会议的召开,是因教会受到异端思想挑战,促使神的子民根据圣经深入反思,整体共同的讨论,进深对救恩真理的了解,根据正统信仰,面对时代需要而带出积极正面的回应。早期教会共有七次大公会议,“尼西亚”与“康士坦丁堡”会议之后,第三次大公会议在431年于“以弗所”举行,为要解决聂斯托留 Nestorius 所引起关于“基督位格”的争论,确认基督的位格为一。聂氏被定为异端遭放逐,门徒将其教训东传至波斯、阿拉伯、中国(于唐朝时传入中国,称为“景教”),聂斯托留派存留至今,主要在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境内。

  第四次大公会议在451年于“迦克敦”举行,根据圣经,参考罗马主教利欧一世 Leo I 的『大卷 Tome』,确认基督具完全的神性与完全的人性,定罪犹提克 Eutyches 的异端教训。从“以弗所”与“迦克敦”这两次会议之后,基督论的正统教义就确立了。可惜的是,少数“一性派 Monophysites”(认为基督只有一性,具神性,不具人性)的教会拒绝接受“迦克敦信经”。他们主要分布在亚美尼亚、埃及、衣索匹亚、叙利亚,主要原因是政治与文化方面,不悦罗马帝国或憎恶希腊文化。今日,“亚美尼亚派 Armenian”分散各地,包括西半球;在埃及的“柯普地派 Copts”仍拒绝迦克敦信经;在叙利亚的一性派,今日被称为“雅各派 Jacobites”以记念他们的领袖 Jacobus Baradaeus。

  总的来说,到了第五世纪中期,大公会议已举行四次,从“尼西亚”到“迦克敦”影响深远,确认了基督教会的基要信仰,奠定了日后发展教会传扬福音的稳固根基。

重要教父与奥古斯丁

  在此时期,神也兴起杰出的教父们,在思想与著作上引导教会走向康庄大道。除了上述的亚他那修与加帕多三杰,尚有安伯若修 Ambrose、屈梭多模 Chrysostom、耶柔米 Jerome、奥古斯丁 Augustine 等。安伯若修是米兰的主教,不畏强权指责皇室的错误,他的讲道带领奥古斯丁悔改;屈梭多模是康士坦丁堡主教长,最负盛名的讲道家,被称为“金口”,力斥掌权者的腐败;耶柔米是文学大师,潜心修道,翻译原文圣经成拉丁文“武加大译本 Vulgate”,是西方教会的圣经,直到宗教改革时期以前。

  在早期教会教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奥古斯丁。他于354年生在北非,其母莫尼加 Monica 是虔诚的基督徒,但是奥古斯丁长大后负笈迦太基,归信了摩尼教(善恶二元论,类似“诺斯底派”),后成为新伯拉图主义者。他也如同辈过着道德放荡的生活,然而莫尼加不断为他祷告。后来,奥古斯丁先赴意大利的罗马,再定居米兰。在米兰主教安伯若修的教诲之下,心思逐渐改变。有一日读到圣经罗马书十三章,就痛下决心悔改信主。387年受洗,388年返回北非,建修道院。391年受圣职,395年被按立为希波的主教。身为教会主教的奥古斯丁,领受重责大任,著书立说,对外驳斥异教哲学,对内抵挡异端。面对多纳派 Donatist (在北非的分离主义者)的挑战,他发展了教会论与圣礼论;对抗伯拉纠派 Pelagian (认为人的得救,先要靠自己的努力,并非先靠神恩)的谬说,他阐释了人论与救恩论。他也研究论述“三位一体”的教义,讲章亦编辑成册。他约于400年写下『忏悔录 Confessions』,承认己罪,颂赞主恩;当蛮族于410年攻陷罗马城后,他著书『上帝之城 The City of God』,说明人的城无论如何荣华,终必灭亡,而上帝之城才能存到永远。奥古斯丁死于430年,其思想博大精深,名著流传至今,在神学、哲学、历史、文化方面影响后世西方教会甚钜。

西罗马帝国的衰亡

  罗马帝国北边,多瑙河与莱因河境外的日耳曼蛮族 Germanic peoples 势力日形壮大,加上匈奴势力向西推进,日耳曼人被迫向南发展,造成对罗马帝国极大的威胁。多次入侵帝国,罗马军队已无力防范。410年掠劫罗马城敲响了西罗马帝国的警钟,蛮族分别征服了帝国西部各省(汪达尔人 Vandals 入侵西班牙与北非;西哥特族 Visigoths 入侵西班牙;法兰克人 Franks 入侵高卢[今日的法国];盎格鲁人 Angles 与撒克逊人 Saxons 定居大不列颠;东哥特族 Ostrogoths 与伦巴人 Lombards 入侵意大利),建立了许多王国。476年西罗马皇帝被逼退位时,早已是名存实亡。

■ 作业(讨论题目):

    分享到:

1